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會性侵害案例是在20世紀和21世紀,涉及天主教神父英語Priesthood in the Catholic Church修女信徒英語Abuse by members of Catholic orders兒童性虐待案件以及隨後的掩蓋事件導致了大量的指控、調查、審判與定罪。遭受性虐待的受害者包括男孩和女孩,最小的受害者年僅3歲,而大部分的受害者年齡介於11歲到14歲之間[2][3][4][5]

Thumb
教宗方濟各於2018年下令狄鐸·埃德加·麥卡里克進行「祈禱和懺悔的生活」,直到可以進行規範審判。[1]

從1980年代開始,這些指控開始受到新聞界零星、孤立的報道。其中許多案件涉及的是針對十幾年前性虐待的指控;例如在性虐待行為發生多年之後,長大成人的成年人或大齡青年經常會提出這樣的起訴。還有一些案件涉及天主教會的高層人員,他們被指控掩蓋了有關性虐待罪行的投訴或控訴,並將性虐待的神父轉移到其他教區,這造成其可以繼續從事性虐待行為[6][7]

到了1990年代之後,這些案件開始得到主流媒體和公眾的關注,特別是在愛爾蘭加拿大美國澳洲。1996年,澳洲教會就此採取了全新的宗教禮儀並糾正錯誤[8]。隨着民眾意識的增強,教宗在隨後就此進行了道歉。在2001年的致歉中,若望·保祿二世稱發生在天主教會內的性虐待事件是「對耶穌基督見證與教導的深重牴觸」[9]本篤十六世面見了受害者並當面致歉,他表示對虐待罪行的「羞辱」和呼籲將肇事者繩之以法,同時他也譴責了教會當局的不當處理[10][11]

同時天主教高層人員認為媒體的報道過於泛濫且放大了天主教性虐待案的比例,因為性虐待事件在其他宗教或教會裏也時有發生[12]。1990年代的一系列電視紀錄片,例如UTV電視台在1994年拍攝的《童年夢魘(Suffer The Children)》就在愛爾蘭引發全國關注[13]。《波士頓環球報》在2002年針對天主教會性侵案所展開的一項重要調查報道引起了媒體對該類事件的廣泛報道,該調查報道後來於2015年被改編成由湯姆斯·麥卡錫執導的電影《聚焦》。到了2010年代,絕大部分的相關報道多集中在歐洲[14][15]和澳洲。

從2001年到2010年,天主教會的中央管理機構聖座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溯及過往50年,大約有3,000名神父涉及性虐待[16]。這些案件反映了天主教會在全球範圍內長期涉及性虐待並且教會高層主動掩蓋涉嫌性虐待舉報的真相[註 1]

教區主管官員及對羅馬天主教會了解頗深的學者表示,涉及神職人員的性虐待案一般不會被討論,因此無法估量究竟有多少人受害[17][註 2]。不過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天主教會的神父也許並不會比普通人更有可能實施性虐待[18][19][20]

在2019年2月21日至24日在梵蒂岡城舉行的世界主要會議主席的參與下,討論防止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的性侵害問題。[21]有關規定於2019年12月進行修正,以提高透明度。[22][23]

2023年3月,天主教學術界出版一本論文集 "Doing Theology and Theological Ethics in the Face of the Abuse Crisis",論文集中的二十二篇文章從眾多面向切入,相當程度反映了羅馬天主教內部近年對此一困難議題的學術性回應。[24]

歷史與國際影響

Thumb
天主教人口比例


天主教會性侵害案例至少可以追溯到11世紀,當時彼得·達米安寫了一篇嚴厲的條約《蛾摩拉之書英語Liber Gomorrhianus》以反對這種侵害及相關行為。15世紀後期,卡塔琳娜·馮·施文英語Katharina von Zimmern和她的妹妹從修道院搬回自己家的房子住一段時間,部分原因是這兩位年輕女子被神父騷擾。[25] 1531年,馬丁·路德聲稱,教宗良十世否決了有關樞機應該限制其為了自身歡樂而保留的男孩人數的議案,「否則羅馬教宗和樞機如何開放和無恥地練習雞姦的行為將會廣為傳播到全世界」。[26]

神父對低於合法性行為年齡的兒童性侵害在美國、加拿大、愛爾蘭、英國、菲律賓、比利時、法國、德國和澳大利亞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17] 全世界其他國家也有案例報導。許多案件持續數十年,並在性侵害事件發生數年後才被發現。[27]

雖然僅在美國和愛爾蘭有進行了全國性的調查,以及澳大利亞有針對機構反應事件進行調查,然而在紐西蘭、加拿大和其他國家,神職人員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例有被報導並起訴。1995年,奧地利樞機漢斯·赫爾曼·格勒爾英語Hans Hermann Groër因性侵害指控而辭去維也納總主教的職務,儘管他仍然是樞機。[28]自1995年以來,來自澳大利亞各地的100多名神父被判犯有性侵害罪。[29]

在愛爾蘭,虐待兒童調查委員會英語Commission to Inquire into Child Abuse發佈了一份涵蓋六十年(自1950年代)以來的報告。它指出天主教男孩機構中的「地方性」性侵害,稱教會領袖知道有虐待事件,而政府調查人員未能「停止毆打、強姦和羞辱。」[30][31]委員會關於教會虐待的報告共有五卷。[32]該報告指出「虐待受害者集中於生活貧困和社會弱勢。」[31]

拉丁美洲的天主教性侵害案件英語Catholic sexual abuse cases in Latin America中,最廣為人知的是馬西亞爾·馬謝爾英語Marcial Maciel神父的性醜聞,他是基督軍團英語Legion of Christ的領袖,這是一個羅馬天主教團體,由神職人員和神學院學生組成,其宗旨在於學習擔任神父。[33]在該軍團花了十多年時間否認指控並批評聲稱遭到侵犯的受害者之後,爆發了這一事件。[34]

非洲坦桑尼亞基特·坎寧安神父英語Kit Cunningham安去世後,和其他三位神父被揭發為戀童者。[35][36]事件發生在1960年代,但直到2011年才被公開披露,主要是透過BBC紀錄片。[37][38]

熟悉第三世界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會官員和學者說,神職人員的性侵害一般不會被討論,因此難以衡量。[17]這可能部分歸因於第三世界國家教會的更多等級結構,這些地區神職人員的「心理健康」,以及第三世界媒體、法律制度和公共文化不足以徹底討論性侵害。[17]菲律賓,截至2002年,至少有85%的人口是天主教徒,在2002年美國廣泛報導相關事件之後,當地包括兒童性侵害在內的神職人員性侵害事件的揭露也隨之而來。[39]

