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釋智
其先祖出身穎川郡(位於今河南省許昌縣),為潁川陳氏,在東晉初年,家族遷居荊州華容[7]。其父陳起祖,通經傳,有武略,在蕭繹任荊州刺史時,為其幕僚。在蕭繹登基為梁元帝後,封益陽縣開國侯[8]。其母徐氏,是位虔誠佛教信徒。智顗是家中次子,其長兄陳鍼[9]。
智顗目有雙瞳[10],因出生時有祥瑞,幼名王道,又名光道,後成為他的字[11]。7歲時就表現出對佛教的興趣[12]。554年(梁承聖3年),西魏宇文泰派于謹等人領軍南下,攻陷江陵,梁元帝出城投降,後被殺。因此戰亂,在其15歲時,智顗全家北至硤州(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依靠其舅,因而升起出家的願望,但未獲父母同意[13]。在其父母過世後,經其兄同意與王琳的資助下,在他18歲時,至湘州(縣治位於今湖南長沙),在果願寺法緒門下出家,法緒為他授十戒,並教導其律藏[14]。20歲時,智顗受具足戒,師事慧曠律師,學習大乘經典。之後進入大賢山(位於今湖南省衡陽縣)潛修,學習法華三部經(包括《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等,並進行方等懺法[15]。當時慧思禪師駐錫在光州(縣治位於今河南省光山縣)大蘇山,智顗在23歲時,前往參學,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前方便,發初旋陀羅尼[16]。他曾代慧思說法,開講大品般若經[17]。
慧思後移居衡山,命他往南方傳播佛法,智顗在567年(陳光大元年)到達陳朝的首都金陵(今南京市)[18]。智顗獲得當地著名佛教僧侶,如興皇法朗、長干慧辯等人的支持,官員徐陵、毛喜等人都成為他的信徒。沈君理請智顗住錫瓦官寺,講《法華經》。智顗在此居住八年,開講《大智度論》與《次第禪門》[19]。因徒眾過多,事務繁雜,妨礙修行,智顗決定入山林修行[20]。575年(陳太建7年)秋天,入天台山(位於今浙江省天台縣),在此隱修,後建立寺院,即後來的國清寺[21]。智顗在北峰上獨修頭陀行,證入一實諦法門[22]。在此居住一段時間後,陳宣帝下詔建寺[23],以始豐縣的稅收,來作為國清寺的支出之用。其徒眾慢慢擴大[24]。
智顗在天台山修行11年,據說他在浙江天台山居住時,為使臨海居民放棄以捕魚殺生為業,曾自捨身衣,並勸募眾人購置放生池,復傳授池中族類「三皈戒」,為彼等說《金光明經》、《法華經》等,以結法緣,從而開佛教放生會之濫觴。陳後主即位後,詔請智顗回金陵。584年(陳至德2年),智顗回到金陵,入宮說法[25]。初居靈曜寺,在此開講《仁王般若經》。因此地房屋狹小,後移居光宅寺[26]。陳後主及太子陳淵等,皆尊崇智顗,太子曾請智顗授菩薩戒[27]。587年(陳禎明元年),於光宅寺講《妙法蓮華經》,其講課內容在其弟子章安灌頂收集後,集成《法華文句》。
588年(陳禎明2年,隋開皇8年),隋文帝派兵南下,陳朝覆亡。為避金陵戰亂,智顗準備回到荊州,途中居留在潯陽匡山(即廬山,位於今江西九江)[28]。秦孝王楊俊曾想招募智顗,但因為發生叛亂,智顗並沒有前往[29]。590年(隋開皇10年),原擔任并州總管的晉王楊廣(後來的隋煬帝),調任揚州總管,鎮守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在此創立慧日道場,招請各地著名佛教僧侶,前往講學。591年(隋開皇11年),在晉王楊廣的召請下,智顗至揚州總管寺,為其授菩薩戒,受贈「智者」稱號[30]。592年(隋開皇12年)3月,智顗由揚州返回廬山,途中曾至衡山,至慧思墓塔所在探視。在當年底,回到荊州,在當陽縣玉泉山建造精舍,即玉泉寺[31]。智顗在玉泉寺講經的內容,後經其弟子章安,集成《法華玄義》與《摩訶止觀》。
596年(隋開皇15年),受晉王楊廣邀請,智顗再度至揚州,居禪眾寺,撰寫《淨名經疏》,面呈給楊廣[32]。同年9月,回到天台山,與弟子整理舊有居所。智顗向其弟子預告其死期將近[33]。口授《觀心論》。597年(隋開皇17年)冬天,智顗在天台山過世,年60歲,僧臘40[34]。
