好太王碑,又稱廣開土大王碑,全稱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碑。碑址現在中國吉林省集安市太王鄉好太王陵東。該碑是高句麗第十九代國王好太王的碣碑,如今能辨識出碑上漢字一千六百餘個,是研究高句麗國家歷史的重要考古文字材料。有觀點認為其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字石碑之一。1961年,作為高句麗墓葬建築洞溝古墓群的一部分,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4月,作為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11月5日) |
洞溝古墓群 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碑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吉林省集安市41°7′49.4″N 126°11′2.6″E |
分類 | 古墓葬 |
時代 | 高句麗(前37年-668年) |
編號 | 1-168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立碑背景
此碑為高句麗第二十代長壽王為紀念其父好太王的功績,於晉義熙十年(414年)立於好太王陵東側。它由一塊巨大的天然角礫凝灰岩石柱略加修琢而成,碑體呈方柱型,高6.39米,底部寬在1.34—1.97米之間,四面環刻碑文,字體介於漢字隸書與楷書之間,上面共有文字1775個,其中141字已脫落無法辨識。[1]
碑文內容
碑文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記述高句麗建國神話,說明高句麗始祖鄒牟王是北夫余部落的人。接着簡述好太王的生平:於十八歲登基,號「永樂太王」,去世於三十九歲(412年),並於「甲寅年九月九日乙酉」(414年10月28日)遷就山陵安葬,諡號為「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第二部分記述好太王伐百濟、救新羅、敗倭軍、征東扶餘的過程中攻城掠地並掠得牲口等史實,碑文中主要記載對百濟和倭的討伐戰爭以及救援新羅,共奪得百濟64座城、1400多個村落;第三部分根據好太王遺教,對好太王墓守墓人煙戶來源和家數作了詳細記載,並刻記「不得轉賣守墓人」的法令。[1]
價值
好太王碑除了反映4-5世紀東北亞形勢外,由於266年邪馬台國最後一次向中國遣使後,中國史書關於日本的紀錄消失約150年,期間唯一關於日本的紀錄是高句麗留下的廣開土王碑。[2]
後世研究
自唐代後,集安一帶荒涼,好太王碑漸漸被人遺忘。清朝初年的康熙、乾隆之世,長白山山區被封禁200多年,好太王碑被淹沒在荒野漫草之中。清光緒三年(1877年),桓仁設縣,書啟關月山發現了好太王碑,由於內容涉及朝鮮半島和當年日本列島倭人的活動,1959年後受到亞洲一些國家的關注,各國學者(朝鮮、韓國、日本)以不同目的對其做了研究,並發表了論文。由於碑體嚴重風化,碑文剝蝕不清,加之傳世拓本多是經拓工用石灰在碑面上作了修補之後製成的,致使對此碑的釋讀分歧很大。1980年代初,中國學者經過深入調查,新識讀89字,認定各家有爭議的字62個,查明過去認為是脫文而實際無字29個,共解決了180字,從而使好太王碑的研究有了巨大突破。
近年來各國史學界圍繞着該碑文產生了一些爭議,重點在「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或作「每」)破百殘,□□新羅以為臣民。」一句(缺字可能是「遂佔」)。因為這段話似乎指出倭國曾擊破百濟,並使新羅服屬;而辛卯年征韓之事,恰好符合《日本書紀》神功皇后「遠征三韓」的紀錄。不過《日本書紀》是一部可信性有限的典籍。朝鮮半島的朴時亨、李進熙主張倭國在晉太元十六年(391年)時的科技水準遠遠落後於朝鮮半島,因此不具備征服百濟和新羅的能力,更不可能統治朝鮮半島南部。況且,在頌揚高句麗國王的石碑上記錄倭的功績是不合常理的。李進熙認為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期間篡改了石碑內容。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徐建新於2006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清光緒七年(1881年)的碑文拓本後,李進熙的觀點目前已被學界否定。
最新研究認為,近肖古王時期百濟勢力達到頂峰,晉太和四年(369年)百濟吞併了所有殘餘的馬韓部落並將洛東江以西的伽倻為臣屬。晉太和六年(371年),百濟擊敗高句麗之後成為朝鮮半島霸主。之後,百濟開始向東方的新羅侵略。此時新羅國力尚弱,無法抵擋百濟的攻勢,至晉太元十五年(390年)的20年間新羅喪失大部分領土,瀕臨滅亡。
因此新羅向經廣開土王改革後的高句麗求援,另一方面百濟與倭結盟,百濟希望從倭獲得軍事支持,倭則希望藉由百濟的實力,穩固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利益,特別是鐵礦原料的穩定輸入。391年高句麗從海上入侵百濟。396年高句麗好太王吞併百濟眾多城池後,直逼百濟首都,百濟王投降並成為高句麗的藩屬,好太王隨後挾持百濟王子和貴族為人質返國。[3]
隨後百濟向倭求援,並且聯合攻打當時高句麗的藩屬-新羅。新羅派特使到高句麗的平壤城請求援助。由於新羅是高句麗的藩屬,高句麗決定出兵援助。400年,高句麗發兵5萬援助新羅。高句麗的軍隊到達新羅首都之際,倭國即撤兵,404年,倭國再次攻打高句麗,最後被高句麗擊敗。[3]
保護管理
為了保護此碑,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曾建築過木質碑亭。1965年,對碑作了化學封護。1977年,在碑座四周修築大型加固的石壇,同時對碑體作了再次封護。1982年,擴大保護區,重建大面積圍牆,修築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型永久性碑亭,並設有專人進行保護管理。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