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
宋朝第4位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中國宋朝(北宋)第4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也是唯一活到成年的皇子,生母李宸妃。天禧二年(1018年),進封昇王,同年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由嫡母劉太后攝政;1023年改年號為天聖;1033年,劉太后歸政,仁宗親政;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中,享年54歲,在位41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民間流傳「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就是影射宋仁宗。[參1]
宋仁宗 | |||||||||||||
---|---|---|---|---|---|---|---|---|---|---|---|---|---|
宋朝皇帝 | |||||||||||||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仁宗明孝皇帝肖像 | |||||||||||||
宋朝(北宋)第4位皇帝 | |||||||||||||
統治 | 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41年38天) | ||||||||||||
登基 | 1022年3月23日 | ||||||||||||
前任 | 宋真宗趙恆 | ||||||||||||
繼任 | 宋英宗趙曙 | ||||||||||||
出生 |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 | 1010年5月30日||||||||||||
逝世 | 1063年4月30日 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 | (52歲)||||||||||||
安葬 | |||||||||||||
| |||||||||||||
政權 | 宋朝(北宋) |
早年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出生,初名受益,是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時真宗皇帝寵愛的嬪妃劉美人無子,他便對外聲稱趙受益為劉氏所生。劉美人由此順利地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被立為皇后,而與劉氏交好的嬪御楊氏則親自撫育他。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三月,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左衛上將軍、上柱國、封慶國公、食邑一千戶、實封三百戶、月給俸錢二百千。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二月,遷特進、為忠正軍節度使、檢校太尉、侍中、進封壽春郡王、加食邑一千戶、實封四百戶、賜號崇仁保運功臣,講學於資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兼中書令。二年(1018年)二月丁卯,遷開府儀同三司、太保、為建康軍節度使、進封昇王、食邑兩千戶、實封一千戶、賜號宣德守正功臣。因趙受益身為宋真宗唯一的兒子,兼具儲君和未來皇帝的身份。次日,南方的昇州做為升王名義上的封地,升為江寧府。開創了皇子封地建府的先例,打破了唐代以來,僅首都、陪都建府的慣例,亦是此後「潛藩升府」制度的雛形[參2]。五月,帽妖案爆發,群臣上奏,請求真宗立升王趙受益為皇太子。八月甲辰,立為皇太子,賜名禎。以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癸酉,謁太廟。天禧四年(1018年)十月,詔五日一開資善堂,太子趙禎秉笏南鄉立,聽輔臣參決諸司事。
登基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真宗崩於延慶殿,太子即皇帝位,十二歲時由養母劉太后垂簾聽政。由於仁宗年幼,劉太后對他管教嚴厲,司馬光形容為「動以禮法禁約之,未嘗假以顏色」。以致仁宗與另一位養母——楊太妃更為親近[參3]。在劉太后的主導下,他放棄了自己寵愛的後宮張氏,於天聖二年(1024年)立郭氏為皇后。
治世
