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豹
猫科豹属哺乳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洲豹(學名:Panthera onca),又稱美洲虎,在南美也被稱為斑點豹,屬於貓科,也是美洲當地現存唯一一種豹屬動物。美洲豹的分佈,從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向南延伸,經過中美洲的許多地區,到達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儘管美國西部目前仍生活着零星的美洲豹,但自20世紀早期開始,它們中的大多數就已從美國消失。美洲豹在《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近危物種」,其數量正在減少。面臨的威脅有:棲息地的喪失和細碎化。
美洲豹是美洲最大的貓科動物,體型僅次於老虎、獅子,位列第三。這種帶斑點的貓科動物和花豹非常相似,但往往更大、更結實。它們棲居在各種各樣的森林和開闊地帶,但更偏愛熱帶、亞熱帶潮濕的闊葉林、沼澤和林地。美洲豹酷愛游泳,大多數時候喜歡獨居、屬於尾隨伏擊獵物的機會型捕食者,位於食物鏈頂端。作為基石物種,在穩定生態系統、控制獵物數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美洲豹咬力異常強大,和其他大型貓科動物比也一樣。這讓它能洞穿爬行動物身上披的殼,並採用一種罕見的殺戮方式:直接咬穿獵物雙耳間的顱骨,給腦部致命一咬。
儘管圍繞美洲豹及其身體部位開展的國際貿易遭到禁止,這種貓科動物仍屢遭殺害;當它們跟南美農場主及農民起衝突時更是難逃厄運。美洲豹的棲息地雖然減少了,卻依然廣闊。美洲豹歷史上的分佈狀況,使得它們在由美洲當地諸多文化衍生的神話里佔據突出的地位;這些文化包括: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
詞源
人們認為英語的「美洲豹(jaguar)」源自圖皮語的「yaguara」一詞,意思是「獵捕其他動物的野獸」[2]。這個詞很有可能是從亞馬孫河周邊的商貿語言圖皮南巴語,演變為葡萄牙語單詞「jaguar」,再走入英語世界的[3][4]。西班牙語裏,「美洲豹」被拼作yaguareté,詞根eté的意思是「真」或「真實」[5]。
英語的「豹(panther)」源於古典拉丁語的「panthēra」,後者出自古希臘語的「pánthēr (πάνθηρ)」[6]。希臘語里,pan-(πάν)意味着「所有」,thēr(θήρ)代表「獵物」,合起來意思是「捕殺所有動物的獵手」。古代東方最先用這個詞代表一類野獸,詞的使用軌跡很可能是印度最先用,最後轉入波斯,再到希臘。
這個詞在墨西哥的西班牙語里有個別名叫el tigre。16世紀的西班牙人在當地語裏找不到哪個詞來代表「美洲豹」這種比獅小、比花豹大的動物,也沒在舊大陸見過它,於是叫它「虎」。這是因為他們通過羅馬人的文字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流行文學,了解到這種動物的兇殘[7]。
「Onca」就是葡萄牙語裏的「onça」,字母c原有的變音符因為印刷排字的關係消失了。英語中雪豹(拉丁名為Panthera uncia)被寫成ounce,也是這個原因。英文中的「雪豹」源自拉丁語lyncea(「猞猁」的意思),字母l和定冠詞縮合(意大利語是lonza,古法語拼作l'once)[8]。

演化
美洲豹是豹屬動物在新大陸上現存的唯一成員。去氧核糖核酸(DNA)分析結果表明:獅、虎、花豹、美洲豹、雪豹還有雲豹擁有共同的祖先,這一科動物的發展歷經600到1000萬年[9];化石記錄卻指出,豹屬動物的出現只是200萬到380萬年前的事[10]。人們認為豹屬動物是在亞洲演化形成的。美洲豹則被認為是在距今至少150萬年以前,從豹屬動物的共同祖先里分化出來,它們在更新世早期,通過曾橫亙白令海峽的白令陸橋,進入美洲大陸。對美洲豹的線粒體DNA做分析發現,這一物種的進化發生在28萬到51萬年前。
