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恆毅(1876年4月3日—1958年10月17日)原名賽蘇·貝尼尼奧·類斯·康斯坦蒂尼(意大利語:Celso Benigno Luigi Costantini)是意大利籍天主教樞機,為第一位駐宗座駐華代表、哈爾濱宗座署理區宗座署理、主徒會會祖,並曾擔任聖座傳信部的秘書長。他是改寫現代中國天主教發展的重要人物。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1月14日) |
剛恆毅 Celso Benigno Luigi Costantini | |
---|---|
宗座文書院秘書長 宗座駐華代表 主徒會會祖 哈爾濱宗座署理區宗座署理 | |
就任 | 1958年6月9日 |
卸任 | 1958年10月17日 |
其他職位 | 達瑪穌的聖老楞佐堂區領銜司鐸(1958年) |
聖秩 | |
晉鐸 | 於1899年12月26日晉鐸 |
晉牧 | 於1921年8月24日晉牧 |
擢升樞機 | 由教宗庇護十二世 於1953年1月12日擢升 |
等級 | 司鐸級樞機 |
個人資料 | |
本名 | Celso Benigno Luigi Constantini |
出生 | 1876年4月3日 意大利王國波代諾內省卡斯蒂雍鎮 |
逝世 | 1958年10月17日 意大利羅馬 | (82歲)
國籍 | 意大利 |
職業 | 天主教樞機 宗座駐華代表 主徒會會祖 |
曾任職位 | 聖聶勒和聖亞基略堂區領銜司鐸(1953年-1958年) |
牧徽 |
成長背景
1876年4月3日,剛恆毅出生在意大利東北部波代諾內省的卡斯蒂雍鎮(Castions,位於首府波代諾內以東9公里),父母皆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父親Costante Costantini是一位建築師,母親Maddalena Altan一共生育了五子三女。母親在懷孕時讀了聖婦尚達爾的傳記,因此,後來就以聖婦的兒子Celso給剛恆毅取名。
1891年,15歲的剛恆毅進入波爾托格魯阿羅教區修院。1897年,他前往羅馬求學,獲宗座額我略大學的神學、哲學博士學位。1899年12月26日,剛恆毅晉鐸。1921年8月24日在阜姆(今里耶卡)祝聖為主教。
擔任宗座駐華代表
1922年8月12日,教宗庇護十一世任命了剛恆毅為首任宗座駐華代表,領總主教銜。11月8日抵達香港、12月29日抵達北京。來華後取漢名剛恆毅,字高偉。
他任職期間對中國天主教會貢獻良多。以下是主要貢獻:
1844年簽訂的《中法黃埔條約》中規定了准許傳教自由、設立教堂自由,從此解除了百年教禁,而法國也取代葡萄牙獲得在華保教權。1858年的中法《天津條約》更規定所有中國天主教徒均受到法國保護。[1]羅馬教廷無法直接管理中國天主教事務,而是必須通過法國領事館中轉。
剛恆毅到中國後,表明他的態度:
- 「用十字架代替外國旗,用中國法律的保障來代替外力的政治庇護,趕快成立本籍聖統。」
- 「傳教純粹是超性工作。耶穌建立了一個至公的教會。在法國是法國人的,在美國是美國人的,在中國是中國人的。」
- 「我不願向中國人民要求可惡的特權,只要求自由傳教和興學,以得保障教會產權就可以了。」
他為了避免與列強之間的瓜葛,沒有把宗座代表公署設在東交民巷使館界,而是設在什剎海附近的乃茲府胡同惠親王府。即使遇到危險時也不願躲進使館區。他拜訪當時外交總長顧維鈞申明教會與列強不同的立場,教會旨在使人們認清人生真諦及信仰,別無他圖。
1924年5月15日至6月12日,剛恆毅在上海徐家匯天主堂召集中國天主教第一次全國教務會議。到會的有42位主教,5位監牧(其中兩位是中國籍)。
這次上海會議明令傳教士任務是向教外人傳布福音,並準備建立由本籍神職人員所主持的教會。大會還有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剛主教率全體與會牧者,將中國奉獻於無玷聖母。[3]