許多國家都發生了神職人員性侵害的指控和定罪。沒有關於不同地區性侵害案件數量的準確數據。但是,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報導,「顯然這個問題在美國最為突出。」[17]美國是天主教性侵害案件報告數量最多的國家。[40]

在美國之後,報告案件數量次多的國家是愛爾蘭。[31]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以及歐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國家也報告了大量案例。[41]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2002年媒體報導的重點是美國,《波士頓環球報》在該地區案件開展了廣泛報導。但到2010年時轉移到歐洲。

2011年9月,國際刑事法院接到一件訴案,指控教宗樞機團團長安傑洛·索達諾樞機國務樞機卿達濟斯·貝爾托內樞機和信理部部長威廉·萊瓦達樞機透過「系統性和廣泛性」的隱瞞,包括未能與相關執法機構合作,未能防止或懲罰強姦和性暴力的肇事者,從而犯下了危害人類罪[42]在向美聯社發表的聲明中,梵蒂岡將此描述為「荒謬的宣傳噱頭和濫用國際司法程序」。律師和法律教授強調,案件可能不屬於法院的管轄範圍。[27]

2017年5月13日,教宗方濟各承認梵蒂岡有2,000起複雜的性侵害案件。[43][44]

案例概述

1940年代後期,美國神父傑拉德·費茲傑羅英語Gerald Fitzgerald (priest)創立了聖靈事工團英語Congregation of the Servants of the Paraclete,這是一個宗教團體,處理那些在藥物濫用和性行為不端等個人困難中掙扎的羅馬天主教神父。費茲傑羅在1950年代向天主教高階領導人發出的一系列信件和報告中警告說,涉入的神父存在大量問題。例如,他寫道,「性侵犯罪犯不太可能改變,不應該回到事工職位。」他與教宗保祿六世(1963年-1978年)和幾位主教討論了這個問題。[45]

2001年,梵蒂岡開始要求性侵害案件必須向梵蒂岡等級報告;在此之前,它將此類案件的管理權留給當地教區。[17]在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披露馬薩諸塞州和其他地方的教會傷害案件後,《達拉斯晨報英語The Dallas Morning News》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查。它在2004年的報告中說,即使在這些揭露和公眾強烈抗議之後,教會體系將據稱傷害的神父從他們被指控的國家移出,卻又將他們再次分配至「讓他們與兒童接觸的環境,儘管教會否認」。調查結果顯示,近200個案件中有近一半「涉及神職人員試圖逃避執法。」[2]

這些案件在美國、愛爾蘭(據報導廣泛涉嫌性侵)和加拿大以及全世界都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17]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媒體報導主要源自美國,也就是從2002年開始,《波士頓環球報》發佈了數百篇新聞報導。相比之下,2010年的大部分報導都集中在歐洲。[14][15]

沒有揭發

教會經常被指控掩蓋性虐待案件。在許多情況下,正如下面提及不同國家的段落中所討論的那樣,教會當局發現的神職人員犯罪行為不會向警方等民間當局報告。他們通常只是從一個教區搬到另一個教區,通常沒有向當局或目的地的會眾發出任何警告。雖然冒犯神職人員可能會受到諸如解除職務等行動的影響,但這種情況很少見;直到最近,教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醜聞傳出去。[46]

主要案例

大洋洲案例

澳洲

在吉拉德政府制定的皇家委員會於2013年公佈為機構應對兒童性侵害。[47][48] 該委員會報告說,在澳大利亞所有的天主教神父的7%的「兒童性虐待犯罪嫌疑人的;」 虐待兒童的平均年齡為男孩11.5歲,女孩10.5歲。[49] 據稱肇事者絕大多數是男性(90%),而教內弟兄則負有過高的責任(儘管在數量上不如神父和教內姊妹,但擁有最多的索賠人和約37%的所謂肇事者)。大多數報告的性虐待事件發生在1950年至1989年之間,[50]但有人指出,受害人受虐待與報告受害者之間平均有33年的延誤,[51]這使得統計數據偏向於較久遠的性侵事件。一些報導的事件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和2010年之後的最新事件。[50]

在接受調查的201個教會當局中,92個(46%)報告至少收到一起兒童性虐待指控。總體而言,約有4,444名索賠人指控1950 - 2015年期間報告的4,756起索賠事件(86%的索賠涉及1990年以前的事件)。1980年至2015年期間,3,057件索賠導致賠償金額達2.68億美元。索賠涉嫌犯下罪行的1,880名人員,其中30%針對神父,32%是非宗教信仰的兄弟,5%是非婚生宗教姐妹,29%的人和4%的未知宗教地位。委員會通過加權指數發現,在75名大殿/教區和有司鐸成員的宗教機構中,約有7%的神父(1950年至2009年期間在澳大利亞工作[52])有針對他們的指控(這一發現並不代表在法庭上測試的指控)。[53][54][53][50][51]1980年至2015年間,經營多個住宅設施的基督教兄弟公司向受害者支付的賠款金額最高,為763人總計賠償4850萬美元。[50]

澳大利亞的天主教領袖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處理虐待兒童問題的人:1996年,教會發佈了「 走向治療協議」,該協議稱其旨在「建立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公正處理性侵投訴的製度」。 [55]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對此向澳大利亞性侵受害者道歉。[56][57]

對阿德萊德總主教的錯誤定罪:

2018年5月,阿德萊德總主教斐理伯·威爾遜英語Philip Wilson (bishop)被錯誤地判定1976年在新南威爾士州東梅特蘭市擔任助理主任司鐸時未向民政當局報告兒童性虐待指控。,然後由上訴法院宣判無罪。上訴法官認為他是因為他是天主教神父而被定罪,而不是因為控方證明此案無可置疑。他拒絕了反對總主教的案件的實質性內容,質疑關鍵證人的證據的準確性,並說:「我不應該懲罰天主教會的體制道德缺陷,或懲罰威爾遜的罪行現已去世的詹姆斯·弗萊徹(James Fletcher)認定威爾遜有罪,只是因為他是天主教神父。「 他說,會議室內媒體的大部分內容「可能相當於法院認為壓力,以達成一個似乎與輿論導向一致的結論」。[58]

喬治·佩爾的審判:

