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學人,是指從1948年底至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蔣介石下令實施的將知名學者遷出中國大陸的計劃,但該計劃實施情況並不理想。
經過
1948年11月30日,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奉命召開「中央研究院在京人員談話會」,出席會議的有在南京的七個研究所的負責人姜立夫、陳省身、張鈺哲、俞建章、羅宗洛、趙九章、陶孟和、傅斯年、李濟等。會上商定幾條應對措施:立即停止各所基建工程;各所儘快徵求同仁意見,做好遷往台灣的準備;眷屬可自行疏散,或者在10日內遷往上海,可能出國者儘量襄助其成;文獻資料等集中到上海,伺機運往台灣。據稱,中國共產黨(中共)得知中國國民黨的中央政府任命李濟負責檔案文獻運台工作後,在第一時間派李濟的學生勸阻,被李濟拒絕。中共又轉求陶孟和勸阻,李濟仍不買賬[1]。
1948年12月20日,「中鼎號」軍艦滿載國寶啟程,一周後抵達台灣基隆港。3天後第二船抵達,其中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資料便達934箱。1949年1月29日,第三批運出,因不少中華民國海軍軍人及家屬也急於赴台灣,所以該船直至1949年2月22日才抵基隆。至此,事先計劃運出的文物資料等均運抵台灣[1]。
在文物資料運台的同時,朱家驊也在組織中央研究院人員遷台。但當時大多數中央研究院院士選擇靜觀其變。陶孟和等人主張留守大陸,靜等中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到來。在1948年11月30日那次談話會上,社會調查所所長陶孟和對朱家驊說:「搬不搬要同全所同仁商量,以多數人意見為依歸。」12月9日,朱家驊再度催促陶孟和,陶孟和則用「全所人員多一票」作為不遷的理由回復朱家驊。朱家驊非常不滿,以「出席人員中包括助理研究院,不符合規定」為由,命令搬遷,陶孟和不予理會[1]。
1949年3月6日,陶孟和在《大公報》撰文,要求將已遷台的文物資料運回大陸:「我們不承認任何人可以隨意決定搬運並處置這些古物與圖書。我們相信這些古物和圖書決不屬於任何個人、任何黨派,就是政府也不能對於它們要求所有權。它們是屬於國家的,屬於整個民族的,屬於一切的人民的。」[1]
1948年2月,地質所代所長俞建章按照朱家驊指示,準備將地質所南遷。但研究員許傑、趙金科等11人秘密擬定《反對搬遷誓約》,並告知正在海外的地質所所長李四光。1949年1月末,李四光電函俞建章,指出南遷「只好任有志者前往;若為地質所同人避亂似無多大意義,我個人絕不贊成」。1949年4月初,李四光接受周恩來、郭沫若挽留。氣象所所長兼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也留在了大陸[1]。
1949年8月底,天文所、氣象所、物理所由上海返回南京,結束了半年來搬遷到上海的生活[2]。
據統計,中央研究院系統14個單位,成建制遷台的僅有管理機構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歷史語言研究所,佔中央研究院14個單位的14%。中央研究院12個自然科學研究所全部和社會學所都留下。遷台人員包括歷史語言研究所80人,總辦事處50人,合計130人,佔中央研究院總人數506人的25.6%,其他370人佔74.4%留下[2]。各研究所除傅斯年領導的歷史語言研究所較完整遷台外,其他研究所僅少數人員離開大陸,大部分都留在了大陸。除胡適、梅貽琦等數十位教授外,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位留在大陸,占院士總數的74%。去台灣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有:凌鴻勛、林可勝、傅斯年、董作賓、李濟、王世傑、吳稚暉、朱家驊、李先聞9人(占院士總數的11.9%);去美國的有:陳省身、李書華、吳憲、林可勝、趙元任、汪敬熙、陳克恢、李方桂、胡適、吳大猷、蕭公權、薩本棟等12人(占院士總數的15%)[1][2]。
