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比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比丘梵文:pañca bhiksavah,巴利文:pañca-vaggiyā bhikkhū),又作五佛子五弟子,為佛陀最初度的五個弟子。

太子悉達多出家時,父親淨飯王從王族姻親中選出憍陳如跋提摩訶男阿說示及跋波等五人,前去侍奉他,此五人隨太子共修六年後,因見到悉達多飲用牧羊女所供養乳粥,以為太子失去修行之心,遂離起太子往鹿野苑苦行林。世尊成道後,因念及五比丘,來到鹿野苑要對五比丘宣說法,為說四聖諦、八正道、布施、持戒、生天等法,憍陳如等人聞得此法,相續證得阿羅漢果[1]

歷史

太子悉達多出家時,父親淨飯王從王族中選出憍陳如等五人,前去侍奉他。在太子出生後一星期,根據印度古老的傳統習慣,在命名大典中請來滿腹經論的婆羅門為太子預言,其中八人最為著名。他們七人都預言太子將成為轉輪聖王或佛陀,只有最年輕的婆羅門憍陳如注意到嬰兒前額的頭髮向右曲卷,預言太子將出家成佛。而其餘四位則是星相家之子。[2]

他們跟隨悉達多一同苦修,後來見到悉達多飲用牧羊女輸伽陀(sujātā)供養的乳糜,認為悉達多已放棄修行,於是跟他分道揚鑣,前往鹿野苑繼續苦修。

當悉達多悟道時,他前往鹿野苑,教導五比丘,他們於是成為僧團最初的成員。[3]

成員

五比丘成員的名字,有許多不同記載。

巴利律藏與經藏記載:

  • Aññāta-Kondañña(阿若-憍陳如)
  • Bhaddiya(跋堤)
  • Mahānāma(摩訶男)
  • Vappa(跋波)
  • Assaji(阿說示)[4]

漢譯各經論的翻譯記載不一,其中與巴利經律相若的有:

  • 《佛本行集經》:憍陳如、跋提梨迦、摩訶那摩、波沙菠、阿奢逾時。  
  • 《過去、現在因果經》:憍陳如、跋陀羅闍、摩訶那摩、跋波、阿舍婆闍。 
  • 《四分律》:憍陳如、婆提、摩訶摩男、婆敷、阿濕鼻。      
  • 智顗《法華文句》、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憍陳如、跋提、摩訶男、婆敷、頞鞞。
  • 《最勝王經》:阿若憍陳如、婆帝利迦、摩訶那摩、波濕波、阿說恃多阿鞞
  • 《無量壽經》:了本際、仁賢、大號、正語、正願。(均為意譯)

整理各經典的說法,歸納為:

Thumb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典籍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 阿若-憍陳如巴利文:Aññāta-Kondañña,梵文:Ajñāta Kaundinya,意譯:初解-火器):或譯拘鄰、憍鄰如、阿若憍陳如。
  • 跋提(巴利文:Bhaddiya,梵文:Bhadrika,意譯:小賢):或譯跋陀羅、跋提梨迦、婆提、婆帝利迦。
  • 摩訶男(巴利文:Mahānāma,梵文:Mahānāman,意譯:大名):或譯拘利、摩男拘利、摩訶那摩、摩訶摩男、俱利、俱利太子。
  • 跋波(巴利文:Vappa,梵文:Vāspa,意譯:播種):或譯波沙菠、婆敷、波濕波。
  • 阿說示(巴利文:Assaji,梵文:Aśvajit,意譯:馬勝):或譯阿濕婆、阿濕波誓、阿奢逾時、阿說恃多阿鞞、頞陛、頞鞞。

另外,與巴利經律差異較大的漢譯經論有:

  • 《長阿含經》〈中本起經〉:拘鄰、拔提、摩男拘利、十力迦葉、頞陛。    
  • 《佛所行贊》:憍鄰如、跋陀羅、十力迦葉、波澀波、阿濕波誓。
  • 智顗《法華玄義》:頞鞞、跋提、俱利、釋摩男、十力迦葉     

五比丘的事跡

喬達摩成後兩個月,在七月間的月圓月,到鹿野苑要對五比丘宣說法。五位苦行僧老遠見佛陀過來時,商量不應對他行禮。但當佛陀越走越近時,威儀令五比丘陸續向前接待佛陀。當他們稱呼佛陀為同修(avuso)。佛陀對他們說不要直呼如來姓名或稱他為同修者。佛陀對五比丘闡詮四聖諦法的《轉法輪經》(巴利文: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5]那時,當三個比丘出去化緣時,佛陀指導兩個人,六個人共同食用那三人化緣回來的飯食;當兩個苦行僧出去化緣時,佛陀就指導三個,六人又一齊食用由兩人要回來的食物。[6]年紀最大的憍陳如聽了此經,即證得斯陀含果,之後其餘四位也證得須陀桓果。在五天後,佛陀接着對五比丘說《無我相經》(巴利文:Anattalakkhaṇa Sutta),五位比丘前後相續都證阿羅漢果

舍利弗就是在王舍城的大街上遇見五比丘中的阿說示尊者,要求阿說示尊者說法,阿說示尊者即說四句偈,當舍利弗聽到第一句偈時,即證得須陀桓果。

五比丘的重要

  • 五比丘是佛陀成佛後說法的首群對象。
  • 佛陀所說的第一部經《轉法輪經》及《無我相經》都是對五比丘說。
  • 當佛陀證果後,五比丘初見佛陀是持不信任態度的,後因見佛陀威儀而改觀念,為佛陀接過衣缽及準備座位。[7]
  • 五比丘建立了佛教的首支僧團,從此起二皈依改為三皈依。
  • 從佛陀要五個人輪流去化緣來維持生活,當時的行者是漸悟,說第一部《轉法輪經》時,一人証斯陀含(二果),其餘四人証須陀桓(初果),即到說《無我相經》後,五比丘才證阿羅漢果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