系統發育研究已廣泛證明,雲豹(拉丁名:Neofelis nebulosa)是這個族群中的基群[11][12][13]。圍繞其餘分支地位展開的研究,尚未得出統一結果,也未得到有效確認。
英國動物學家雷金納德·英尼斯·波科克根據形態學上的證據,得出結論——美洲豹和花豹的關係最密切[14]。然而,人們根據DNA方面的證據,並未得出最終結論;不同研究中,美洲豹和其他物種的關係也存在差異[9][11][12][13]。從滅絕了的豹屬物種的化石,如歐美洲豹(拉丁名為Panthera gombaszoegensis)和美洲擬獅(拉丁名為Panthera atrox)的化石可以看出,它們兼具了獅和美洲豹的特點[11]。
分類
1758年,卡爾·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統》描述了美洲豹並將其學名以二名法命名為Felis onca[15]。
19世紀和20世紀,多個美洲豹模式標本讓人們有了描述該生物亞種的依據[16]。1939年,雷金納德·英尼斯·波科克通過追尋這些標本的地理起源、觀察顱骨形態,識別出8個亞種[14]。波科克缺乏充足的動物標本,無法很好地評估這些亞種的狀態,卻表示自己對幾個亞種的狀態存有疑慮。人們之後對他的工作再作思考後認為,識別出的亞種只有三個。對「P. o. palustris」的描述是基於一塊化石顱骨作出的[17]。《世界哺乳動物物種》作者,在列出9個亞種和P. o. palustris或稱P. o. paraguensis時,把兩者區隔開來[16]。
形態學或基因學研究結果表明,美洲豹南北種群存在漸變群差異,但沒有證據顯示亞種間有差別[10][18]。隨後更細緻的研究,對先前預期的哥倫比亞美洲豹種群的結構作出確認[19]。
《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物種評估員,以及貓科動物專家組負責貓科動物分類任務的團隊,認為所有美洲豹亞種均不作數[1][20]。
之前認可的亞種 | 分佈地區 | 圖片 |
---|---|---|
|
南美洲:從委內瑞拉出發,途徑亞馬遜雨林,秘魯海岸,馬托格羅索州和南馬托格羅索州的潘塔納爾地區,巴西,順着巴拉圭河,抵達巴拉圭和阿根廷東北部 | |
|
中北美洲:哥倫比亞、危地馬拉、伯利茲、薩爾瓦多至尤卡坦半島、墨西哥,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州南部。 | ![]() |
特點
美洲豹這種動物不但結實,肌肉也發達,是新大陸上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中南美洲最大的食肉類哺乳動物,體型僅次於獅子、老虎[17][21][22]。它們的體型、體重差別很大:體重通常在56—96公斤(123—212磅)。有記錄的、體型較大的雄獸,體重158公斤(348磅)上下(與母虎或母獅體重相當;但值得注意的是,稱重時那隻動物的胃部是鼓的)[23][24]。體型最小的雌獸只有36公斤(79磅)[23]。雌獸通常比雄獸小10%到20%。從鼻端到尾根部測長度,這種貓科動物體長1.12至1.85米(3.7至6.1英尺)。尾巴是所有大型貓科動物中最短的,45至75 cm(18至30英寸)[23][25]。腿也不長,和體重近似的小老虎、小獅子比短得多,但腿粗而有力。美洲豹站立時肩高63至76 cm(25至30英寸)[26]。美洲豹與毛色接近的花豹比,更大更重、更矮更壯。
發現的情況表明,不同地區、不同棲息地的美洲豹,體型存在進一步的差異;體型往往沿北向南的方向變大。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查梅拉•庫伊克斯馬拉生物圈保護區,對美洲豹作的一項研究表明,它們的體重平均約為50公斤(110磅)左右,相當於一隻雌性美洲獅的大小[27]。委內瑞拉和巴西的美洲豹大得多,雄性體重平均95公斤(209磅)左右,雌性的平均體重大約在56—78公斤(123—172磅)[17]。巴西潘塔納爾濕地中,雄性年長的美洲豹,重136公斤(300磅)或超過這一重量的並不罕見。那裏的美洲豹擁有着最重的記錄,有一頭清空胃部後重達148公斤(326磅)。森林裏的美洲豹毛色往往更暗、也比那些在開闊地帶發現的小得多。這可能是因為森林裏淪為獵物的大型食草動物更少的緣故(潘塔納爾濕地就位於一片開闊濕潤的盆地)[28]。