1949年6月9日,部分留守的中央研究院人員在上海舉辦21周年紀念會。6月17日,中央研究院正式被軍管會接管。9月16日,竺可楨、陶孟和、吳有訓等聯名致信在海外的趙元任等人,介紹上海戰役結束4個月來的情況,動員他們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郭沫若任院長,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楨任副院長[1]。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打響。蔣介石急召朱家驊、傅斯年等人,擬定了平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搶救計劃[1]。朱家驊、傅斯年、蔣經國等人擬定了搶救細節辦法。接到南京方面電催「火速南下」時,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胡適正忙於籌備北京大學50周年校慶。胡適一再對社會闢謠稱,北京大學若離開北京就不成其為北京大學,「所以決無搬遷之理。」[1]
同時,中共也派胡適的弟子吳晗勸說胡適留下,但被胡適拒絕。據時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文學系主任季羨林回憶,有人衝進胡適辦公室說解放區廣播裏勸胡適留下,將來繼續任北京大學校長和北京圖書館館長,胡適反問:「他們要我嗎?」[1]
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青年部長陳雪屏致電北京大學秘書長鄭天挺,提出了首批需要搶救的學者名單:[3]
毅生我兄,先後三電計達。前與俞部長商定,一俟場可着陸,即派機來迎。托石志仁兄主持辦理。特囑黃澂隨機北來,切取聯繫。
右所應注意之點,就一時想到者列後:
一、適師及師母必須先行,無論空軍專機或航機先到,立即動身,千萬勿猶夷,因隨時場地仍可破壞也。總統對此一再諄囑,至要至要!
二、東廠胡同如寅恪、錫予諸先生亦可與胡師偕行較為方便,此時不宜謙讓,以免耽擱有變,總之盡前利用機會。
三、其餘同人有必須走開者,如第一項名單所列海宗、壽民、孟實、佛泉、□修、子水、貽寶、□□諸先生,以及各院校館行政負責人,如梅校長、袁、馬、李、賀、鄭、馮、葉、霍、褚、饒諸先生及吾兄,要走便立刻決定,不宜遲疑。此外各校有地位之教授,如今甫、莘田、景鋮、澤霖諸先生。大抵每機可坐四十人,擬用四機分兩批,何人先走,請兄與梅校長、志仁兄商定。中院院士,朱先生特別重視,請注意。輔大百齡、重一、侍峰諸兄亦請勿遺漏。排定次序,秘密通知,立即出發,自己萬不可鬧意見,爭先後。先將必須走者定為第一批,再分別與其他者商定。
匆匆。餘由敏功面陳。
敬頌
大安
弟雪屏謹啟
十一
12月12日,南京來電,要派專機來北平接胡適、陳寅恪及家屬[1]。12月13日,蔣介石專門派大員到北平勸胡適南下,但胡適以正籌備北京大學50周年校慶為由不肯南下。12月14日,蔣介石兩次打電報催胡適飛赴南京,並於12月14日再次派專機飛北平,要將胡適、梅貽琦、陳寅恪、陳垣、毛子水、錢思亮等人接到南京[4]。胡適乃決定赴台。臨行前,胡適派人勸北平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同行,被陳垣拒絕。南京所派飛機抵達北平上空時,南苑機場已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傅作義下令國軍奪回機場。12月15日,胡適、陳寅恪兩家及多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登機離開北平[1]。
12月15日,當胡適、陳寅恪及家眷和毛子水、錢思亮、英千里等教授分乘兩架飛機抵達南京明故宮機場時,王世傑、朱家驊、傅斯年、杭立武、蔣經國等前往機場迎接[5][4]。《申報》報道稱[5]:
胡適夫婦抵京
[本報南京15電]北大校長胡適及夫人,十五日下午六時三刻自平乘空運大隊專機飛抵首都,同行者有名史學家陳寅恪教授闔家,前平市副市長張伯謹夫婦及北平英文時事日報社長王雲槐等。按總統日前曾遣專機於十四日赴平迎胡氏南來,然以故都局勢陡緊,機場不能使用,致專機未克降落,乃延至十五日始完成是項使命。胡氏下機後,與蒞臨機場歡迎之王世傑、朱家驊、蔣經國、傅斯年、杭立武等握手寒暄。據云:平市軍情十五日已趨鬆弛,人心頗為安定,旋即偕夫人赴總統府方面預為準備之寓邸休息,入晚除朱家驊等往訪,談平市教育界情況外,甚少賓客,且因旅途疲勞,就寢頗早,亦未外出。
胡適、陳寅恪等人飛南京當天,行政院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免除國立台灣大學校長莊長恭職務,任命傅斯年為國立台灣大學校長並公示。12月16日,傅斯年再擬一快函代電,經航空系統由平津路局轉致北京大學秘書長鄭天挺,要求鄭天挺再作努力。函稱[5]:
天挺:
空運隊可即派兩架機到平,兄前信中所開三批名單,作一次走,又中航機亦可能到平,其他可走者,應即準備勿延,與剿總聯絡,務即辦好送斯年。
此頁乞轉 北大鄭秘書長天挺或清華梅校長!
