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又名揚子江(英文:Yangtze River),古稱江水、大江,簡稱江,是亞洲第一長河和世界第三長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國境內的最長河流,全長6300公里,幹流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國西南(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中部(湖北、湖南、江西)、東部(安徽、江蘇),在上海市匯入東海。長江流域覆蓋中國大陸五分之一陸地面積,養育中國大陸三分之一的人口。長江經濟帶也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帶之一。
長江 |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州 | 青海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 |
流域 | |
源頭 | 各拉丹冬峰(長江源) |
• 位置 | 青海省唐古拉山 |
• 座標 | 33°25′44″N 91°10′57″E |
• 海拔 | 5,042米(16,542呎) |
河口 | 東海(長江口) |
• 位置 | 江蘇省南通市及上海市崇明區、浦東新區 |
• 座標 | 31°23′37″N 121°58′59″E |
• 海拔 | 0米(0呎) |
流域面積 | 1,808,500 km2(698,300 sq mi)[1] |
城市 | 攀枝花、宜賓、 瀘州、 重慶、 涪陵、 萬州、 宜昌、 荊州、 岳陽、 咸寧、 武漢、 黃岡、 鄂州、 黃石、 九江、 安慶、 池州、 銅陵、 蕪湖、 馬鞍山、 南京、 鎮江、 揚州、 泰州、 常州、 無錫、 蘇州、 南通、 上海 |
本貌 | |
長度 | 6,300 km(3,900 mi)[2] |
流量 | |
• 平均流量 | 30,166 m3/s(1,065,300 cu ft/s)[3] |
• 最小流量 | 2,000 m3/s(71,000 cu ft/s) |
• 最大流量 | 110,000 m3/s(3,900,000 cu ft/s)[4] |
特徵 | |
左岸支流 | 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漢水 |
右岸支流 | 烏江、沅江、湘江、贛江 |
長江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父親河,長江和黃河並稱爲中華文化的母親河,孕育了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5][6][7]2019年,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約佔中國GDP的24%,人口規模達到2.27億。[8]長江流域生態類型多樣,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是多種瀕危動物如揚子鱷和達氏鱘的棲息地。幾千年來,人們利用長江取水、灌溉、排污、運輸、發展工業、當作邊界等。
隨着中國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長江逐步受到工業污染、農業徑流、河沙淤積、濕地和湖泊減少的威脅,因而加劇季節性洪水的發生。故長江部分地區已被劃為保護區。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則因豐富的自然及文化資源而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
名稱
「江」字在文言文經常用來專稱長江。關於漢字「江」的語源,1976年羅傑瑞、梅祖麟提出「江」的上古漢語擬音與南亞語系某些語言的「河流」近似,[9]認為「江」借自南亞語系,例如色當語/kroŋ/,布魯語/kloŋ/。[10]。2003年鄭張尚芳認為漢藏語系的藏語也有/kluŋ/(河)的單詞,[11]惟2014年張民權指出藏語/kluŋ/是藏語極罕見用字,批評鄭張尚芳無視藏語更常見的/tɕhu/(「河」,漢字通常音譯為「曲」),由此批評「江」字源自漢藏語系的假說。[12]
春秋戰國時的古籍《尚書·爾雅》、《左傳》等都有對「江」的記載[13]。自漢代起,始稱長江為「大江」[14],六朝時出現了「長江」的名稱[15]。
長江自江源至宜賓各段有獨立的名稱。江源至當曲河口稱沱沱河,來源於蒙古語「托克托乃烏蘭木倫」,意為「緩慢的紅江」[16],藏語稱瑪曲,即「紅河」[17];以下至玉樹巴塘河口為通天河,藏語稱「直曲」(འབྲི་ཆུ),意為「母氂牛河」[18];玉樹至宜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是狹義的「長江」,幹流江段各有別稱,其中宜賓至宜昌又稱川江,枝江至城陵磯又稱荊江,江西省內江段自瑞昌至彭澤又稱潯陽江,安徽省內江段又稱皖江,南京以下至長江口的江段又稱揚子江[13]。揚子江這一名稱源於隋代在揚州南面的長江邊設置的渡口揚子津,最初專指揚州、鎮江附近江面,後來所指範圍有所擴大[19]。明末清初時,自海上而來的歐洲人從長江口溯流而上經過揚子津,因此歐洲語言普遍以「揚子」(Yangtze)作為整條長江的名稱[13]。
歷史變遷
