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非主流經濟學(英語:Heterodox economics),又稱異端經濟學非正統經濟學,是指採取不同於主流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經濟學學派的概稱。

基本概況

主流經濟學,又稱正統經濟學,是指在英語世界中具備較大影響力的經濟學學派,在各大學中教授。主流經濟學使用新古典經濟學發展出的數學方法與基本定理來進行研究。

在主流經濟學外,還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經濟學思想與傳統,它們都被統稱為異端經濟學。主流經濟學處理「理性-個人主義-均衡關係」,而異端經濟學在處理「制度-歷史-社會結構關係」時更為「激進」。[1]

異端經濟學包括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後凱恩斯學派(勿與新凱恩斯學派混淆)、奧地利學派社會主義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女性主義經濟學無政府主義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資源基礎型經濟社會經濟學等。[2]

一項研究表明,四個關鍵因素對自稱異端經濟學家的經濟學研究極為重要:歷史、自然系統(natural systems)、不確定性和權力。[3]

歷史演變

自1870年代新古典主義革命之後,許多非正統經濟思想流派挑戰新古典經濟學的主導地位。除了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批評者外,這一時期的異端學派還包括各種形式的重商主義擁護者,例如美國學派,反對新古典方法論者,例如經濟歷史學派,以及社會信用(Social credit)等非正統貨幣理論的倡導者。1930年代大蕭條之前和期間活躍的其他異端學派包括專家統治喬治主義

物理科學家和生物學家是第一批使用能量流來解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人。美國物理學家和史密森學會第一書記約瑟夫·亨利評論說「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則是人類的體力勞動只能通過……將物質從原始狀態轉變為人工條件……通過消耗所謂的能量或能量。」[4][5]

凱恩斯經濟學興起並被主流經濟學吸收,似乎比非正統的貨幣或貿易政策對失業提供了更有效的政策反應,導致對各種異端學派的興趣下降。

1945年之後,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經濟學的新古典綜合佔據了一個明確界定的主流地位,其基礎是將該領域劃分為微觀經濟學(通常是新古典主義,但有一個新發展的市場失靈論)和宏觀經濟學(在貨幣政策的作用等問題上存在凱恩斯主義觀點和貨幣主義觀點)。反對這種綜合的奧地利學派和後凱恩斯派成了異端學派。此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仍然活躍,但接受度有限。1962年,後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保羅·薩繆爾森寫道:「從純經濟理論的觀點來看,卡爾·馬克思可以算是一個次要的後李嘉圖主義者。」[6]

到1980年代,各種形式的異端經濟學最引人注目的主題包括:

  1. 拒絕方法論個人主義或原子主義個人概念,支持社會嵌入的個人概念;
  2. 強調時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過程;
  3. 根據個人和社會結構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推理。

1980年代以來,主流經濟學受到許多新研究項目的顯着影響,包括行為經濟學、複雜性經濟學、進化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 一個關鍵的發展是從理論轉向經驗驅動的方法,集中關注因果推理問題。[7] 一些異端經濟學家,如約翰B戴維斯,提出異端經濟學的定義必須適應這個新的、更複雜的現實:「1980年後的非正統經濟學是一個複雜的結構,由兩種廣泛不同的非正統著作組成,每一種內部都存在不同歷史起源和方向的許多研究項目。一是大多數人熟悉的傳統左派異端邪說,二是自其他科學輸入的「新興異端」。[8]

Remove ads

主要流派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