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愛瑪·湯遜

英国女演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瑪·湯普遜
Remove ads

愛瑪·湯遜女爵士,DBE(英語:Dame Emma Thompson,1959年4月15日),出生於英國倫敦,知名女演員劇作家。湯遜是史上唯一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的奧斯卡影后,亦在金球獎奪得最佳劇本和最佳女主角獎,是影壇少見的演技派女編劇家。生涯至今提名五次奧斯卡獎、九次金球獎、七次英國電影學院獎和五次艾美獎

快速預覽 愛瑪·湯遜, 女演員 ...
Remove ads

1992年,以電影《此情可問天》獲得第65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獎等,在其後幾年繼續入圍奧斯卡獎,包括以《告別有情天》和《因父之名》同年提名最佳女主角與女配角獎,是史上同年度獲奧斯卡獎雙料提名表演獎項的演員之一。首次擔任主角是在1989年的喜劇電影《高個子英語The Tall Guy》。1995年,擔任電影《理智與感情》的編劇和女主角,並再次雙料入圍,獲得第67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等獎項。

Remove ads

生平

家庭背景

Thumb
愛瑪·湯遜就讀的英國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亦是戲劇生涯之啟蒙地

1959年,愛瑪·湯遜出生在倫敦帕丁頓地區,全家居住在倫敦北部的西漢普斯特德,中學時期就讀康登女子學校英語Camden School for Girls。父親艾瑞克·湯遜英語Eric Thompson亦是演員(曾是舊維克劇場劇場團員),喜歡寫作,最著名的作品是兒童電視劇《神奇的旋轉木馬》(The Magic Roundabout),它曾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之間於BBC播映。父親在愛瑪10幾歲時中風,在愛瑪23歲時因肺栓塞過世[1]。母親費莉達·洛英語Phyllida Law蘇格蘭演員,全家包括妹妹蘇菲·湯遜英語Sophie Thompson都是演員。湯遜兒時家境清寒,靠父母接各式各樣的零星演出維持家計,在15歲前的大部分童年時間湯遜多在蘇格蘭度過,曾表示「蘇格蘭是全世界最美的地方」[2]

1977年,進入劍橋大學英文系就讀,在求學時期,湯遜對語文文學特別感興趣,湯遜表示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其後接觸到《閣樓上的瘋女人英語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等書籍,開始對女性主義議題產生濃厚興趣。原本湯遜想成為作家,但後來因為欣賞能自編自演的喜劇演員莉莉·湯蓮[3],加上自己天生性格活潑搞笑,因而將「喜劇演員」當做自己的目標,此時期對湯遜亦極具啟發性,英國知名演員曉·萊利在後來的訪問中表示,當時大家在學校對湯遜的暱稱即是"Emma Talented"[4]。湯遜參加了學校的知名戲劇社團腳燈俱樂部,亦擔任副主席[5],現今的知名藝人史提芬·費亞曉·萊利等人當時也參與了此社團,湯遜首度登臺演出阿拉丁一角。湯遜亦是第一個女子諷喻劇團WOMAN'S HOUR的發起人之一[6]。她後來表示,當時每天被一群創意滿點的人所包圍,對於成為演員這件事感覺是個自然而然的發展。1980年2月,自製、自導、自演了劍橋大學的第一部專由女性演出的時事諷刺劇。

Remove ads

職業生涯

Thumb
2008年,在瑞士達佛斯世界經濟論壇被授予水晶獎的愛瑪·湯遜

起步階段

1982年,湯遜自劍橋大學畢業,開始在英國巡演舞台劇音樂劇,並參與劇本編寫,在西區劇院的音樂劇《Me And My Girl》獲得了高評價,並巡迴愛丁堡和英國各地。湯遜同時演出了幾部電視喜劇,如《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等,其喜劇表現受到注目。1987年,其參與的BBC電視劇《Fortunes of War》亦獲得好評。早期演出亦包括1983年及1984年播放的電視劇《Alfresco》等。她在演員生涯的首次突破表現是在1987年,當時參加電視劇《Tutti Frutti》,並在劇中扮演紅髮結他手Suzi Kettles。湯遜也因此劇和《Fortunes of War》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電視類最佳女主角獎。1988年,跨足主持電視喜劇節目《湯遜英語Thompson (TV series)》;翌年,湯遜在莎翁舞臺劇《李爾王》的演出讓《芝加哥論壇報》評價為「表現過人、傑出」[7],此時期的湯遜以劇場和小螢幕的雙棲發展為主。

