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专门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督教」在中國有兩個意涵。一則是包括東正教、天主教、新教在內,以基督耶穌為救主的宗教。另一則是口語習慣上的專指新教,或曰更正教、反對教等。本詞條指的是前者。基督教的傳統認為多馬(「印度使徒」)或巴多羅買是最早將基督福音帶到中國的人。而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是公元635年,唐朝初年,唐太宗貞觀九年,基督教初次來到中國。
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確切記載是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此時進入中國的是聶斯托留派,來華後被稱為景教,在華的中心大主教區就設在長安。當時的基督教東方教會從大秦國(其實是來自波斯而非古羅馬)派出主教阿羅本攜帶《聖經》(敘利亞文)到長安譯經傳教,獲唐太宗李世民歡迎,派由宰相房玄齡率儀仗隊到西郊迎接,進入皇城。太宗請阿羅本主教在藏書殿內翻譯《聖經》,並「問道禁闈」(進宮講道)。[1]他們的主要工作有:興建修道院、翻譯聖經還有出版一些信道基要的書籍。唐太宗御賜「阿羅本」名號,意思是「上帝所差遣來的」。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太宗特下詔令,准許阿羅本傳教,並由朝廷撥款在長安城義寧坊修建波斯寺(後改名大秦寺,即景教禮拜堂),是為基督教入華所建的第一個禮拜堂。開堂時,受洗入教21人,均為波斯人。[1]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宗封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在全國各州設立基督教堂,景教傳遍全國。聖曆元年(公元698年)至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朝廷推崇佛教,景教屢受佛、儒攻擊,遭到排斥,得僧首羅含、大德及烈的維持而不墜。[1]有學者同時認為,由於當時景教內部爭鬥,以及未普及深入民間、建立當地的同工,以致教會未能發展起來。[2]
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波斯國王派遣首領潘那密與景教主教及烈到長安朝貢,玄宗授首領潘那密果毅將軍稱號,賜給及烈主教紫袈裟1件及帛50匹。同時指派自己的5個兄弟親臨景教寺參加禮拜,景教復又進入發展期。[1]
天寶三年(744年),大秦國教士佶和來京行道,拜見皇帝。玄宗下詔令教會長老羅含、普論等17位景教士和新來的波斯主教佶和在興慶宮舉行大禮拜,讀經、祈禱,求神賜福皇帝和國家。玄宗親筆為景教寺題寫匾額,以光耀景教門庭。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長安波斯寺改稱大秦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波斯人伊斯在周至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錄景教入唐一百五十年的發展歷程。[1]
唐肅宗在位時,令靈武等五郡,重建教堂。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篤信道教,下旨滅佛,景教受到株連,當時有教士2,000多人被驅逐出境,[1]一時絕跡於中原。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大主教阿多爵統理中華、印度兩國教務,派教士東來,建教堂傳教無阻[3]。
五代時期,景教雖在長安遭到破壞但未絕跡。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東方教會大主教派遣5位傳教士隨從那玆蘭主教到華,考察與整頓基督教堂事務,時西安的景教寺被毀,教徒多橫死,殘留教徒不多,唯有周至大秦寺存留。[1]
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1832~1905),出生英國,十七歲歸信基督教,同年決定獻身為傳教士。他於1854年抵華傳教,共在華51年。
內地會奉行本色化原則,一貫訓練中國同工自立、自養、自傳;同時採取整全的宣教策略,在以福音拓荒為主要重點的同時,在文字、醫療、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十足的進展。
直到民國成立以後,中華民國臨時憲法中保障了宗教自由,加上當時很多革命人士以及支持革命的人也是新教徒(例如:孫中山 、宋教仁、廖德山,以至後期的蔣介石和張學良等),因而在民國以後新教的發展比清朝時好,直到1949年中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基督徒人數近70萬人。
