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朝鲜历史上的国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羅(韓語:신라)(前57年-935年)為朝鮮歷史上的國家之一。據《三國史記》記載,新羅於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創建。532年,新羅兼併伽倻,開始在朝鮮半島上與高句麗、百濟三足鼎立。7世紀中後期,新羅聯合唐先後滅亡百濟(660年)和高句麗(668年)。唐羅戰爭後,新羅完全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形成統一新羅國家。文武王至景德王統治期間的約百年時間裏,統一新羅出現了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聖代」時期。8世紀中後期,由於內訌和農民起義不斷,統一新羅逐步走向衰落,9世紀末期分裂成後三國。935年,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新羅早期,王位在朴、昔、金三大家族間繼承,奈勿尼師今(356-402年)繼位後由金氏家族獨佔。法興王(514-540年)統治期間,新羅建立起骨品制和以其為基礎的官制。654年真骨出身的金春秋登上王位後,打破只有聖骨才能繼承王位的慣例,王位開始由真骨貴族掌控。新羅是個佛教國家,同時也通過儒家思想管理國家,682年設立國學,747年開始對貴族子弟進行9年制的儒學教育,788年開設「讀書三品科」(朝鮮科舉制度的雛形)。
鄉歌是新羅最具代表性的詩歌形式。由於新羅積極引進中國中原文化,漢文學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現了金大問、強首、薛聰、崔致遠等漢學家。新羅也是世界上最早從中國引進制瓷技術的國家。
由於新羅的國號並非漢語,故在早期存在不同的漢字標記,如徐羅伐、徐耶伐、徐那伐、新羅、斯羅、薛羅等,其中僅見於中國史料的是斯盧、新盧,僅見於日本史料中是新良、志羅紀。據《三國史記》記載,「新羅」一詞出現於公元307年[1]。從史料年代來看,實際上最早出現於公元414年的《好太王碑》中[2]。公元503年,智證王以「新者德業日新,羅者網羅四方」之意,正式確定國名的漢字標記為「新羅」[3]。
而關於「新羅」一詞的語源,學界也是眾說紛紜。有觀點認為是「新國」之意,有觀點認為是「東方(或東土、東國)」之意,有觀點認為是「首邑」、「上邑」之意,還有觀點認為是「金鐵之地」之意。還有學者考證,徐羅[†sara]、薛羅[†särra]是新羅的早期稱謂,在古韓語中意為「東土」(「伐」為「原野」之意,徐羅伐即「東土之原」),顯示新羅發祥於閼川以東。隨着新羅疆域的擴大,徐羅、薛羅不適合作為國號,取而代之的是斯盧、斯羅[†sira]或新盧、新羅[†sirra],在古韓語中意為「新土(新國)」。[4]
新羅還有一個別稱為「雞林」,據《三國史記》記載,該稱呼源於金氏始祖金閼智被發現於雞鳴之林[5]。後來唐朝在新羅設置雞林州都督府,作為對新羅進行羈縻統治的機構[6]。統一新羅時期,新羅有時會在國號前添加唐朝,如「有唐新羅國」、「大唐新羅國」等。[7]。
新羅始於辰韓十二部落之斯盧。斯盧位於金城(今慶州),由六個氏族村落組成[8]。相傳有一神馬在斯盧留下一瓢形大卵,有一男嬰從卵中破殼而出。斯盧人將男嬰奉為神,在其10歲多(公元前57年)的時候,將其推舉為王,是為新羅始祖朴赫居世居西干[9]:32-33。公元前53年正月,有一條龍在閼英井出現,在其右腋下生出了一名女嬰。目睹女嬰誕生的老婦人收養了她並為她命名為閼英。閼英長大後,朴赫居世居西干聽說她的姿容和德行不凡,納她為妃。閼英夫人以賢行而聞名,輔助赫居世居西干被時人奉為「二聖」[10]。
