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英語:The New York Times,簡寫為NYT或NY Times),有時也被稱為《時報》(The Times,注意和英國《泰晤士報》區分),是一份總部設在紐約的美國報紙,創辦於1851年,其影響力和讀者群覆蓋全球[5][6]。綽號「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在業內一直被視為全國性的「檔案記錄報」[7]。報紙的座右銘是「所有適合刊載的新聞」(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出現在頭版的左上角。《紐約時報》共獲得了130項普立茲獎,是獲得最多此獎項的報紙。按發行量計算,它在全球排名第18位元,在美國排名第3位[8]。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 |
---|---|
所有適合刊載的新聞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 |
類型 | 日報 |
版式 | 大報 |
持有者 | 紐約時報公司 |
創辦者 | 亨利·賈維斯·雷蒙德 喬治·瓊斯 |
出版商 | 阿瑟·格瑞格·索爾茲伯格 |
編輯 | 迪恩·巴奎特 |
執行主編 | 周看 |
社評編輯 | 嘉芙蓮·金斯伯里(代理)[1] |
體育編輯 | 積遜·斯托曼[2] |
攝影編輯 | 米歇爾·麥克納利 |
作者群 | 1,300名新聞部門人員(2016年) |
創刊日 | 1851年9月18日 | (最初為《紐約每日時報》)
政治立場 | 自由主義 |
總部 | 美國紐約市第八大道620號紐約時報大廈 |
發行量 | |
ISSN | 0362-4331 |
OCLC 編號 | 1645522 |
售價 |
|
網站 |
|
該報紙隸屬於上市公司紐約時報公司。自1896年以來,該公司一直通過雙層股權結構為索爾茲伯格家族所有[9]。阿瑟·格瑞格·索爾茲伯格和他的父親小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分別是報紙的出版者和公司的董事長,是掌管報紙的第四代和第五代家族成員[10]。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紐約時報》大大擴充了它的版面和組織,在常規新聞、社論、體育和特寫的基礎上,每周增設各種專題的特別版面。自2008年以來,《紐約時報》已經被組織成以下部分:新聞、社論/觀點專欄/評論、紐約(大都市)、商業、體育、藝術、科學、時尚、家庭、旅行和其他特色。星期日,《紐約時報》還會有《星期日評論》(Sunday Review)(以前是《評論周刊》(Week in Review)[11]、《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2]和《T Magazine》(T: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13] 作為補充。
《紐約時報》在大多數報紙改為六欄版面之後,幾年來一直保持着大報、整版和八欄版面[14],也是最後一批採用彩色相片的報紙之一,尤其是在頭版[15]。
歷史
1851年9月18日,亨利·J·雷蒙德和喬治·瓊斯創立了《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York Daily Times)。《紐約每日時報》最初由雷蒙德瓊斯公司負責發行[16],早期投資人包括艾德溫·巴伯·摩根[17] 、基斯杜化·摩根[18]和愛德華·B·韋斯利[19]。最初售價為1便士(相當於2020年的0.31美元)。創刊號試圖解決發行前對其目的和立場的各種猜測[20]:
在我們認為保守主義對公共利益至關重要的所有情況下,我們將是保守派;而在我們看來需要激進處理和激進改革的所有情況下,我們將是激進派。我們不相信社會上的一切都完全正確或完全錯誤;好的東西我們希望保留和改進;壞的東西則要消滅或改革。
1852年,《紐約每日時報》的西部分刊《加利福尼亞時報》(The Times of California)創刊,每當紐約郵輪停靠加利福尼亞時,該報就會隨船到來。然而,隨着加州當地報紙的逐步崛起後,該報逐步衰微[21]。
1857年9月14日,該報紙正式將其名稱縮短為《紐約時報》(The New-York Times)。1896年12月1日,「New-York」中的連接號被除去[22]。1861年4月21日,《紐約時報》開始出版周日版,以提供對內戰的每日報道。
紐約徵兵暴動期間,《紐約時報》的總部曾遭到襲擊。時報創始人之一亨利·賈維斯·雷蒙德曾在紐約市政廳對面的柏路上親自使用加特林機槍阻擊暴徒。暴徒後來轉移方向襲擊霍勒斯·格里利的《紐約討論區報》辦公室,最後被渡過東河前來援助曼哈頓政府的布魯克林市警察擊退[23]。