由於基督教教義強調只能信獨一上帝,不能拜其他偶像,因此與"祭奠祖先"等很多中國傳統習俗產生了很大牴觸,使得基督教之前在中國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和發展,直到後來來中國傳教的剛恆毅總主教(1876年-1958年)與雷鳴遠神父解釋中國人祭祖敬孔禮並不違背教會的信仰,中國人這麼地做是為了向已亡的父母和祖先表達尊敬。教宗庇護十二世因而在1939年12月8日刪除了祭祖敬孔的禁令,才解決了這一問題。然而,新教一直也不接受中國人拜祖先。(彭育申,2000)
1912年,在上海成立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當時的名稱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組合」(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Y. M. C. A. in China),首任總幹事為美國南部美以會教士巴樂滿(Fletcher Sims Brockman 1867 ~ 1944),副總幹事為中國王正廷。青年毛澤東曾作為義務教員參與過青年會智育部晏陽初在長沙進行的平民教育運動。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普萊德(Joseph Platt)會同奉天施醫院院長英國人雍維林,與天津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羅伯·克來克,在停泊在秦皇島外的英國巡洋艦"麥爾迪"號上會談,促成直奉雙方於6月17日達成停戰協議。
「非基督教運動」的反帝國主義行動,促進了中國人獨立教會「自治、自養、自傳」的實踐。倪柝聲創辦的地方教會,就誕生在這個時代。
-萬牧于1929年夏被游击队所绑架, 被勒索5万大洋. 在16个月的羁押期间多次遭撕票威胁. 后经国民革命军解救于1930年底脱险. -毛牧于1929年10月31日被朱德所率红四军在梅县绑架.被羁押在毗邻广东的江西一个苗家大寨里,被勒索6万大洋。后经部分在梅县被差会的德济医院所救治的红军伤兵的求情,勒索改为索要一批医药品.差会本着 "阳光照义人也照歹人"的信念,提供了药品.毛牧遂于1929年12月19日脱险.
民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一再表示對各宗派一視同仁,基督教在中國傳佈,成效驚人。而教派除了傳道事工之外,並致力於各種社會事業,如建設大學、醫院、書局、救濟院、孤兒院等。另一方面,中國自治教會,也逐漸增多,遍及中國各地,遠及海外,為中國基督教展開一新的局面。[19]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新教教團數目計有六十一個團體、信徒數九萬五千九百四十三人;但到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教團數以增至八十二、宣教師數目亦增至三千八百三十三人。民國成立以後,教士、教徒數目均激增。根據民國二年(1913年)的統計:宣教師有五千三百九十四人,而信徒數亦增至二十四萬五千九百五十九人。到了民國三年(1914年),教團數以增至一百七十,宣教師亦增為五千九百七十八人,且信徒數以致二十五萬三千二百十人。據抗戰前(民國二十四年)的統計,全國新教教會數有七千二百八十一、信徒數為五十一萬三千、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一年當中,就曾為四萬三千人改宗者施行浸禮。據稱:如包括尚未洗禮的慕道者在內,信徒總數以達百萬人之數。[20]
天主教和新教都在中國建立了一大批教育機構,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一些中國著名大學起源於教會學校。比較著名的新教中學早期有煙台中學,後期有培正中學、培道中學(在一二三事件之前)等,大學則有燕京大學、嶺南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湘雅醫學院、華中大學等。而天主教部分有震旦大學、津沽大學、輔仁大學和靜宜大學等。這些學校都為中國培養了大量吸收了西方教育的知識份子。
基督教在華所成立的學校、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及各種弱勢機構、老幼院(如:盲啞學院、養老院、孤兒院等)等各種。據民國二十六年的統計:男子中學有一百間、女子中學有九十五間、男女合校的中學有五十四間。中學數計二百五十九,學生數約有五萬。大學計有十三間,有:濟南的齊魯大學、福州的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大學、南京的金陵女子理學院、金陵大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蘇州的東吳大學、成都的華西協和大學、杭州的文江文理學院、武昌的華中大學、廣東的領南大學、北京的燕京大學等。(據民國二十六年的統計,上述十三所大學的學生數計有六千四百二十三人),至於教會所興辦的小學,據民國十一年(1922年)的統計:高小九百五十六所,學生三萬二千八百九十九名。初小五千六百三十七所,學生十五萬一千五百八十二名。 出版事業方面,教會所創辦的雜誌刊物,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時,計有中文雜誌二百十一種,英文雜誌二十七種,合計總數為二百三十八種。民國二十四年所出版的基督教叢書計有四千種之多,由六十九所基督教印刷廠分別承印,並有一百三十家專售基督教叢書的教會書局。[21]