儒理尼師今(24-57年)時期,斯盧的六個氏族村落被改編成六個行政區域,賜以李、崔、孫、鄭、裴、薛六姓,並設立十七等官位。儒理尼師今傳位於其女婿賢明之人昔脫解(脫解尼師今)。新羅王位開始在朴、昔兩家族間繼承。傳說,儒理尼師今夜聞城西樹林有公雞鳴叫。次日派人前去查看,見「有金色小櫃掛樹枝,白雞鳴於其下」,金櫃內有一男孩。儒理尼師今收養了金櫃內的男孩,給他取名金閼智,是為新羅金氏始祖[9]:33。261年,沾解尼師今去世後無子,助賁尼師今的女婿金閼智後裔味鄒尼師今繼位。王位從此開始在朴、昔、金三大家族間繼承[9]:33。
奈勿尼師今(356-402年)繼位後,將君主稱呼由「尼師今」改為「麻立干」(意為分水嶺),並開始採取措施鞏固金氏家族對王權的控制。新羅王位從此由金氏家族獨佔。402年,奈勿尼師今去世,其子訥祇麻立干年幼,新羅人擁實聖麻立干即位。實聖怨恨奈勿將他在年幼時送到高句麗為人質,417年將奈勿之子訥祇送到高句麗為人質,並試圖讓高句麗人將其殺害。但高句麗人並沒殺他。訥祇後回國弒王即位。君主世襲制度在新羅得到正式確立。[9]:34[11]:66-67[12]
智證王(500-514年)即位後,新羅於503年去除了「麻立干」的君主稱呼,並確立國號為「新羅」[13]。505年,新羅開始實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州長官軍主、郡長官太守和縣長官縣令由國王選派。于山國亦在智證王統治期間(512年)併入新羅。514年智証王在洛東江西岸的咸安郡設置「小京」,加強對新羅南部地區的控制[9]:34[11]:66-67。
法興王(514-540年)統治期間,新羅建立起骨品制和以其為基礎的官制(十七官等制和百官公服制)。十七官等制將官吏職位分為17等級。只有具有相應骨品級別身份的人才能擔任相應的官職。不同等級的官職有不同的服飾、車馬、房屋等,即百官公服制。法興王在位期間,新羅設立起國家重大政策決策機構「和白會」。523年,新羅吞併金官伽倻,版圖擴展到洛東江下游地區。536年,新羅開始使用「建元」獨立年號紀元。[9]:34-35[11]:66
真興王 (540-576年)統治期間,新羅國力得到很大提高,吞併整個洛東江流域和整個漢江流域,東北邊境擴展到今咸鏡南道的利原、端川一帶。新羅奪下肥沃的漢江平原後,不僅在人口和物資方面得到增強,也同時控制了朝鮮半島與唐朝經貿文化往來的門戶漢江口,為新羅日後國力的興盛提供了外部橋樑。[9]:35-36[11]:66
真興王在位期間,新羅建立起「六停」軍隊,每州設有一停,由真骨將軍統領。此外,新羅還發展了獨具特色的花郎組織。551年,新羅與百濟趁高句麗內亂聯合出兵奪回475年被高句麗長壽王攻佔的原百濟國都所在的漢江流域。新羅得到漢江上游十郡。此後,新羅又發兵攻佔百濟奪回的漢江下游六郡,使其疆土擴展到整個漢江流域。原本同盟關係的百濟與新羅也因此結仇。[9]:35-36
在東北方面,新羅在真興王統治期間疆土擴展到咸興平原。561-568年,真興王對該地區進行了巡視,並立有四塊「巡境碑」,分別位於今慶尚南道昌寧、首爾北漢山、咸鏡南道黃草嶺和摩雲嶺。[9]:35
660年,新羅聯合唐滅亡百濟,668年又滅高句麗。此後,唐在高句麗故地設九都督並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管轄朝鮮半島,引發唐羅戰爭。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7年。唐最終將安東都護府從平壤遷往遼東(今遼陽)。新羅完全控制大同江至元山灣以南的地域,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形成統一國家。[11]:69-72[9]:49-50