矮短粗壯的四肢使得美洲豹很擅長攀爬、匍匐和游泳[26]。它們頭部結實、下頜力量極其強大,咬力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排第三,僅次於虎和獅[29]。體重100公斤(220磅)的美洲豹,犬齒施加的咬力達503.6 kgf(1,110 lbf),裂肉齒槽施加的咬力達705.8 kgf(1,556 lbf)[30]。這種力量上的適應性改變,使美洲豹的牙能貫穿龜殼[31]。在一項比較研究中,研究者按體型調整研究對象的咬力,最終把美洲豹和雲豹評為咬力最大的貓科動物,超越了虎和獅[32]。有報道稱,「一隻美洲豹能憑藉下頜力量,拖着一頭800磅(360公斤)的公牛走25英尺(7.6米),還能把最重的骨頭給磨成粉」[33]。美洲豹可在茂密的灌木叢中捕食重達300公斤(660磅)的野生動物,它們矮短粗壯的體格也是根據獵物和環境作適應性調整後的結果。
美洲豹毛皮的底色通常為黃褐色,但身體大部分區域也可呈現紅棕色。腹部卻呈白色[26]。這種貓科動物棲居的森林光影斑駁,它們周身的玫瑰形斑紋是很好的偽裝。每隻美洲豹身上的花斑都各不相同:玫瑰形斑紋理可能有一個或多個斑點,斑點形狀不一。頭部和頸部的斑點通常是實心的,尾巴上的也是。在這些區域,點有可能形成一條色帶[17]。
雖說美洲豹酷似花豹,但更矮、更壯,也更重。可以通過比較玫瑰形斑紋,將兩種動物區分開來:美洲豹身上的玫瑰形斑紋更大、更少,往往也更黑,斑紋輪廓線條更粗,當中有小斑點,這是花豹沒有的。美洲豹與花豹比,頭更圓、更短,四肢更粗壯[34]。
這一物種毛色多樣。黑化症往往使它們接近黑色。患黑化症的美洲豹通體黑色,但細看仍看得出斑紋。
黑化的毛色不像帶斑點的毛色那樣常見,但仍在美洲豹中佔百分之六左右[35]。基因突變率存在幾個數量級的差距。因此,該現象得到自然選擇理論的支持[36]。一些證據指出,黑化症等位基因是顯性的。黑色形態或許是體現雜合子優勢的一個例子;尚無確鑿證據表明,將該物種囚禁哺育會導致這種結果。患黑化症的美洲豹(又稱「黑」美洲豹)主要分佈在南美洲部分地區,北美洲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生活的野生種群中,幾乎沒聽說有這類成員;墨西哥特萬特佩克地峽以北,也從沒有這方面的記載[37]。
就像別的大型貓科動物一樣,美洲豹也會患白化症;患白化症的個體極為罕見,有時被稱為白豹;就像野外發生白化的頻率一樣,自然選擇使得白化概率和發生基因突變的概率一樣低。
分佈及棲息地

美洲豹目前的領土從墨西哥出發,經中美洲,抵達南美洲;其中包含巴西與亞馬遜盆地交織的大片地區。領土囊括的國家有:阿根廷、伯利茲、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尤其是該國的奧薩半島)、厄瓜多爾、法屬圭亞那、危地馬拉、圭亞那、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烏拉圭、秘魯、蘇里南、美國,以及委內瑞拉。該物種目前已在薩爾瓦多和烏拉圭絕跡[1]。
自從美洲豹這一貓科動物於更新世期間跨越白令陸橋來到美洲後,便定居下來。現代美洲豹的直系祖先是更新世北美洲美洲豹,體型比當代美洲豹大。伯利茲400平方公里的卡克斯康伯盆地野生動物保護區、墨西哥5300平方公里的錫安卡恩生物圈保護區、秘魯近15000平方公里的馬努國家公園,巴西約26000平方公里的欣古國家公園,還有其他許多保護區,都有這一物種的身影。
之所以把美國包括進來,是因為人們偶爾在該國西南部,特別是亞利桑那州[38]、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薩斯州見過美洲豹,儘管這些區域是另一大型貓科動物美洲獅的主要棲地。20世紀早期,美洲豹的棲息地,往北延伸至科羅拉多大峽谷,往西延伸至南加利福尼亞州[39][40][41][42]。美洲豹在美國是受《瀕危物種法案》保護的物種,該法案已禁止人們為獲取毛皮槍殺這種動物[43][44][45]。亞利桑那州的狩獵嚮導和負責野生動物工作的官員,於1996年和2004年之後,在該州南部拍到過美洲豹的照片,或做過文字記述[46]。