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
世界天主教會的領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教宗(拉丁語:papa),或譯教皇[1][2][3],是羅馬主教,亦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以及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耶穌十二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後繼者,由符合資格的樞機透過選舉秘密會議互選產生。其主教座即聖座,為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央管理機構。現時教宗為職位出缺狀態,前任(第266任)教宗為2013年當選至2025年逝世的方濟各;隨着教宗職位的出缺,樞機團正在籌備新一任教宗選舉,以選出繼任人選。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9月23日) |
詞源
教宗拉丁文原詞「papa」源自希臘文的「πάππας」,意為「父親」[4],起初用於對司鐸或主教的暱呼。4或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雖頻繁地用「πάππας」稱呼主教,在東羅馬帝國,尤其是在希臘和俄羅斯,司鐸仍然稱為「πάπας」。
沿革
從《宗徒大事錄》時期開始,耶穌的宗徒及門徒們在猶太會堂講道,但大部分基督徒聚會是分散在各個家庭中進行,當羅馬帝國迫害他們時甚至會在地下墓穴中進行,因此聚會地點相當分散,這些家庭聚會漸漸地以大城市為中心形成教區的概念,在教區中就設立主教,主教或教父這個詞在中文裏也被譯為監督或長老,聖經中多次提到使徒召集各地長老晤談,這些長老在接受使徒的教導後,便將教導帶回各教區,逐漸地長老繼承使徒成為各地方教會的宗教領袖。[5][6]在此期間,主教尤其羅馬主教在基督教界內擁有重要的精神權威,但他沒有與羅馬皇帝同等程度的權力。到了後來已定基督教為國教的西羅馬帝國,西羅馬皇帝逐漸賦予羅馬主教更大的權力。

主教在社會上擁有很大的權力也來自歷史因素。初期教會的《聖經》及使徒書信多半由人工抄寫在羊皮紙上,流傳不廣,加上當時教徒多不識字,無法直接了解教義,因此各種「異端」教義容易流傳。特別是諾斯底主義的流行使得長老們在試圖消滅這些「異端」的過程中,加強了這些主教的權力。其次,由於初代幾位具影響力的教父(也就是教會領袖,特別是初代教會的神學家)十分看重與強調主教制度,無形中提高了主教的地位。例如伊格納修、愛任紐、居普良等,其中居普良提倡主教制度最為出力,他說,一切的主教都是平等的,背叛主教就是背叛教會[7]。到了國教時期,羅馬帝國形成五個主要主教制度,即羅馬主教、亞歷山大港主教、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以及耶路撒冷主教,五個主教明爭暗鬥,都希望能成為主教之首,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受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興起後喪失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亞歷山大港,剩下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別成為西東方教會重要領袖,而羅馬主教在政權分裂的西部地區因數次與入侵蠻族成功的談判,其社會重要性更遠超過政權,成為西部有政教實權的人物[8]。
羅馬主教權高於其他地區主教,有以下八個原因:
- 羅馬是羅馬帝國的首都。
- 羅馬城曾在羅馬皇帝尼祿時期被放火燒城,作為屠殺基督徒的藉口。相傳宗徒保祿與伯多祿在此次迫害中殉道,羅馬城受到帝國最大的迫害,因此受到基督徒欽佩。
- 羅馬教會曾慷慨救濟災荒,特別是對耶路撒冷。
- 330年,羅馬帝國遷都拜占庭後,羅馬主教就成了西方教會領袖。
- 東方教會受希臘文化影響、傾向神祕主義、較為感性,而羅馬代表的西方教會受羅馬法影響,重視用邏輯推理、嚴謹的方式解讀聖經,因此公元4至5世紀,東方教會在爭論神學問題常找羅馬主教來主持公道。
- 羅馬教會人才輩出,有許多傑出神學家。
- 基於對《瑪竇福音》第16章第18-19節的解釋,認為伯多祿是羅馬教會首任主教,所以羅馬主教繼聖伯多祿之後擁有主教正統。[7]