新羅統一三國後,從各方面加強其中央集權統治。執行國王指令的執事部和掌管官吏選拔、任免的位和部被擴充,而原來由六部門閥貴族控制的國家權力機構和白會則被改編成沒有實權的諮詢機構。統一新羅還先後設立或擴充了掌管監察的司政府(659年)、掌管司法的左右理方府(667年)、掌管官吏俸祿的左司祿府(677年)、右司祿府(681年)、掌管土木的例作府(686年)等中央機關以加強其中央集權[11]:78-83[9]:50。為加強對門閥貴族的控制,統一新羅採取了遷豪,淡化京位與外位區別,通過「讀書三品科」選拔官吏等措施[11]:79-83[9]:50。神文王五年(685),統一新羅「完備九州」,將全國分成九個州和五個小京,以加強對地方的管理[11]:80-81[9]:50-52。
在經濟方面,新羅在獲得了大量原高句麗和百濟的土地後,進行了新的土地丈量和戶籍登記,並以此為基礎推行「丁田制」[11]:83-84[9]:52。神文王7年(687),開始實行根據官吏職位的高低授予地區收租權的祿邑制。由於地方貴族與中央集權的經濟利益矛盾,祿邑制在僅實施兩年後就被祿俸制所取代。景德王十六年(757),統一新羅又由祿俸制改回祿邑制[11]:86-87。
文武王至景德王統治期間的約百年時間裏,統一新羅出現了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聖代」景象。據《三國史記》記載,統一新羅一度出現「家給人足,民間安堵,域內無虞,倉廩積於丘山」的富庶。國都慶州「長三千七十五步,廣三千一十八步,三十五里,六部」。《三國遺事》卷一載:「新羅全盛之時,京中十七萬八千九百三十六戶,一千三百六十坊,五十萬里,三十五金入宅。... ...城中無一草屋,接角連牆,歌吹滿路,晝夜不絕」[11]:88-91。慶州城在其鼎盛時期是個擁有百萬人口的中世紀大都會,為當時世界第四大城市(僅次於長安、羅馬和君士坦丁堡)[14][15]。
765年年幼的惠恭王即位後,「太后臨朝,政條不理,盜賊蜂起」[註 2],768年又出現全國範圍的真骨貴族奪權叛亂。統一新羅從此開始走向衰退。780年,惠恭王被叛軍所殺,妥協派宣德王即位,封叛亂共謀者金敬信為和白會長官上大。785年宣德王去世後,金敬信擊敗對手金周元奪取王位,是為元聖王。822年,金周元之子金憲昌在熊川州割據成立「長安國」,年號「慶雲」。多處地方貴族勢力紛紛響應。但叛亂被鎮壓,但統一新羅內訌仍然不斷。[11]:97-99[9]:58-59
真聖女王統治時期,「諸州郡不輸貢賦,府庫虛空,國用窮乏」。真聖女王派官吏到各地「督促」租稅,引發全國範圍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各地貴族也紛紛割據。900年,甄萱在百濟故地建後百濟。901年,弓裔在高句麗故地建後高句麗。朝鮮半島出現後三國鼎立局面。918年,王建起兵反弓裔,建立高麗。935年,新羅向高麗投降。次年,高麗滅後百濟。朝鮮半島再次形成統一國家。[11]:100-107[9]:60-61
訥祇麻立干時期,佛教經高句麗傳入新羅。佛教起初在新羅並不被接受。528年,異次頓為助法興王弘法殉教後,佛教開始在新羅得到接受。534年,新羅開始興建首座佛寺大王興輪寺。真興王在位時期,新羅建立起僧官制度。549年,梁武帝遣使為大王興輪寺送來佛舍利。553年,新羅建造護國寺也是新羅最大的佛寺皇龍寺。[9]:39-40
7世紀中葉的統一新羅佛教形成了戒律宗、涅槃宗、法性宗、華嚴宗、法相宗五個教派。9世紀後期又出現了禪宗九派(九山)。統一新羅佛教因此有「五派九山」的說法。統一新羅有很多僧人赴唐學習,其中新羅王子金喬覺在九華山圓寂化身為金地藏。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有9位新羅僧人經由唐朝西行求法。其中慧超留有《往五天竺國傳》。此外,新羅亦有無赴唐經歷但名聲遠播中原的的名僧元曉。[16]:43[9]:54-55[11]:107