智顗眼見佛教教義複雜,佛經文義互相牴牾,遂建立「判教」的學說,認為佛教教導的不同階段,對應佛陀生平的不同時期,以及佛陀在那一時期的受眾。教義的每個層次都有效,都是邁向佛教真理的一步,而最終最圓融的教義見於《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35],智顗依此經立「五時八教」的判教理論。所謂「八教」,即為「化法四教」,是教化眾生的法門、化益的內容,即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化儀四教」,是說佛教的教化過程和方式,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化儀譬如藥方,化法譬如藥味。
智顗臨終時,對弟子誰可宗仰的詢問,回答:「豈不曾聞波羅提木叉是汝之師,吾常說四種三昧是汝明導……唯此大師能作依止。」[36][37]。
「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師的獨到見解。佛教首先將衆生分爲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每一界又有十法界,比如人中,有人間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樣十乘十就是一百法界。每一界又具《妙法蓮華經》中所講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一百法界乘十如是,就是一千如是。再乘以三種世間:國土世間、眾生世間、五陰世間,就是三千世間。三千世間就在一念心中,所以稱為「一念三千」。《摩訶止觀》卷五云:「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即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 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界。」
智顗專志於講學,少有著述。其著述多由其門下弟子隨錄整理成書[38]。其中《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小止觀》、《觀心論》等,流傳久遠,在日本也有很大影響。
按道宣《大唐內典錄》(公元664年)、最澄《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公元804年)、圓仁《入唐新求聖教目錄》(公元838年)、圓珍《智證大師請來目錄》(公元853年),至中唐時所認定的天台智者著作[39],現存者如下:
智顗的著述,據稱尚有《彌勒成佛經疏》、《大智度論疏》、《般舟三昧行法》、《雜觀行》等,不過已散佚不存。另外,慈雲遵式的〈天台教觀目錄〉中以《四念處》和《淨土十疑論》為天台智者所作[47]。不過,內典錄、台州錄載《四念處》作者為章安灌頂[48][49]。而最早登載淨土十疑論(阿彌陀經決十疑)的目錄台州錄不記其作者名號,書中又引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唐代譯出的《雜集論》。因此,這兩部著作是否為智顗所作尚有疑問。
宋代時,天台宗山家、山外派對《金光明經玄義》(廣本)真偽看法不同[50]。另外,山外派的孤山智圓認為世傳《阿彌陀經義記》詞俚義疏,懷疑是日本人假託智顗而作[43][51]。又據新編諸宗教藏總錄,淨覺仁岳認為《金剛般若經疏》非智顗所作,東域傳燈目錄則指此疏與署名為僧肇(據引文比對,其真實作者是謝靈運[52][53])的《金剛經注》不異[41][54]。
據近人之研究,《觀無量壽佛經疏》採用不少淨影慧遠觀經義疏的見解,其五重玄義之文取自智顗《金光明經疏》,故近代學者疑觀經疏非智顗所作[42][55]。《仁王護國般若經疏》現存本為元豐年間(1078-1085)從日本傳入。據近人之研究,認為此疏採用不少吉藏仁王經義疏的見解,或許為後人假託之作[40]。
智顗常發願往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臨終時云觀音來迎[56][57],並答修行至圓教五品位[58][59]。《報恩錄》[60]、《淨土往生傳》與《往生集》,將智顗列入往生西方彌陀淨土之高僧。《續高僧傳》則載智顗之徒智晞在臨終前,回答於夢中見到智者大師在兜率天[61]。荊溪湛然認為無論求生兜率或臨終前觀音來迎,都是隨機教化的示現方便[62]。智顗弟子永陽王亦是發願「或見生安樂世界,或處兜率天宮。」[6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