遠古時期,長江流域大部分被海水淹沒。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長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特提斯海)所佔據,當時西藏、青海部分、雲南西部和中部、貴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東突出的一片廣闊的海灣,海灣一直延伸到今日長江三峽的中部。長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沒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華北、西北亞歐古陸的東部,地勢較高。發生於三疊紀末期的印支造山運動,那時開始出現了崑崙山、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橫斷山脈,秦嶺突起,長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為陸地,雲貴高原開始呈現。在橫斷山脈、秦嶺和雲貴高原之間,形成斷陷盆地和槽狀凹地。同時,雲夢澤、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聯,從東向西,經雲南西部的南澗海峽,流入地中海,與今長江的流向相反[20]。
今長江的形成發在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的燕山運動,在長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一步向西部退縮。到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斷發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到了新生代始新世時,發生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急劇。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併順折向東流。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起,江水浩浩蕩蕩,注入東海,今日之長江形成。
流域地理
長江流域位置在北緯24°27′~35°54′,東經90°33′~122°19之間,跨越11個緯距,32個經距,呈東西長,南北短的流域形狀。流域地勢西高東低並呈三大階梯狀:一級梯包括青海南部高原、川西高原和橫斷山脈,一般海拔在3500-5000米;二級階梯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和鄂黔山地,一般海拔在500-2000米;三級階梯由淮陽山地、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長江流域的地貌類型複雜多樣,高原、山地和丘陵盆地佔84.7%,平原面積僅佔11.3%,河流、湖泊和水庫約佔4%。
長江源流當曲以下依次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在通稱長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稱。長江幹流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計11個省級行政區,支流流經貴州省、甘肅省、陝西省、河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8個省級行政區部分地區,流域覆蓋19個省級行政區。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條,主要有嘉陵江、漢水,岷江、雅礱江、湘江、沅江、烏江、贛江、資水和沱江;主要湖泊有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梁子湖、巢湖和洪湖等。中國大陸境內1平方公里以上的自然湖泊有77%分佈在長江流域[21]。整個長江水系的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的18.8%[22]。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可能有4500萬年地質歷史[23],流域處於中國中部;橫貫東西,地跨中國地貌的三大階梯,面積180萬平方公里,高度從江源的海拔5400米處降至吳淞口海平面。流域內面積廣大,地貌類型複雜,地面高差懸殊,包括: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高原、丘陵、盆地與平原等各種形態。按形態成因類型與逐級區劃原則,流域內地貌可劃分為西部高原高山區(第一大地貌階梯)、中部中山低山區(第二大地貌階梯)與東部丘陵平原區(第三大地貌階梯)。廣元一雅安以西的高原高山區,又可再劃分為江源高原淺丘區與金沙江高山-峽谷區2個二級地貌區,前者高原面海拔4500-5000米.後者山頂一般3000-4500米.少數是達到5000米以上的極高山區,被冰川所覆蓋。襄陽-宜昌-凱里以西的中部中山低山區,可再劃分為北側的秦巴山地區、南側的鄂黔山地區與處於此二者之間的四川盆地3個二級地貌區。前二者高程均在200米左右,後者在1000米以下。東部丘陵平原區,可再劃分為北側的淮陽低山丘陵區、南側的江南低山丘陵區與二者之間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另外,還可依次劃分出若干三級地貌區和四級地貌區,如江漢平原區、洞庭湖平原區、鄱陽湖平原區、巢湖平原區、長江三角洲平原區、漢中盆地區、南陽盆地區、長江三峽高山峽谷區等等。
全流域周邊多山地圍繞,西有芒康山,北有崑崙山、巴顏喀拉山、秦嶺與大別山,南有五嶺、武夷山與天目山、在流域內有山地、丘陵、平原等眾多的地貌類型,其中山地和丘陵佔84.7%,平原佔11%。流域地勢呈階梯狀向東降低,大致以廣元一雅安以東和襄樊-宜昌-凱里一線為界。分為西、中、東三大地貌區。西部為高原高山區,面積60.19萬平方公里,總地勢向東南降低,又可分為南北兩區:北部為高原淺谷區,高原面高程在4500-5000米。原面上河谷在近期仍有強烈活動。沿江大的活動斷裂帶常有地震發生。