2017年6月26日,澳洲維多利亞州以多項兒童性虐待罪嫌將喬治·佩爾起訴。[59]對於「證據的基本缺陷」和證人的可信度問題,有人提出了幾項指控,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對公共場所的未成年人進行了兩次審判,Pell對所有指控表示「無罪」。[60]

2018年8月的一項審判涉及他在1996年星期日彌撒後在聖帕特里克大殿襲擊了兩名兒童的指控,成了一個懸案。[61] 隨後的重審在12月達成了「有罪」的判決,但是受到了禁制令,而隨後的一項涉及指控的審判仍在繼續。當法官在2019年2月份因缺乏證據而駁回第二起案件時,對佩爾12月判決的禁制令終止。[62][63]法院27日開庭進行判決前聆訊,佩爾的保釋狀態遭撤銷[64]2019年3月13日,佩爾於墨爾本法院被裁定性侵男童罪名成立,判監6年。[65]澳洲高等法院於2020年4月7日裁定佩爾所有罪名不成立,當庭開釋。

關島

最近在2018年3月,安多尼·薩布蘭·阿普龍英語Anthony Sablan Apuron總主教被梵蒂岡撤職。[66]阿普龍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被指控性騷擾輔祭男童。此外,在最新的案例中,類斯·布魯拉德英語Louis Brouillard神父因青少年期間在「過夜」期間強奸了輔祭男孩而被指控。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目前有十五位神父,兩位總主教和一位在性虐待案件中得到認可的主教。

歐洲案例

奧地利

2010年11月,奧地利[67]的一個獨立小組通過熱線幫助人們退出天主教會,發佈了一份記錄奧地利神父,修女和其他宗教官員所犯下的身體虐待,性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報告。該報告基於91名女性(28%)和234名男性(72%)的熱線電話,其中有422名男女嫌疑人,其中63%是神父。[68]

比利時

2010年6月,比利時警方突擊搜查布魯塞爾的比利時天主教會總部,扣押了一台電腦和教會委員會的記錄,調查有關虐待兒童的指控。這是針對比利時神職人員所犯的涉嫌兒童性虐待的數百起訴訟調查的一部分。在擔任布魯日主教的羅傑·萬赫魯維(Roger Vangheluwe)在承認自己犯有性騷擾罪後於2009年辭職後,聲稱出現了這一說法。[69]梵蒂岡抗議這項調查行為。[70]2010年9月,上訴法院裁定調查行為是非法的。[71]

法國

里昂總主教斐理伯·巴爾巴蘭 (Philippe Barbarin)樞機因在2019年的漏報一名神父性侵兒童判決有罪。[72][73][74]之後他打算辭去里昂總教區總主教的職務。[75][76]

德國

2010年,德國柏林一所耶穌會寄宿學校,有300名學童受到虐待或性侵犯[77]

2018年9月,德國天主教會的一份報告發現,1946年至2014年期間,德國有3,677名兒童,大多數是13歲或以下的兒童,受到天主教神職人員的性虐待。[78]

梵蒂岡

2019年3月13日,有天主教教廷「第三號人物」之稱、梵蒂岡經濟秘書處前處長佩爾樞機(George Pell),因多年前性侵唱詩班兩名兒童罪名判刑六年,成為天主教會內被判性侵兒童罪成的最高級神職人員。[76]但上訴後被推翻。

愛爾蘭

共和國

在愛爾蘭共和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有一系列刑事案件和政府調查涉及過去幾十年神父濫用數百名未成年人的指控。國家命令的調查記錄了「成千上萬的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的兒童」遭受虐待,包括三個教區的神父,修女和教堂工作人員的性侵害。[79]

北愛爾蘭

在北愛爾蘭(英國一部份),在北愛爾蘭歷史信欽調查將於2014年一月開始其在英國的法律歷史上最大的調查性虐待和身體1922年至1995年期間,負責兒童的某些機構(包括非天主教徒)濫用職權。德拉薩爾兄弟和拿撒勒姐妹在調查初期就承認在北愛爾蘭的機構中對兒童進行身體虐待和性虐待。他們控制了,並向受害者道歉。[80][81]

挪威

後由挪威媒體爆料Adresseavisen,天主教會在挪威和梵蒂岡在2010年承認,喬治·米勒曾在2009年7月從特隆赫姆的主教,他從1997年擔任的職位辭職是因為他的祭壇時被發現性侵男童,二十年前。梵蒂岡引用了《天主教法典》第401/2條,但按照慣例沒有提供任何細節。當時挪威天主教會了解到這一事件,但沒有通報當局。事件發生後不久,該國法律不允許對Müller進行刑事起訴。[82]

波蘭

2013年期間,這個天主教國家的公眾開始擔心教會內部發生的兒童性虐待醜聞,其中一些涉及修道院,以及教會的反應不佳。教會拒絕向受害者支付賠償金的要求。[83][84]

北美洲案例

加拿大

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有人指控基督教兄弟成員在紐芬蘭聖約翰斯經營的卡舍爾孤兒院進行身體虐待和性虐待。政府,警察和教會串通以試圖掩蓋這些指控,但在1989年12月他們在聖約翰的星期日快報中報導。最終,超過300名前學生提出了在孤兒院遭受身體虐待和性虐待的指控。[85]面對眾多尋求損害賠償的民事訴訟,管理孤兒院的宗教團體申請破產[86]自卡西爾山醜聞以來,加拿大各地的一些神父指控性侵犯。

2006年8月,安大略省貝爾河的嘉祿·亨利·西爾維斯特(Charles Henry Sylvestre)神父在1952年至1989年間對47歲的女性進行了認罪,年齡介於9至14歲之間。[87]西爾維斯特於2006年10月被判刑三年,並在監禁三個月後於2007年1月22日去世。[88]

美國

在美國,本事件是許多醜聞和隨後的改革的焦點,[89] BishopAccountability.org,一個由天主教徒建立的「在線檔案」,報導說已經有3000多起針對教會的民事訴訟[90],其中一些案件導致與許多索賠人達成數百萬美元的和解。1998年,達拉斯教區向一名神父的12名受害者支付了3090萬美元(現在為4750萬美元)。[91]從2003年到2009年,其他9個主要定居點涉及375個案件,涉及1551個索賠人/受害者,導致支付超過11億美元。美聯社估計1950年至2007年的性虐待案件的和解總額超過20億美元。 [註 3]

2019年2月,狄鐸·埃德加·麥卡里克褫奪聖職英語Loss of Clerical State (Catholic Church),成為首位性醜聞被褫奪聖職者中職階最高者。[92]距離上次類似案件做出懲處已經16世紀天主教「特利騰大公會議」的事了。[93]

