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與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並稱「三大央媒」[2][3][4],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大報[5][6],在中國大陸境內有廣泛影響力。

Quick Facts 人民日報, 類型 ...
人民日報
2020年6月2日《人民日報》國內版的頭版
類型日報
版式大報
持有者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出版商人民日報社
社長於紹良
主編陳建文
創刊日晉冀魯豫人民日報:1946年5月15日
人民日報:1948年6月15日
政治立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語言簡體中文
總部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
發行量318萬(2017年)[1]
ISSN1672-8386
OCLC 編號1011095986
CN11-0065
售價1.8元
網站電子版
人民網
Close

《人民日報》於1946年5月15日起發行,最初是中共中央晉冀魯豫局的機關報。該報內容代表中共官方立場。因此,《人民日報》與央視新聞聯播》也並列成為國際媒體和國際政治了解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風向標」之一。《人民日報》於1992年被聯合國評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簡體中文、傳統蒙古文、傳統維吾爾文、傳統哈薩克文藏文新壯文朝鮮文等少數民族文字發行,在世界各地以英文日文法文等多國語言發行。

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

《人民日報》原為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的機關報。1946年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準備在邯鄲創辦一份大型機關報,開始擬叫《晉冀魯豫日報》或《太行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聽完匯報後建議改名為《人民日報》,第一任社長為張磐石。首份《人民日報》在1946年5月15日於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發行。創刊號有四版,由毛澤東題寫報名,報名從右往左排列,全紅印刷。[7]1946年7月1日,毛澤東為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親筆題寫了「人民日報」四個字做報名。該報1948年6月14日終刊,共出版了746期。這是人民日報報系中最早使用「人民日報」做報名的報紙。由於該報是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的機關報,所以史稱「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又由於該報的創刊地是邯鄲市,也稱「人民日報邯鄲版」。

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1948年5月20日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邊區合併為華北解放區,成立中共中央華北局。原晉冀魯豫邊區的《人民日報》和晉察冀邊區的《晉察冀日報》合併為中共中央華北局的機關報《人民日報》。1948年6月15日新版《人民日報》在河北平山創刊,刊號從頭算起,毛澤東《人民日報》題寫了新報名,從左往右書寫,這個報名一直使用至今。

1949年3月15日,辦事處遷往當時的北平,原人民日報北平版改名「北平解放日報」[8][9]。該報1949年7月31日終刊,共出版了406期。由於該報是中共華北中央局的機關報,所以史稱「華北人民日報」或「人民日報華北版」。同時,為表示該報以河北省平山縣為出版地,也稱「人民日報平山版」。

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由原來的中共華北局機關報,正式改版成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沒有發表過相關的啟事,也沒有相關的中央文件可考,更沒有當時的相關文字史料可查,人民日報的報頭延用,期號延續依然沿用了之前毛澤東題寫的報名。把1949年8月1日確定為《人民日報》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升格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的日期,證據為:

  • 報社的領導人變化。自1949年8月1日起,人民日報社由胡喬木任社長,鄧拓任總編輯。
  • 報社的上級領導機關有了變化。自1949年8月1日起,人民日報社的社長是中共中央工作機構的成員,不再是中共華北中央局工作機構的成員。因此,人民日報社的上級領導機關是中共中央,而不再是中共華北中央局。
  • 報紙所辦「子報」、「專版」的情況有了變化。1949年7月31日,由華北《人民日報》創辦的子報:《人民晚報》和《北平解放報》(由《人民日報》(北平版)改名)同時停刊。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創辦了可以單獨訂閱的《北平新聞》專版。
  • 報紙的版式有了變化。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由一大張(對開四版),改出一張半(對開四版,另附一份四開四版的《北平新聞》)。
  • 報紙在宣傳報道方面有了上、下視角的變化。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一版右上角刊登啟事:「本報啟事:本報八月一日起改出一張半。內容包括國內要聞、解放區新聞、北平新聞、國際新聞、專刊、綜合副刊等。敬希各界源源惠賜佳作。」由此可見,人民日報宣傳報道的視角已經上揚了,已由報道以華北解放區新聞為主的報紙,轉變為以報道全國新聞為主的中央國家級報紙。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開始出版專門報道中共中央所在地北平市地方新聞的《北平新聞》專版。由此可見,人民日報宣傳報道的視角開始下移了,開始以中央報紙的身份,關注駐在地的地方新聞。

1949年8月1日至17日,人民日報每天出版的一份四開四版的《北平新聞》專版。人民日報《北平新聞》版8月1日創刊,17日終刊,共出版了17期。史稱「人民日報北平新聞」。

