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性動物(英語:carnivore)又稱肉食動物[1]、食肉動物[2]、肉食者、肉食類、食肉類[3](sarcophage),是以攝入其它動物的身體組織(通常為軟組織,即通俗意義上的肉類)為獲取營養的主要方式的動物。相比植食性動物,食肉動物在食物鏈中的營養級更高,生理特徵也更利於捕食,但其消化系統只能處理蛋白質、脂肪和分子結構較為鬆散的碳水化合物(單糖、寡糖、澱粉和糖原),無法消化纖維素等緊密高分子聚合物結構的複雜多糖。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2月9日) |
「食肉動物」一詞狹義上特指肉類在食譜中佔比超七成的高度食肉動物,而肉食佔比較低的中度食肉動物和低度食肉動物則通常被歸類為雜食性動物。食腐、擬寄生或吸血的動物也屬於廣義上的肉食性動物。
分類
如果根據肉食的攝入佔比,食肉動物可以被分為三類:
如果根據肉食來源的類群,動物的食肉行為(carnivory)則可以分為以下種類:
- 狹義上的「食肉性」:專指以捕捉四足動物為食
- 食魚性(piscivory):以捕捉魚類為食
- 食蟲性(insectivory):特指以捕捉昆蟲(通常指成蟲)為食
- 食蛛性(araneophagy):以捕捉蜘蛛為食
- 食蠕蟲性(vermivory):以捕捉各種外形細長的軟體生物(即俗稱的蠕蟲)為食,通常指環節動物(如蚯蚓)、蛞蝓和昆蟲幼蟲(毛蟲)
- 食軟體性(molluscivory):以捕捉軟體動物為食
- 食珊瑚性(corallivory):以各種珊瑚為食
- 食海綿性(spongivory):以各種海綿為食
- 食腐性(scavenging):以各種動物的殘骸腐肉為食
- 食卵性(ovivory):以其它動物的卵為食,通常專指有外殼的蛋
- 食浮游性(planktivory):以浮游生物為食,專指其中的浮游動物
此外還有不以目標動物整體、而是以其身體某部分為食的食肉行為:
參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