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地部(梵文:Mahīśāsaka,巴利文:Mahiṃsāsaka),音譯彌沙塞部,義譯為化地部、正地部、教地部等,由部主「匡化土境」的事蹟得名,為部派佛教的早期部派之一,《異部宗輪論》記載它於佛滅後第三百年中分立而成。有記載稱部主名為「不棄」,稱此部為「大不可棄部」[1]。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初期佛教 |
|
音義
Mahī(मही)是大地、領土[2][3],Śās (शास्)是教化、懲戒、匡正、統治[4][5]。
《玄應音義》卷23:「化地部,第三百年中從一切有部出也,梵言磨酰奢娑迦,亦名彌喜捨娑柯,此云化地,亦云教地,或言正地,人名也。但此羅漢在俗為王國師,匡化土境,故名化地。今入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舊云彌沙塞者,訛也。」
歷史源流
南傳《島史》記載它根源於分別說部而來並分化出說一切有部,北傳《異部宗輪論》記載它根源於說一切有部,二者記載法藏部是由化地部所分化出來的。藏傳記載中有大眾部說法稱它源出分別說部,與說一切有部是同時發展而成。
理論
化地部的理論繼承了分別說者的學說,與大眾部和說一切有部並列為三大體系,其部份觀點與大眾部一致,特別是「心性本淨」[6]、「緣起是無為」和「阿羅漢無退義」。
“ |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或復有執:心心所法,能了俱有,如化地部。彼作是說:慧有二種,俱時而生,一相應,二不相應,相應慧知不相應者,不相應慧知相應者。……為止如是他宗異執,顯自所說:諸心心所,不了自性、相應、俱有,補特伽羅性不可得,故作斯論。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復次、為止他宗差別執故。……若化地部執:世第一法,通三界繫,所以者何?彼謂:若地有盡智時、所修善根,此地即有世第一法。……為止如是他宗別執,顯示己宗故作此論。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耶?答:應言色界繫。 |
” |
《異部宗輪論》記載化地部本宗同義:
“ | 其化地部本宗同義。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為是有。於四聖諦一時現觀[7],見苦諦時能見諸諦[8],要已見者能如是見[9]。隨眠非心亦非心所,亦無所入。眠與纏異,隨眠自性心不相應,纏自性心相應[10]。 異生不斷欲貪瞋恚,無諸外道能得五通[11]。亦無天中住梵行者[12]。定無中有[13]。無阿羅漢增長福業[14]。五識有染亦有離染[15]。六識皆與尋伺相應[16]。亦有齊首補特伽羅[17]。有世間正見[18]。無世間信根[19]。無出世靜慮[20]。亦無無漏尋伺[21]。善非有因[22]。預流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10][23]。道支皆是念住所攝[24]。 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25]。入胎為初命終為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26]。僧中有佛[27],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佛與二乘[28]皆同一道同一解脫[29]。說一切行皆剎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 |
” |
《異部宗輪論》記載化地部末宗異義:
“ | 其末宗異義者。謂說實有過去未來。亦有中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業實是思,無身語業。尋伺相應[30]。大地劫住[31]。於窣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32]。隨眠自性恆居現在[33]。諸薀處界亦恆現在[34]。 此部末宗。因釋一頌執義有異。如彼頌言。「五法定能縛。諸苦從之生。謂無明貪愛。五見及諸業。」[35] |
” |
《異部宗輪論》沒有具體記載化地部的支末宗派。後世唯識學派稱化地部末派提出的窮生死蘊,成為阿賴耶識學說的前身之一[36]。
存世經典
註釋及引用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