儒家思想傳入新羅的具體時間不詳。從智證王以儒家《書》、《詩》之「德業日新」,「網羅四方」改國號「新羅」,可見當時儒家思想就已傳入新羅。統一新羅神文王二年(682),新羅設立了專門研究儒家思想的國學,景德王六年(747)設各專業博士、助教,招收貴族子弟進行9年制的儒學教育。元聖王四年(788),新羅開設讀書三品科,將教育與科舉結合起來。此乃朝鮮科舉制度的萌芽。此外,統一新羅亦有大量留學生赴唐學習儒學。較為著名的有強首、薛聰、金大問、崔致遠等。[16]:43-44[11]:108-109
隨着漢字的引入和鄉札的發明。新羅本土詩歌鄉歌得以興起。三國時期,鄉歌的創作在新羅是最活躍的。但在文獻中流傳下來的僅有《彗星歌》和《運泥謠》兩首[17]:74-75[18]:22。統一新羅時期,鄉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據《三國史記》記載,真聖女王曾命角干魏弘和大矩和尚修撰鄉歌集《三代目》。該書雖已失傳,但可見當時鄉歌在朝鮮半島已經非常盛行。現存的統一新羅鄉歌有《三國遺事》保存的11首[17]:119-121[18]:54-55。
許多新羅漢詩被《全唐詩》收錄,包括真德女王送給唐高宗的五言排律《太平頌》[18]:32-33[17]:86-87,新羅王子金地藏的《送童子下山》等[17]:141-144[18]:63。統一新羅文學巨匠崔致遠的詩歌有《桂苑筆耕集》中的60首、《東文選》的30首和分散在《全唐詩》以及其它文獻的10餘首[17]:156-167[18]:64-69 。現存保留下來最早的統一新羅漢文詩是8世紀上半葉新羅僧人慧超《往五天竺國傳》殘本中的五首[17]:135-141。
新羅時期出現了金大問、強首、薛聰、崔致遠等散文家,留有《花王戒》、《往五天竺國傳》、真興王巡狩四碑碑誌等散文名篇[17]:92-189[18]:29-30。崔致遠是新羅散文大家。他在唐的16年間創作了萬餘篇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散文和應用文(詩歌只有300多首)。他的散文集《桂苑筆耕集》收錄的大多數是駢體四儷六的行政公文,但他的散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所撰寫的《檄黃巢書》,條理清晰,措辭犀利。據《孤雲先生遺事》記載,黃巢在讀到「不惟天下之人皆思顯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議陰誅」時,不覺從床上掉了下來[17]:168-170。
統一新羅時期史傳文學和傳奇文學興盛。金大問是史傳文學作家的代表,著有《高僧傳》、《花郎世記》、《樂本》、《漢山記》等作品[17]:211-213。統一新羅時期史傳文學的代表作是《金庾信行錄》。據《三國史記》記載,此書由金庾信玄孫新羅執事郎金長清所作,共十卷,是對金庾信一生的記錄,其中有很多神異成分[17]:216-224。
現存的統一新羅傳奇文學有《新羅殊異傳》中的《金現感虎》、《崔致遠傳》、《寶開祈禱》3篇[17]:229[18]:48-52。其中《崔致遠傳》採用的是唐傳奇文體,文末帶長詩《雙女墳》。大部分的唐傳奇作品文末的長詩都已失傳。《崔致遠傳》是《長恨歌傳》外,又一篇完整的唐傳奇文體作品。其文末的《雙女墳》是典型的長篇樂府歌行,為朝鮮文學史上的第一首長篇敘事詩[17]:245-2500。