弟 傅斯年
一、今日(十六)中航五架大部空歸,想校方未接頭好,可惜之至,以後必須先集中,每人只能帶隨身行李,剿總協助,如協助胡校長是必須的!
二、通知時請千萬勿猶疑,猶疑即失去機會。
三、必須事先集中,與中航聯絡好。
四、凡北大鄭秘書長、或清華梅校長、或師大袁校長出證之搭客(教授及眷屬)均不必在北平付款,在京由教育部直付。
又,大維甚記念其令妹大縝,乞兄務必問她一下,給她一個機會,至感!
一、決定
二、集中
三、與交通聯絡好
四、剿總協助
今日胡先生與總統談及由總統指定三人小組,陳雪屏、蔣經國及弟,大紱則由弟聯絡,大維大買(賣)力氣,每日調度至可感。只要以上□辦好,而機接(新舊)可行,飛機要原原(源源)而來的。
12月16日,快函發出,傅斯年、陳雪屏聯名向石志仁又發一急電,開列了需要搶救的學人名單:[6]
12月16日中午,蔣介石在官邸設午宴為胡適一行接風[4]。1948年12月17日下午,恰逢北京大學50周年校慶和胡適57歲生日,胡適赴中央研究院禮堂大廳出席校慶會,「發表沉痛演詞」[1]。12月17日,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在黃埔路官邸設壽筵宴請胡適夫婦[4]。
12月17日,蔣介石致電傅作義,要求他將六十二位學界重要人物分別疏導南移[7]:
即到 北平傅總司令宜生兄,口密。
(一)在平教育行政負責人,如:「梅貽琦」、「李書華」、「袁同禮」、「袁敦禮」、李麟玉、陳垣、「胡先驌」、湯用彤、「馮友蘭」、葉企蓀、饒毓泰、陳岱孫、「鄭天挺」、「賀麟」、鄭華熾、沈履、霍秉權、褚士荃、黎錦熙、溫廣漢、黃金鰲、徐悲鴻等;
(二)因政治關係必須離平者,如:「朱光潛」、「毛子水」、「邱椿」、「張頤」、「陳友松」、劉思職、「梅貽寶」、齊思和、雷宗海〔註:應為雷海宗〕、劉崇鋐、戴世光、邵循恪、吳澤霖、趙鳳喈、敦福堂、張恆、金澍榮、「英千里」、張漢民、徐侍峰等;
(三)在平之中央研究院士,如:「許寶騄」、張景鉞、陳達、戴芳瀾、「俞大紱」、李宗恩等;
(四)學術上有地位,自願南來者,如「楊振聲」、羅常培、錢思亮、馬祖聖、趙迺摶、錢三強、嚴濟慈、張政烺、沈從文、邵循正、鄧廣銘、李輯祥、孫毓棠、蒯淑平等。
請兄分別疏導,即日南移,如獲彼等仝意〔註:即「同意」〕時,此間可派機或備船接運。其搭機人員並請兄代排訂次序電告,尤以有括弧〔註:指引號〕者,務須來京。
如何?請速電覆。
中
同月,傅斯年又向鄭天挺發去電報,溝通學人南下意向;除此前已由傅斯年、陳雪屏、朱家驊開列的名單中提到的學者外,此封電報提到的有意向或應爭取拿來的學者還有:余嘉錫、周炳琳、錢端升、陳鈍、顧毓珍、趙梅伯、徐士瑚、李高傅、張起鈞、陳壽琦、姜文錦、徐旭生、楊武之、董守義、殷宏章、魏建功等。[8]
12月21日,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率領第二批被「搶救」的學人自北平飛抵南京,同機者有李書華、袁同禮、楊武之、姜文錦等24位教授[9][10]。
1949年1月5日,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致電傅斯年,望其儘快赴台。1月19日晚,傅斯年飛抵台北。隨後就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同時繼續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就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後,傅斯年一直在邀請大陸學人加盟該大學,先後向鄭天挺、湯用彤、馮友蘭、葉企孫、錢三強、周一良、沈從文、陳寅恪等發出邀請,但回復者寥寥[1]。
也有一些不在「搶救」之列,卻執意要走的學人,比如錢穆。因此毛澤東在1949年8月14日發表的評論《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中,抨擊了胡適、傅斯年、錢穆,稱「為了侵略的必要,帝國主義給中國造成了數百萬區別於舊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大小知識分子。對於這些人,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中國的反動政府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後來,只能控制其中的極少數人,例如胡適、傅斯年、錢穆之類,其他都不能控制了,他們走到了它的反面。學生、教員、教授、技師、工程師、醫生、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公務人員,都造反了,或者不願意再跟國民黨走了。」[9][11]。
陳寅恪全家抵達南京後僅住一晚,次日便趕往上海[10]。1949年1月,陳寅恪全家遷居到陳序經任校長的嶺南大學。1949年6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組織「戰時內閣」,其中杭立武任教育部長。杭立武一多次派人勸陳序經動員陳寅恪離開大陸,陳序經沒答應。杭立武又勸陳序經、陳寅恪先到香港看情形再說,最終杭立武拉着「戰時內閣」財政部長徐堪最後一次趕到嶺南大學,要陳序經一同勸說陳寅恪到香港。但陳序經、陳寅恪都沒同意[4]。直到1949年10月初,葉公超主持的外交部還在為國民黨離開大陸的人員辦理護照,然而陳序經、陳寅恪仍舊留在了大陸[10]。陳寅恪在文革時期受到迫害,紅衛兵凍結了陳寅恪夫婦工資,趕走助手黃萱和公派的護士,要求陳多次寫書面檢查交待,造反派還發明了對付盲人學者的獨特批鬥法:將喇叭設在其床前為「讓反動學術權威聽聽革命群眾的憤怒控訴」。
張伯苓於1948年7月任考試院院長,但到南京上任後不到一個月便離職避居重慶[4]。渡江戰役後,張伯苓收到南開校友來信,信中有句話:「老同學飛飛不讓老校長動。」「飛飛」是周恩來在南開中學學習時用的筆名。張伯苓隨後決定留下[10]。蔣介石曾多次到重慶的張伯苓住地,催促張伯苓回任考試院院長,要張伯苓儘快離開重慶,去台灣和美國都可以,夫人和兒媳都可隨行。後來蔣介石又派張群、蔣經國來勸行,都被張伯苓謝絕[4]。張伯苓在中共建政後在政治上受到冷遇,甚至曾於天津南海路居住時受到了警察的監視,所幸在周恩來的關照下才未受清算和審判。
1948年下半年,吳有訓出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一天,教育部長杭立武找到吳有訓家,讓吳有訓儘快赴台灣。中共地下黨得知後,和吳有訓取得聯繫,囑咐吳有訓更換住址,不要將住址告訴別人,並儘量別外出。兩個月後,1949年5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上海戰役中攻佔上海,吳有訓攜子女歡迎解放軍。當晚,吳有訓在收聽國民黨方面的中央廣播電台廣播時,女播音員播送:「吳有訓先生,你在哪裏?聽到廣播後請你馬上啟程赴廈門,那裏有人接你……」此後,每天都能聽到該廣播,直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廈門為止[4]。吳有訓於文革期間險遭受到衝擊,所幸受到保護。