教會性侵事件的成因被許多報告的性虐待行為涉及撫弄或未指明的性侵行為。有人指控強迫口交和性行為。報告的指控中有26.6%未報告有關性侵性質的詳細信息。27.3%的指控涉及神父對受害者進行口交。25.1%的指控涉及陰莖穿透或企圖穿透。

雖然據報導每年都有針對未成年人的性虐待行為,但報告的濫用事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增加了幾個數量級。例如,在1950年代和1970年代之間報告的11至17歲男性虐待行為的數量增加了六倍多。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頂峰之後,報告中的事件數量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下降,甚至比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發生率增加更為明顯。

認為是「對神父進行不良篩選和培訓」。根據「新聞週刊」的一篇文章,天主教神父的性侵害比率並不高於美國一般男性人口的性侵害比率。[94]

傑伊報告

在美國,約翰傑伊刑事司法學院委託並由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USCCB)資助的2004年約翰傑伊報告是基於美國羅馬天主教教區完成的志願者調查。2004年約翰傑伊報告的基礎是對1950年至2002年期間被指控對未成年人進行性侵害的4,392名神父的10,667起指控的研究。

多米尼加

波蘭公民若瑟·韋索沃夫斯基曾是一名教廷大使,於2014年被指控在擔任梵蒂岡駐聖多明各大使的五年間,性侵未成年人。梵蒂岡拒絕解除他的外交豁免權並允許他在聖多明各接受審判,但提出了與他虐待未成年人有關的刑事指控並準備審判他。然而,2015年7月,由於韋索沃夫斯基身體不好,審判被推遲,他於2015年8月27日去世,然後才開始審判。[95]

洪都拉斯

2018年,教宗方濟各在性侵害案和金錢醜聞曝光後,接受了馬拉迪亞加樞機的親密助手若望·若瑟·皮內達主教的辭職。[96][97]

亞洲地區案例

香港

香港天主教會性侵兒童醜聞[98](2002年)

印度

2002年,Mathew N. Schmalz指出,印度天主教會的性虐待案件一般不會公開談論,稱「你會有八卦和謠言,但它從未達到正式指控或爭議的程度。」

在2014年,拉朱Kokkan,聖保祿堂的Thaikkattussery神父,特里蘇爾,喀拉拉邦,是在強姦一個九歲大的女孩的罪名逮捕。根據喀拉拉邦警方的說法,Kokkan在幾個不同的場合強奸了孩子,其中包括4月份在辦公室至少三次。Kokkan承諾在對她進行性侵犯之前,為她的聖餐儀式贈送孩子昂貴的外衣。在受害人告知她的父母她於2014年4月25日被Kokkan強姦後,虐待被揭露。神父隨後逃往鄰近泰米爾納德邦的Nagercoil,於5月5日被警察逮捕。逮捕後,德里久爾總教區表示神父已從教堂內的位置移除。2014年2月至4月期間,其他三名天主教神父在喀拉拉邦被捕,罪名是強姦未成年人。[99][100]

2016年,天主教會在泰米爾納德邦的烏塔卡蒙德教區重新任命一名被定罪和監禁的神父,很少考慮受害者權利和兒童的安全。[101][102][103][104][105]

在公眾強烈抗議後,2018年,主教Franco Mulakkal於9月21日被喀拉拉邦警方逮捕。梵蒂岡才「暫時」解除了他的牧養責任。抱怨佛朗哥主教的修女曾向警方提及他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多次與她發生過不自然的性行為。[106]

日本

從眾而和諧日本,受害人往往被迫選擇沉默。教宗方濟各2019年11月訪問日本時,有受害人舉牌示威,希望國內教會的性侵事件受到認真看待,其中一人在當時受訪,直言「我希望取回尊嚴,自覺要採取行動」。[107]

南美洲案例

智利

2018年,教宗方濟各就會見了智利主教若望·巴羅斯。在他訪問智利與主教會面之前,有關於費爾南多·卡拉迪瑪神父的嚴重性虐待指控。巴羅斯被指控掩蓋了卡拉迪瑪的幾起性犯罪行為。[108]

其他地區案例

梵蒂岡

2019年3月13日,有天主教教廷「第三號人物」之稱、梵蒂岡經濟秘書處前處長佩爾樞機(George Pell),因多年前性侵唱詩班兩名兒童罪名判刑六年,成為天主教會內被判性侵兒童罪成的最高級神職人員。[76]但上訴後被推翻。

訴訟及影響

美聯社估計的性虐待案件從1950年至2007年的影像總計超過20億美元。[109] BishopAccountability在2012年使這一數字超過30億美元。[45][90]

美國

BishopAccountability.org,一個由天主教徒建立的「在線檔案館」報導,在美國有超過3,000起針對教會的「民事訴訟」,其中一些案件導致與許多索賠人達成數百萬美元的和解。[90]

大多數性侵害案件都受到每個州的法律管理。

愛爾蘭政府的反應

在1999年5月11日愛爾蘭議會發表的講話中,伯蒂·埃亨宣佈了一項全面的計劃,以應對該國天主教會兒童保育機構的虐待醜聞。埃亨的講話包括對那些在這些機構照顧期間遭受過肉體和性虐待的人的第一次正式道歉。Taoiseach要求虐待受害者寬恕,並說:「政府代表國家和國家所有公民,希望對我們集體未能幹預的童年虐待受害者作出真誠的,早該逾期的道歉,發現他們的痛苦,來救他們。」[110]

為了回應媒體關於愛爾蘭政府機構濫用宗教信仰的報導引起的憤怒,愛爾蘭政府委託進行了一項為期九年的研究。2009年5月20日,該委員會發佈了長達2600頁的報告,該報告借鑒了來自250多個機構的數千名前居民和官員的證詞。該委員會發現,在六十年的時間裏,有成千上萬的關於不分男女的兒童身體虐待的指控。在同一時期,大約370名前兒童居民聲稱他們遭受了宗教人士和其他人的各種形式的性虐待。[111][112]該報告顯示,政府官員未能發現並阻止這些性侵害的行為。該報告將性騷擾描述為一些教會經營的工業學校和男性孤兒院的「地方病」。[113]