2004至2007年,亞利桑那州南部、布宜諾斯艾利斯國家野生動物避難所附近的研究人員報告,發現兩三頭美洲豹。其中一隻被稱為「雄獸B」,它曾於1996年在該地被拍到過[47]。任何一個物種想在美國長久繁衍下去,有三點至關重要:保護它們免遭殺戮、確保棲息地獵物充足、與墨西哥裔居民搞好關係[48]。2009年2月,一頭重53.5公斤(118磅)的美洲豹在亞利桑那州的圖森被捕獲,安上無線電項圈後被放歸野外。它被捕獲的地點,比人們先前以為的美洲豹最北棲息地更北;這也表示,亞利桑那州南部或許存在美洲豹長期繁育的種群。這隻動物的身份隨後得到確認,它其實就是2004年被拍到過的雄性美洲豹(「雄獸B」)[49]。2009年3月2日,「雄獸B」再度被捕獲,在被發現患有腎衰竭後,接受了安樂死。人們認為這隻動物有16歲,年齡超過了所有已知的野生美洲豹[50]。
美墨邊界圍欄按當前提案修完後,不僅會降低與墨西哥種群之間的基因流動性,還會阻礙物種進一步向北擴張,從而減小了所有目前在美國棲居的種群的生存幾率[51]。

歷史上,這一物種的分佈範圍曾涵蓋美國南部半數區域,並向南延伸很遠,囊括南美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總體上看,它的北部棲息地向南後撤了1,000 km(620 mi);南部棲息地向北後撤了2,000 km(1,200 mi)。美國發現過冰河時期美洲豹的化石,時間可追溯到4萬至11500年前,一些化石出現在密蘇里這樣北面的重要地區。化石證據顯示,美洲豹最重190公斤(420磅),比這種動物現代的平均體型大得多[52]。
這種貓科動物的棲息地包含:中南美洲的雨林、爆發季節性洪水的開闊濕地和乾草原。這些棲息地中,美洲豹對茂密的森林偏愛有加[28]。這類貓科動物已經以最快的速度喪失在阿根廷潘帕斯低地、墨西哥乾旱草原、美國西南部等更乾燥地區的棲息地[1]。它們的分佈遍及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以及乾旱落葉林(其中包括:美國歷史上出現過的橡樹林)。美洲豹喜歡住在河流、沼澤旁邊,或是濃密的雨林中;密林的掩護有助於它們追蹤獵物。有人曾在海拔3800米的高度發現過美洲豹,但它們通常不會棲居在高山,墨西哥中部的高原或安第斯山脈中也找不見它們[28]。美洲豹偏愛的棲居地往往是沼澤和有樹的地方,不過也有些住在灌木叢林地區和沙漠[53]。
生態作用及行為
成年美洲豹屬於頂級掠食者,這意味着:它在野外,處於食物鏈頂端,不會淪為獵物。但有時因領地狩獵區有其他頂級掠食者闖入如黑凱門鱷或森蚺而發生衝突,後兩者也有單獨殺死美洲豹的能力。這種頂級貓科動物能通過控制諸如食草或食腐哺乳動物等獵物的種群水平,維持森林系統的結構完整性[27][54];所以美洲豹也被定義為基石物種。不過準確界定美洲豹這類物種對生態系統起的作用有難度,因為必須同不存在該物種的地區數據,以及該物種當前棲息地的數據作比較,同時控制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們認可這樣一個事實,即:中等大小的獵物在基石捕食者缺失的情況下,種群數會增加;基石捕食者被假想具有負向級聯效應[55]。但野外工作表明,這種情況或許屬於自然變異,種群數也可能不會一直增加。因此,不是所有科學家都接受基石捕食者的假說的[56]。
美洲豹也對其他掠食者起着影響。美洲豹和美洲第二大貓科動物美洲獅,往往是同域分佈的(即相關物種的領地交疊)[27],兩者也往往被合起來研究。美洲獅若同美洲豹同域分佈,體型就比平常的小,也小過當地美洲豹。美洲豹傾向於獵捕更大的獵物,獵物往往超過22公斤(49磅);美洲獅的獵物更小,通常在2、22公斤(4.4、48.5磅),這也讓美洲獅體型小了下來[57][58]。這種情況對美洲獅來說可能具有優勢。美洲獅的獵物生態位更寬,這涵蓋了它捕食更小獵物的能力,這有可能讓它在被人類改造的土地上生活時,比美洲豹更有優勢[27]。儘管兩者都被界定為近危物種,但美洲獅目前分佈廣得多[59]。