由於《聖經》在整個中世紀並不普及,都由各地主教解釋《聖經》,主教權威甚至高於《聖經》,同時基督教信仰也在這時期控制整個西方世界,羅馬教會有了教廷的稱呼,羅馬宗主教也有了教宗的稱呼,其影響力及影響範圍甚至超過政權,政權的執政者也都受教宗的加冕,教宗可以從各地教會獲得捐稅,掌握神職人員的任用以及教會司法權。
一直到13世紀下半葉,英法兩國的君王,因自身利益不願受外來勢力影響,無法容忍羅馬教會干涉國內政治,公元14到15世紀,英、法在神職人員任用及教會司法權上便歸到君主手上,但仍向羅馬教廷納稅。
中古時期,由於神職人員的腐敗,教廷勢力漸漸低落,公元1300年左右,意大利和法國彼此爭奪對教會的影響力,教宗克勉五世被法蘭西國王菲利浦四世擄到法蘭西王國的亞維儂(現為法國領地),是為亞維儂教廷,形成七任教宗都在亞維儂治事的亞維儂時期。
1378年教會遷回羅馬,並選出意大利籍的繼任教宗烏爾班六世,而後其中的13位紅衣主教另立一位法國人克雷芒七世為教宗,兩方爭執不休,公元1409年,巴黎大學的教授們提議召開比薩會議,會議中決議將兩位教宗都廢黜,另立一位新教宗,然而此次會中,烏爾班六世跟克雷芒七世都沒有出席,各國仍自擁各自認定的教宗,因此比薩會議後形成了有三個教宗的局面。
一直到1415年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才正式取消了三個教宗的職位,消除了教會的分裂,也把教宗的權力限制在立法團體——即大公會議,但仍無法解決教廷腐敗的問題。在公元1517年,在馬丁·路德的德意志宗教改革中,因為馬丁路德在數次與教廷的辯論中,始終堅持聖經權威高過主教權威的論點[9],持此觀點的基督新教便由大公教會分裂出來,新教也稱為抗羅宗、更正教、抗議宗,日內瓦的約翰·喀爾文、蘇黎士的烏利希·慈運理等神學家紛紛崛起,加上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與教廷的齟齬,變成全歐洲的宗教改革。原來的大公教會,在中文也稱為天主教會,便仍保存原來的教廷與教宗制度,而新教由於馬丁路德人人皆司祭的觀點,強調每個個人都可以藉由讀經、禱告直接明白上帝的旨意,不需透過主教或神職人員做為媒介[9],因此產生了非主教制的教會體系,但依然有維持主教制的新教教會,如聖公宗。
頭銜
羅馬主教——即教宗的頭銜(Papal titles),用於禮儀、書信稱謂等各種稱呼方式上,這些頭銜旨在表達羅馬主教在神學或世俗層面上的不同身份與角色。天主教會相信這些頭銜,使教宗構成所謂的「榮譽首位」(primacy of honor),即教宗在教會尊敬性或象徵性的優先地位[a]。這些特權不同於教宗職務中屬於聖職人員的教權,亦不具備天主賦予的「神權」(divine jure)。它們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經過世代累積而被承認,但這並不表示這些頭銜無法加以修正或改變。[10]
羅馬主教最初的頭銜為3世紀出現的「教宗」(papa)[11][12][13]及「教長」(pontifex)[b][13];其他頭銜則自5世紀起出現,並在中世紀逐漸完善。1716年起發行的《宗座年鑑》,歷次版本均會收錄教宗的所有頭銜。而2020年起發行的《宗座年鑑》,應教宗方濟各的要求,對教宗的頭銜重新區分:羅馬主教頭銜仍然與教宗名稱(尊號)列於版面前方,其他在歷史上陸續屬於天主教會教宗[c]的頭銜則稱為「歷史頭銜」(Titoli storici),列於較後的版面[14][15][16]。
教宗頭銜一向登載於《宗座年鑑》。1969年,《宗座年鑑》把「天主眾僕之僕」加於教宗名號之中,並刪除「光榮在位」的語句,2006年刪除「西方宗主教」的銜稱,後於2024年恢復[17][18];根據最新的登載排序,教宗現在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基督在世之代表、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西方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及天主眾僕之僕。
- 拉丁語原文:Episcopus Romanus, Vicarius Iesu Christi, 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 Summus Pontifex Ecclesiae Universalis, Patriarcha Occidentis, Primatus Italiae, 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 Superanu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 Servus Servorum Dei.