1869年,亨利·雷蒙德去世。雷蒙德去世後,《紐約時報》的發行人一職也由喬治·瓊斯接替[24]。
1870–1871年間,《紐約時報》的影響力有所增長,期間該報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紐約市民主黨領導人威廉·特威德及「坦慕尼協會」的揭露報道,並使得特威德集團下台[25]。特威德曾試圖向《紐約時報》提供500萬美元的封口費[17]。
19世紀80年代前的紐約時報社論版文章通常持有支援共和黨候選人的立場,但在這十年裏社論版逐步過渡到重視獨立、分析性文章的立場[26]。188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紐約時報》宣佈支援民主黨候選人格羅弗·克利夫蘭[27]。這一舉措使得該報共和黨讀者數一度驟減(1883–1884年間的收入從18萬8000美元降至5萬6000美元),但沒過多久該報便重拾影響力[28]。
1891年瓊斯去世。瓊斯去世後,查理斯·蘭森·米勒和《紐約時報》的其他編輯舉資100萬美元(約合今日的3400萬美元)收購了《紐約時報》,並以紐約時報出版公司的名義負責發行[29][30]。沒過幾年,該報又深陷1893年恐慌帶來的危機之中[28]。到1896年,該報的發行量已不足為9000份,且每日虧損1000美元。同年,阿道夫·奧克斯花7萬5000元收購了瀕於破產的時報[31]。
收購《紐約時報》後不久,奧克斯提出了《紐約時報》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聞」(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該格言最早出現於1896年9月刊中,自1897年初開始被印在頭版左上角的方框中。這句格言也是對同行的一句嘲諷,因為,當時包括約瑟夫·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和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的《紐約日報》在內的一些報紙以對事實和觀點的煽情和經常不準確的報道聞名,而這些在19世紀末被稱為「黃色新聞」[32]。
1935年5月奧克斯去世後一個月,其女婿索爾茲伯格接過時報發行人的大印。索爾茲伯格領導時報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危機和二戰的艱苦歲月,在他任內20多年,時報的新聞採訪範圍進一步擴大,廣告收入翻了一倍,技術裝置得到極大的更新。
1960年代,紐約時報參與曝光「五角大樓檔案」。1964年,紐約時報在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中勝訴,確立了言論自由中真實惡意的原則。
《紐約時報》第四代發行人是索爾茲伯格的獨子,人稱「彭區」的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他勵精圖治,選拔麥森、羅森索等優秀編輯、經營人才,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多元化經營。彭區在任30年,時報走出了瀕臨崩潰的困境,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1963年時報的總收入為1億美元,到1991年,時報總公司的收入已達17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紐約時報》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經營向市場式經營的轉型。
1992年,經過多年培養後,彭區將時報發行人大印傳給兒子,這便是《紐約時報》的第五任掌門人——小阿瑟·奧茨·索爾茲伯格。小阿瑟比父輩更追逐利潤,他試圖促成《紐約時報》平民化,使各種人群都能夠接受,因此涉及「煽情新聞」,使得《時報》一度失去公眾的信任。
2008年12月受到次級房貸風暴和延伸的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出現週轉問題,將總部大樓抵押貸款。2009年1月20日向墨西哥富翁和電信巨頭Carlos Slim Helu借款2.50億。3月9日將新大樓股份作價2.25億出售回租(sale-leaseback agreement)。保留在2019年之前以2.50億買回的權利。
2011年3月,引進新的「付費牆」(paywall)商業模式。