1949年5月15日,茅以升晉見蔣介石,蔣介石想讓茅以升出任上海市秘書長,被茅以升託病拒絕。茅以升從蔣介石處回到醫院後,中共地下黨負責人得知消息,趕快派人通知茅以升可以出任,並讓茅以升利用此職阻止湯恩伯在撤退之前炸毀上海的工廠。從5月16日到5月25日解放軍攻佔上海,茅以升任上海市秘書長10天,任內利用上海市政府秘書長身份在外國駐滬領事館遊說,說服外國領事團起草一份照會,禁止湯恩伯破壞外國在滬開設的工廠。湯恩伯的焦土政策遂未能實施[4]。茅以升於文革期間受到嚴重批鬥,每天被安上「反動學術權威」的黑牌子遊街。
北京大學文學院長湯用彤被列入「搶救」名單,但湯用彤沒有離開北平。胡適離開北平後曾寫信勸湯用彤南下,並派人送來兩張機票,湯用彤不為所動[12]。
除了上文所說的中央研究院大部分人員留下外,中國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員及設備、資料絕大部分也都留在了大陸。此外,在海外的中國學者也紛紛返回大陸。據中國科學院估算,當時散居海外的中國科學家大約有5,000餘人,到1956年底已有2,000餘名科學家陸續返回大陸[12]。
營救對象概況及去向
蔣介石、傅斯年、陳雪屏、朱家驊等人在1948年12月發往北平方面的電報中列出了八十多名需要營救的學者,他們的基本情況及去向如下:
姓名 | 表字 | 生年 | 卒年 | 籍貫 | 所在學術機構 | 職務/頭銜 | 去向 | 1949年後經歷 |
---|---|---|---|---|---|---|---|---|
胡 適 | 適之 | 1891 | 1962 | 安徽績溪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校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
離平南下,赴美國、台灣 | 總統府資政、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研究院院長 |
陳寅恪 | 鶴壽 | 1890 | 1969 | 江西修水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育部部聘教授 「最優秀教授黨員」 |
離平南下,定居廣州 | 嶺南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張佛泉 | 1908 | 1994 | 直隸寶坻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離平南下,赴台灣、加拿大 | 國立編譯館編纂、東吳大學法學院(復校)教授、東海大學教授、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 |
張 懷 | 百齡 | 1896 | 1987 | 湖南長沙 | 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 輔仁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 未走 |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內蒙古師範學院教授、北京市文史館館員 |
張重一 | 1900 | 1967 | 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 輔仁大學秘書長兼經濟學系主任 | 未走 | 河北北京師範學院教授 | ||
梅貽琦 | 月涵 | 1889 | 1962 | 江蘇武進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校長 「最優秀教授黨員」 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
離平南下,赴美國、台灣 | 華美協進社常務董事、國立清華大學(復校)校長、教育部部長、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研究院院士(第四屆) |
李書華 | 潤章 | 1890 | 1979 | 直隸昌黎 | 國立北平研究院 | 北平研究院副院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
離平南下,赴法國、德國、美國 | 巴黎大學研究員、漢堡大學訪問學者、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
袁同禮 | 守和 | 1895 | 1965 | 直隸安肅 | 國立北平圖書館 | 北平圖書館館長 | 離平南下,赴美國 | 美國國會圖書館、斯坦福大學任職 |
袁敦禮 | 志仁 | 1895 | 1968 | 直隸安肅 |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 北平師範大學校長 | 未走 | 西北師範學院教授、蘭州體育學院副院長、甘肅師範大學副校長、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 |
李麟玉 | 聖章 | 1888 | 1975 | 直隸天津 | 私立北平中法大學 | 中法大學校長 | 未走 | 北京工業學院副院長 |
陳 垣 | 援庵 | 1880 | 1971 | 廣東新會 | 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 輔仁大學校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胡先驌 | 步曾 | 1894 | 1968 | 江西新建 | 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 | 靜生生物調查所所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
湯用彤 | 錫予 | 1893 | 1964 | 湖北黃梅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育部部聘教授 |
未走 |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馮友蘭 | 芝生 | 1895 | 1990 | 河南唐河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育部部聘教授 「最優秀教授黨員」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葉企孫 | 名鴻眷 以字行 |