在英國廣播公司電視紀錄片「起訴教宗」的播出之後,愛爾蘭政府發起了一項關於愛爾蘭文職性虐待指控的官方調查,其中突出了最臭名昭著的神職人員之一SeánFuneune的案件。該案件發生於羅馬天主教弗恩斯教區[114] 調查結果在2005年出版了「Ferns報告」。

針對Ferns報告,愛爾蘭總理布萊恩考恩表示,他對虐待兒童的程度、時間長度和殘忍「感到羞恥」,因政府未能幹預地方性虐待和學校嚴重毆打而向受害者道歉。 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考恩還承諾根據調查虐待兒童委員會報告的建議改革愛爾蘭的兒童社會服務。[115]愛爾蘭總統瑪麗麥卡利斯和考恩進一步提出動議,開始對愛爾蘭的羅馬天主教宗教團體成員進行刑事調查。[116]

2009年11月,調查虐待兒童委員會報告了調查結果,其結論是:

「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都柏林總教區處理兒童性虐待案件的前職業是維護秘密、避免醜聞、保護教會的聲譽以及保護其資產。所有其他考慮因素,包括兒童的福利和受害者的正義,都從屬於這些優先事項。總教區沒有執行自己的教規法規,並儘力避免適用國家法律。」[117]

2009年,墨菲報告是愛爾蘭政府對都柏林總教區性虐待醜聞進行的為期三年的公開調查的結果,該調查是在瑞安報告報告幾個月後發佈的。墨菲的報告指出,「委員會毫不懷疑,都柏林總主教管區和其他教會當局掩蓋了文職兒童性虐待」。它發現,「 天主教會的結構和規則「此外,該報告斷言,」國家當局通過不履行責任來確保法律適用於所有人並允許教會機構超出正常範圍,從而促進了掩蓋。執法進程。「該報告批評了四位總主教 - 1973年去世的John Charles McQuaid,1984年去世的Dermot Ryan,1987年去世的Kevin McNamara,以及退休的Desmond Connell樞機--未向法律當局提供關於性侵者的指控和信息。[118]

天主教會回應

天主教會對性虐待案件的反應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教區級別,主教會議級別和梵蒂岡。對醜聞的回應平行進行而且應對不力,隨着問題的嚴重性變得越來越明顯,越高級別越來越多地參與其中。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教區性虐待指控的回應由當地主教或總主教管轄。2023年3月,天主教學術界出版一本論文集 "Doing Theology and Theological Ethics in the Face of the Abuse Crisis",論文集中的二十二篇文章從眾多面向切入,相當程度反映了羅馬天主教內部近年對此一困難議題的學術性回應。[119]

教區

根據約翰傑伊報告,在10年內的事件,有四分之一的美國兒童性侵害指控。10至30年內一半,30年以上25%。[120] [121]該報告指出:美國RCC等級制度未能抓住問題的嚴重性:過分強調避免醜聞的必要性、使用不合格的治療中心將神職人員移除進行康復,這是一種誤入歧途的意願主教們將性行為不當視為道德失敗而不是將其視為犯罪,在重新分配神父時允許重新犯罪,以及對不採取行動的層級責任不足。

主教

2002年6月,美國天主教主教團英語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制定了「保護兒童和青少年憲章」,這是一套全面的程序,用於解決天主教神職人員對未成年人性侵害的指控。該章程包括和解、治療、問責、報告和預防未來虐待行為的準則。[122]

梵蒂岡

國家天主教記者報英語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高級記者小約翰·L·艾倫英語John L. Allen Jr.評論說,許多美國天主教徒認為梵蒂岡對《波士頓環球報》的初步沉默顯示出對該問題缺乏關注或意識。然而,艾倫說,他並不認識羅馬庫里亞的任何人,「 至少從」 環球報「和」其他地方「中得到的啟示,或者誰會捍衛」紅衣主教法對波士頓案件的處理「或」相當令人震驚的缺乏監督,揭示了自己「雖然」他們可能會對他應該發生的事情進行不同的分析「。[123]艾倫將梵蒂岡的觀點描述為對媒體處理此醜聞持懷疑態度。此外,他斷言梵蒂岡認為美國文化對性的態度有點歇斯底里,並且表現出對天主教會缺乏了解。[123]

對教會回應的批評

雖然美國的教會聲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有些人不同意。《衛報》的馬克·霍尼斯鮑姆在2006年寫道,「儘管國家評審委員會自己估計在美國已經有大約5000名虐待神父,但到目前為止只有150人被起訴。」 一些對教會的批評者,如帕特里克·沃爾,將這歸因於教會缺乏合作。保羅萊克蘭聲稱教會領導者濫 用職權的過程經常不顧自己的問責制和犯罪者的責任。[124]

未能防止性侵害事件擴大

Thumb
2007年羅馬,3月由Facciamo Breccia組織,反對意大利政治中天主教會的干涉。標語牌上寫道:如果拉辛格真的想扮演調查員那麼多,他為什麼不和他的戀童癖神父打交道呢?

Mary Dispenza進一步指出,過去發生了針對兒童的犯罪行為,現在將繼續發生,並且將來會繼續發生,除非教宗方濟各和主教採取果斷行動,確保兒童安全優先於保護神父和天主教會的形象。

聯合國的反應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英語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在2014年發表的一份報告聲稱,教宗羅馬天主教會做得還不夠,並且他們保護的只是自己的聲譽而不是保護兒童。[126] 委員會小組希望所有已知或可以的兒童騷擾者都會被撤除;所有有關施虐者及掩蓋虐待罪行者的檔案都被公開;並且向執法機關報告虐待案以使施虐者可以被調查和起訴。該小組的聯合聲明稱:

委員會嚴重關切聖座尚未公開承認所犯罪行之嚴重程度,也尚未採取任何必要措施處理兒童性虐待案件和保護兒童,並且其所推行之政策與做法導致了受害者繼續遭受虐待而犯罪者缺逍遙法外。[127][128]

絕罰的脅迫下,所有神職人員被迫遵守沉默守則,因此幾乎沒有向案發國家的執法當局報告兒童性虐待案件。[128]

委員會主席科爾斯頓·桑德伯格英語Kirsten Sandberg列舉了一些他們所調查的主要結論,戀童癖神父被調往其他教區或國家的時候並沒有通知當地警方;梵蒂岡從不要求神父向警方報告虐待行為,並且已知的虐待者仍然可以接觸到兒童。神父虐待倖存者網絡英語Survivors Network of those Abused by Priests芭芭拉·布萊恩英語Barbara Blaine說道:

這份報告為世界各地成千上萬受神職人員性虐待的受害者帶來了希望。現在由世俗官員跟隨聯合國的領導並介入以保護弱勢群體;因為天主教官員要麼無能為力,要麼不願意這麼做。[127]

聯合國的這份報告在某些長期爭議的特定領域再度引發討論,這包括主教的私密並且梵蒂岡發表聲明否認他們在教會法中所承擔的責任。英國作家兼天主教社會活動家保羅·瓦利英語Paul Vallely寫道,他認為聯合國的報告受到委員會的影響遠遠超過兒童虐待問題,例如:避孕;不過他也覺得這份報告在涉及是否向警方舉報虐待事件等問題確實帶給梵蒂岡重大的壓力。[129]

媒體報道

媒體關於天主教會性虐待案的報道是圍繞這些戀童癖神父醜聞的學術文獻的重要方面。2002年,美國天主教神父普遍存在性虐待的發現得到了媒體的廣泛報道。在頭100天裏,《紐約時報》有225篇關於這方面的新聞和評論,其中有26篇新聞登上了頭版。[130] 評論員湯姆·霍普思(Tom Hoopes)寫道:

在2002年的上半年,加利福尼亞州的61家最大的報紙刊登了近2,000篇有關天主教會性虐待案的報道,其中大多數涉及過去的指控。而與此同時,這些報紙只刊登了四篇有關聯邦政府發現某些公立學校涉及更大規模的持續虐待醜聞的報道。[131]

聖公會作家菲利普·詹金斯(Philip Jenkins)支持其中許多論點,並指出媒體有關虐待事件的報道已經成為「一場反天主教言論的盛宴」。[132]

美國記者兼新聞學教授沃爾特·羅賓遜英語Walter V. Robinson領導了《波士頓環球報》2007年針對天主教性虐待案的調查報道,該報道獲得了普立茲獎公共服務獎。羅賓遜教授也是同年普立茲獎調查報道獎英語Pulitzer Prize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最終入圍人選之一。[133][134]

在愛爾蘭,電視新聞也同樣成為公眾了解神父虐待兒童事件普遍存在的重要渠道。[135]

根據《華爾街日報》與NBC新聞的聯合調查報告顯示,64%的受訪者認為天主教神父「經常」虐待兒童,儘管根本沒有任何數據可以支持這一說法。[18]

BBC紀錄片

2006年,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紀錄片《性犯罪與梵蒂岡英語Sex Crimes and the Vatican》中包含了有關發生在天主教會的性虐待案件要發給梵蒂岡而不是案發地的世俗行政當局。「一項名為《誘引之罪英語Crimen sollicitationis》的秘密宗教法令……要求涉案的兒童受害者、被指控的神父以及所有證人必須立下最嚴格的保密誓約。打破誓言意味着來自天主教會的驅逐——絕罰。」[136] 這部紀錄片也引用了2005年的《弗恩斯報告英語Ferns Report》,「一種針對醜聞的保密和恐懼文化導致神父們將天主教會的利益置於兒童安全之前」。

教會法律師湯姆斯·多伊爾(Thomas Doyle),他曾作為紀錄片所呈現圖像的證人而出現在片中,後來撰寫了有關1962年《誘引之罪英語Crimen sollicitationis》和2001年《關於更嚴重罪行英語De delictis gravioribus》,以及針對教會性虐待指控的正式調查。他在調查報告裏寫道,「沒有理由認為羅馬天主教廷所設想的這一程序可以替代任何世俗法律,無論是民事的或刑事的。讓我們感到遺憾的是他們很不幸地做了那些事情,正如紀錄片所證明的那樣,那兩份文件意圖陰謀隱瞞性虐待神父的罪行並且組織神職人員向世俗執法當局披露性犯罪證據。」[137][138] 但是兩年後的2008年,多伊爾談到有關天主教會的改革就好像「跋涉穿過那個恰似充滿有毒廢料的沼澤」。[139]

教會不願意向民政當局提供己方有關指控的調查。在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裏,開始針對菲尼克斯教區進行調查的地方檢察官里克·羅姆英語Rick Romley表示,「我在調查過程中所看到的那些保密措施在我的地方檢察官生涯里是聞所未聞的……從教會那裏獲取任何訊息都是如此困難。」他從天主教當局那裏獲取了有關性虐待案的定罪證據及記錄的存檔,這是法律所無法傳喚的。「教會沒有承認如此嚴重的罪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不是採取被動的方式,而是採取公開阻擾的方式;他們不允許當局試圖阻止教會內部的虐待。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與我們作對。」[136]

原因爭議

關於天主教會性虐待事件的原因有諸多爭議。

未把案件揭發

教會當局經常被指控掩蓋性虐待案件。正如在不同國家的部分中所討論的那樣,在許多情況下,教會當局發現的屬於犯罪行為的神職人員不會向警察等民政部門報告。它們通常只是從一個教區移到另一個教區,通常不會向目的地的當局或會眾發出任何警告。雖然冒犯神職人員可能會採取行動,例如踢出教會,但這很少見;直到最近,教會的意圖一直是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宣傳和醜聞。

在某些情況下,罪犯可以在苦行聖事法典下向一名牧師承認自己的過錯。教會的教規法無條件禁止教士聽到這樣的供詞,不得向任何人,包括教會和民政部門,即「供詞的印章」,披露供詞的存在或內容。整個天主教教會都非常認真地履行這一義務;例如,澳大利亞所有在職大主教都告訴澳大利亞皇家委員會對兒童性虐待的機構回應,他們不會向警察舉報,該同事承認自己承認兒童強姦。

神學院教育缺失

在2004年由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英語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委託編寫的《約翰·傑報告英語John Jay Report》指出,「這個問題的很大程度是由於神學院的培訓不足以及對1940年代到1950年代所任命的男性在情感支持上的缺失。」[140] 而一份由國家評議理事會英語National Review Board發出的報告則表示《約翰·傑報告》指出了神學院的兩個主要缺陷:未能充分篩選候選人;以及未能適當地「培訓」這些候選人以應對將來的獨身生活。這些主題被文森特·米勒斯(Vincent J. Miles)最新的回憶錄所採用,[141] 該回憶錄回顧了他於1960年代在一座小型神學院的第一手資料並結合了性虐待行為的科學文獻。米勒斯確定神學院的生活會導致這些准神父在未來傾向於參與到性虐待行為中來。