新羅設有掌管音樂事務的專門機構「音樂署」,有卿2人,大師2人,師4人。據《三國史記》的記載,新羅有「三竹、三弦、拍板、大鼓」等樂器。其中三竹指的是新羅獨特的大琴、中琴和小琴;三弦指伽倻琴、玄琴和琵琶。[16]:47[11]:110
現存早期新羅的繪畫主要是慶州市天馬塚和98號古墓出土的天馬圖、騎馬人圖和瑞鳥圖等[19]:192[20]:149。隨着佛教的興盛,佛教繪畫在統一新羅時期開始興起[20]:150。統一新羅設有專門掌管繪畫的機構「彩典」,出現了率居、金忠義等畫家。據說皇龍寺內的古松壁畫,芬皇寺內的觀音菩薩像和晉州斷俗寺維摩像都是出於率居之手[19]:192-194[16]:48。《三國史記》為其立傳,是朝鮮正史中唯一的一位畫家[21]:179-174。金忠義是位曾在唐朝學藝的新羅畫家,曾任管理唐宮廷工藝品的少府監。唐朝畫家張彥遠曾評價他的畫技「巧絕過人,跡皆精妙」。統一新羅還有伏麻呂、飯萬呂等赴日的畫家。不過統一新羅畫家的作品都已失傳[16]:48。
新羅陶器是種燒成溫度在1000℃以上的硬質灰陶,結構緻密,強度大,近似炻器。早期新羅陶器主要採用泥條盤築法進行成型,4世紀中葉開始使用輪製成型方法。新羅陶器不施釉,而是通過高溫將胎土中的二氧化矽玻化,在陶器表面形成與釉一樣的光滑效果。新羅陶器器型多為高足杯、長頸壺、器台等,大部分器皿無紋。由於厚葬的習俗,新羅出土陶器中有很多車型、舟型、人偶等異形陶器。[22]:21-26[21]:176
統一新羅陶器多施黃色和綠色釉。佛教的盛行使統一新羅的骨壺比三國時期更加華麗、精緻[22]:28-31[21]:214。受唐三彩的影響,統一新羅時期出現了名為「新羅三彩」的三彩釉陶[23]。9世紀後期,新羅開始從中國江浙地區輸入青瓷、黑瓷和白瓷等瓷器,以及製瓷技術。朝鮮陶瓷從此進入瓷器時代[24]:2。統一新羅是世界上最早從中國引進製瓷技術的國家[25]。
新羅設有研究天文氣象和制定曆書的天文博士和司天博士。《三國史記》有關日蝕、彗星等天文氣象的記載多達四百餘條。新羅善德女王時期用於觀測天象的瞻星台是目前世界現存最早的的天文台。[11]:73
統一新羅於717年開設藥殿,指定專門的醫博士教授醫學,主要科目是其從唐引入的《本草》、《甲乙》、《素問》、《針經》、《脈經》、《明堂》、《難經》等醫學理論。三國時期留學印度的僧人回到統一新羅後,對統一新羅的佛教醫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印度歸來的僧人以及唐沿海新羅坊從事貿易的商人還將產於阿拉伯、東羅馬帝國等地的藥材引入朝鮮半島。三國時期曾出現的救療制度在統一新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26]:7-8。
與此同時,從統一新羅傳入中國的醫方、藥物也明顯增多,比如高句麗的《老師方》被載入《外台秘要》,記載新羅僧人用威靈仙治癒足痹的《威靈仙傳》,來華新羅僧人帶來的《新羅法師方》等。其中,威靈仙的藥效很快被中國醫家認可並迅速推廣,並被載入《本草》。據《三國史記》記載,662-929年中國使節先後約9次來朝鮮輸入人參、牛黃、松子等藥材。唐本草學著作中記載有人參、藍騰根、大葉藻、昆布、白附子、土瓜、薄荷、荊芥、菊、海石榴、海紅花、茄子、石發、海松子、桃、榛子、海狗脊、威靈仙、羊脂等原產於新羅的藥材。[26]:8
統一新羅時期的醫書主要有《濟眾立效方》、《新羅法士方》、《新羅法士流觀秘密要術方》和《新羅法師秘密方》四部。不過這四部書都已失佚,只有《新羅法士方》二首,《新羅法士流觀秘密要術方》和《新羅法師秘密方》各一首保存在日本《醫心方》中[26]:8。據《三國遺事》記載,新羅曾進行過屍體解剖:「其骷髏周三尺三寸,身骨長九尺七寸,齒凝如一,骨節皆連鎖,所謂天下無敵力士之骨。」[16]:5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