天聖元年(1023年)劉太后下旨發行交子。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聽政十一年後病卒,23歲的仁宗親政。
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國策,展開宋夏戰爭,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戰宋軍皆有失利之處,韓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戰後被貶。到定川寨之戰,西夏分兵欲直搗關中遭到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抵抗,全軍覆滅,西夏攻佔關中的戰略目標就此破滅。西夏因連年征戰國力難支,最後兩國和談: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史稱「慶曆和議」,取得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遼興宗時以蕭惠陳兵宋境。接着,宋朝與遼朝協議,以增加歲幣為條件,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史稱重熙增幣。
歲幣支出中陝西出支為1551萬;寶元二年宋夏戰爭後,慶曆二年陝西出支為3363萬,幾近赤字[參4]。
慶曆八年(1048年)發生疑似後宮爭鬥的坤寧宮事變,事後在眾多忠臣的輔佐之下奸臣的計策未能成功。仁宗時冗官與冗兵特別嚴重,皇祐元年(1049),戶部副使包拯即已指出冗官問題:「今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餘員,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選人不在數內,較之先朝,才四十餘年,已逾一倍多矣」,而州郡縣的地方官,則更是「三倍其多。」[參5]全國軍隊總計125萬9千人,佔賦稅十分之七。真宗與仁宗兩朝土地兼併更嚴重[參6],公卿大臣大都佔地千頃以上[參7]。仁宗晚年,「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參8],最後「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參9]國家財政出現危機,「當仁宗四十二年,號稱本朝至平極盛之世,而財用始大乏。」[參10]
皇佑四年(1052年),儂智高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仁宗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皇佑五年,狄青夜襲崑崙關,大敗儂智高於歸仁鋪之戰。次年,儂智高死於大理國,亂平。[參11]
慶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開序目——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但反對勢力龐大,難以推動,一年四個月後便宣佈中止。
仁宗一朝對外雖無重大戰爭,對內亦無重大革新,對外需要應對遼夏的軍事威脅。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於汴梁皇宮駕崩,年五十三歲,死後葬於永昭陵。《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仁宗在位41年,是宋朝皇帝中執政最長的一位,生性恭儉仁恕,有官員曾奏請於被焚的玉清宮遺址擴建皇家園林,宋仁宗說:「我繼承先帝的園林,尚且覺得十分大,為什麼要這樣做(擴建)呢?」[參12]宋仁宗去世後,就連訃告送到遼國時,竟「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其廟號為「仁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此廟號的皇帝。諡號為「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後追諡「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健康狀況
仁宗肝脾不良[參13]卻喜好飲酒啖肉[參14],疑患有家族遺傳疾病[參15]和高血壓,又因出生影響常赤足[參16],致使冬季溫差突變時出現腦細血管梗塞性中風[參17],進而導致失語症[參18],並有譫妄症狀[參19]。遺傳和日常飲食導致高血壓,男性中高年發病,症狀時好時壞[參20],失語和譫妄的出現,伴隨着情緒失禁[參21],發病後(嘉祐元年~嘉祐八年)余命大致5至10年,皆屬於典型性多發梗塞性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心理症狀的表現。從發病風險上看,不規則飲食,好飲酒,運動不足,心理壓力(遼西夏戰事,晚年無子等)等生活習慣皆不良。從發病年齡上看,屬於早老性失智症(俗稱:中年痴呆)。