心理學研究滯後

一些神父和心理學家斷言,現今主流心理病學研究表明人們可以通過心理諮詢治癒這種行為。[142] 長期從事虐待問題諮詢並被認為是神職人員虐待大麻煩家的心理學專家托馬斯·普蘭特英語Thomas G. Plante說:「絕大多數關於未成年人性虐待的研究直到1980年代才出現。因此在當時處理這些涉案神父時,讓他們重返神職似乎是合理的。但是事後來看,這無疑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143]

天主教會在華盛頓特區的代理律師兼國家評議理事會研究委員會負責人的羅伯特·本尼特英語Robert S. Bennett則認為「對心理醫師的過分信任」是導致天主教性虐待案件的關鍵原因之一。[144] 事實上,40%的涉及性虐案件的神父在重新分配教區之前都接受過心理醫師的諮詢。[145]

年齡偏好的差異

在《性成癮與強迫:預防及治療雜誌英語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上,辛伯里克(Cimbolic)與卡特(Cartor)在2006年指出,由於在神父性虐待案中,後青春期未成年人受害者佔據着較大的比例,因此需要研究戀童癖(對通常小於13歲的前青少年期兒童有強烈的性吸引力)[146]戀青少年癖(對通常處於15歲到19歲的青春期中晚期的青少年有強烈的性吸引力)[147][148]罪犯之間的差異變量。

卡特、辛伯里克和塔隆(Tallon)在2008年發現在《約翰·傑報告英語John Jay Report》中的涉案神父里,6%是戀童癖,32%是戀青少年癖,15%僅針對11歲到12歲兒童(包括男女),20%是完全不加選擇,27%是相對不加選擇。[149] 他們還發現了戀童癖神父與戀青少年癖神父之間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同時他們還報告說可能還存在「另一組罪犯,雖然他們對受害者是不加選擇並代表更加複雜的群體,但是他們的確是一種獨特的犯罪類別。」他們建議對這些罪犯進行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屬於他們的獨特變量」,並且將他們與戀童癖、戀青少年癖進行區分。「以便改進對罪犯和受害者的身份確定及待遇」。[149]

《約翰·傑報告》中提到的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但如果是用「前青少年期」這樣一個非標準的定義,那麼《約翰·傑學院原因和背景研究報告》中只有一小部分犯罪神父屬於所謂「真正的戀童癖」。[150] 如果年齡在10歲或以下,那麼就可以歸類到前青少年期;但是按照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發佈的現行有關「前青少年期」的年齡段定義則是「通常為13歲或更年幼」。最近的一本書中提及歸類到前青少年期的受害者比例高達54%,估計是採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頒佈的現行標準;而《原因和背景研究》公佈的比例則只有18%。因此在這本書中,有更多的虐童神父被列為「戀童癖者」。[141] 這本書同樣還提到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英語DSM-5》中對「戀童癖障礙」的新定義,稱這個改變將使更多的受害者淪為和那些公認性心理障礙一樣的類別。

教宗方濟各的聲明

2014年7月,教宗方濟各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提到,天主教會中約有8,000名神職人員(佔總人數的2%),甚至包括主教樞機,是戀童癖[151]。但是梵蒂岡方面宣稱這次採訪沒有任何錄音記錄或筆記,並且採訪中所引述的內容有故意誤導讀者的嫌疑。他們表示教宗方濟各並沒有表示還有任何犯下虐待罪行的樞機主教還在留任。[152][153]

同性戀與性虐待

根據《約翰·傑報告》,美國80.9%的虐待受害者是男性;[154]但是根據托馬斯·普蘭特博士(Dr. Thomas Plante)的研究顯示,這個數據的比例可能高達90%。[155] 許多書籍,例如《雞姦儀式:同性戀與羅馬天主教會(The Rite of Sodomy: Homosexuality and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都認為很多同性戀神父將與未成年人的性關係視為祭壇侍童或其他未成年男性的「通過儀式」。[156] 全美天主教聯盟英語Catholic League (U.S.)主席比爾·多諾修英語Bill Donohue認為教會的戀童癖問題其實是一場「同性戀危機」,[157] 有些人斥責同性戀與虐待男童缺乏關聯性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158] 在美國,科澤斯神父英語Donald Cozzens引述道,全美的神父中大約有23%到58%是同性戀者,其中年輕神父的比例較高。[159] 另一方面,根據對戀童癖的研究表明,絕大部分的虐童者都聲稱自己是異性戀者[160][161] 《約翰·傑學院原因和背景研究報告》發現沒有統計數據能夠支持同性戀者與性虐未成年人有必然聯繫。[150] 另據《紐約時報》的報道,「隨着越來越的同性戀神父開始為教會服務,虐待行為的發生幾率反而降低了。」[162]

獨身制度的爭議

關於羅馬天主教會的獨身制度與教會神職人員虐待兒童的發生率之間是否存在聯繫或關聯,主流意見似乎還充滿了各種爭議。

2005年,一篇發表在愛爾蘭保守派周刊《西方人民英語Western People》的文章中提出,神職人員的獨身生活通過暗示獨身制度創造一種「道德優越」地位,從而容易被那些參與性虐待的神父所誤用,進而導致了性虐待問題。「愛爾蘭教會的恢復前景幾乎為零,只要教會裏的主教們還盲目相信梵蒂岡教宗本篤十六世所營造的『男性獨身神職人員在道德上要比社會其他階層優越』的理論。」[163] 樞機主教克里斯托弗·施波恩英語Christoph Schönborn和神學家漢斯·昆也表示,神父的獨身制度可能是天主教會內性虐待案件的原因之一。[164]

美國國家失蹤與受虐兒童援助中心英語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的主席厄尼·艾倫(Ernie Allen)表示,「我們並不認為天主教會是這種事情的溫床,也不認為它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問題。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我們在其他很多宗教場合也看到了同樣的虐待案件,從雲遊傳道者(Traveling Evangelist)到主流神父,甚至是拉比或其他人。」[165] 一位從天主教會轉為聖公會較長時間的信眾菲利普·詹金斯英語Philip Jenkins聲稱他「對過去20年案件的研究表明,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天主教徒或獨身神職人員會比其他宗教的神職人員乃至普羅大眾更有可能參與不端行為或虐待。不過,可能媒體會將這些事情視為『獨身危機』,但是這項指控並不受支持。」[166]