1898 | 1977 | 江蘇上海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 |
饒毓泰 | 樹人 | 1891 | 1968 | 江西臨川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兼物理學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育部部聘教授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 |
陳岱孫 | 名總 以字行 |
1900 | 1997 | 福建閩縣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兼經濟學系主任 | 未走 | 中央財經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 |
鄭天挺 | 毅生 | 1899 | 1981 | 福建長樂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秘書長 | 未走 | 南開大學教授、副校長 |
賀 麟 | 自昭 | 1902 | 1992 | 四川金堂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代理訓導長 「最優秀教授黨員」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
鄭華熾 | 1903 | 1990 | 廣東香山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教務長 | 未走 |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
沈 履 | 茀齋 | 1896 | 1981 | 浙江蕭山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秘書長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 |
霍秉權 | 重衡 | 1903 | 1988 | 湖北黃岡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教務長 | 未走 | 東北工學院教授、東北人民大學教授,鄭州大學教授、副校長,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政協副主席 |
褚士荃 | 1901 | 江蘇金山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訓導長 | 未走 | 清華大學教授 | ||
黎錦熙 | 君緝 | 1890 | 1978 | 湖南湘潭 |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 北平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語文學系主任 教育部部聘教授 「最優秀教授黨員」 |
未走 | 北京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溫廣漢 | 漫生 | 1902 | 1982 | 安徽合肥 |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 北平師範大學訓導長 | 離平南下,定居南京 | 江蘇教育學院教授、南京師範學院教授 |
黃金鰲 | 冠宇 | 1906 | 1997 | 安徽合肥 |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 北平師範大學秘書長 | 離平南下,赴台灣 | 台中師範學校校長、台中第一中學校長、台南師範專科學校校長 |
徐悲鴻 | 1895 | 1953 | 江蘇宜興 | 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 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 未走 |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 |
朱光潛 | 孟實 | 1897 | 1986 | 安徽桐城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西方語文學系主任 「最優秀教授黨員」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 |
毛子水 | 名準 以字行 |
1893 | 1988 | 浙江江山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 | 離平南下,赴台灣 | 台灣大學教授 |
邱 椿 | 大年 | 1897 | 1966 | 江西寧都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未走 |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張 頤 | 真如 | 1887 | 1969 | 四川敘永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 未走 | 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北京大學教授 |
陳友松 | 名豹 以字行 |
1899 | 1992 | 湖北京山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未走 |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劉思職 | 1904 | 1983 | 福建仙遊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醫學系教授 | 未走 | 北京醫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委員 | |
梅貽寶 | 1900 | 1997 | 江蘇武進 | 燕京大學 | 燕京大學文學院院長 | 離平南下,赴美國、香港 | 艾奧瓦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 | |
齊思和 | 致中 | 1907 | 1980 | 直隸寧津 | 燕京大學 | 燕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 |
雷海宗 | 伯倫 | 1902 | 1962 | 直隸永清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 未走 | 南開大學教授 |