《人民日報》北平版和《北平解放報》

1948年底,中共中央決定,抽調新華通訊社總社、新華社華北總分社和華北《人民日報》的部分工作人員,由新華社總編輯范長江率領,立即北上,準備在北平解放的時候接管國民黨的《華北日報》社和中央社北平分社、北平廣播電台。暫駐良鄉待命,籌辦《人民日報》北平版和新華社北平分社的工作。列入解放軍北平軍管會編制序列。1949年1月24日,從良鄉開拔,乘火車到長辛店,後換乘卡車,經過盧溝橋,到了北平西郊,仍然不能進城,暫住郊外待命,被安排到青龍橋附近山腳下的董四墓村,借程硯秋的別墅———「程家花園」住了一個星期。北平市委批准《人民日報》北平版每天出對開四版。1月31日,農曆正月初三,下午大約4時,這支30多人的新聞隊伍分乘4輛卡車從董四墓村出發,由西直門進城。車開到西四牌樓時,第一輛車由李莊率領南行,到西長安街石碑胡同接管中央社北平分社開辦新華社北平分社(同時也是《人民日報》北平版的採訪部)。第二輛車由李伍率領,去接管北平廣播電台創辦北平新華人民廣播電台。第三、第四輛車由范長江、接管組長牟沛霖率領,到王府井大街接管《華北日報》社、開辦《人民日報》北平版。國民黨《華北日報》社原有一台每小時印10萬份報紙的大輪轉機,還有四套製版設備,被《華北日報》社長張明煒南逃前毀掉了;還有一台小輪轉印刷機能運轉;一座排字房還能使用。北平市委書記彭真極度慎重,親自審閱大樣,指示「不必倉促上馬」,而要先了解一下新的環境;時局急速變化之中,人們對許多涉及政策的問題非常敏感;事先準備的稿件,有些恐怕已經不再適用;要再做一番準備工作,再次修訂一下發稿計劃,以免忙中出錯。因此2月1日只編印了一期內部試版。《人民日報》北平版延至2月2日(正月初五)黃昏時正式出版開印。創刊號報頭下印上「北平版」3字,和華北《人民日報》有所區分。社論《為建設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奮鬥———代發刊詞》宣佈「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政策,副刊上發表了記者杜展潮采寫、經過范長江潤色的特寫《解放石景山的英雄們》。《人民日報》北平版編輯部分為時事、解放區、本市、副刊四個組,集中在一個較大的房間裏(原《華北日報》的編輯室)集體辦公。《人民日報》北平版每天出版發行大約7萬份,超過了小輪轉機的印刷能力。

1949年3月15日,華北《人民日報》開始在北平出版。同一天,按照中共中央華北局和北平市委的決定,《人民日報》北平版不再出版,原班人員遷移到東四附近錢糧胡同接管的國民黨《北平日報》社址,編輯出版《北平解放報》作為北平市委機關報。

1949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決定建立西南局,由鄧小平任第一書記。鄧小平向中央組織部提出要求:為西南各省(四川、貴州、雲南)配備新聞幹部,隨同進軍大西南的部隊前往,以便在重慶、成都、貴陽、昆明解放後及時出版西南局和各省委的機關報,並及時成立新華通訊社分社。只靠二野部隊現有的新聞幹部,是不可能完成這些任務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和華北局、北平市委協商,決定《北平解放報》停辦,幹部基本上都交給西南局。《人民日報》暫時以北平新聞專欄和關於北平的評論替代。將來條件具備的時候,北平市委可另行重新辦報。《北平解放報》7月底終刊。《北平解放報》社人員,除了組織另有安排和有特殊情況不能南下的極少數人以外,都在袁勃、劉希玲、張更生等率領下,8月8日乘火車南下,10日到達南京。當晚舉行全體人員大會,袁勃向大家出示了毛澤東親筆書寫的《雲南日報》兩幅報頭。原《北平解放報》社南下幹部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西南服務團第一幹部支隊」1950年2月到昆明,3月4日開辦《雲南日報》。

《人民日報》北平版與《北平解放報》,社長為北平市委宣傳部長趙毅敏兼任。由於北平市委第一書記彭真、第二書記李葆華工作繁忙,趙毅敏負責最終審稿,後身體實在吃不消,由趙毅敏與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鄧拓輪流每天終審。[10]