據習慣說法,長江幹流湖北宜昌以上為長江上游[24],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跨越中國地理的第一級和第二級階梯。長江發源自唐古拉山冰川,通天河的楚瑪爾河口以上各水係為長江源,以下至四川宜賓的長江幹流稱金沙江,岷江匯入後始稱為「長江」。長江幹流自岷江口以下至宜昌又稱「川江」,在四川盆地南緣和巴東峽谷中穿行。
長江源位於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當曲和楚瑪爾河三支,其中沱沱為長江正源。當曲是長江三源之一的南源,源出唐古拉山東段霞舍日阿巴山東麓,河長352公里,流域面積30,219平方公里,根據遙感衛星探測計算以及多支探險隊測量,其長度居江源諸河之冠。河口流量220立方米/秒,水流量是沱沱河的數倍。「當曲」藏語意為「沼澤河」,源頭是一條叫「多朝能」的小溪,在穿過地下水源豐富的上游沼澤地帶、並有較大的支流如布曲、尕爾曲等匯入後,得到豐富的水源補給,水量迅速增大。
《禹貢》中提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後人自此以為岷山為長江源頭。自漢代一直到唐宋乃至明代,人們普遍認為岷江為長江源頭。《漢書·地理志》曾對金沙江描述更進一步,明確指出其是長江一條支流。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長江上游的許多河流都進行詳細描述,尤其是金沙江。此後的著作中對金沙江上游不斷推遠。明代徐霞客對金沙江和岷江實地考察後寫下著名的《江源考》,在文中對岷江源頭說提出明確質疑。最後他自己做出判斷:「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江為首。」清代康熙年間繪製的《康熙內府輿圖》繪出通天河和木魯烏蘇河,並指出木魯烏蘇河為通天河最遠的一源。乾隆年間齊召南的《水道提綱》中進一步指出通天河即為金沙江上源。同時文中較為全面的描述尕爾曲、沱沱河、當曲、冬曲和楚瑪爾河。長江最上源河流情況基本清楚,但沒有進一步指明到底哪一條為主源。
民國年間,有人對江源進行考察,其結果見於1946年版的《中國地理概論》,書中寫道:「上游青海境內有南北兩源,南源曰木魯烏蘇,北源曰楚瑪爾。」1976年夏中國江源考察隊得出:「長江三源說:沱沱河雖與當曲長度相當,但沱沱河流向順直,位置居中,為正源,當曲水流量和流域面積均遠大於沱沱河,可稱南源,楚瑪爾河橫貫江源地區北部,流域面積較大,可稱北源。」1986年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對江源進行一次考察,主張當曲應為正源。經過幾次考察,長江出現「一源」、「兩源」、「三源」諸說。
金沙江古稱繩水、麗水,位於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長3464公里。金沙江跨越中國地形兩個階梯。其流域的曲麻萊和宜賓之間正好是第一、第二階梯的過渡帶,金沙江在橫斷山脈深谷中蜿蜒向前。橫斷山脈北高南低,金沙江在其中650公里的距離中下降1400米之多,平均每公里下降2米。在3464公里流程中,河流下切形成的峽谷河道長度逾2000公里,江面與兩岸群山高差在1000米到1500米之間。同時與怒江、瀾滄江構成三江併流的自然奇觀。到達雲南麗江石鼓鎮時金沙江迅速拐彎,由東南折向東北,至三江口再轉向南,然後折向東。這個長達370km的彎曲被一些地理學研究者和長江愛好者稱為長江第一彎。
在橫斷山區,金沙江主要被海拔5000米的沙魯里山和海拔4500米的寧靜山夾峙。四川得榮至雲南奔子欄一帶金沙江段被稱為「乾熱河谷」,植被稀少。
長江自四川宜賓岷江口以下經四川、重慶至湖北宜昌的這一段又稱川江,全長1040公里。川江蜿蜒曲折,並沒有從四川盆地中間穿過,而是沿四川盆地邊緣群山中流過,但其支流岷江和青衣江水系則灌溉整個富饒的成都平原。長江三峽位於川江的奉節縣至宜昌市之間一段。
長江川江段匯入的主要一級支流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和烏江。川江沿岸有數個大城市,包括宜賓、瀘州等,其中最大的城市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長江流域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
長江中游主河道自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24],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其中湖北省宜都市至湖南省岳陽市洞庭湖口城陵磯一段,因長江流經古荊州地區,又稱荊江。荊江河道曲折,水流遲緩,造成大量泥沙淤積,河床日益抬高,洪水位可高出地面10多米,是長江最易泛濫的河段,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為了減輕洪水的威脅,建成荊江分洪工程、下荊江裁彎工程。
長江自江西九江湖口以下至長江口為下游[24]。此段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江西境內段稱「潯陽江」,安徽境內江段又稱「皖江」,大致為東北流向,直至江蘇南京才轉折向東進入鎮江、揚州,因此該段右岸的廣大地區自古又稱江東。這一段河道在皖南、皖中、寧鎮丘陵與北岸平原之間蜿蜒,右岸常有臨江的石磯,河床在石磯處變窄然後又展寬,形成寬窄相間的藕節狀河床。銅陵大通以下江段受海潮影響,水勢和緩,沙洲顯露。主要支流有青弋江—水陽江、滁河、秦淮河等。長江從鎮江至長江口長約312公里,這一段即將入海的河道因古代有揚子津渡口,因而又稱「揚子江」。江陰以下江段又稱河口段,江面從江陰附近的1200餘米向東迅速展寬呈喇叭狀,至長江口已寬達91公里。京杭運河在揚州、鎮江與長江相交,淮河水量的80~90%經京杭運河從北岸匯入長江。江南的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流域內河網密佈,組成龐大的灌溉系統和內河水運網。湖水除少量經江陰、太倉的一些河道流入長江外,絕大部分水流向東經長江最後一條重要支流黃浦江在吳淞口匯入長江。