雌性美洲豹大約兩周歲時性成熟,雄性性成熟的時間為三、四歲。人們認為這種貓科動物在野外全年均可交配,而它們的分娩次數可能會在獵物充沛時增加[60]。對於被囚禁雄性美洲豹作出的研究,為它們全年都可交配的假說提供了證據;它們的精子特徵和射精品質不會隨季節波動;研究還發現,被關美洲豹的繁殖成功率低[61]。將37天作為一個完整周期,雌性發情期為6至17天;雌獸通過做尿味標記、叫得更響,來宣告自己做好了繁殖準備[60]。雌雄美洲豹求偶階段遊走的地區比平時更廣。
伴侶交配後分道揚鑣,雌獸全權承擔養育職責。妊娠期93至105天;雌獸最多產四隻幼崽;最普遍的情況是產兩隻。考慮到可能出現殺嬰行為,雌獸在產下幼崽後無法容忍任何成年雄獸接近身邊的;人們也在虎身上發現了該行為[60]。
幼獸初生時,什麼也看不見,兩周後看清事物。幼崽三個月後斷奶,但會在出生的巢里待六個月,直到能陪母親狩獵為止[62]。它們會再在母親身旁一到兩年,之後離開,自己建領地。年輕公獸起初四處遊走,與比它們大的美洲豹相互爭搶,直到成功宣佈自己擁有某片領地的主權。據估計,野生美洲豹的壽命一般在12到15年左右;圈養美洲豹最長活到23歲,躋身最長壽貓科動物之列[63]。
美洲豹和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在野外形成母獸單獨哺育幼獸的組合。成年美洲豹往往在求偶或交配時才見面,但在一些趣聞軼事中曾有人表示,看見過為數不多、美洲豹之間不以求偶為目的的社交行為[64]。美洲豹也會為自己打拼出遼闊疆土,雌獸的疆域在25到40公里,可能相互重合,但通常彼此選擇避讓。雄獸的疆域大約是雌獸的兩倍,疆域大小隨獵物和空間而變化,並且不會重疊。一頭雄獸的領地內可以容納幾頭雌獸的領地[64][65]。美洲豹通過抓痕、尿液和糞便標記領地[66][67]。
美洲豹像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一樣會咆哮[68][69],並以這種方式警告想與自己爭奪領地或交配權的對手離開;野外曾聽到過美洲豹之間發出一連串密集的呼喊,相互回應[31]。它們的咆哮聽着往往像一串串咳嗽聲;它們還可以喵喵叫或咕嚕嚕叫[63]。雄獸之間會為交配而戰,但很罕見;人們在野外見過美洲豹規避劍拔弩張局勢的行為[66]。衝突通常是為爭搶領地,一頭雄獸的地盤上有可能同時住着兩三頭雌獸,但無法容忍其他成年雄獸入侵[64]。
美洲豹常被描述成夜行性動物,但更確切的說,它們在晨昏時最為活躍。美洲豹不論雌雄,都會進行狩獵,但因為雄獸的領地更大,所以會走得都比雌獸遠。有獵物的時候,美洲豹在白天也可能會進行狩獵。與其他大型貓科動物相比,美洲豹相對活躍,約有50%到60%的時間都處於活躍狀態[28]。
因為美洲豹天性神出鬼沒,加上難以深入牠們的棲息地,所以連看見這種動物都很有難度。因此對美洲豹進行研究就困難得多了。


和所有貓科動物一樣,美洲豹是一種純粹的肉食動物,只吃肉。它屬於投機取巧的獵手,食譜至少囊括87個物種[28]。實際上,美洲豹能捕食中南美洲找得到的任何一種陸地或河岸地區的脊椎動物,但更喜歡大型獵物。它們在飲食方面與自己舊大陸的表親們相比,吃的更雜:美洲熱帶區域,小動物們的多樣性高,大型有蹄類卻數量較少、多樣性較低,這是美洲豹亞屬動物喜歡的。它們通常獵食凱門鱷、鹿、水豚、貘、西猯科動物、狗、偽狐屬動物,有時甚至捕食水蚺。不過,這種貓科動物也會吃任何捉得到的小型物種,包括:蛙類、小型囓齒目及豪豬、鳥(主要是鳳冠雉科這類生活在地面的鳥)、魚、樹懶、猴,還有龜[70]。舉例來說,在伯利茲卡克斯康伯盆地野生動物保護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地美洲豹的食譜主要包括犰狳科動物和無尾刺豚鼠。有些美洲豹還獵食家畜。美國為數不多被報道的美洲豹中,有一隻名叫「首領」,人們還發現它捕食過美洲黑熊。人們在它糞便中找到毛髮,並在一具黑熊被部分消化的屍體上發現顱骨處明顯有美洲豹咬穿的痕跡,從而得出這項推論。這表明,美洲豹或許在黑熊還在那片地區時獵捕過黑熊。人們還知道,眼鏡熊會躲避美洲豹,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偶爾也會淪為對方的獵物。
有證據表明,野外的美洲豹會啃食卡皮藤的根[71]。