2012年6月28日,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線,旨在向中國讀者介紹《紐約時報》的優秀作品。[33][34]在開通當日,《紐約時報》經過新浪認證的微博帳號就無法轉發和評論,第二天更被刪除,雖然之後曾經短暫恢復,但最終還是被刪除。[35]而《紐約時報》在騰訊、網易、搜狐的帳號一樣被全部刪除。新浪的帳號在同年10月10日被恢復。
2012年8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前總裁馬克·湯遜(Mark Thompson)被任命為《紐約時報》新任執行總裁。2020年7月22日,紐約時報宣佈瑪麗迪斯·K·萊文(Meredith Kopit Levin)將接替湯遜出任其行政總裁兼總裁;萊文履新的日期為2020年9月8日。
評價
在美國,因紐約時報以及其當中不少的政治評論員被認為偏向自由派,並與民主黨政治人物關係良好,所以招到許多批評。
《紐約時報》的社論則被認為常取較為偏向自由主義的立場。
在政治立場方面,《紐約時報》自1956年的艾森豪威爾總統以來,未曾支援過任何一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該報支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2018年1月,美國總統當勞·特朗普向《紐約時報》頒發自己設立的「2017假新聞獎」[36]。
2021年3月19日,美國前總統列根提名的保守派聯邦法官羅倫士·西爾伯曼在一個案件的不同意見書中指責《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是「民主黨大報」、主要被用作民主黨的喉舌,並補述《華爾街日報》的新聞版面也有相同傾向。羅倫士進一步指出這三家報紙被美聯社和全美國多數大報所效仿。羅倫士認為美國媒體總體而言是由令人震驚的對共和黨的偏見所主導。[37]
2022年11月20日,美國《滾石雜誌》特約作家麥特·泰比在推特上批評《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前總統當勞·特朗普的措詞以及在通俄門事件上憑藉多年的拙劣報導贏得普利策獎。推特行政總裁伊隆·馬斯克回應表示《紐約時報》的墮落是悲慘的、目前該報基本上就是「極左派洗腦」。[38]
爭議
20世紀30年代,《紐約時報》曾因其駐蘇聯記者沃特·杜蘭蒂協助蘇聯當局否認發生烏克蘭大饑荒而備受批評。
1945年,《紐約時報》就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事件宣稱「原子彈不會造成任何後遺症」。[39]
2003年5月11日,《紐約時報》在頭版刊文,承認其下記者積遜·貝理雅多年在新聞報道中造假,並稱此事件為該報152年歷史上的低點。[40][41][42]貝理雅被立刻解僱,《紐約時報》的執行總編和常務總編雙雙引咎辭職。
2004年5月26日,《紐約時報》刊文,承認其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報道促進了公眾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誤信。[43]
2014年6月26日,數十名人權行動者在紐約發起一場小規模抗議,從《紐約時報》辦公室前遊行到人權觀察總部門口抗議,抨擊《紐約時報》與人權觀察長期自甘於擔任美國政府及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工具,特別是近年來扮演攻擊與抹黑委內瑞拉政府的角色,不譴責美國政府涉入程度不一的2004年海地政變、2009年洪都拉斯軍事政變等侵害人權的重大事件;人權觀察拒絕派員接受抗議者遞交的抗議信[44]。
2018年10月24日,《紐約時報》報道指美國總統當奴·特朗普打電話時時常被中國間諜監聽,中國外交部隨後嘲諷《紐約時報》的報道是「fake news」(假新聞)在角逐奧斯卡最佳劇本獎,之後特朗普本人也稱其為假新聞。[45]
2020年3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宣佈,為回應美國將5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列為「外國使團」,中國也對等地將《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時代周刊》等5家美國媒體列為外國代理人,要求駐華分社向中方申報在中國境內所有工作人員、財務、經營、所擁有不動產資訊等書面材料。另外命令於年底前記者證到期的美籍記者於10天內交還記者證並驅逐出境,禁止他們今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繼續從事記者工作。[46]
