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下荊江裁彎工程,或稱長江下荊江裁彎工程,是1966年至1972年實施的截彎取直下荊江(長江從湖北省藕池口到湖南省城陵磯港的河道,通稱下荊江)的工程,使原長243km的下荊江縮短78km。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2月22日) |
清咸豐二年(1852年)荊江南岸的藕池潰口,未修復。清咸豐十年(1860年)長江特大洪水,在原潰口下游沖成大河,長江洪水大部分進入洞庭湖。1949年前多年平均為17558.5m3/s,占宜昌來量的31.41%。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藕池口分流量為14790m3/s,占宜昌來水量的22.14%;徑流量1155.9億m3,占宜昌來量的20.1%。1951年到1966年下荊江裁彎前多年平均為12201.9m3/s,占宜昌來量的22.24%,徑流量平均690.06億m3,占宜昌同期平均15.38%。1972年下荊江裁彎以後多年平均為6465m3/s,占宜昌來量的12.64%。1981年長江上游特大洪水藕池口分流量為8874m3/s,占宜昌來量的12.6%。
藕池口分流大部分洪水進入洞庭湖以後,下荊江流量大大減小,破壞了上下荊江的平衡關係,造成下荊江的大河道與小流量不相適應,產生河道淤塞彎曲萎縮。1887年、1909年、1947年、1972年分別在古長堤、尺八口、碾子灣、沙灘子發生四次自然裁彎。
1936年1月,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編制《揚子江中游之危機及其初步首要整治工程報告》,提出上車灣裁彎工程等初步首要工程六項,同年編制《上車灣裁彎取直工程計劃書》。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成立後,與各單位協同查勘荊江地貌,1960年編制了《下荊江系統裁彎取直初步規劃研究》,計劃進行三處河道裁彎工程。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同意實施中洲子裁彎工程。
系統裁彎後,新的崩岸不斷發生。為控制河勢,1984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又報請水電部逐年實施「下荊江河控規劃」。[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