雖說美洲豹也常採用其他豹屬動物那樣的技巧,深深咬住對手喉部或使其窒息,但有時也會採用一項獨門必殺技:直接用犬齒洞穿獵物(尤其是水豚)雙耳間、顱骨處的顳骨,貫穿大腦[72]。這有可能是為「破開」龜殼做的適應性調整;龜這類帶盔甲的爬行動物在更新世晚期物種大滅絕後,就可能成為美洲豹大量捕食的獵物。咬穿顱骨的做法在捕食哺乳動物時被專門採用;面對凱門鱷這類爬行動物時,美洲豹會跳到獵物背上,切斷頸椎,讓獵食對象動彈不得。包括平均重約385公斤(849磅)的大型棱皮龜在內的海龜,會儘量把巢安在海灘上;美洲豹攻擊它們時,會咬對方的頭,往往會把這類獵物的腦袋給咬下來,再拖走吃掉[73]。傳聞說,美洲豹在捕殺馬時,會跳到它們背上,一隻爪子按住馬的口唇,另一隻按在後頸上,然後用力扭,造成頸部錯位。在當地人的奇談軼事裏,美洲豹在獵捕一對綁着的馬時,會先殺掉一隻,再在另一隻還活着、有意識的情況下,把死馬和活馬一起拽走[74]。像狗這樣小一點的獵物,抬爪朝顱骨一揮就能解決掉了。
美洲豹尾隨伏擊獵物,而不追捕它們。這種大貓會沿林道緩慢行走、聆聽並尾隨獵物,然後猛衝或發起伏擊。美洲豹會憑藉掩護髮動攻擊,還往往選擇狩獵對象的盲區,快速撲向對方。無論是當地人,還是野外研究人員都認為,這一物種的伏擊能力在動物王國所向無敵,也可能因為這樣,它成了不同環境中的頂級掠食者。伏擊有可能包括:尾隨獵物跳入水中,因為美洲豹很會邊游泳,邊大開殺戒。它力大無比,能把小母牛大小的動物屍體拽上樹,免遭洪水淹沒[64]。
美洲豹一殺死獵物,就將屍體拖到灌木叢或別的隱秘場所。它們先吃頸部和胸部,而不是上腹部。先吃心、肺,再吃肩部[64]。據估計,一隻最最輕、體重34公斤(75磅)的美洲豹,一天要吃1.4公斤(3.1磅)的食物[40]。圈養美洲豹體重50至60公斤(合110至130磅),建議每天多餵2公斤(合4.4磅)肉[75]。野外,消化自然更不規律;野生動物將大把精力花在捕殺獵物上,它們一頓最多可以消化25公斤(合55磅)肉,接着會餓上段時間[76]。
美洲豹和其他豹屬物種不同,極少襲擊人類。不過,隨着人類越來越多地侵佔它們的棲息地,隨着獵物數量的減少,美洲豹攻擊人的情況呈上升趨勢[77]。有時,圈養的美洲豹會攻擊動物管理員[78]。此外,過去,美洲豹攻擊人的情況似乎更普遍,至少西班牙征服者到達美洲後是這樣的。當時,美洲豹在美洲,就像舊大陸的獅、虎一樣,令人聞風喪膽。可即便在那個年代,美洲豹主要的獵物還是水豚,而不是人。查爾斯•達爾文在報告中記錄了美洲原住民的一種說法——只要水豚數量充足,人們就不用很怕美洲豹[79][80]。甚至還可在水中突擊捕獵岸上的鱷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美洲豹也有吃腐肉的習性。
威脅


現今在野外美洲豹種群數量正在銳減。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這種動物列為近危物種,這意味着它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面臨滅絕的危險。導致這種態勢的原因是:它們丟失了部分疆土,這包括:它們原先在北部的領地確確實實減少了,剩下的疆土也越來越支離破碎[1]。20世紀60年代,美洲豹數量減少得特別顯著,每年有15000多張美洲豹的皮被帶出巴西與亞馬遜盆地交織的地區;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出台後,毛皮貿易大幅減少[81]。人們在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作出預言後,展開細緻工作,結果顯示:該物種丟失了原先37%的疆域;另外18%的疆域狀態不詳。更令人感到鼓舞的是,美洲豹在剩餘疆域,尤其是亞馬遜盆地和周邊的格蘭查科以及潘塔納爾濕地,長期生存的可能幾率被認為高達70%[82]。
美洲豹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美洲豹棲息地的森林被砍伐;與人類爭奪食物,特別是在乾旱和不毛之地爭奪食物的頻率增加[1][83];偷獵;北部疆域的颶風;還有農場主的行為。農場主往往在美洲豹捕殺家畜後殺死這種貓科動物。情況表明:美洲豹調整適應了獵物後,將牛作為自己一類主要食物。雖說為放牧清理土地的做法是該物種面前的一個問題,但當牛被首度引入南美洲時,美洲豹種群數可能攀升過,因為這種動物曾把牛群作為新獵物並從中獲益。由於美洲豹貪戀家畜,農場主雇來全職獵手,捕殺它們[63]。