Remove ads

奠定地位

湯遜首次擔任主角是在1990年上映,由理查·柯蒂斯(Richard Curtis)執導的喜劇愛情電影《高個子英語The Tall Guy》。1992年,在電影《此情可問天》當中的演出得到讚賞,讓其演員生涯產生重大的改變,也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肯定。在2013年11月英國電影學院獎為其舉辦的座談會(A Life In Pictures)中,湯遜亦表示「我愛這人物,我想詮釋她」。在1993年上映的《因父之名》中則是飾演基爾福四人案的辯護律師蓋瑞絲·皮爾斯英語Gareth Peirce,並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獎。湯遜亦在該年上映的《告別有情天》中與影帝安東尼·鶴健士共演。也因這兩次演出,同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及最佳女配角獎。1995年,湯遜在《愛與痛的邊緣英語Carrington (film)》扮演英國畫家朵拉·卡靈頓英語Dora Carrington,獲得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主角的肯定。

Remove ads

電影編劇

早在1989年,美國幻影製片公司英語Mirage Enterprises即開始着手籌備將經典文學小說《理智與感情》改編成真人版同名電影《理智與感情》,其新任製片林賽·多蘭英語Lindsay Doran觀看了湯遜所編寫的喜劇小品節目,認為湯遜與自己所需要的筆觸口吻相符合,於是邀湯遜撰寫劇本。但在1990年籌備初期,湯遜仍是一位名氣不大且完全沒有編劇經驗的英國女演員,在尋找發行商及資金的階段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所幸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高階主管Amy Pascal在看過劇本後,答應擔任發行商。湯遜前後花了五年時間籌備劇本,手寫的初稿即達300頁,其後也因拍攝預算等問題,又花了兩個月刪改橋段。1995年2月選角階段,原本此片導演李安和發行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希望由湯遜親自擔任女主角,因湯遜曾以《此情可問天》片中的表現獲奧斯卡影后,但當時已36歲的湯遜因劇本年齡設定問題,希望由娜塔莎·里察遜擔任19歲的女主角愛蓮娜·達斯伍英語Elinor Dashwood,於是李安以調整年齡設定(27歲)說服了湯遜[8][9]。1995年年底上映後,湯遜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成為史上唯一一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的奧斯卡影后,並第三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湯遜後來將兩座奧斯卡獎座放置在浴室,而且尷尬的表示應該要把它們放置在更突出的地方;並曾在電視節目《QI》中透露當時將劇本打入電腦後,因電腦故障,而遺失了《理智與感情》的劇本檔案,當時修理員沒辦法復原資料,所以她只好搭的士將電腦拿到好友史提芬·費亞的家中,並與曉·萊利一起耗費七個小時才將劇本還原[10]

1998年,湯遜表示感到「疲累」,除了先前已拍攝完成的電影上映之外,至少有兩年沒有拍攝電影,並在1999年誕下一女。2000年後,電視作品包括2001年剃光頭演出的HBO電視電影深知我心英語Wit (film)》(Wit),在劇中飾演垂死的卵巢癌末期病人,並身兼編劇,湯遜亦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準備角色。知名影評人羅渣·艾伯特對此角色評價道,「以一種保持住自尊的方式去對抗無情的現實。如果《深知我心英語Wit (film)》是一部公映的電影,它絕對能讓愛瑪·湯遜提名奧斯卡獎,此片是她職業生涯至今最令人感動的演出。」[11]湯遜以此片再度提名金球獎艾美獎美國演員工會獎的女主角和編劇獎。2003年,在同志題材電視劇《天使在美國》之中一人分飾多角,再度提名美國演員工會獎迷你片集或電視電影類的最佳女主角和艾美獎最佳女主角。在電視劇《艾倫英語Ellen (TV series)》(Ellen)的演出(飾演自己)也讓湯遜在1998年獲得艾美獎喜劇類劇集最佳女客串演員的肯定。

Thumb
2008年,在電影《愛·不太遲英語Last Chance Harvey》拍攝現場的愛瑪·湯遜
Remove ads

擔任綠葉

湯遜在《深知我心英語Wit (film)》後的作品多數為配角,表演領域包括配音和編劇等,重要計劃為自編自演的系列電影《魔法保姆麥菲》。2004年後,《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包括《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等皆有湯遜的身影,在片中飾演迷糊且老是狀況外的占卜學教授西碧·崔老妮。2006年,再度以電影《離奇過小說》片中悲觀神經質的作家一角入圍衛星獎最佳女配角獎。2012年,在系列電影之一《黑超特警組3》片中飾演「探員O」。

