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國新聞類期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聞週刊》(英語:Newsweek)是一份於紐約出版,並在美國和加拿大發行的新聞類週刊。在美國,它是僅次於《時代》的週刊,當然有時它的廣告收入超過了後者。在發行量上,它超過了《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在這三份期刊中,《新聞週刊》通常被視作觀點比《時代》和《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更自由派,《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立場則最為保守。
1933年2月17日,雜誌創刊。最初《新聞週刊》的英語名字是「News-Week」,由托馬斯·J·C·馬丁於1933年2月17日創立。在這份創刊號的封面上印有有關那週的新聞的七張照片。
1937年,馬爾柯姆·米爾成為該刊主編及總裁,他將刊物的英語名字改成了現在的樣子,並加強了該刊文章的可讀性,以及引入了新的署名專欄和國際版面。隨着時間的流逝,《新聞週刊》已經發展為一個內容廣泛的全方位新聞類雜誌,其涵蓋範圍包括了從突發新聞到深度分析的各種內容。
1961年,華盛頓郵報公司將其收歸旗下。
根據2003年的統計數據,《新聞週刊》在全球有超過400萬的發行量,其中在全美為310萬。同時,它還出版日、韓、波蘭、俄、西、阿拉伯等多種語言版本,以及一份英語的國際刊物。
《新聞週刊》總部設在紐約,2003年在全球有22個分支機構。其中在美國國內9個,其餘分佈在北京、開普敦、法蘭克福、香港、耶路撒冷、倫敦、墨西哥城、莫斯科、墨爾本、巴黎、東京和華沙等地。
2000年張惠妹是第一位登上《新聞週刊》亞洲版封面的臺灣歌手。[2]
2010年8月3日美國加州億萬富豪西德尼·哈曼以一美元買下《新聞週刊》以及其4,700萬美元的債務。這個音頻設備大亨隨後將這個雜誌和IAC旗下的每日野獸合併,並以Tina Brown為主編。[3]
2012年6月,哈曼家族在哈曼去世之後不再願意投資,將之留給了IAC。IAC的董事會主席巴里·迪勒在一次電話會議上說將終結印刷版本。
2012年10月18日,《新聞週刊》宣佈將於2012年12月31日發行最後一期。在2013年初正式轉為全面數碼化,並將會改名為《全球新聞週刊》(Newsweek Global)[4]。
2013年8月,IBT傳媒宣佈收購《新聞週刊》。同年12月,IBT傳媒宣佈將於2014年1月恢復出版《新聞週刊》的紙質版本,但直到2014年5月才正式恢復[5][6]。
2005年5月9日一期的《新聞週刊》披露了美軍在關塔那摩灣基地中為了迫使嫌疑犯招供,將《古蘭經》沖入馬桶的事件。由於曾有嫌疑犯提出類似指控,此文一經刊發便在廣大穆斯林中引發了強大的反美情緒,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接連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抗議美軍褻瀆《古蘭經》,活動中已有多人死亡。事後雜誌迫於各界強大壓力,做出了「此文可能不屬實」的聲明並收回原文。5月17日,白宮更公開批評這一報道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7]。
2017年,《新聞週刊》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波蘭第一夫人拒絕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握手;事實核查網站Snopes稱該説法是「虛假的」。[8]隨後,《新聞週刊》更正了其報道。
2018年1月18日,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辦公室突擊搜查了《新聞週刊》位於曼哈頓下城的總部,並查封了18台計算機服務器,這是對公司財務狀況調查的一部分。[9]當時擁有《新聞週刊》的 IBT 因與韓國牧師張大衞[10]的關係而受到審查,張大衞是一個名為「社區」的基督教派別的領袖。[11] 2018年2月,在IBT擁有期間,幾名《新聞週刊》員工被解僱,一些人辭職,稱管理層試圖干涉有關調查的文章。[12][13][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