大躍進時期

大公報中國青年報的理論水平高於人民日報及其他京、津、滬各報,值得深省改進。人民日報社論不涉及理論(辯證法、唯物論),足見頭腦里沒有理論的影子,所以該報只能算是第二流報紙。
——毛澤東《關於〈人民日報〉等報紙的理論水平的批語》(1957年4月26日)

1957年11月13日的社論,發表《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批評經濟發展中的「右傾保守」現象,稱「1956年公佈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後,曾經鼓舞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熱情,造成了全國農業生產的高潮,但是,有些人卻把這一高潮看成了「冒進」,他們害了右傾保守的毛病,像蝸牛一樣地爬行得很慢;有右傾保守思想的人,不了解在農業合作化後我們就有條件也有必要在生產戰線上來一個大的躍進。」[11]

1958年2月2日,社論《我們的行動口號——反對浪費,勤儉建國》。提出國民經濟「全國大躍進」的口號。[12]此後人民日報開始「放衛星」: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報開始報道虛假新聞,稱「河南省遂平縣衛星農業社5畝小麥平均畝產達到2,105斤。」6月12日,再報道該社放出的第二顆農業「衛星」——「2.9畝小麥試驗田,畝產達3,530斤。」6月23日,報道湖北省穀城縣先鋒農業社小麥試驗田畝產4,689斤。7月12日,報道河南省西平縣城關鎮和平農業社2畝小麥創畝產7,320斤的記錄。7月18日,發表福建省閩侯縣連坂農業社2.6畝早稻試驗田畝產5,806斤。7月31日,報道湖北省應城縣春光農業社生產隊長甘銀髮種的早稻平均畝產10,597斤。

8月13日,報道毛澤東在山東歷城縣北園鄉北園農業社視察豐產田時,知道該社50畝高額豐產田,計劃畝產20,000斤,爭取畝產40,000斤後,高興地表揚該社社主任說:「好,你這個人,不干就不干,一幹就幹大的。」 同日,還報道湖北省麻城縣溪河鄉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早稻畝產36,956斤;福建省南安縣勝利鄉海星社畝產花生10,353斤;並發表了《祝早稻花生雙星高照》的社論,提出了「人有多大的膽,地有多大的產」的口號。8月27日,發表署名文章《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稱:山東省壽張縣「提5,000斤指標的已經很少。至於畝產1,000-2,000斤,根本沒有提了。」[來源請求]

9月1日,發表《徐水人民公社頌》,文章稱「茂盛無比」的小麥畝產120,000斤,「花團錦簇」的山藥畝產達120萬斤,一棵碩大無朋的白菜重達500斤,棉花的產量也「如衛星般地震動湖海山川」。[13]9月5日,報道廣東省連縣1.73畝中稻畝產60,437斤。[14]

從8月1日到9月5日,《人民日報》報道的各種高產「衛星」多達34個。[15]

文革時期

文化大革命開始,很多新聞媒體主管都被打倒,吳冷西接替鄧拓任總編輯。面對變幻莫測的政治形勢,《人民日報》仍然無所適從。1966年5月31日下午,陳伯達帶領工作組在《人民日報》「搞了小小的政變」,奪了吳冷西和編委會的權。[16]從此,《人民日報》和《紅旗》由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為首工作組領導。[17]

1966年6月1日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無產階級文化革命,是要徹底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創造和形成嶄新的無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這是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移風易俗的偉大事業。」 「人類歷史上空前的這一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開展和勝利,敲響了中國土地上殘存的資本主義勢力的喪鐘,也敲響了帝國主義、現代修正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的喪鐘。你們的日子不會長久了。」「這一場文化革命的勝利,必將進一步鞏固我國無產階級專政,保證我們在各個戰線上把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保證我們將由社會主義勝利地過渡到偉大的共產主義!」[18]

1966年6月2日,發表由北京大學哲學系聶元梓等七位教師寫的《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號召:「一切革命的知識分子,是戰鬥的時候了!讓我們團結起來,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紅旗,團結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圍,打破修正主義的種種控制和一切陰謀詭計,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一切牛鬼蛇神、一切赫魯曉夫式的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把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19]

同日,發表《歡呼北大的一張大字報》,開頭寫道:「聶元梓等同志的大字報,揭穿了「三家村」黑幫分子的一個大陰謀!」[20]

1966年6月3日,社論《奪取資產階級霸佔的史學陣地》中寫道:「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把史學當作他們反黨反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陣地。」「史學界裏的資產階級「權威」們,口口聲聲否認階級鬥爭,其實他們一系列的反動謬論和活動,就是明目張胆地向無產階級進行階級鬥爭。」結尾寫道:「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我們必須把被資產階級「權威」霸佔的陣地,一個一個地奪取過來。」[21]

