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羅尼(梵語天城文धारणीdhāraṇī;藏語:གཟུངས,轉寫:gzungs),意譯總持能持能遮遮持,又音譯作陀隣尼馱囉尼陁羅尼,持的意思是「無所漏忘」[1],能持的意思是「持諸善法,不令漏失」。能遮為「遮諸惡法,不令得起」。二者合稱遮持,又作總持,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總持又解釋為「對經典的文字、義理、修行功德,皆悉持守」,或者「用少量簡略的詞句,含攝多量廣泛的義理」[2][3]

又翻作,是指真言(mantra),真實無二之言是真言[4]。又稱持明(梵:vidyadhara、緬:weizzā英語Weizza)、密語(祕密語)等,真言或咒,是以梵語俗語的字母及句子構成,出現於佛教經典中。陀羅尼和曼怛羅都有真實之言、咒之含意,不過陀羅尼大多指可明白理解其意思的詞句,用來憶持教法,而曼怛羅則大多為不知道意義,需特別傳授的秘密語句[5]印度最早的真言是婆羅門用於祭祀的吠陀贊歌。

名稱

通常陀羅尼、真言、明咒、神咒,被視為同義詞而混用,不過這些詞彙仍有些許表達上的差別。另外,陀羅尼大多會強調其普傳的特性,而曼怛羅(mantra)則較具有祕密的性質而需特別傳授。諦語並非固定的詞句,而是隨場合發出的誓言。咒願則是一般場合的祝福之語。

  • 真言(梵語:mantra)︰指真實無虛妄之言。mantra又帶有密語、神咒之意味。
  • 陀羅尼、總持(梵語:dhāraṇī)︰用少量的詞句,總攝教法義理,令不散不失。近似詞:陀羅那(梵語、巴利語:dhāraṇa),意思是憶持。
  • 明咒(梵語:vidyāmantra)︰是智慧、知識,明咒是能破除無明煩惱的語句。
  • 、神咒︰能引發神通,消除災患的詞語。
  • 諦語英語Sacca-kiriya(梵語:satyavacana,巴利語:saccavacana),或譯實語、真實語:有良好功德的人,從真誠不虛妄的誓言中,發出神奇的力量,實現誓言[6]
  • 咒願(梵語、巴利語:anumodanā[7][8]),又作祝願:沙門於受食等場合,以帶有吉祥意義的祝願詞為眾生祝福、祈願[6]
    • 相關詞語[6][9]達嚫(梵語:dakṣiṇā,巴利語:dakkhiṇā)。三鉢羅佉多、僧跋(梵語:saṃprāpta[10],巴利語:sampatta[11]迴向(梵語:pariṇāmanā,巴利語:pattidāna、pattānumodanā)。

類型

根據《大智度論》,陀羅尼分三種。按智顗的解釋,這三種陀羅尼,分別對應「名持(持守文句)、義持(持守義理)、行持(持守修行)」[12]

  1. 聞持陀羅尼:謂得此陀羅尼者,於一切語言、諸法,耳之所聞,皆不忘失。
  2. 分別陀羅尼:謂得此陀羅尼者,於一切眾生,一切諸法,分別不錯。
  3. 入音聲陀羅尼:謂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眾生惡言罵詈,心不憎恨;聞一切眾生善言讚歎,心不搖動,是名入音聲陀羅尼。

根據《瑜伽師地論》,陀羅尼分為四種:

  1. 法陀羅尼:謂諸菩薩得念、慧力,能記誦、集結無量經典,永不忘失。
  2. 義陀羅尼:謂諸菩薩得念、慧力,能解明經典之無量義趣,永不忘失。
  3. 呪陀羅尼:謂諸菩薩依禪定力,令其諸呪章句悉皆神驗,能除眾生種種災患。
  4. 忍陀羅尼:謂諸菩薩精勤修習,因起智慧,通達諸法離言實相,得菩薩忍。

不空《總釋陀羅尼義讚》,解說陀羅尼為四種:

  1. 法持:由得此持,摧滅一切雜染之法,證得清淨法界等流教法。
  2. 義持:由得此持,於一字義中,悟百千無量修多羅行,演說逆順自在。
  3. 三摩地持:由此持故,必不散動,三昧現前,悟無量百千三摩地門。悲增菩薩於六趣以願受生,不被煩惱隨煩惱壞其三昧。由此三摩地證五神通成就,利樂無邊有情
  4. 文持:由此持故,成就所聞,所謂一切契經,於一切如來諸菩薩所聞百千無量修多羅,永不忘失。

不空又用「法、義、三摩地、文」這四義,來解說「真言」、「密咒」、「明」,並稱「或有一字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萬字,復過此數乃至無量無邊,皆名陀羅尼、真言、密言、明」。

佛教咒語

歷史

初期佛教部派佛教中,佛教僧人就會用咒語作防護(paritta)之用,最為鮮明的一個例子,是用來防護毒蛇的咒語[6]

律藏中記載僧人以慈心遍滿蛇王族等有情眾生,祈願其不來害我,並為一切有情的安樂祝願,最後稱唸三寶無量,蛇蟲等眾生有限有量,我已得防護,禮敬世尊,來防護毒蛇[13][14][15],在南傳上座部中,這又被稱作《蘊護衛偈》(Khandha Paritta)[16]

類似的記載出現在《雜阿含經·優波先那經》[17],《隨勇尊者經》[18],《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19],以及梵文本《Upasena Sūtra》[20]。這版本先是誦唸偈頌(gāthā),以慈心遍滿蛇王族、一切有情眾生,並為一切有情安樂祝願,最後以如來真實語之威力及三寶加被,守護善人,破除毒害,再說呪術章句(mantrapada)「塢躭婆隷 躭婆隷(otuṃbile tuṃbile)」等[21]

大乘佛教中,用來防護毒蛇、遠離毒害的咒語,如《佛母大孔雀明王經》(Mahā-Māyūrī Vidyā-Rājñī)等,經中講述「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羅尼」之咒語,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又提及諸龍王名字,當起慈心稱念其名,並祈願一切眾生,各起慈心相護念,最後敬禮佛陀、菩提涅槃、諸菩薩、大孔雀明王尊等 ,祈求護衛我及諸眷屬,無病壽百歲[22][23][24]

形式

佛教咒語大致可分為四種形式:

  1. 種子字,只有一個音節,猶如植物種子,以一聲多,故名為種子字;例如「嗡」、「吽」等;
  2. 心咒,一般只有幾個音節到十幾個音節,是咒語的中心或重心,故稱咒心;例如《觀音菩薩六字真言》、《文殊菩薩五字心咒》等;
  3. 短咒,一般只有短短的幾句;例如《功德寶山神咒》、《藥師灌頂真言》等;
  4. 長咒,有十幾句、幾十句甚至百千句,例如《大悲咒》、《楞嚴咒》、《尊勝咒》等。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