長江每年挾帶約4.86億噸泥沙入海,形成的長江三角洲西端以鎮江、揚州為頂點,北至通揚運河,南抵杭州灣,大茅山、天目山為西南界,包括江蘇、浙江兩省部分地區和整個上海市,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是一片坦蕩的大平原,只有少數低山像孤島一樣矗立在平原之上。這裏海岸線平直,海水黃渾,有一條寬約幾公里到幾十公里的潮間帶淺灘。三角洲自全新世以來,年均向海推進約40米。
主要支流
岸側 | 河名 | 長度 (km) |
流域面積 (km²) |
常年水量 (m³/s) |
匯入 | 幹流流經省份 | |||||||
---|---|---|---|---|---|---|---|---|---|---|---|---|---|
上 游 · 長 江 源 |
- | - | 當曲 | 360 | 31254 | 114 | 通天河 | 青 | |||||
左 | - | - | 布曲 | 242 | 14083 | 63.0 | 當曲 | 青 | |||||
左 | - | - | 沱沱河 | 358 | 17000 | 32 | 通天河 | 青 | |||||
- | - | 通天河 | 813 | 138000 | 金沙江 | 青 | |||||||
左 | - | - | 楚瑪爾河 | 527 | 20724 | 18 | 通天河 | 青 | |||||
上 游 · 金 沙 江 |
- | - | 金沙江 | 2308 | 340000 | 4471 | 長江 | 青、川、藏、滇 | |||||
左 | - | - | 雅礱江 | 1323 | 128444 | 1914 | 金沙江 | 青、川 | |||||
左 | - | - | 鮮水河 | 680 | 19368 | 194 | 雅礱江 | 川 | |||||
- | 右 | - | 理塘河 | 19114 | 287 | 雅礱江 | 川 | ||||||
左 | - | - | 安寧河 | 320 | 11150 | 234 | 雅礱江 | 川 | |||||
- | 右 | - | 普渡河 | 294 | 11089 | 101.0 | 金沙江 | 滇 | |||||
- | 右 | - | 牛欄江 | 461 | 13787 | 金沙江 | 滇、黔 | ||||||
- | 右 | - | 橫江 | 305 | 14780 | 金沙江 | 滇、川 | ||||||
上 游 · 川 江 |
左 | - | 岷江 | 735 | 133000 | 2850 | 長江 | 川 | |||||
- | 右 | - | 大渡河 | 1155 | 77400 | 1570 | 岷江 | 青、川 | |||||
- | 右 | - | 綽斯甲河 | 385 | 16900 | 191 | 大渡河 | 青、川 | |||||
左 | - | - | 青衣江 | 284 | 13300 | 565 | 大渡河 | 川 | |||||
左 | - | 沱江 | 655 | 27860 | 519 | 長江 | 川 | ||||||
- | 右 | 赤水河 | 436 | 20440 | 309 | 長江 | 黔、川 | ||||||
左 | - | 嘉陵江 | 1119 | 160000 | 2120 | 長江 | 甘、陝、川、渝 | ||||||
- | 右 | - | 西漢水 | 246 | 10103 | 56.0 | 嘉陵江 | 甘、陝 | |||||
- | 右 | - | 白龍江 | 576 | 31808 | 389 | 嘉陵江 | 甘、川 | |||||
左 | - | - | 渠江 | 720 | 39211 | 663 | 嘉陵江 | 川、渝 | |||||
左 | - | - | 大通江 | 224 | 7605 | 177 | 嘉陵江 | 陝、川 | |||||
左 | - | - | 州河 | 306 | 11180 | 22 | 嘉陵江 | 渝、川 | |||||
- | 右 | - | 涪江 | 700 | 36400 | 572 | 嘉陵江 | 川、渝 | |||||
- | 右 | 烏江 | 1150 | 87920 | 1650 | 長江 | 黔、渝 | ||||||
左 | - | - | 六衝河 | 273 | 10874 | 176 | 烏江 | 黔 | |||||
- | 右 | - | 芙蓉江 | 231 | 7794 | 169 | 長江 | 黔、渝 | |||||
- | 右 | 清江 | 423 | 16700 | 467 | 長江 | 鄂 | ||||||
中游 | - | 右 | 洞庭湖水系 | 162225 | 長江 | ||||||||
- | - | - | 湘江 | 856 | 96400 | 洞庭湖 | 桂、湘 | ||||||
- | 右 | - | 瀟水 | 354 | 12099 | 湘江 | |||||||
- | 右 | - | 舂陵水 | 307 | 6623 | 153 | 湘江 | ||||||
- | 右 | - | 耒水 | 453 | 11783 | 301 | 湘江 | ||||||
- | 右 | - | 洣水 | 296 | 10305 | 267 | 湘江 | ||||||
- | - | - | 資江 | 653 | 28100 | 洞庭湖 | |||||||
- | - | - | 赧水 | 188 | 7103 | 175 | 資江 | ||||||
- | - | - | 沅江 | 1033 | 89163 | 2170 | 洞庭湖 | ||||||
- | - | - | 巫水 | 244 | 4205 | 181 | 沅江 | ||||||
- | - | - | 㵲水 | 444 | 10334 | 181 | 沅江 | ||||||
- | - | - | 辰水 | 289 | 7536 | 180 | 沅江 | ||||||