2020年12月,《紐約時報》承認其一個以伊斯蘭國為主題的播客系列「哈里發國」不符合其編輯標準,並退回其獲得的一個皮博迪獎,另一獎項亦被撤回。紐時總編輯迪恩·巴奎特表示事件不是單一記者失誤,而是「一個制度性失誤」[47]。
2021年3月29日,YAHOO新聞提到美國CDC前主任芮斐德在接受CNN專訪時表示,他認為SARS-CoV-2最可能來自武漢實驗室。他表示即便有人不信,科學家最終會找到答案。他還宣稱,COVID-19和一般的自然病毒傳染力不同,似乎在實驗室內獲得增強效果。[48]。同一天的福斯新聞頻道則提到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Josh Rogin批評《紐約時報》,Josh Rogin認為紐時對CDC前主任芮斐德稱病毒來源於武漢實驗室一說的否定是不客觀的,因為此說至今並未被證明不成立。後來紐時更改了標題。The Federalist主編海明威(Mollie Hemingway)女士表示,自從中共阻止世界了解發生了什麼,這一切還沒被揭穿,目前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並非「武漢病毒」,而是美國大技術公司和美國大媒體合謀在病毒及其他重要問題上,阻止公開的自由辯論。」[49]
封鎖
紐約時報的網站在未知時間被中國大陸防火長城封鎖,湯馬斯·佛里曼在2001年8月和江澤民見面並詢問此事,江澤民表示不知情,時報網站幾天後被解除封鎖[50]。 網站於2008年10月16日(周四)晚又被防火長城封鎖[51],本次封鎖於20日被解除[52]。
《紐約時報》中文網自2012年6月28日上線以來至2012年10月26日止,整個網站沒有被中國大陸完全屏蔽,但會對其中一些當局不願意看到的文章進行個別動態封鎖。而在中文網未推出前,英文網站曾不時被完全封鎖。[50]
在中文網上線的前一天,即2012年6月27日,《紐約時報》在中國大陸各個網站開通認證微博,但一天後,其新浪weibo.com/nytchinese
、網易t.163.com/nytchinese
、搜狐nytchinese.t.sohu.com
及騰訊t.qq.com/nytchinese
均被銷號[53]。
2012年10月26日,中文網刊登了一篇揭露中國領導人家屬累積巨額財富的文章《總理家人的隱秘財富》[54]後,nytimes.com全站的IP位址在中國大陸被完全屏蔽,「.nytimes.com」被防火長城加入URL關鍵字列表。同時,《紐約時報》的新浪微博帳號被強制刪除,用戶在新浪微博搜尋「紐約時報」時,系統會提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搜尋結果未予顯示」的資訊[55]。
同日,中文網又刊登了一篇文章「《紐約時報》網站在中國大陸遭封鎖」[56],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另不把《總理家人的隱秘財富》置於頭版。此前,彭博新聞社因報道習近平的財富,網站同樣被完全封鎖。[57]
GreatFire為《紐約時報》在CloudFlare等雲服務供應商上建立了多個鏡像,並在Github上存放了鏡像的網址,以規避防火長城的封鎖。2015年3月,Github及這些雲服務供應商皆遭到分佈式阻斷服務攻擊攻擊。在這些攻擊中,防火長城似乎被用作了武器,將流經它的海量網絡流量中的一部分,指向這些網站,使目標網站過載。北京中央政府的這種做法,既利用也損害了本國的互聯網公司百度,它是中國最大的搜尋引擎。那些攻擊手段似乎劫持了本應流向百度的廣告和分析流量,然後再將那些流量轉移到較小的網站上。巨大的數據流可以起到讓那些網站癱瘓的效果。[58]
2015年7月,《紐約時報》發佈了新版本中文手機應用,採用了不同的文章檢索方式,能夠繞過防火牆的封鎖。但在2016年底,時報的中英兩版應用在蘋果公司App Store中國區均遭下架,蘋果公司稱「被告知該應用違反當地法規」。《紐約時報》方面要求蘋果公司重新考慮此決定,向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提出疑問則未得到回應。[59][60]
紐約時報題材作品
- 書籍
- 《Kingdom and power》
- 《The Trust:Private and powerful Family behind the NYT》
- 《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by David Folkenflik and Participant Media
- 紀錄片
- 同名紀錄片 by Andrew Rossi and Kate Novack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