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唐朝歷史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延壽(?—?),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人,祖籍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竇建德尚書禮部侍郎李大師第四子。
中國二十四史 | ||||
---|---|---|---|---|
次序 | 書名 | 作者 | ||
姓名 | 時代 | |||
1 | 史記 | 司馬遷 | 西漢 | |
2 | 漢書 | 班固 | 東漢 | |
3 | 後漢書 | 范曄 | 劉宋 | |
4 | 三國志 | 陳壽 | 西晉 | |
5 | 晉書 | 房玄齡等 | 唐 | |
6 | 宋書 | 沈約 | 蕭梁 | |
7 | 南齊書 | 蕭子顯 | ||
8 | 梁書 | 姚思廉 | 唐 | |
9 | 陳書 | |||
10 | 魏書 | 魏收 | 北齊 | |
11 | 北齊書 | 李百藥 | 唐 | |
12 | 周書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壽 | ||
14 | 北史 | |||
15 | 隋書 | 魏徵等 | ||
16 | 舊唐書 | 劉昫等 | 後晉 | |
17 | 新唐書 | 歐陽修等 | 北宋 | |
18 | 舊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歐陽修 | ||
20 | 宋史 | 脫脫等 | 元 | |
21 | 遼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張廷玉等 | 清 | |
相關 | 東觀漢記 | 劉珍等 | 東漢 | |
相關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國 | |
相關 | 清史稿 | 趙爾巽等 | 民國 | |
相關 | 點校本二十四史 | 顧頡剛等 | 共和國 |
李延壽在貞觀年間,累次補官為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曾經接受詔命與著作佐郎敬播一起編修五代的史書,又參與編撰《晉書》,不久轉任御史台主簿、兼直國史。當初,李延壽的父親李大師對前代舊事知道的很多,經常認為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北齊、北周、隋朝時天下分裂,南方稱北方為「索虜」,北方指南方為「島夷」。他們各自的史書記載本國史事詳細,別國事情簡略,而且在褒貶和毀譽上嚴重失實,李大師想着有所改正,學着《春秋》的編年方法,對南北朝的史事進行考正,沒完成就去世[1]。
李延壽幾次參與修撰史書後,見聞比之前更廣,於是就繼承父親的遺志修撰史書。起於北魏登國元年,止於隋朝義寧二年,創作十二本紀、八十八列傳,稱之為《北史》;又起於劉宋永初元年,止於南陳禎明三年,創作十本紀、七十列傳,稱之為《南史》。前後共有八個朝代,兩書合起來有一百八十篇,將兩書獻給朝廷。李延壽的史書很有條理,刪去了蕪雜之辭,遠遠超過原書本身。當時的人見李延壽年輕且地位低下,對《北史》和《南史》不很稱讚。之後李延壽升任符璽郎,兼修國史,不久後就去世[2]。武德之後,鄧世隆、顧胤、李延壽、李仁實等人先後編撰唐朝的國史,很為當時所稱[3][4][5]。
李延壽曾經撰寫《太宗政典》上表進獻,調露年間,唐高宗李治曾觀看李延壽所撰《太宗政典》,長久的讚美李延壽能據實寫書,下令賜予李延壽家裏絲帛五十段,又命令將《太宗政典》收藏在秘閣中,另外抄錄別本賜給皇太子[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