軼事
在宋仁宗出生的那天,真宗賞賜群臣包子[參22]。
宋代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一載:「仁宗母李後,曾夢一羽衣之士,跣足從空而下云:「來為汝子。」後召幸有娠而生仁宗。仁宗幼年,每穿履襪,即亟令脫去,常徒步禁掖,宮中皆呼為赤腳仙人,蓋古之得道者李君也。」
宋仁宗為中國名戲曲《貍貓換太子》的主角,劇名之「太子」即為宋仁宗趙禎剛出生為嬰兒時的本人。劇中主要是講述後宮爭寵,當李辰妃誕下趙禎時,被劉德妃內侍總管郭槐以狸貓調包,欲使當時的皇帝宋真宗誤以為李辰妃產下怪胎,真宗果然信以為真,將李辰妃打入冷宮。而真正的太子趙禎原本將被丟入御河淹死,後被宮女寇珠與皇帝內侍總管陳琳密救,奔走託孤於八賢王趙德芳......一連串曲折離奇的故事;事隔二十年後,在開封府尹包拯的明查暗訪之下,揭穿了這偷天換日、欺君害主的陰謀。本戲曲又名《打龍袍》、《宋宮秘史》。
評價
元朝脫脫《宋史·仁宗本紀》總結[參23],宋仁宗個性仁愛、勤儉,一時朝野上下充滿惻隱善心、行忠義仁厚之政,要不是後代子孫的作為,仁宗之政是可為宋朝三百年的未來奠基:『贊曰: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禱禁庭,或跣立殿下。有司請以玉清舊地為御苑,帝曰:「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燕私常服浣濯,帷帟衾裯,多用繒絁。宮中夜饑,思膳燒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賊物命,以備不時之須。大辟疑者,皆令上讞,歲常活千餘。吏部選人,一坐失入死罪,皆終身不遷。每諭輔臣曰:「朕未嘗詈人以死,況敢濫用辟乎!」至於夏人犯邊,御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歲幣。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王夫之評論宋仁宗「無定志」,指出仁宗親政至去世的三十年間,兩府大臣更迭頻繁,計有的四十多名員都曾多次上任,但也多次被仁宗因小故而撤換,因此官員們的政策都因在位時間不長而無法貫徹實行,因人事改易而引起的頻密政策轉變亦令在下面的官吏和平民無所適從[參24]。當時官員亦清楚仁宗這一點,故蔡襄曾在慶曆改革之初,仁宗起用歐陽修、余靖及王素為諫官時,就曾提醒仁宗:「朝廷增用諫臣,修、靖、素一日並命,朝野相慶,然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為難。三人忠誠則正,必能盡言。臣恐邪人不利,必造為御之說。……願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又曾指出仁宗「寬仁少斷」、「不顓聽斷,不攬威權」[參25][參26]。
家庭
先祖 | ||||||||||||||||||||||||||||||||||||||||||||||||||||||||||||||||||||||||||||||||||||||||||||||||||||||||||||||||||||||||||||||||||||||||||||||||||||||||||||||||||||||||||||||||||||||||||||||||||||||||||||||||||||||||||||||||||||||||||||||||||||||||||||||||||||||||||||||||||||||||||||||||||||||||||||||||||||||||||||||||||||||||||||||||||||||||||||||||||||||||||||||||||
---|---|---|---|---|---|---|---|---|---|---|---|---|---|---|---|---|---|---|---|---|---|---|---|---|---|---|---|---|---|---|---|---|---|---|---|---|---|---|---|---|---|---|---|---|---|---|---|---|---|---|---|---|---|---|---|---|---|---|---|---|---|---|---|---|---|---|---|---|---|---|---|---|---|---|---|---|---|---|---|---|---|---|---|---|---|---|---|---|---|---|---|---