數十年來,毛皮貿易商一直很看重野生貓科動物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皮。從20世紀初開始,人類大量獵捕美洲豹,多度捕殺加上棲息地被毀導致美洲豹數量減少,也使得獵人和貿易商到了20世紀60年代,將重心逐漸轉向更小的物種。二戰末到20世紀70年代,經濟發展和制度的欠缺,使得圍繞美洲豹的皮所展開的國際貿易空前繁榮。儘管非法貿易與販賣仍是個問題,但從1967年起,相關規定開始被加入各國法律以及國際協議中,和美洲豹有關的國際貿易的報道也少了。交易數從1967年多達13000張皮,降至1969年的7000張皮;1976年以後,這種情況可以忽略不計了。這一時期,美洲豹皮的最大出口國是巴西和巴拉圭,最大進口國是美國和德國[84]。
生態保護
美洲豹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裏,這表示,不得就它們或它們的任何部位展開各類國際貿易。在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法屬圭亞那、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蘇里南、美國和委內瑞拉,獵捕美洲豹都是被禁止的。在巴西、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墨西哥和秘魯,獵捕美洲豹都受到約束[1]。玻利維亞仍允許戰利品狩獵的進行;美洲豹在厄瓜多爾和圭亞那不受保護[85],在美國的《瀕危物種保護法》中被列為瀕危物種。
由於美洲豹的活動範圍跨越18個國家,各國政策規定有差別,對該物種的保護是項複雜的工作。2000年,圍繞美洲豹生態保護的重要區域,即所謂「美洲豹生態保護單元」,被確立。這些面積廣大的地區里居住着至少50頭美洲豹。人們結合美洲豹及其獵物的情況,對各單元的大小、關聯性、棲息地質量一一作出評估和衡量。這樣,在36個地理區劃確定了51個美洲豹生態保護單元,作為美洲豹生態保護的重要地區;它們包括[82]:
- 墨西哥的西馬德雷山脈
- 綿延經過墨西哥、伯利茲和危地馬拉的塞爾瓦瑪雅熱帶森林
- 洪都拉斯、巴拿馬和哥倫比亞境內濕潤的喬克—達里安森林
- 塞拉利昂德塔毛利帕斯山區
- 委內瑞拉平原
- 塞拉多以北和巴西境內的亞馬遜盆地
- 阿根廷米西奧內斯省
近期研究強調,為了讓這一物種延續下去,始終確保美洲豹基因庫內的基因能進行良好的交換是很必要的;要做到這一點,美洲豹棲息地相互連接就很重要。為促成這件事,人們組建了一個名為「美洲豹巡遊地」的新工程,將多個美洲豹經常出沒的地區連接起來[86]。
1986年,伯利茲建起卡克斯康伯盆地野生動物保護區,這是世上首個美洲豹生態保護區[87]。
由於人們很難進入該物種的許多領地,尤其是亞馬遜中心地帶,估算美洲豹數量存在難度。研究人員往往會把重心放在特定的生物區,站在物種層面做的分析也就很少了。1991年,人們估計有600至1000隻美洲豹生活在伯利茲(,這也是總數最多的一年)。一年前,人們估計,墨西哥面積4000平方公里的卡拉克穆爾生物圈保護區內,生活着125至180隻美洲豹;另有350隻美洲豹生活在恰帕斯州。相鄰的危地馬拉瑪雅生物圈保護區,面積15000平方公里;美洲豹數量可能在465至550隻。2003和2004年的研究工作採用全球定位系統遙測技術,發現重要性很高的潘塔納爾地區,每100平方公里只有六到七頭美洲豹,這和採用傳統手段測出的10到11頭的結果形成對比,表明被廣泛使用的採樣方式有可能造成對這種貓科動物數量的估測虛高[88]。
另外,設立保護區時,周邊地區往往是工作的焦點,因為美洲豹不可能把自己限定在某個保護區裏不出去;種群規模擴大時,它們就更不可能把自己局限住。在讓保護區有效提供保護的問題上,人類對保護區周邊地區抱的態度,以及防止偷獵的法律法規的設立,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89]。