- | - | - | 酉水 | 477 | 18530 | 454 | 沅江 | ||||||
- | - | - | 澧水 | 388 | 18500 | 洞庭湖 | 湘 | ||||||
- | - | - | 婁水 | 256 | 5048 | 179 | 澧水 | ||||||
左 | - | 漢水 | 1532 | 159000 | 1710 | 長江 | 陝、鄂 | ||||||
- | 右 | - | 堵河 | 342 | 12431 | 196 | 漢水 | ||||||
左 | - | - | 丹江 | 379 | 15994 | 171 | 漢水 | 陝、豫 | |||||
左 | - | - | 唐白河 | 352 | 24500 | 182 | 漢水 | ||||||
左 | - | - | 溳水 | 270 | 14808 | 117 | 漢水 | ||||||
左 | - | 富水 | 196 | 5310 | 153 | 長江 | 鄂 | ||||||
- | 右 | 鄱陽湖水系 | 162200 | 長江 | 贛 | ||||||||
- | - | - | 撫河 | 352 | 16800 | 483 | 鄱陽湖 | 贛 | |||||
左 | - | - | 崇宜水 | 166 | 5120 | 159 | 撫河 | ||||||
- | 右 | - | 信江 | 296 | 15941 | 579 | 鄱陽湖 | 贛 | |||||
- | - | - | 贛江 | 991 | 81600 | 鄱陽湖 | 贛 | ||||||
- | - | - | 貢水 | 278 | 26589 | 贛江 | |||||||
- | - | - | 梅江 | 220 | 7099 | 211 | 貢水 | ||||||
- | - | - | 桃江 | 289 | 7913 | 197 | 貢水 | ||||||
- | - | - | 章水 | 199 | 7770 | 201 | 贛江 | ||||||
- | - | - | 禾水 | 241 | 9075 | 240 | 贛江 | ||||||
- | - | - | 袁水 | 273 | 6137 | 187 | 贛江 | ||||||
- | - | - | 錦江 | 294 | 7650 | 222 | 贛江 | ||||||
- | - | - | 鄱江 | 349 | 15428 | 489 | 鄱陽湖 | ||||||
- | - | - | 昌江 | 250 | 6220 | 181 | 鄱江 | ||||||
- | - | - | 樂安河 | 279 | 8456 | 489 | 鄱江 | ||||||
左 | - | - | 修水 | 357 | 14793 | 390 | 鄱陽湖 | ||||||
下游 | 左 | - | 巢湖水系 | 14203 | 長江 | ||||||||
- | 右 | 青弋江 | 275 | 7150 | 174 | 長江 | |||||||
- | 右 | 水陽江 | 254 | 10305 | 180 | 長江 | |||||||
左 | - | 淮河(經京杭運河入江) | 187000 | 523 | 長江 | ||||||||
- | 右 | 太湖水系 | 36500 | 長江 | |||||||||
- | 右 | 黃浦江 | 114 | 24000 | 321 | 長江 |
長江文明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長江流域各區域文明總稱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等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為中華文明。長江文明區域之廣、文化遺址數量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稱世界之最。長江文明,特別是長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給東亞及世界以很大影響。
中華曙猿4500萬年前生活在長江下游流域,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長江上游流域的三星堆古蜀國文明水平不亞於作為中華文明主要發源地的黃河流域同時代的古文明。自從東晉始,江東便開始成為中華經濟的重心地帶之一。
長江水利
長江流域綜合利用任務廣泛而複雜,涉及國民經濟各有關部門及流域內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1990年國務院批准同意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的任務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洪、治澇、水力發電、灌溉、航運、水土保持、中下游幹流河道整治、南水北調、水產、下流
沿江城鎮佈局、城市供水、水源保護與環境影響評價、旅遊等,並指出流域規劃工作要堅持「統一規劃,全面發展.適當分工,分期進行」的基本原則,正確地解決遠景與「近期」,幹流與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發電、灌溉與航運,水電與火電,發電與用電,整體與局部以及水土和生物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方面的關係