除宣教團隊的醫師對貧民免費看診及贈藥外,並在各傳道據點建立醫院或診所,其中亦不乏醫術高明的宣教醫生。在中國基督教的醫學協會,早在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就有中國博醫會(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of China)的成立。該會由一群外籍宣教師所組成,其主要目的為提供義診,並先後資助在澳洲、廣州、上海、香港、寧波、廈門等地醫院。該會又出版中文醫療書籍,及主辦醫療人之教育等事工。
另一個規模較大的醫療協會:中國醫療傳道協會於一八九0年(光緒十六年)首次的集會,其第二次大會於一九0五年(光緒三十一年)在上海召開,係由基督教醫師所組成的全國性團體。此後,該會又在一九0七年(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一0年(宣統二年)、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先後開過幾次會議。該會曾經發行醫學定期刊物,及出版數種醫學叢書,其中重要的有中、英對照的醫學辭典。
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由歐、美回國的中國醫學生,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醫學會。隔年(一九一六年),該會與中國醫療傳道協會在廣州開會,決議協助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成立全國公共衛生聯合委員會。在此時期,該會對各種流行病(如:天花、鼠疫、霍亂、結核病等)的防治,曾貢獻不少。
教會創辦的中國醫療傳道協會,為求全國醫療工作的擴展,於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自動要求合併於中國醫學會。中國醫學會,最初稱為:「中華民國醫藥協會」,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遷移上海後,改稱為「中國醫藥會總會」,並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分會。
基督教曾在中國成立各種組織來幫助當地的百姓,以破除迷信、戒煙禁賭、輔導妓女從良等。而重要的組織有以下幾個團體:[21]
今天,中國基督徒主要包括天主教徒,新教徒、還有為數極少的東正教徒。天主教、新教列在官方承認的五大全國性宗教之中,東正教則在黑龍江省等部分地區被官方承認。
雖然中國大陸由於政府的政權性質,在大中小學內實行無神論宣傳教育,並壓制校園內的傳教活動,但是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政府制定《宗教事務條例》,規定宗教活動只能在政府登記的宗教場所進行,否則為非法。另外,有一些條款,例如「禁止在登記場所以外的場所傳教」、「外籍人士除非受邀請不准傳教」、「跨省宗教活動需經審批」等等,與憲法上「宗教信仰自由」的條款有爭議。隨着中國的開放與發展,基督教在中國的狀況開始受到其它國家教徒的關注。
目前全國性的三自愛國教會(西方稱之為「政府教會」或「官方教會」)組織,中國天主教有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中國基督教新教有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以及中國基督教協會。
天主教和新教在中國各省的分佈相當懸殊。
中國天主教徒最集中的省份是河北(佔全國1/3)。許多國際知名的天主教地下教會的領袖(如已故的保定教區范學淹主教),都來自該省。河北保定附近的東閭村,是著名的聖母朝聖中心。其次是山西、陝西、內蒙古、四川、福建(長樂、福安)以及上海市。山西太原教區清徐縣的六合村有7000名教徒,可能是中國天主教徒最多的村莊。
新教徒最集中的5個省份是河南、浙江(特別是溫州市以及杭州市蕭山區、慈谿、溫嶺等)、福建(特別是福清)、安徽、江蘇(主要在宿遷、淮安)。其次是山東、雲南、黑龍江(特別是大慶)、遼寧、江西等省。其中以河南的信徒最多,全省有5%人口是新教徒(不包括家庭教會的信徒)。浙江溫州地區由於信徒眾多,已經呈現教堂林立的情形。雲南省西北角的貢山縣新教徒佔總人口比重高達85%,是中國基督徒比重最高的縣。
1979年以後,中國大陸基督教出現顯著復興。由於三自愛國運動,官方新教教會的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和官方天主教會的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主教團都不承認教宗的行政權,因而被其他羅馬教會視為分裂出的基督教組織。中國官方基督教組織必須遵守政府對他們制定的規章制度,因此被一些家庭教會看作是不貞節的教會。
梵蒂岡目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中國大陸的天主教三自教會實行自選自聖主教制度,拒絕接受梵蒂岡的領導。教宗任命的主教也無法正常在中國大陸開展宗教活動。中國現政府一直強烈反對梵蒂岡宣佈的部分聖人,理由是這些人曾在中國大陸進行所謂的「非法活動」(近代史上協助西方侵略中國大陸以及1949年之後企圖顛覆大陸政權)。
