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經濟學(英語:Philosophy and Economics,縮寫:P&E)是一門跨學科研究領域,雖屬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但更傾向專注於哲學與經濟學的基礎問題,研究理性選擇、經濟成果、制度和過程評估、經濟現象的本體論以及獲得知識的可能性等主題,涉及哲學及經濟學領域的學科基礎問題:自由、真理、知識、公正、正義、平等、安全、和平、理性、生態、幸福、社會福利、倫理學、道德、人類行為學等。
研究主題
哲學與經濟學的研究課題包括公共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理性、正義、經濟思想史、理性選擇理論、制度經濟學,高度理想化的經濟模型的地位,經濟現象的本體論以及獲得知識的可能性。[1]
哲學與經濟學學科研究領域可主要劃分為三個主題,即行動理論(理性與決策)、倫理學(福利與正義)和科學哲學(經濟學的歷史、哲學和方法論)。理性、福利和社會選擇理論的經濟理論捍衛了通常由相關哲學文獻提供的實質性哲學論點,涵蓋行動理論、哲學心理學、社會和政治哲學。經濟學則吸引對認識論和科學哲學研究者,因為它具有自然科學的明顯特徵,而其對象由社會現象組成。[2]
本體論問題在基本經濟現象中解決「什麼是x」問題,例如「什麼是(經濟)價值」 或「什麼是市場」。提出這些問題的哲學價值實際上旨在改變關於經濟學基礎性質的觀點。[3]
認識論處理我們如何「知道」事物。在經濟學哲學中,這意味着提出以下問題:經濟理論提出了什麼樣的「真理主張」?我們如何或應該如何證明經濟理論——例如,每一個經濟理論都必須是經驗可驗證的嗎?經濟理論有多精確,能否聲稱是一門精確科學的地位——例如,經濟預測是否與自然科學中的預測一樣可靠,為什麼或為什麼不可靠? [4]
經濟系統的倫理學處理諸如如何正確(公正、公平)地保留或分配經濟商品等問題。「倫理學和經濟學」將倫理學與福利經濟學聯繫起來。[7][8]
道德和正義以不同的方式重疊。當研究基本原理時,其方法被認為更具哲學性——例如,羅爾斯的《正義論》(1971)[9]和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1974)。[10]
功利主義作為一種倫理方法論,其淵源與現代經濟思想的興起密不可分。今天,功利主義作為眾多方法之一在應用倫理學中傳播開來。應用倫理學中也有非功利主義方法——例如基於權利的義務論(deontological)方法。
從值得注意但通常代表性不足的群體的角度來看,經濟學的基礎和假設受到質疑。例如:
主要學者
關聯學科
經濟體制倫理學(ethics of economic systems)是商業倫理學和經濟學哲學(philosophy of economics)之間的重疊領域。撰寫經濟體制倫理學的人更有可能稱自己為政治哲學家,而不是商業倫理學家或經濟哲學家。經濟學中的理論性問題與經濟學哲學之間存在顯着的重疊。由於經濟學被普遍認為起源於哲學,經濟學史與經濟學哲學重疊。
學位設置
一些大學提供結合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的聯合學位,涵蓋了哲學與經濟學中討論的許多問題。另有少數大學,例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15]、布里斯托大學、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哥本哈根商學院、維也納大學和拜羅伊特大學提供「哲學與經濟學」專業的碩士學位。
學術期刊
-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Erasmus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 Politics, Philosophy & Economics – Aims and Scope
另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