|---|---|---|---|---|---|---|---|---|---|---|---|---|---|---|---|---|---|---|---|---|---|---|---|---|---|---|---|---|---|---|---|---|---|---|---|---|---|---|---|---|---|---|---|---|---|---|---|---|---|---|---|---|---|---|---|---|---|---|---|---|---|---|---|---|---|---|---|---|---|---|---|---|---|---|---|---|---|---|---|---|---|---|---|---|---|---|---|---|---|---|---|---|---|---|---|---|---|---|---|---|---|---|---|---|---|---|---|---|---|---|---|---|---|---|---|---|---|---|---|---|---|---|---|---|---|---|---|---|---|---|---|---|---|---|---|---|---|---|---|---|---|---|---|---|---|---|---|---|---|---|---|---|---|---|---|---|---|---|---|---|---|---|---|---|---|---|---|---|---|---|---|---|---|---|---|---|---|---|---|---|---|---|---|---|---|---|---|---|---|---|---|---|---|---|---|---|---|---|---|---|---|---|---|---|---|---|---|---|---|---|---|---|---|---|---|---|---|---|---|---|---|---|---|---|---|---|---|---|---|---|---|---|---|---|---|---|---|---|---|---|---|---|---|---|---|---|---|---|---|---|---|---|---|---|---|---|---|---|---|---|---|---|---|---|---|---|---|---|---|---|---|---|---|---|---|---|---|
|
- 郭皇后(1012-1035),祖平盧節度使郭崇。姿色平常,由劉太后選為仁宗元配皇后。但郭氏成了皇后後,倚仗太后撐腰,驕橫任性。太后駕崩後,與尚美人爭鬥,錯手扇打仁宗,天顏震怒,下旨廢皇后為淨妃,賜法名清悟,命出居瑤華宮。後仁宗令准郭淨妃回宮,但已立新后曹氏,郭氏由是拒絕回宮。後郭氏偶有小病,仁宗派御醫前去醫治後暴薨。郭淨妃逝世後再追封為皇后,無冊謚祔廟之禮。
- 慈聖光獻皇后曹氏(1016-1079),家族祖上係名將曹彬,弟八仙曹國舅。仁宗繼室,十八歲奉詔入宮,次年立為皇后。出身將門,姿色平庸,不受寵愛,然善於自處,熟讀經史,善飛白書,親自養蠶採桑。坤寧宮事變中臨危不懼,應變有方;治理後宮謹慎嚴明。將濮安懿王趙允讓子趙宗實接進宮中撫養,即宋英宗。英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曾在英宗病中垂簾聽政。神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曹太皇太后反對王安石變法,她又愛惜國家人才,曾為蘇軾求情免死。逝世後葬永昭陵。
- 昭節貴妃苗氏(1023-1091),父苗繼宗,母宋仁宗乳母許氏。初封仁壽郡君,累進德妃,生雍王趙昕、福康公主。撫養宋英宗趙宗實有恩,尊為貴妃。元祐年間去世,哲宗為庶曾祖母輟朝,諡號昭節。
- 昭淑貴妃周氏(1022-1114),溫成皇后侍女、義女。初封為安定郡君,累進賢妃,有寵,「十閣」之一。生秦國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及燕國舒國大長公主。後世累尊貴妃,徽宗年間出宮居住,高壽九十三歲。
- 昭懿貴妃張氏(?-1104),初封延安郡君。撫養董淑妃女永壽公主。神宗年間進美人、哲宗進婕妤、徽宗累進賢妃。薨逝後徽宗車駕臨奠,特贈貴妃,賜諡昭懿。
- 董貴妃 (?-1062),宋仁宗侍女,仁宗晚年無子欲自刎時奪刀,封聞喜縣君,晉才人,有寵,「十閣」之一。生莊齊帝姬、賢懿恭穆帝姬、莊儼帝姬。病篤晉充媛,追封淑妃,仁宗十分哀痛,葬儀甚隆重。徽宗追尊貴妃。
- 黃德妃(?-1078)原封宜春郡君,累進美人。進尊修容,神宗年間去世,追贈德妃。[來源請求]
- 德妃楊宗妙(1019-1073),父侍衛楊忠。初封原武郡君,進美人。美豔機敏,精通音律,善於逢迎,和尚美人一起與郭皇后爭寵。郭氏被廢,楊氏賜名宗妙,出居安和院。次年召回,累進婕妤。生商國公主。英宗尊封修儀。神宗追封賢妃,哲宗追進德妃。