1966年6月4日,發表《毛澤東思想的新勝利》社論,指出「《前線》、《北京日報》、和《北京晚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了反革命集團散佈修正主義毒素、妄圖實現資本主義復辟的工具。它們的根子,就是前北京市委。」 「誰要反對毛主席,誰要反對毛澤東思想,誰要反對黨中央,誰要反對無產階級專政,誰要反對社會主義制度,不管他是什麼人,不管他職位多麼高,資格多麼老,都要全黨共誅之,全國共討之。他們得到的結果,只能是身敗名裂。...北京市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一定能夠取得偉大勝利。北京市的各項工作,一定能夠做好。」 [22]

1966年6月16日,社論《放手發動群眾徹底打倒反革命黑幫》說:「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他們盜竊黨的名義,把自己所控制的許多部門,當作進行反黨活動的陣地。」「必須採取徹底革命的辦法,必須把一切牛鬼蛇神統統揪出來,把他們鬥臭、鬥垮、鬥倒。」「我們一定要堅定地依靠無產階級左派,以工農兵為革命的主力軍,團結95%以上的人民群眾和95%以上的幹部,集中火力,集中目標,向反黨反社會主義黑幫開火,向資產階級頑固堡壘開火,向一切牛鬼蛇神開火。」「革命的大字報,是揭露一切牛鬼蛇神的照妖鏡,是放手發動群眾向敵人猛烈衝擊的最有效的辦法。」「象作為前中共北京市委的幫凶、瘋狂毒害青少年的前共青團北京市委,不改組怎麼行呢!象這些反革命頑固堡壘的頭頭們,不罷他們的官怎麼行呢!」[23]

1966年6月18日,社論《徹底搞好文化革命徹底改革教育制度》號召「初小可以學些毛主席語錄,高小可以學更多的毛主席語錄和「老三篇」等文章。中學可以學《毛澤東著作選讀》和有關文章。大學可以學《毛澤東選集》。」 又說:「廣大工農兵、革命幹部和革命知識分子,已經下定決心,要把『..夥同和慫恿那些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專家」、「教授」,大量散佈資產階級、修正主義的毒素。』牛鬼蛇神統統揭出來,把你們的老根統統挖出來,把你們的「威風」統統打掉,把你們的資產階級的傳家寶統統砸碎。」[24]

1966年6月27日社論《一定要把五星紅旗插到台灣省》,重新提出了「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口號。

1966年8月1日,社論標題為《全國都應該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大學校》。「按照毛澤東同志說的去做,就可以實現全民皆兵,大大加強我們的戰備工作。帝國主義膽敢侵犯我們,就會被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25]

1967年1月1日,發表《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3月10日,發表《革命委員會好》。6月3日及10日,刊登支持香港左派六七暴動的社論。8月9日,發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10月1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聯合發表社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的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八週年》,開啟了長達十一年的「兩報一刊社論」現象。

1968年1月1日,發表《迎接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勝利》。10月16日,發表《吸收無產階級的新鮮血液》。12月22日,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1976年4月6日,發表社論《牢牢掌握鬥爭大方向》,堅持「批」運動,並再一次將毛澤東不久前說的話「翻案不得人心」,以黑體字標出。

4月18日,社論《天安門廣場事件說明了什麼?》,將參加四五運動的群眾說成是「一群反共、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反革命分子」,稱鄧小平是「這些反革命分子的總代表」、「右傾翻案風的總後臺」,「從清華少數人的誣告信,到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分政治事件,都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階級根源,其源蓋出於鄧小平」。[26]

4月28日,梁效發表文章《鄧小平天安門廣場反革命事件》,寫道:「天安門廣場反革命政治事件的出現,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完全是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的。它是當前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尖銳鬥爭的一個突出表現,是黨內資產階級反革命猙獰面目的一次大暴露,是鄧小平大刮右傾翻案風、極力推行修正主義路線的必然結果,是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垂死掙扎的一場表演。」「這次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是以鄧小平炮製的「三項指示為綱」的修正主義綱領為旗幟的。...他們的真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復辟資本主義。...原來他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日」,就是紅旗落地、資本主義復辟之時!」「在無產階級專政下,鄧小平代表的資產階級,已經是日薄西山的腐朽力量。」[27]

