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璽或傳國玉璽,作為中國皇帝信物的玉璽,亦被歷代視為正統皇權的象徵。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相傳由和氏璧所雕成(一說是藍田玉),根據記載和流傳的拓片,玉璽字跡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以及「受(昊)天之命,皇帝壽昌」三種說法。
歷史
秦以前,民眾喜歡用金屬玉石雕刻為私人印信,按照個人喜好通常都有龍或者是虎作為裝飾。秦以後,政府禁止皇帝以外的人以金玉作為私人印信,皇帝所用的印信被稱為「璽」。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製成傳國璽,替代遺失的「九鼎」作為天子的象徵,[1]又命丞相李斯在傳國璽(一說是藍田玉)上寫八個鳥蟲篆字,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壽昌」三種說法,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又稱之為「天子璽」。北魏時崔浩開始將秦始皇所琢傳國璽與和氏璧聯繫起來。秦二世死後,秦王子嬰將傳國璽獻於漢高祖劉邦。王莽篡漢後,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璽,皇太后大怒,擲玉璽於地,摔崩一角,王莽命人以黃金鑲補,儘管手藝精巧,但玉璽終究留下缺角之痕。王莽敗亡後,玉璽落入更始帝劉玄手中,後來劉玄被赤眉軍打敗,玉璽落入劉盆子之手,後赤眉兵敗,獻璽於漢光武帝劉秀處。[2]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爆發討伐董卓之戰,孫堅軍率先攻入洛陽城,《後漢書》、《山陽公載記》、《吳書》、《資治通鑑》皆記載孫堅軍進入洛陽後獲取傳國璽[3],但後來被袁術奪取,作為稱帝的憑據[4],袁術死後被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當時曹操得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此玉璽得以重歸漢室[5]。虞溥和裴松之認為孫堅發現傳國璽之事為假。虞溥在其著作《江表傳》中表示,根據《漢獻帝起居注》的文字「天子從河上還,得六玉璽於閣上」,說明玉璽又回到漢朝皇帝手中,另外太康初年孫皓向晉朝投降時交出的是六枚金璽,沒有玉璽,表明孫堅發現傳國璽這件事是假的[6][7][8];裴松之也認為從孫皓投降未有玉璽一事可看出孫堅獲得傳國璽一事為假,還認為孫堅在反董義軍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傳國璽而潛匿不言,則為陰懷異志,怎麼能稱得上忠臣[9]。虞喜、趙一清則支持孫堅發現傳國璽,虞喜《志林》認為天子六璽和傳國璽並不是一個概念,傳國璽不在六璽之列,皇帝平時使用六璽辦公,並不使用傳國璽[10];趙一清批駁裴松之忽視了范曄《後漢書》中徐璆盜袁術傳國璽獻給曹操一事,還以吳亡不見傳國璽為由反駁是得其一而忘其二[11]。但不論如何最終傳國璽仍從漢室手中傳給曹魏,之後西晉篡魏使玉璽歸晉。
西晉以後傳國璽的下落有多種說法:
隋朝統一後,傳國璽為隋朝所承襲[16]。後來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蕭皇后帶玉璽逃入漠北突厥處。唐貞觀四年(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皇后與隋煬帝之孫楊政道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到唐朝,至五代十國之後失去蹤影。
有關玉璽的失蹤之說,現時有多種說法:
- 五代十國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之時失蹤。
- 五代十國後晉出帝被遼太宗在公元946年俘虜時丟失。
- 遼朝保大二年(1122年),遼天祚帝遺失傳國璽於桑乾河[17]。
- 宋哲宗時,曾有人宣稱發現了傳國璽,送至朝廷,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禍,徽宗、欽宗被俘虜,金兵攻破大梁,「傳國璽」也被金兵掠走,從此銷聲匿跡。
- 元朝記錄曾獲宋金之玉璽,元順帝逃回漠北時失蹤。據傳被後金獲得,然而根據清朝史料記錄,其獲得的並非秦傳國璽而是來歷不明的「制誥之寶」[18][19],元編《遼史》也不支持此說法[20],且清乾隆皇帝也否認自蒙古得到的是真正的傳國璽。
明軍攻入元大都,「俘獲諸王子6人,玉璽兩枚,元成宗玉璽一枚,元朝共11個皇帝,其它皇帝玉璽均沒有繳獲。」 據《二十五史綱鑒》載:公元1370年5月,明軍橫掃塞北直搗應昌之時,繳獲元順帝出逃所帶到漠北的一批珠寶,但其中既沒有元朝諸帝的玉璽,亦沒有傳國璽。
由於傳國璽下落不明,明、清兩朝均沒有傳國璽。是故明朝開國時,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傳國之璽」[21]。
北宋紹聖三年時,農夫段義宣稱無意間發現了疑似傳國璽的玉印,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璽,但是朝野不少有識之士懷疑它的真偽。靖康之亂時,金兵進入汴京,這塊「傳國璽」也消失無蹤。
明弘治十三年,陝西巡撫熊翀進獻白玉璽一方,書小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禮部尚書傅瀚奏曰其不合《輟耕錄》所載傳國璽受命寶,且人君治天下以德不以璽,高皇作璽亦足以為一代受命之符而垂法萬世,請不用此印。明孝宗從其言,藏而不用。
明崇禎八年,多爾袞出兵征服察哈爾蒙古,最後蘇泰太后持璽出迎並投降,被投降後金的漢臣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吹捧為所謂的「傳國璽」[22],次年皇太極據此稱帝,但事實上這方常見於皇太極聖旨的寶璽,其印文是小篆文「制誥之寶」[23][24],並非《輟耕錄》所載之鳥蟲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受命寶,也非元朝常用的疊篆印璽,僅是標榜身份正統性的政治操作,此印於乾隆朝廢而不用,但後又寶於盛京鳳凰樓,為盛京十寶之一。
清乾隆三年,督河高斌進獻碧玉璽一方,書鳥蟲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雕刻古澤可愛,頗有秦漢古意,與《輟耕錄》所載傳國璽受命寶也頗為吻合。然而清高宗認為其材質並非玉質,且推定其應不是秦代流傳下來的傳國璽,只是好事者仿古所作,並表示「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於義未當」,僅當作玩物而未用作國寶。[25]
印文
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的卷二十六中,刊載了三種版本的傳國璽印文及璽印的螭鈕,流傳十分廣泛:
|
相關文學作品
- 《斧聲燭影》,吳蔚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和氏璧》,吳蔚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鄭成功密碼》,張國立着,讀癮出版社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