- 馮賢妃,祖兵部侍郎馮起,養女宋神宗林賢妃。九歲入宮,後封始平郡君。生魯國公主趙懿安、邢國公主。仁宗駕崩後,累加尊封為才人、婕妤、修容。撫養宋神宗與林賢妃二子燕王趙俁、越王趙偲。哲宗年間去世,追贈賢妃。
- 俞德妃(? -1064),原封延安郡君,累進昭儀。生楊王趙昉、崇慶公主。英宗年間去世,追贈賢妃,哲宗追進德妃。
- 尚充儀(?-1050),姿色美艷,初封美人。與郭皇后爭鬥,混亂中皇后打了仁宗,以致被廢,她和楊美人亦被遣出宮,後被召回。去世追贈充儀。
- 朱充儀(?-1095),初封沛國郡君。生荊王趙曦。神宗進尊才人,哲宗年間去世,追贈充儀。
- 張充儀,1100年,哲宗由婕妤追封充儀。
- 連婕妤
- 張美人(?-1028),義祖張美。與郭皇后同時入宮。仁宗屬意張氏為後,因劉太后僅封才人。有寵,病篤晉美人,旋即去世。劉太后去世,在郭皇后被廢前一個月追冊為皇后,謚號不詳。《宋史》中無張氏追冊皇后事,見於《宋大詔令集》。
- 楊美人,1100年,哲宗由才人追封美人。[參27]
- 余美人,與尚美人爭鬥,傷及仁宗御體,被交由曹皇后賜死。
- 尚美人,與余美人爭鬥,傷及仁宗御體,被交由曹皇后賜死。[參28]
- 張才人,溫成皇后之妹。姐姐過身後,甚得聖寵。[參29]
- 遂國夫人王氏,父王蒙正。曾入選仁宗後宮,因過於漂亮被劉太后嫁給前夫劉美之子劉從德,劉從德死後,王氏出入宮廷,被認為是仁宗的情婦。
- 范觀音,曹皇后養女,被仁宗所幸,溫成皇后即張貴妃用計將范觀音逐出宮廷。僅見於北宋王鞏所著《聞見近錄》,真實性已無法考證。
- 楊易行,原為仁宗嬪御,出家為洞真宮法正,賜號誌靜大師。不知與楊美人是否為同一人。
- 劉氏,仁宗寵妃,「十閣」之一,通請謁為奸,尤驕恣,被逐出宮,不知與劉道一是否為同一人。
- 黃氏,仁宗寵姬,「十閣」之一,尤驕恣,被逐出宮[參31]。
- 韓蟲,又名蟲兒,永昌郡夫人翁氏侍女,仁宗去世後詐稱懷有遺腹子,敗露後被逐出宮。[參30]
- 王德用進女婢,被諫出宮,仁宗頗為不捨[參32]。
- 周陳國大長公主(1038年~1070年)母昭節貴妃苗氏,下嫁李瑋
- 徐國公主(?~1042年)夭折,母俞德妃
- 鄧國公主(1040年~1042年)2歲夭折,母溫成皇后
- 鎮國公主(1042年~1043年)1歲夭折,母溫成皇后
- 楚國公主(?~1043年)夭折,母馮賢妃
- 商國公主(1042年)出生6天夭折,母楊德妃
- 魯國公主(?~1044年)夭折,母馮賢妃
- 唐國公主(1044年~1045年)1歲夭折,母溫成皇后
- 陳國公主(1059年~1067年)8歲夭折,母董淑妃
- 秦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1059年~1142年)母昭淑貴妃周氏,下嫁錢景臻
- 兗國大長公主(1060年~1083年)母董淑妃
- 燕舒國大長公主(1060年~1112年)母昭淑貴妃周氏,下嫁郭獻卿
- 豫國公主(1061年)出生三個月夭折,母董淑妃
授予官職
影視形象
- 《包青天 (1974年電視劇) 》由范鴻軒飾演。
- 《楊麗花歌仔戲─狸貓換太子 (1984) 》由黃香蓮飾演。
- 《楊麗花歌仔戲─王文英與竹蘆馬(1987)》由陳亞蘭飾演。
- 《楊麗花歌仔戲─王伯東告御狀(1987)》由陳亞蘭飾演。
- 《楊麗花歌仔戲─君臣情深(2003)》 由楊麗花飾演。
- 《包公 (1986年電視劇) 》由趙宏基飾演。
- 《包青天 (1993年電視劇) 》由孫鵬、王中皇、施羽飾演。
- 《俠義見青天》由湯志偉飾演。
- 《包青天 (亞洲電視劇集) 》由李道洪飾演。
- 《包青天 (無綫電視劇) 》由魯振順飾演。
- 《包公生死劫 》由唐國強飾演。
- 《包公出巡》由張鐵林飾演。
- 《火帥》由張鐵林飾演。
- 《少年包青天》由賈致罡飾演。
- 《少年包青天2》由佟大為飾演。
- 《凌雲壯志包青天》由武洪武飾演。
- 《狸貓換太子傳奇》由黃科飾演 ( 初登基的少年仁宗 )。
- 《蘇東坡》由李強飾演。
- 《包青天 (2009年電視劇)》由高亮飾演。
- 《包青天之七俠五義》由劉長德飾演。
- 《七俠五義人間道》由霍政諺飾演。
- 《包青天之碧血丹心》由王皓飾演。
- 《秦香蓮》由關智斌飾演。
- 《包青天之開封奇案》由王皓飾演。
- 《情逆三世緣》由張國強飾演。
- 《穆桂英掛帥》由張鐵林飾演。
- 《天下第一針》由王建福飾演。
- 《劍俠》由李進榮飾演。
- 《五鼠鬧東京》由劉德凱飾演。
- 《將軍在上》由蘆芳生飾演。
- 《長城 》由王俊凱飾演。
- 《包青天再起風雲》由張穎康飾演。
- 《開封府》由姜潮飾演。
- 《大宋宮詞》由鄭偉、劉若谷(幼年)飾演。
- 《清平樂》由王凱、張家碩(青年)飾演。
- 《五福臨門》由曾舜晞飾演。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