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建築主要包括城池宮殿廟宇、民宅、墓葬等;今存遺蹟多是城池和墓葬。

Thumb
將軍墳,位於今中國吉林省集安市。一般認為其墓主是高句麗第20代王長壽王

其建築富有濃厚的高句麗地域和文化特色,也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

山城

Thumb
丸都山城遺蹟,位於今中國吉林省集安市。

高句麗的城邑分為山城和平原城,前者居多。山城占山據水,處列要津,有很強的軍事防禦效果。《冊府元龜》就記載:「高麗城雉依山……耕夫釋耒,並皆入堡。」[1]平原城則均為其都城,且與山城組合修建,平戰結合,如中期都城丸都山城國內城,後期都城大城山城安鶴宮。高句麗選用山城的原因,一是因為多山、少良田的客觀地理環境,二是因為自建國起便處於長期不斷的戰爭狀態。[2]

高句麗山城有石城與土城之分。石城出現較早,貫穿整個歷史時期。受漢文化影響而建築土城一般出現在中後期。[3]:130、241

分佈

高句麗山城分佈於中國遼寧吉林二省和朝鮮半島北部。目前基本得到確認的高句麗山城約有100餘座。其中中國境內有99座(遼寧省68座,吉林省31座)[4]:70-97 總體來看,高句麗山城分佈在五個區域:[3]:239-240

千里長城

高句麗政權在榮留王十四年(631)到寶藏王五年(646),為阻擋唐朝的征伐,耗時16年修築了一條千里長城

其記載見於《舊唐書·高麗傳》:「建武懼伐其國,乃築長城,東北自扶餘城,西南至海,千有餘里。」[5]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更為詳細:「榮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動衆築長城,東北自扶餘城,東南至海,千有餘里,凡一十六年畢功。」[6]

但對千里長城的位置和形式,學界仍存在分歧。一些學者認為,文獻中記載的長城是確實存在的城牆,大體從今吉林市出發沿遼河東岸至營口海濱;今天吉林省內的懷德鎮老邊崗遺址就是其遺址。[7][8]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千里長城指的是一道防線,即從遼河平原北部至遼東半島南端、東北至西南走向、各個山城相連、大小山城相互依託而形成的宏觀上的山城防禦體系。[9][10]

墓葬

Thumb
將軍墳一號陪冢。
Thumb
高句麗墓壁畫。

高句麗習俗重視喪葬。《三國志·高句麗傳》記載:「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終之衣。厚葬,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爲封,列種松柏。」[11]

高句麗墓葬最初「積石為封」,為簡單的無壇石擴墓,即不甚規整的封石堆。後來在外部結構上出現了變化,四周堆砌一層規整的台階,或在其上繼續堆砌多層逐漸收攏的台階,由無壇變為方壇或方壇階梯。在內部結構上也產生了變化,增加了墓道、墓室和蓋頂石,由石擴墓變成了石室墓。將軍墳及其一號陪冢(位於今吉林集安)都是方壇階梯石室墓的典型代表。[3]:244-245

公元5世紀後,高句麗墓葬受到漢文化的影響,積石墓終被封土墓代替。大型封土墓內部多有壁畫。[3]:245、247

宮廟宅署

《三國志·高句麗傳》記載:「其俗節食,好治宮室,於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靈星、社稷。」[11]《舊唐書·高麗傳》記載:「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廟及王宮、官府乃用瓦。其俗貧窶者多,冬月皆作長坑,下燃;熅火以取暖。」[5]即高句麗的王宮、廟宇、衙署為鋪瓦的土木建築,民宅則結草為廬;屋外有祭祀用的大屋,屋內設有冬季取暖用的火炕

高句麗的宮殿、廟宇、衙署和民宅,今無完整遺存,只留有部分遺址。宮殿遺址有丸都山城內的宮殿址。[12]:241佛寺遺址有平壤的金剛寺、中興寺等遺址。[3]:248祀廟遺址有集安東台子建築址。[13]衙署遺址有安鶴宮遺址。[14]

現狀與保護

中國桓仁、集安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和朝鮮平壤、南浦高句麗墓葬群分別登錄了世界文化遺產[15]

洞溝古墓群丸都山城國內城五女山山城鳳凰山山城等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