剛恆毅來華後,積極促成設立本籍教區,培育本籍神職人員,並儘快選拔出中國主教。[4]他計劃先成立一兩個本籍教區。
1923年末,剛恆毅在漢口籌備全國會議時,要求漢口教區讓出蒲圻等教徒很少的4個縣闢為中國籍教區。蒲圻教區後來在成和德領導下,頗有發展。隨後,又在保定教區富成功主教的積極配合下成立了蠡縣教區(即日後的安國教區)。這樣,在1924年召開的上海中國天主教第一屆代表會議上,就有了蒲圻教區蠡縣教區2位中國監牧參加。
1924年,剛恆毅到福建省視察教務,發現天主教傳入該省已經有300年歷史,卻仍然由西班牙道明會主教控制。於是他加快了成立本籍教區的速度,1923年從北京教區劃出了宣化教區,1926年從太原教區劃出了汾陽教區,1926年從南京教區(當時主教駐上海)劃出了海門教區,1926年從寧波教區劃出了台州教區。他的計劃全都得到了教宗庇護十一世的批准。
1926年10月28日,剛主教親自帶領上述六個教區的中國主教:趙懷義(河北宣化教區)、孫德楨(河北安國教區)、陳國砥(山西汾陽教區)、朱開敏(江蘇海門教區)、胡若山(浙江台州教區)、 成和德(湖北蒲圻教區)到羅馬接受教宗庇護十一世的祝聖。這是第一位中國籍主教羅文藻(1685年)後200多年來的第一批中國籍主教。[5]
剛恆毅主教早有創立一個中國修會的計劃,他有兩個主要動機:
為此1927年在宣化城外購置了一個溪畔的山谷,興建一組中國式建築(這就是主徒會的母院愛瑪塢會院),準備在此創立首個中國神職修會主徒會(Congregatio Discipulorum Domini,CDD)。
剛主教認為,成立中國本籍修會,能更好地將福音傳給中國人。中國修會不僅可以在國內服務,而且也可以到缺乏神父的南洋及美洲,為華僑服務。他們都應是飽學之士,可以出版有關的教會書籍、能夠管理學校,並配合時代的需要,為炎黃子孫傳播福音。剛總主教計劃,至少該有一批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的中國神父,他們知道如何運用恰當而卓越多方法,把信仰介紹給自己的同胞。[2]
1927年1月4日,聖座正式批准成立主徒會,並邀請西班牙贖世主會傳教團前往協助成立事宜[6]。隨後,主徒會在宣化代牧區正式成立,以文化傳教為使命,以「熱愛聖體及效忠聖座」為修會特徵,「諸宗徒之後」榮福童貞聖母為修會主保。
剛恆毅促成建立了一批地區性總修院。到1930年代初,中國的總修院已增加到12處:北平(遣使會)、江西九江(遣使會)、浙江寧波(遣使會)、濟南(方濟各會)、漢口(方濟各會)、大同(聖母聖心會)、山東兗州(聖言會)、上海徐家匯(耶穌會)、四川南充(本篤會的西山修院[7])、河南開封(即開封河南總修院)、河北宣化以及香港華南總修院,另有5-6所總修院正在籌備中(如河北獻縣教區耶穌會的若石總修院)。中央修院大學也在籌辦中。[8]
- 他促成了輔仁大學的創建與發展。
- 他在羅馬建立了一所為傳教區神父服務的神父宿舍「伯多祿公學」。
- 他堅持小修院應當採用中學教育體制。
梵蒂岡歲月
1933年,他回到意大利,由蔡寧接任宗座駐華代表。
教宗於1935年12月20日將他任命為傳信部秘書長及兼任宗座傳信大學校長。[9]
教宗庇護十二世於1953年1月12日將他擢升為司鐸級樞機,領聖聶勒和聖亞基略堂區司鐸銜。他於1958年6月9日獲委任為神聖羅馬教會秘書長,領銜堂區司鐸轉為達瑪穌的聖老楞佐堂區司鐸。[10]
他於1958年10月17日去世,終年82歲。[10]
聖座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龍嘉利樞機(即隨後當選為教宗的若望二十三世)率50位樞機向他「最好的朋友」告別。[1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