人們為了估算特定區域內美洲豹種群的規模、跟蹤個別美洲豹,廣泛使用相機陷阱和野生動物跟蹤遙測技術;在搜尋犬的協助下找到美洲豹的糞便,研究它們的健康和飲食情況也是可以的[90][91]。目前保護工作的中心往往落在:教育農場主和促進生態旅遊方面[92]。美洲豹往往被界定為傘護種——它們的領土範圍和棲息地要求涵蓋了很廣闊的領域;於是,它們如果得到保護,其他許多更小型物種的領土也就得到了保護[93]。美洲豹這種能獵食的傘護種,從地形圖上看,就像是「移動連結」。因此,生態保護組織清楚其他物種也將從中獲益後,可以把重點放在為美洲豹提供能提供且相互關聯的棲息地上[92]。
人們正在開展生態旅遊,讓公眾對美洲豹這類有魅力的動物產生興趣,同時又能將創造的收入用作生態保護工作。在非洲做的評估已表明:生態旅遊對非洲貓科動物的保護產生了幫助。和保護非洲大型貓科動物一樣,人們對圍繞美洲豹的生態旅遊存在的一個主要擔心在於,這一物種需要大片棲息地,因此如果採用生態旅遊來幫助保護美洲豹的話,那就要考慮某些問題,比如:如何讓目前的生態系統一直不受破壞,或者,如何讓新的生態系統大到足以支持一個美洲豹種群在那裏繁衍下去[94]。
1799年,托馬斯•傑斐遜筆下的美洲豹[95],這種生活在美洲的動物,是北美洲本土唯一會咆哮的貓科動物[96]。人們在亞利桑那州仍能偶爾見到「酋長」這樣的美洲豹,這也促使當局採取行動保護它們[96]。例如:2012年8月20日,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建議,在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辟出838232英畝土地,作為美洲豹的主要棲息地。這塊土地面積比羅德島還大[97]。
神話和文化

美洲豹在前哥倫布時期的中美洲和南美洲,象徵着權力和力量[98][99][100]。公元前900年,在安第斯的多種文化中,對美洲豹的熱愛在早期的查文文化中播撒着,並於公元前900年被如今秘魯的絕大多數人接受。秘魯北部稍晚出現的莫切文化,在許多陶瓷製品中將美洲豹作為力量的象徵。穆伊斯卡人生活在哥倫比亞與安第斯山脈交匯的涼爽的昆迪博亞森色高原上;他們的宗教將美洲豹視作一種神獸;人們身穿美洲豹皮舉行宗教儀式[101]。獸皮被拿去和生活在歐林諾基亞熱帶低地地區的人做交易。內梅克內(Nemequene)這位統治者的名字取自穆伊斯卡語言中的內梅(nymy)和克內(quyne),合起來是指「美洲豹的力量」[102][103]。
中美洲的奧爾梅克文化,是墨西哥灣地區早期的一種幾乎與查文文化同時出現的、有影響力的文化,在雕刻和小雕像上創造出一種極富特點的「美洲豹人」的圖案,圖案上的美洲豹或是人彰顯美洲豹的特色。瑪雅文化後期,美洲豹被認為既能促成活人和死者間的溝通交流,又能保護皇家宅院。瑪雅人把這些極具力量的貓科動物看成自己精神世界的同伴,一部分瑪雅統治者的名字裏帶有瑪雅語系里「美洲豹」的意思(在不少瑪雅語系裏被念作「巴拉姆」,Balam)。「巴拉姆」在瑪雅人的姓氏中仍很常見。奇拉姆·巴拉姆的名字裏也有它的身影;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作家,對17、18世紀瑪雅文化作了匯編記述,將許多重要知識保存下來。阿茲特克文明里同樣有美洲豹的形象,它在其中代表着統治者和武士。阿茲特克人塑造了一群武士精英,也就是阿茲特克神話中的美洲豹騎士。人們認為,美洲豹是威力強大的神特斯卡特利波卡化身動物時的圖騰[64][104]。
當代文化中廣泛使用美洲豹的圖案或名稱。美洲豹是圭亞那的國獸,出現在該國國徽上[105]。亞馬孫省,哥倫比亞的一個行政區劃,它的旗幟上就有一隻黑美洲豹的身影,朝一位獵人撲去[106]。美洲豹還出現在巴西雷亞爾的鈔票上。也常出現在南美許多當代文化的神話傳說里[107],往往被描繪成一種賜予人類原初之火的生物。
大量產品以美洲豹命名,最著名的就是英國一款以「美洲豹」命名的奢華汽車品牌——「積架」。美國國家欖球聯盟的傑克遜維爾美洲豹隊,還有墨西哥足球俱樂部基亞帕斯足球會(別名美洲豹)等運動特許經營權中,也用「美洲豹」命名。阿根廷欖球聯盟徽章的上半部就是只美洲豹;不過因為有位編輯弄錯了,該國國家隊的別名成了「美洲獅」[108]。墨西哥市1968年舉辦奧運會時,為紀念古代瑪雅文化,將紅色美洲豹作為第一個奧運官方紀念品[109]。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