長江是世界上運輸量最大的河流,2012年長江幹流貨物運輸量為18億噸,連續第6年刷新世界紀錄[25]。長江江蘇段貨運量約佔整個幹流的七成,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域[26]。2010年,長江水系內河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分別佔全國內河運輸總量的75.3%和78.0%。[27]。長江流域內共有通航河流3600多條,總計通航里程約7×10km(其中,0.7m以上水深的等級航5.7×10km),各項運網密度指標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長江全水系干支流3600多條,至2010年底,全水系通航里程8.8665萬公里,佔中國內河通航里程的70%,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6064公里。幹流從雲南水富到長江口通航里程2838公里。運網密度每萬人高於中國平均50%,運網密度每100km為中國平均的3倍多,綜合密度和經濟相關密度也在中國平均2倍以上,顯示出長江水系航運網的優勢和在全國內河航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於受航道水深和長江大橋淨空高度等條件的限制,歷史上,只有蕪湖以下航道可全年通航海輪,2.5萬噸級海輪必須乘潮才能抵達南京,南京至武漢最大只能通航5000噸級海輪。經過對長江幹流航道進行大規模維護,2011年太倉至長江口建成12.5米深水航道,5萬噸級海輪可滿載雙向通航,10萬噸級滿載貨船可乘潮抵達[28]。南京至太倉建成10.8米深水航道,3萬噸級海輪可以滿載直達南京,12.5米深水航道將於2015年上延至南京,屆時5萬噸級海輪可直達南京港,10萬噸級滿載散貨船可乘潮通過。南京至蕪湖段2011年建成豐水期(6—9月)10.5米水深航道,可通航3萬噸級海輪,其他月份航道水深7.5米,可通航1萬噸級海輪[29]。安慶至蕪湖段2013年航道維護水深提高至枯水期6米、洪水期8米,可常年通航1萬噸級海輪[30]。荊江航道條件較差,安慶至武漢枯水期航道水深4.5米,4月至11月可通航5000噸級以下海輪,航道水深5米至7米[31][32]。城陵磯至武漢江段每年5—9月可通行海輪,航道水深在5米以上[33]。目前,長江海輪航線由武漢向上游延伸228公里直達城陵磯。
按自然條件和經濟聯繫來分,長江水系自上而下大體可分為6個自成體系且又通過長江幹流相互聯繫的地區航道網:即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地區航道網,包括金沙江、長江幹流、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渠江、烏江、嘉陵江、赤水河、綦江、橫江、牛欄江等,總計通航里程約1.1×10km;以長沙為中心的洞庭湖水系航道網,包括湘、資、沅、澧和洞庭湖區航道等,總計通航里程約10km;以武漢為中心的漢江航道網,包括長江幹流、漢江及其他支流,總計通航里程約9300km;以南昌為中心的鄱陽湖水系航道網,包括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袁河、昌江、鄱陽湖區航道等,總計通航里程約5000km;以合肥為中心的巢湖水系航道網,包括南淝河、巢湖湖區、饒河、洲河、兆河、得勝河、羅昌河等,總計通航里程約3000km;以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航道網,包括蘇申內外港線、江南運河、長湖申線、丹金溧漕河、錫澄運河、蘇瀏線、杭申甲線、蕪太運河、張申線、六平申線等等,該地區為長江水系航運最發達的區域,總計通航里程約20000km。
長江航道 | ||||||||
---|---|---|---|---|---|---|---|---|
區段 | 長度 | 最小航深 | 航寬 | 曲率半徑 | 通行船隻 | 運輸能力 | 說明 | |
宜賓以上金沙江 | 751km | 一般通行較小噸位船舶,曾有漂木 | 季節性通航 | |||||
宜賓至宜昌 | 概述 | 1040km | 上遊河道,河道平均比降0.22‰,平均流速在2m/s以上。 | |||||
宜賓至蘭家沱 | 303km | 2.7m | 50m | 560m | 1000公噸級船舶 | |||
蘭家沱至重慶 | 81km | 2.5m | 50m | 450m | 800~1000t級船舶 | |||
重慶至宜昌 | 660km | 2.9m | 60m | 750m | 由1000~1500t級船舶 | 單向運輸通過能力約1000×10t | 三峽工程興建以後,川江航道條件將大為改善,萬噸的船隊年內約有半年以上時間可直達重慶,航道年單向運輸通過能力可達5000×10t以上。 | |
宜昌至武漢 | 概述 | 626km | 為中游航道,有主要淺水道18處,航道維護最小尺度 | |||||
宜昌至臨湘 | 416km | 2.9m | 80m | 750m | 1500公噸級船隻 | 1.7×10t | 「目前」航道能力利用率為9%~23%。 | |
臨湘至武漢 | 210km | 3.2m | 80m | 1000m | 1500~3000t級船舶 | 4.7×10t | 「目前」航道能力利用率為9%~23%。 | |
武漢至長江口 | 概述 | 1143km | 長江水系97%以上的一級航道主要集中在該河段上,為下游航道 | |||||
武漢至南京 | 708km
|
4m | 100m | 1000m | 通航3000~5000t級船舶 | 年單向運輸通過能力為7×10~8×10t | ||
南京至長江口 | 435km
|
10.5m | 200m | 1200m | 乘潮可通行2×10~2.4×10t級海輪 | 南京以下進入感潮河段 |
- 長江幹流航道:主要由長江航道局負責養護管理。
- 雲南水富至四川宜賓合江門段30公里由四川省交通運輸廳負責養護管理
- 宜賓合江門(上游里程1044.0km)至宜昌下臨江坪(中游里程615.0km)川江航道
- 宜賓合江門至江津紅花磧為山區天然航道,航道技術等級為Ⅲ級。航道維護水深2.7米。
- 江津紅花磧至重慶涪陵為三峽水庫變動回水區航道,以重慶羊角灘(上游航道里程660.0km)為界,其上為Ⅲ級航道,其下為Ⅱ級航道。
- 重慶涪陵至三峽大壩為常年庫區航道,航道技術等級為Ⅱ級
- 三峽大壩至葛洲壩為兩壩間航道。宜昌中水門至秭歸廟河段59公里由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負責養護管理