- 英語翻譯:英語:Bishop of Rome, Vicar of Jesus Christ, Successor of the Prince of the Apostles, Supreme Pontiff of the Universal Church, Patriarch of the West, Primate of Italy, Metropolitan Archbishop of the Roman Province, Sovereign of the Vatican City State, Servant of the servants of God.
由於教宗在中世紀時擁有超乎西歐世俗君王的精神地位,曾被明末天主教傳教士譯為「教化皇」[19],繼而影響周邊使用漢字的國家。另外在西方世界,教宗有時也會被敬稱為「聖父」(Holy Father),其意為「神聖之父」,與三位一體所指的聖父不同[20]。
職權
教宗被天主教會認為是耶穌在當今世界的代表,其主要任務即是領導耶穌建立的教會,並將信仰傳佈到世界各個角落。教宗的教務職權被稱為「聖座」,是以教宗為中心構成的教務領導團體。聖座除了負責管理羅馬的天主教會,還具有代表與領導整個天主教會的功能;現今亦為國際法承認的主權實體,可與世界各國締結外交關係。
教宗雖然是羅馬教區的正權主教,但因其職務的特殊性,教宗對羅馬教區內部的管理工作,實際上交由羅馬教區代理主教與梵蒂岡城國代理主教負責。
除了宗教職務外,教宗也是梵蒂岡城國的國家元首,該國由聖座管治。梵蒂岡整體現雖被意大利首都羅馬所包圍,然而1870年前,教宗統治區域一度拓展到整個意大利中部,其領土—即教宗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產」。儘管授予教宗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文件《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諭》,在15世紀被證明為偽造文書,但教宗對教宗國的統治還是延續至1870年意大利統一,而意大利王國和聖座之間最終的政治協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朗條約》才得以落實,象徵教宗國的正式終結、以及梵蒂岡城國的建立。1948年通過的《意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條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歷任教宗
任職方式
教宗由樞機組成的樞機團召開秘密會議互選產生,通常為終身職,然仍可提前辭職。前任教宗逝世或辭職後,至繼任教宗選出前的職位空缺期,被稱為「宗座出缺」。現今的教宗選舉制度是在1268年至1271年的三年空位期之後,於1274年由里昂第二次大公會議採用的,包括樞機團在選舉時必須與外界隔離的規定;而教宗選舉在1492年起固定於梵蒂岡的西斯廷禮拜堂舉行迄今。
近況
若望保祿二世於1978年以58歲之齡當選教宗,也是自亞德六世(1522年至1523年間在位)以來首位非意大利人教宗,其於2005年4月2日逝世,4月2日到18日期間為宗座出缺,4月18日開始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用不足1天即選出德國籍樞機若瑟·拉青格為新任教宗,名號本篤十六世。
聖座發言人於2013年2月11日宣佈,時年85歲的教宗本篤十六世因健康因素於2月28日歐洲中部時間晚上8點正式退位,成為公元1415年以來,首位主動請辭的教宗。[21]退位後,他保留了本篤十六世稱號,同時職務改稱「榮休教宗」(Pope Emeritus)。[22]同年3月13日,阿根廷樞機豪爾赫·馬里奧·伯格里奧當選教宗,名號方濟各 [23],是額我略三世(731年至741年間在位)以後近一千三百年來,首位非出身歐洲的教宗,亦是天主教史首位來自美洲與南半球、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維基新聞中的相關報導:教皇本篤十六世去世,享年95歲
2022年12月31日,高齡95歲的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其寓所(教會之母修道院)逝世。[24]

維基新聞中的相關報導:教宗方濟各逝世,享年88歲
腳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