男性文化的泛濫

意大利學者盧瑟達·斯卡拉菲亞(Lucetta Scaraffia)在《羅馬觀察報》上寫道,梵蒂岡讓更多女性存在的話,可以有效地防止神職人員性虐待案的發生。[164] 但是這一觀點受到了部分學者的反對和嚴厲批評,他們認為這個觀點否認了教會性虐待案或戀童案中修女的參與或所起的作用。1986年,史丹福大學的歷史學者在收集和查閱了涉及意大利韋拉諾(Vellano)修女在1619年至1624年被調查的檔案文件,發現它們秘密剝削文盲修女許多年。[167] 1998年,一項全美範圍的宗教調查顯示,有大量的修女報告了其他修女性虐待兒童的受害情況。還有人進一步指出,大多數修女性虐待案的受害者與修女屬於同一性別。[168] 2002年,馬克漢姆檢查了修女的性史,發現了幾例修女性虐兒童的案例。[169]

神父短缺

有人認為,神父短缺導致羅馬天主教的等級制度以這樣的方式行事,以保留神職人員的數量,並確保有足夠的人數為他們的會眾服務,儘管有嚴重的指控說這些神父中的一些人不適合執勤。其他人不同意並斷言教會等級制度對性虐待案件的處理不當僅僅反映了他們當時對神職人員進行任何非法或不道德行為的態度。[170]

社會道德淪喪

在《勇氣是天主教徒:危機、改革和教會的未來》作者喬治·威格爾聲稱,這是不忠正統天主教教學,神父、修女、主教、神學家、傳道的「異見文化」、「教會官僚和活動家」、「認為教會提出的真實內容實際上是假的」,主要是由於他們的神父對教區居民兒童的性虐待。[171]已退休的華盛頓總主教狄鐸·埃德加·麥卡里克後來由於不當性行為而被褫奪聖職,將20世紀後期的道德淪喪歸咎於神父大量對兒童性騷擾的原因之一。

質疑問題被誇大

Thumb
2011年葡萄牙塗鴉描繪了一位追逐兩位孩童的神父。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宗教與歷史系教授菲利普·詹金斯質疑神父中性虐待案件次數增加的論點,稱被指控猥褻未成年人的神父百分比只有1.8%,其中大部分不是只有戀童癖而已。[172] 霍夫斯特拉大學研究員Charol Shakeshaft是一份關於學校性犯罪的報告的作者。正如她所說,學校的性暴力問題比教會嚴重得多。[173]認為學校學生遭性侵害可能性,可能是神父虐待的100多倍。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天主教會的神父也許並不會比凡夫俗子更有可能實施性虐待。

認為天主教會有問題嗎?(......)學校對學生的身體性虐待可能是神父虐待的100多倍。(Think the Catholic Church has a problem? (...) The physical sexual abuse of students in schools is likely more than 100 times the abuse by priests.)

——Charol Shakeshaft

根據該報告,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多達422,000名學生將來會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基督教部資源部(CMR)在2002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與民意相反,新教徒會眾中有更多關於戀童癖的指控而不是天主教會,並且性暴力最常由志工而不是教會主要人員犯下。[174]

在這兩種系統中,涉嫌性侵者都處於信任、欽佩和權威的位置。

流行文化

許多流行文化所展現的就是針對兒童性虐待案件。有些作品甚至是以第一人稱視角來展現甚至自己就是受害者,例如2006年由科姆·奧科曼英語Colm O'Gorman執導的紀錄片《性犯罪與梵蒂岡英語Sex Crimes and the Vatican》就是講述導演本人在14歲時被愛爾蘭韋克斯福德郡天主教弗恩斯教區英語Ferns, County Wexford的神父所強姦

出版物

已經有不少書籍是關於神父或修女進行性虐待的內容,例如:安德魯·馬登(Andrew Madden)所著的《祭壇男孩:一個關於遭受虐待後生活的故事(Altar Boy: A Story of Life After Abuse)》;卡羅琳·利曼(Carolyn Lehman)所著的《內心強大:從性虐待中恢復的感覺(Strong at the Heart: How it Feels to Heal from Sexual Abuse)》;拉里·凱利(Larry Kelly)所著講述處理愛爾蘭林森德英語Ringsend鴿巢結核病療養院(Pigeon House TB Sanatorium)虐待案的《鴿巢(The Pigeon House)》和凱西·奧貝恩(Kathy O'Beirne)所著的詳細講述愛爾蘭抹大拉庇護所英語Magdalene asylum內有關身體虐待和性虐待內容的暢銷書《凱西的故事(Kathy's Story)》。不過艾德·威斯特(Ed West)在《每日電訊報》刊文稱,根據赫曼·凱利英語Hermann Kelly所著的《凱西的真實故事(Kathy's Real Story)》,他斷言凱西·奧貝恩的書「基本是杜撰的」。赫曼·凱利出生於英國北愛爾蘭德里的記者,他曾是《愛爾蘭每日郵報英語Irish Daily Mail》的編輯,同時也是一名愛爾蘭天主教會英語The Irish Catholic的信徒。[175]

電影和紀錄片

1990年代後期,抹大拉庇護所英語Magdalene asylum開始引起公眾關注,因為庇護所的一些前居住者有關她們在庇護所居住期間遭受到普遍虐待的說法已經引發民意洶洶。該事件在2002年被改編成一部頗具爭議的電影《瑪德蓮墮落少女英語The Magdalene Sisters》。2006年,一部關於性虐待的紀錄片《大急救英語Deliver Us from Evil (2006 film)》上映,該片主要聚焦在一位神父和他所犯下的作惡;同時也用部分篇幅揭露了一些教會神職人員掩蓋了許多有關性虐待的投訴報告。

其他一些講述天主教會內性虐待案的電影或記錄片如下:

相關影視作品及紀錄片的日常更新可以查閱由新聞記者兼作家羅埃爾·維索爾倫荷蘭語Roel Verschueren所維護的「神職人員性虐待文獻清單(Literature List Clergy Sexual Abuse)」。[179]

音樂作品

2005年,美國新金屬樂隊林普巴茲提特發佈了他們的迷你專輯真的假不了英語The Unquestionable Truth (Part 1)》。他們在這張專輯裏更加關注一些暗黑的抒情主題,例如:天主教會性虐待案件、恐怖主義和名望[180]。澳洲喜劇演員兼歌手蒂姆·明欽也發表了諸如《教宗之歌》[181]和《回家(佩爾樞機主教)》[註 4][182]

關聯條目

  • 傑弗里·李納英語Jeffrey Lena(在美國代表羅馬天主教會利益的律師)

教會相關

反性虐待相關

相關案件

部分國家的案例

全世界範圍內的事件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