1977年2月7日,發表《學好文件抓住綱》。

改革開放後

1983年6月26日刊登《鄧小平中國大陸和台灣和平統一設想》,鄧小平表示:「祖國統一後,台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台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臺,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台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 他又說:「要實現統一,就要有個適當方式,所以我們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談,實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雙方達成協定後,可以正式宣佈。但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樣只能意味着中國還未獨立,後患無窮。」[28]

1989年4月26日在頭版頭條刊發《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又稱《四·二六社論》),內容針對之前全國各地學生因悼念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而發展出來的學生遊行活動進行了批評,並首次將學生活動定性為動亂,社論挑明了高層不願接受學生訴求的態度,刺激了遊行學生的情緒。但除了刊登高層定向的社論外,在事件中人民日報社本身的編輯方針比較支持學生,並隱晦的報導北京的事態發展,例如在北京戒嚴後發表「戒嚴第X日」系列報道,並在5月4日發表極其誇張描述北京學生喜悅氣氛的報道。

6月4日早上,《人民日報》頭版加花邊刊登一則題為「北京這一夜」的消息:

本報6月4日凌晨五時訊,解放軍報6月4日社論說:自6月3日凌晨開始,首都發生了嚴重的反革命暴亂。

3日22時左右,軍事博物館一帶響起槍聲,戒嚴部隊進城,從午夜到凌晨,友誼醫院、阜外醫院、北京市急救中心、鐵路醫院、復興醫院、協和醫院和廣安門醫院等不斷給本報來電話,告知收治人員的傷亡情況。

到截稿為止,戒嚴部隊已突進天安門廣場。[29]

《人民日報》該日在新聞選材上亦曲線表達不滿:其中國際新聞選用南韓光州李哲魁被害案,以粗黑體寫上:「漢城學生絕食示威 抗議當局殺害學生」;關於波蘭局勢的標題為黑宋大字:「告誡任何人都不要玩火」,副題為「波領導人指出選舉是和解的偉大嘗試」;關於中東局勢的題目則是:「以軍再次入侵黎南部 用飛機坦克對付平民」;而第四版是社會和體育版,分別有報道「法官卻枉法 誣告反被告 原永州法院院長被判刑四年半」、「四川一服刑罪犯竟當上人大代表」;一條關於殘疾人運動會的報導,標題竟然為「不能征服的心」。[30][31]事後《人民日報》總社長錢李仁和總編輯譚文瑞都被撤職,編輯吳學燦因私印人民日報號外被判入獄四年[32]

2007年2月3日社論,標題《把學習〈江澤民文選〉活動引向深入》,文中寫道:「《江澤民文選》是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教材。」[33]

2016年2月份,習近平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身份於媒體界調研黨媒,對於國際話語權競爭逐漸激烈加上新媒體蓬勃後明確以48字定義新時代中國媒體價值觀,作為指導綱領和一切規章準繩:

人民日報社下屬網站「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存檔了自首次發行以來的每一期《人民日報》,罕見地包括了文化大革命六四天安門事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的各政治風波時期,前述資料自2017年起在網絡上公開,需使用者登入以瀏覽全部內容。

2019年1月1日起,《人民日報》所有版面都改為全彩色印刷。

內容

版本

該報在全球以四個版本發行:

  • 內地版:主要針對中國大陸地區的讀者
  • 香港版:主要針對香港地區的讀者
  • 海外版:主要針對中國大陸和香港以外地區的讀者
  • 藏文版:主要針對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四川、雲南、青海、甘肅等省份藏族聚居區的藏文讀者[1]

內地版作為國內版,不明確表明版名。內地版版面最初共4版,後發展至周一至周五24版、周六、周日12版、節假日8版[1]。2019年起工作日20版,周末及節假日8版並全彩印刷。

此外,人民日報出版社會發行《人民日報》的縮印合訂本,每半個月一冊,全年24冊,內容排版等與原始報紙基本相同。

2007年2月28日開設手機報,以人民網(《人民日報》網站)內容為主。2009年8月1日開始發行藏文版[1]。人民日報還支持了FacebookTwitter微信等第三方社交網絡賬號。

海外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於1985年7月1日,原用繁體字發行。1992年7月1日以後,改為簡化字發行。現時全球約有三百萬至四百萬固定讀者。剛創刊時,其排版方式學習西方報刊,採用多種字號排版,當時旅居美國的國民黨大老即蔣介石遺孀宋美齡亦承認其排版優於主要競爭對手台灣的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航空版[34]