2013年,湯遜以《大夢想家》片中的精湛演出提名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最佳女主角獎,並獲得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女主角獎。而片中被評為年度最棒的演出之一卻未提名奧斯卡獎,則被媒體和圈內演員等人稱為遺珠[12]。湯遜花了超過六個月的時間準備P·L·崔佛斯此角色,並表示此人物與平常所飾演的人物不同,P·L·崔佛斯潛意識裏的情結與其表現出來的抗拒有着某種程度的突兀感,加上律己甚嚴的P·L·崔佛斯並無出格的行為可做為揣摩的線索,因此是自己詮釋過最有挑戰性的角色。

2013年後,湯遜工作重心又回到音樂劇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的巡演等。同年,獲聖塔芭芭拉影展授予「現代藝術大師獎」(Modern Master Award),以表揚其在戲劇領域的貢獻。

Remove ads

個人生活

Thumb
愛瑪湯遜的丈夫葛瑞格·懷斯英語Greg Wise

愛瑪·湯遜就讀劍橋大學期間,曾和同校同學休·勞瑞有過一段戀情。當時休·勞瑞就讀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系,距離紐納姆學院只有一條街。兩人也一起參加腳燈俱樂部。

湯遜在1989年8月20日與簡尼夫·班納(Kenneth Branagh)結婚,當時正在參與電影《戰爭的命運英語Fortunes of War》的演出。他們後來也在幾部電影中共同演出,包括《亨利五世》、《再續前世情英語Dead Again》及《抱得有情郎》等,在事業和感情的關係皆密不可分,成為當時英國知名媒體口中的「金童玉女」和狗仔小報的追逐焦點。其後雙方事業處於上升期而聚少離多,兩人在1995年9月聲明結束這段婚姻。

2003年,湯遜與演員葛瑞格·懷斯英語Greg Wise在蘇格蘭的都倫結婚,她在這裏也擁有第二個家[13]。他們的女兒Gaia Romilly則於1999年出生。夫婦倆人也在2003年非正式的收養一個16歲的盧旺達難民。他們目前正在為了讓他回到盧旺達而努力,而他的家人被認為在種族淨化行動中遭到屠殺[14]

湯遜也是一位反對宗教的無神論者:「我是無神論者。我希望你稱我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libertarian anarchism)。我抱持恐懼及懷疑的眼光看待宗教信仰,不足以說我不相信神明。我真的認為宗教信仰令人煩惱。我曾被《聖經》或《古蘭經》當中所描述的事物所觸怒,所以我反對它們。[15]」而她也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支持者[16]愛滋病基金會的定期資助者,曾前往烏干達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亞等地進行慈善計劃。

2010年8月6日,湯遜受邀在荷里活星光大道上留下個人星形獎章和手印[17]

雖然拍攝了不少部荷里活電影,也有不少同行建議湯遜搬至洛杉磯就近發展,但湯遜仍居住在家鄉倫敦。2013年,湯遜亦曾在訪問中表示,「每次來洛杉磯,大家都對我很好。住的飯店裏都放滿了鮮花和水果,我都轉不過身了,就像電影《大夢想家》裏P·L·崔佛斯第一次來荷里活一樣。但她的房間裏都是米老鼠和絨毛玩具。」

Remove ads

影視作品

電影

更多資訊 年份, 影片 ...
Remove ads

電視

更多資訊 年份, 劇集 ...
Remove ads

主要劇場演出

  • 1982年:《Not the Nine O'Clock News》 - 英國巡演
  • 1982年:自編自演Beyond the Footlights》 - 英國倫敦漢默史密斯劇院(Lyric Shaftesbury)
  • 1984年:自編自演Short Vehicle》 - 愛丁堡藝術節(Edinburgh Festival)
  • 1984─1985年:在音樂劇Me and My Girl》中飾演Sally - 英國倫敦亞德菲劇院(Adelphi Theatre)
  • 1989年:在約翰·奧斯本(John Osborne)的劇碼《Look Back in Anger》 中飾演Alison - 英國倫敦漢默史密斯劇院(Lyric Shaftesbury)
  • 1990年:在莎士比亞的劇碼《李爾王》中飾演弄人
  • 1990年:在《仲夏夜之夢》中飾演Helena - 國際巡演
  • 2014年:在音樂劇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中飾演Mrs. Lovett - 美國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

書籍著作

  • 2012年:《The Further Tale of Peter Rabbit》 - 彼得兔出版110週年企劃
  • 2013年:《The Christmas Tale of Peter Rabbit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