- 宜昌下臨江坪(中游里程615.0km)至武漢長江大橋(中游里程2.5km,)為荊江航道,航道技術等級為Ⅱ級。是長江幹流航運的主要瓶頸。目前宜昌至城陵磯枯水期維護水深3.2米。武漢至城陵磯段航道最低水深達到3.7米,在汛期、中洪水期能分別達到6米和4.5米。
- 武漢長江大橋(中游里程2.5km)至瀏河口(下游里程25.4km)為下游航道,航道技術等級為Ⅰ級。太倉瀏河口至上海長江口(南汊)段120公里由長江口航道管理局(2005年成立,前身為長江口航道建設有限公司[34])負責養護管理。江蘇南通以下航道維護水深12.5米,南京至南通段航道水深10.8米,蕪湖至南京段航道水深10.5米,安慶至蕪湖段枯水期航道水深6米,武漢至安慶段航道最低水深4.5米。
- 長江支流航道
長江流域有大量大型水電站,其中在幹流上已建成及在建的總裝機容量120萬kW及以上大(1)型水電站及其總裝機容量如下:
- 梨園水電站,240萬千瓦
- 阿海水電站,200萬千瓦
- 金安橋水電站,240萬千瓦
- 龍開口水電站,180萬千瓦
- 魯地拉水電站,216萬千瓦
- 觀音岩水電站,300萬千瓦
- 烏東德水電站,1020萬千瓦
- 白鶴灘水電站,1600萬千瓦
- 溪洛渡水電站,1386萬千瓦
- 向家壩水電站,775萬千瓦
- 三峽工程,2250萬千瓦
- 葛洲壩水利樞紐,277.7萬千瓦
其他水利工程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派出副部級流域管理機構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駐武漢市。
長江橋隧
在古代,長江幹流上曾多次架設臨時性的浮橋。第一座有確切歷史記錄的長江浮橋架於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35],此後幾乎歷代都有在長江上架設浮橋的記載。
長江幹流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長江大橋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武漢長江大橋作為「一五計劃」的重點項目於1957年建成通車。武漢長江大橋是公鐵兩用橋,1959年又建成了鐵路橋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1968年,完全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公鐵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也是長江下游幹流上的第一座大橋。三年後,又一座公鐵兩用橋枝城長江大橋在湖北宜都建成。1955年至1977年,長江幹流上共開工新建大橋8座,至1982年已完成7座。然而改革開放初期,自1978年起長達14年間一直沒有新的長江大橋動工,橋墩已於1979年全部出水的九江長江大橋也被迫下馬,直到1991年新的長江大橋才陸續投入建設。1990年代,包括復工的九江長江大橋,共建成大橋9座。進入21世紀後,由於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長江大橋的建設進入井噴期。自2000年至2012年,長江幹流上共有50多座大橋建成通車,並有多座大橋正在施工。
1957年,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2008年,第一條下穿長江的隧道武漢長江隧道通車試運行。
2012年,第一條下穿長江的地鐵隧道武漢地鐵2號線過江隧道通車試運行。
沿岸中心城市
環境
由於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以及全球氣候變化、流域重大開發工程等的影響,長江流域的湖泊正面臨着面積急劇萎縮,物種喪失、生態系統退化、水體富營養化、洪水調蓄能力降低和供水能力不足等問題。[21]
據長江委發佈的水資源公報,2011年共有342.1億噸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排入長江流域河道,約佔長江入海水量(近1億噸)的4%。全流域河流水質劣於Ⅲ類的河長佔總評價河長(56701.6公里)的29.7%,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化學需氧量等。雖然劣Ⅲ類河長比例五年來逐步減少,但部分水體污染仍然十分嚴重。劣Ⅲ類水體主要集中在城市江段岸邊和部分支流,全流域二級水資源區當中以太湖流域、湖口以下幹流和烏江流域水質最差,達到Ⅲ類水質的河長比例分別僅為16.2%、36.2%和50.4%,其餘地區均在65%以上。長江流域水質總體來看,幹流好於支流、幹流非汛期略好於汛期、支流汛期略好於非汛期。[38]
最近的研究顯示,受氣候變暖的影響,長江源頭和上游區冰川融水增多,多數湖泊面積短期內呈擴大趨勢。但隨着時間推移,冰川面積將大幅度減少,冰川融水將逐步減少,可能導致長江上游以冰川融水為主要補給源的湖泊萎縮甚至消亡。[21]
2003年「追尋通江湖泊」活動的調查表明,長江中下游地區濕地面積呈急劇萎縮趨勢,原有的100多個通江湖泊只剩下洞庭湖、鄱陽湖、石臼湖3個,導致江湖生態系統遭到重創,防洪蓄洪能力明顯降低。有研究統計,1950年代初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因圍墾所減少的湖泊容積,相當於淮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的1.1倍,或五大淡水湖泊蓄水總量的1.3倍。[21]
橫跨長江的三峽水電站完工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廠,但三峽工程的建設也也引起了一系列生態問題。研究報告顯示,三峽工程水庫的運行,導致了庫區富營養化進程加快和支流、庫灣藻類水華頻發。大壩清水下泄引起長江幹流河道劇烈沖刷,使得壩下河道水文情勢變化,進而造成中游通江湖泊江湖關係改變,使得湖泊水情與濕地生態明顯調整。長江特有魚類繁育和四大家魚魚類產卵場以及珍稀水生動物生存等受到嚴重影響。[21]