2014年2月,人民日報海外版開設微信公眾號《俠客島》[35]。人民日報海外版與旗下的海外網又合作推出評論欄目「學習小組」和「港台腔」[36]

英文客戶端

英文客戶端支持Android、iOS兩大平台,[37][38][39]於2017年10月15日正式上線。《每日郵報》注意到,此客戶端的發佈正值十九大召開前夕。[40]。2018年6月11日,人民日報英文客戶端2.0版發佈。[41]

風格

《人民日報》是隸屬於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刊,是中共中央向外界表達其觀點與角度的重要工具。該報的社論在不同的時期對中國大陸政治都有着決定性的指導作用。社論有時更可以改變中國大陸的歷史。[42]1949年以後,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是以人民日報的社論為事件發生的起點。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六四天安門事件等社論震驚中外。很多中共黨內的領導人的升降,對領導人的評價也是由《人民日報》發表的。《人民日報》除了為外界提供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及觀點等直接信息外,其社論亦反映了中共中央對事件的處理意見,都被外界作為揣摸中國大陸政府及共產黨內部權力變化和決策的少數渠道之一。[原創研究?]

該報有時也會通過刊登特約評論員文章,以委婉的手法傳遞中國對國內和國際事務的看法。國內外的一部分政情觀察家通常會從《人民日報》內文章的一字一句探求中國當局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以及某些中國所獨有的政治訊息。[原創研究?]

大量文章的政治觀點和思維都體現着官方的態度。尤其是《人民日報》的社論迄今依然被視作高度權威的官方態度和政策走向。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人民日報一直存在官方資助減少的問題,與國際媒體和國內其他報紙的競爭也加劇。在這些壓力下,人民日報於1997年開設網絡版和網絡論壇,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強國論壇。人民日報網絡版可被視為這個中國最權威官方報社的一個進步,意在保持其在網絡媒體發展時代依然處於重要地位。[原創研究?]

評論員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大多數為《人民日報》評論部集體創作,署名多為「本報評論員」,但涉及重大社會事件的評論員文章,則使用專有的筆名進行署名,如「鐘聲」、「鄭青原」、「鍾軒理」等。具體使用情況見此列表

號外

《人民日報》有時在遇到非常重大的事件時,會發行號外

休刊日

自1948年6月15日發行創刊號開始,《人民日報》總計休刊過24日:[53]

  • 1948年9月2日:九一記者節休假一日
  • 1949年1月2日:新年元旦休假一日
  • 1949年1月30日:新年春節休假一日
  • 1949年5月2日:五一勞動節休假一日
  • 1949年7月8日:七七十二周年紀念日休假一日
  • 1949年10月7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補休假一日
  • 1950年1月2日:新年元旦休假一日
  • 1950年2月18日、19日:新年春節休假兩日
  • 1950年5月2日:五一勞動節休假一日
  • 1951年1月2日:新年元旦休假一日
  • 1951年2月6日:新年春節休假一日
  • 1951年5月2日:五一勞動節休假一日
  • 1952年1月2日:新年元旦休假一日
  • 1952年1月27日、28日:新年春節休假兩日
  • 1952年5月2日:五一勞動節休假一日
  • 1953年1月2日:新年元旦休假一日
  • 1953年2月15日:新年春節休假一日
  • 1953年5月2日:五一勞動節休假一日
  • 1953年10月2日:十一國慶節休假一日
  • 1954年1月2日:新年元旦休假一日
  • 1954年2月3日:新年春節休假一日
  • 1954年5月2日:五一勞動節休假一日

此外,1948年11月9日為第147號,次日11月10日理應為第148號,但《人民日報》出版時仍排為第147號,11月11日為第148號,此後並未糾正排號(期數),排至1979年12月31日為第11497號。《人民日報》從1980年1月1日開始不再刊登排號(期數),至1988年6月14日,共發行3088期。1988年6月15日為《人民日報》創刊40周年,開始恢復刊登期數,6月15日的理論期數應是第14586期,但當日實際刊登期數為第14585期,此後並未糾正期數。因此,《人民日報》實際發行期數比每日報頭刊登的期數多2期。

歷任領導

人民日報社社長

人民日報總編輯

  • 許中田(1998年月–2002年11月)
  • 王晨(2001年7月–2003年1月)
  • 張研農(2003年2月–2008年4月)
  • 楊振武(2013年4月–2014年4月)
  • 李寶善(2014年4月–2018年4月)
  • 庹震(2018年4月–2022年2月)
  • 於紹良(2022年2月–)

批評和爭議

《人民日報》存在諸多批評和爭議。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