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縣中國名,部分文學作品中稱合淝縣。西漢時,已有此縣。縣城有過多次遷移,管轄區域覆蓋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市區全域、肥東縣全域、肥西縣全域和長豐縣南部。

快速預覽 合肥縣 合淝縣, 國家 ...
合肥縣
合淝縣
中國的縣
Thumb
1949年拆分前夕的合肥縣及周邊縣份
坐標:31°50′N 117°18′E
國家中國
歷史 
• 成立
前122年
貨幣開皇五銖開元通寶宋通元寶
前身
繼承
廬邑
梁縣 (廬州)
肥西縣
肥東縣
合肥市
壽合縣
三河市 (安徽省)
今屬於 中國安徽省合肥市
關閉
Thumb
清朝合肥縣縣城圖

合肥縣的始置時間沒有明確記載。一說始建於秦朝[1],一說始建於西漢武帝年間[2],東晉年間於此僑置汝陰縣,隋復名為合肥縣

1949年1月21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第四支隊一大隊佔領合肥縣城。隨後,中共政權將合肥縣分為合肥市肥東縣肥西縣壽合縣三河縣(市)[3]。合肥縣做為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中的縣份留存至2005年。

縣名由來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裏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4]

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5]

歷史

戰國時期,其地為楚國轄區。秦滅六國,實行郡縣制。一般認為,此時置合肥縣。如明朝楊循吉稱:「《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公會吳於橐皋。廬近地也。秦並六國,置九江郡,廬以列城為合肥縣[6]:44。」

西漢承襲秦制,仍設合肥縣[6]:45縣城在今廬陽區東漢劉秀時,以合肥縣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州治[7]。自古以來,合肥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末期至三國曹魏孫吳兩勢力曾於此交戰,是為五次合肥之戰,孫吳均敗。

西晉屬淮南郡。東晉改汝陰縣。南北朝期間曾在此設南豫州、合州、南汝陰郡等州郡。隋初復改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唐沿舊制,唐末至五代十國在此先後設德勝節度使與保信節度使。宋為廬州治所與淮南西路轉運司安撫司駐地,南宋時期,合肥是抗金前沿。元為廬州路治所與淮西道宣慰司、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司駐地。明為南京六部直隸廬州府治。清為江南省安徽省廬州府治。

康熙年間,江南分省安徽省在此後逐步成型。太平軍攻佔省會安慶後,安徽巡撫衙門遷到合肥縣。1912年,全國廢府,廬州府廢,合肥縣直轄安徽省

1938年春,安慶淪陷,臨時省會遷至立煌縣(今金寨縣)。民國34年(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省會由立煌縣遷駐合肥縣。

1949年1月21日,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第四支隊一大隊從東門進入合肥縣城。22日,成立合肥市臨時軍事管制委員會[3]


面積、人口

更多資訊 年份, 面積 ...
合肥縣歷年人口數[8]
年份 面積 人口數 備註
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 1831409 額丁153511,滋生人口1677898
1919年(民國八年) 1416111
1928年(民國十七年) 1305646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1270512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1274352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 1274384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 1274384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 6034.60平方公里[9]:22 1274384[9]:22
1953年 1707623 第一次人口普查,合肥市183570,肥東縣778726,肥西縣745327
關閉

歷代分級

更多資訊 朝代, 考語 ...
朝代 考語
唐朝 [10]
宋朝 [11]
元朝 [12]
清朝 沖、繁、疲、難[13]
中華民國 1等縣[9]:22
關閉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