2010年8月,一家國際環保組織發表了《「毒」隱於江—長江魚體內有毒有害物質調查》。該報告稱,在取自重慶、武漢、南京以及馬鞍山四市的野生鯉魚和鯰魚體內,均測出了被稱為「環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這兩種物質可導致雌性性早熟等性發育和生殖系統問題。[39]
2020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長江幹流已全面達到Ⅱ類水質[40]。
位於青海省的三江源(即長江、黃河及瀾滄江(湄公河)三大水系發源地而得名)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雲南三江併流保護區則因豐富的自然及文化資源而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然而,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生物多因污染及被捕獲的原因而瀕臨滅絕,包括已長時間未有找到蹤跡的白鱀豚及白鱘被普遍認為已滅絕,另外如揚子鱷,長江江豚,達氏鱘等生物亦因數量急劇下降而在IUCN紅色名錄中列為極危物種加以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宣佈自2020年1月1日0時起,長江流域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41][42]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長江保護法》,該法律從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43],長江保護法之下全流域近70%沿岸劃為保護區從此禁止任何工業區,現有工業區逐步關停[44]剩餘流域要取得工廠審批原則上也極度困難,同時禁止重污染企業向長江上中游轉移,禁止在干支流幹線一公里範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長江河口規定區域等重點水域全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45]岸線三公里範圍內和重要支流岸線一公里範圍內新改擴建礦場尾礦庫也全面被禁。[46]
202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等17部門聯合印發了《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要求2025年年底,長江流域總體水質保持優良,幹流水質保持Ⅱ類[47]。
長江歷史旱澇在時間上分配不均勻。根據中國科學技術藍皮書第5號《氣候》公佈的全國1000餘年的「旱澇型年表」資料顯示,一千餘年來,長江流域經歷了三個大乾濕氣候周期振動,其濕潤期和乾旱期最短為120年,最長達220年,其間各包括3~5個小旱澇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江進人新的濕潤氣候期。
長江流域旱澇災害的地域分佈特性極強,各地區發生不同程度旱澇災害的差異甚大。根據中央氣象局(現稱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主編的《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佈圖集》(1470~1979年)資料,旱澇系列採用5級表示:Ⅰ級——澇,Ⅱ級——偏澇,Ⅲ級——正常,Ⅳ級——偏旱,Ⅴ級——旱。長江流域100E以東地區有37個站點,經整理分析得出長江流域歷史乾旱(Ⅴ級)和洪澇(Ⅰ級)頻率分佈圖。流域發生比較嚴重乾旱的頻率平均為5.55%,中下游地區受旱機會高於上游地區,其中長江三角洲、幹流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區乾旱頻率高達9.0%以上,為全流域最高幹旱頻率區;其次是上游的嘉陵江地區,中心最高幹旱頻率為7.0%以上。流域洪澇災害的平均頻率為7.97%,顯著高於乾旱頻率。洪澇災害的地區分佈大體上與乾旱相同,即中下游地區普遍高於上游地區。在幹流中下游和兩湖地區有一東西向的洪澇災害高頻地帶,其中鄱陽湖北部和洞庭湖沅江、澧水至中游荊江河段為洪澇災害的兩個高頻中心區,中心頻率高達12.0%以上;長江上游的嘉陵江和漢江上游地區為第三個洪澇災害高頻區。上述洪澇高頻地帶和中心與初夏中下游的梅雨雨帶、盛夏上游集中性降雨雨帶以及流域的主要暴雨中心位置基本吻合。
- 重大水災
- 乾隆七年江淮水災(1742年)[48][49]
- 1870年長江洪水,1952年長江水利委員會調查後,被認為是1153年至20世紀末最嚴重的長江洪水。
- 1931年江淮水災:民國時期最嚴重水災。
- 1954年長江洪水
- 1975年淮河大水,又稱河南「75·8」水庫潰壩,2005年該事件被美國《探索頻道》評為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人為技術災難第一名[50][51]。
- 1991年華東水災,因為受太陽質子爆發所影響而聞名。[52]
- 1998年中國水災,又稱九八抗洪。
- 2011年中國南方水災
- 2016年中國南方水災
- 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2020年長江第一號洪水、2020年長江第二號洪水、2020年長江第三號洪水、2020年長江第四號洪水、2020年長江第五號洪水
有關作品
- 畫作
- 紀錄片
- 歌曲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