出於信仰上的堅持,許多基督徒選擇在三自組織以外的聚會,稱為家庭教會或地下教會。在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中,因家庭教會多數拒絕向政府登記而被視作非法。家庭教會在全國各地的處境很不相同,差異很大,浙江(例如溫州)以及福建(例如廈門)的各大城市的家庭教會的力量很強盛,可能由於經濟的原因。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往往都知道他們的存在,但通常不會阻止他們眾會;而其他一些地方,尤其是部分農村,家庭教會仍然受到很嚴厲的打壓,家庭教會的信徒被拘捕的事件時有發生,有時甚至把探訪家庭教會的香港或外國信徒也拘捕了(因為國家《宗教事務條例》把外國人參加家庭教會聚會視為非法)。家庭教會因為相對缺乏牧養資源,長期處於地下,也不一定像官方控制的教會一樣有正式的訓練有素或是有足夠經驗的宣教士帶領信徒,而使得偏離正信的異端以及對社會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的教派有機會出現(例如:東方閃電)。家庭教會的主要傾向包括福音派、基要派、加爾文派、靈恩派、五旬宗,以及 自由主義神學等,派別比較多。
估算中國基督徒人數很難,因為許多人不願公開自己的信仰。由於家庭教會多數沒有登記,所以估計家庭教會的信徒人數相當困難。
外間對於中國新教基督徒人口的估算落差很大。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基督教協會(合稱基督教全國「兩會」)在二〇〇二年的數字是約一千五百萬。而在海外機構之中,《愛德通訊》(Amity News)著名的一九九七年統計的數字則在一千萬到一千三百七十萬間。有不少坊間估計非常樂觀。有許多網上資料指中國信徒有五千萬以上,甚至有些數字超過一億。香港宣道會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蔡少琪2005年在基督教時代論壇指出,中國新教信徒數字只可能在二千萬左右,基於多種因素,外間的數字很可能嚴重高估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官方聲稱中國教會沒有宗派之別,這指的是有官方背景的「三自教會」。但現存的五種宗教的內部各自有一些不同的獨立派別。 除了基督教家庭教會之外,現在中國基督教之內還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真耶穌教會和基督徒聚會處(地方教會)等教派在福建等省份舉行單獨聚會和禮拜,並不參加政府提倡的三自教會的不分派別的聯合禮拜。
在北京等國際城市,已經在酒店裏設立了專供外國人的聚會。
美國官方訪問中國時常去中國教堂,2005年11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訪問北京時,參加缸瓦市教堂(北京開放的5所官方承認的新教教堂之一)。[22][23]
在中國北方的黑龍江,現在有人數很少的一群東正教徒。中國東正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被俘來到北京的俄國人。另外,在新疆北部的一些俄羅斯族人也是東正教徒。
1840年代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被炮火打開國門,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亦被列入條約,傳教士從此得以進入內地傳教,基督教也隨之進入中國。大批西方傳教士以沿海通商口岸為基地迅速擴展基督教,建立教堂,同時也辦立學校、醫院、孤兒院等機構等進行傳教,基督教開始在中國獲得了很多信徒。但部分中國人將傳教士與列強混在一起,將對侵略者的仇恨轉嫁到傳教士身上,認為基督教是西方殖民主義者殖民統治的工具,認為基督教傳教是文化、宗教的侵略,同時對基督教會中的部分人士和中國人而發生連串教案從而引起他們強烈的不滿,把仇恨轉化成暴力行為。終於在1900年發生了義和團運動,多名傳教士和基督徒遭到殺害。
1919年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引發五四運動,之後蘇共和中共等左翼共產主義團體共同發動一場從1922年到1927年間的「非基督教運動」。這場運動與義和團運動不同的是,主要參加者是知識青年,也包括了當時主流的知識界人士,如在北京大學便有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人。然而應當注意的是,這些運動也對當今中國社會,包括政府(政府自身的政治屬性以及長久以來的教育系統對基督信仰的偏見的片面灌輸)對於基督教總體敵視且充滿仇恨的態度有着不可忽略的影響。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新教傳教士在介紹中國方面的作用超過任何人。英國和美國宗派,如英國循道會,繼續派遣傳教士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驅逐傳教士。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