劉崇鋐 | 壽民 | 1897 | 1990 | 福建侯官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離平南下,赴台灣 | 台灣大學教授、教務長,東海大學教授、東吳大學(復校)教授 |
戴世光 | 1908 | 1999 | 湖北江夏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 未走 | 中央財經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 |
邵循恪 | 恭甫 | 1911 | 1975 | 福建侯官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未走 | 北京政法學院教授 |
吳澤霖 | 1898 | 1990 | 江蘇常熟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主任 | 未走 | 中央民族學院教授、西南民族學院教授、中南民族學院教授 | |
趙鳳喈 | 鳴岐 | 1896 | 1969 | 安徽和縣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法律學系主任 | 未走 | |
敦福堂 | 直隸獲鹿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 不明 | ||||
張 恆 | 不明 | 不明 | ||||||
金澍榮 | 1907 | 廣東番禺 |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 | 北平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任 | 未走 | 福建省研究院研究員、福建師範學院教授 | ||
英千里 | 名驥良 以字行 |
1900 | 1969 | 北京(正紅旗滿洲) | 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 輔仁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教授 | 離平南下,赴台灣 | 台灣大學教授、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遞補)、輔仁大學(復校)副校長兼教務長 |
張漢民 | 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 輔仁大學生物學系主任 | 不明 | |||||
徐侍峰 | 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 輔仁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未走 | |||||
許寶騄 | 閑若 | 1910 | 1970 | 浙江仁和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 |
張景鉞 | 峴儕 | 1895 | 1975 | 江蘇武進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植物學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教育部部聘教授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委員 |
陳 達 | 通夫 | 1892 | 1975 | 浙江餘杭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中央財經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央勞動幹部學校副校長、教授 |
戴芳瀾 | 觀亭 | 1893 | 1973 | 湖北江陵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植物病理學系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研究所所長、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
俞大紱 | 叔佳 | 1901 | 1993 | 浙江紹興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北京農業大學教授、校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委員 |
李宗恩 | 伯綸 | 1894 | 1962 | 江蘇武進 | 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 | 協和醫學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最優秀教授黨員」 |
未走 | 協和醫學院院長、昆明醫學院教授 |
楊振聲 | 今甫 | 1890 | 1956 | 山東蓬萊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 未走 | 東北人民大學教授 |
羅常培 | 莘田 | 1899 | 1958 | 北京(正黃旗滿洲)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 未走 |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錢思亮 | 惠疇 | 1908 | 1983 | 浙江餘杭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 | 離平南下,赴台灣 | 台灣大學教務長、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五屆)、中央研究院院長、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
馬祖聖 | 1911 | 2007 | 廣東香山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化學學系教授 | 離平南下,赴新西蘭、美國 | 奧塔哥大學、紐約州立大學任職,紐約市立大學教授 | |
趙廼摶 | 廉澄 | 1897 | 1986 | 浙江餘杭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 |
錢三強 | 1913 | 1992 | 浙江湖州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物理學系主任 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所長 |
未走 | 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第三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兩彈一星元勛」 | |
嚴濟慈 | 慕光 | 1901 | 1996 | 浙江東陽 | 國立北平研究院 | 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張政烺 | 苑峰 | 1912 | 2005 | 山東榮成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
沈從文 | 1902 | 1988 | 湖南鳳凰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 未走 | 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 |
邵循正 | 心恆 | 1909 | 1973 | 福建侯官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 |
鄧廣銘 | 恭三 | 1907 | 1998 | 山東臨邑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 |
李輯祥 | 1903 | 1975 | 陝西西安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主任 | 未走 | 清華大學教授 | |
孫毓棠 | 1911 | 1985 | 江蘇無錫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未走 | 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 |
蒯淑平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西方語文學系教授 | 不明 | |||||
余嘉錫 | 季豫 | 1884 | 1955 | 湖南常德 | 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 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
周炳琳 | 枚蓀 | 1892 | 1963 | 浙江黃巖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 |
錢端升 | 壽朋 | 1900 | 1990 | 江蘇上海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北京政法學院院長、外交部顧問、外交學院教授 |
俞大縝 | 1904 | 1988 | 浙江紹興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西方語文學系教授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 | |
陳 鈍 | 驥塵 | 不明 | 不明 | |||||
顧毓珍 | 一真 | 1907 | 1968 | 江蘇無錫 | 工商部北平工業試驗所 | 北平工業試驗所所長 | 未走 | 同濟大學教授、華東工學院教授 |
趙梅伯 | 1905 | 1999 | 浙江奉化 | 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 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 | 離平南下,赴香港、美國 | 香港樂進團團長、香港音樂學院院長、辛普森學院教授、福特希爾學院教授 | |
徐士瑚 | 仙州 | 1907 | 2002 | 山西五台 | 國立山西大學 | 山西大學校長 | 未走 | 北方交通大學教授 |
李高傅 | 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 不明 | ||||||
張起鈞 | 1916 | 1986 | 湖北枝江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 離平南下,赴台灣 | 台灣師範大學教授 | |
陳壽琦 | 1912 | 1996 | 安徽五河 | 國立山西大學 | 山西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 未走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北京對外貿易學院教授、天津財經學院教授 | |
姜文錦 | 1906 | 江蘇銅山 | 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 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 | 離平南下,赴台灣、美國 | 東吳大學(復校)圖書館館長,匹茲堡大學圖書館任職 | ||
徐旭生 | 名炳昶 以字行 |
1888 | 1976 | 河南唐河 | 國立北平研究院 | 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所長 | 未走 |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
楊武之 | 1896 | 1973 | 安徽合肥 |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 | 離平南下,定居上海 | 復旦大學教授 | |
董守義 | 1895 | 1978 | 河北蠡縣 | 國立西北師範學院 | 西北師範學院教授 國際奧委會委員 |
未走 | 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席、中國籃球協會主席 | |
殷宏章 | 伯文 | 1908 | 1992 | 貴州貴陽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植物學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
未走 | 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委員 |
魏建功 | 益三 | 1901 | 1980 | 江蘇如皋 | 國立北京大學 |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 未走 |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