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居住在緬甸若開邦的一個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羅興亞人(洛興亞語: 𐴌𐴗𐴥𐴝𐴙𐴚𐴒𐴙𐴝)是居住於緬甸若開邦阿拉干地區北部的一個回教徒(穆斯林)族群,緬甸稱其為「孟加拉人」(緬甸語:ဘင်္ဂလီ),主要居於近孟加拉國邊界的孟都和布迪當鎮一帶。在2016至2017開始的羅興亞難民危機前,有大約100萬羅興亞人居住在緬甸。根據緬甸現行國籍法,羅興亞人無法獲得公民身份。
羅興亞人 ရိုဟင်ဂျာ 𐴌𐴗𐴥𐴝𐴙𐴚𐴒𐴙𐴝 রোহিঙ্গা | |
---|---|
總人口 | |
1,547,778[1]–2,000,000+[2] | |
分佈地區 | |
孟加拉國 | 1,300,000+(2018年3月)[3] |
沙特阿拉伯 | 500,000(2017年10月)[4] |
緬甸 | ~400,000(2017年11月)[5] |
巴基斯坦 | 350,000(2017年10月)[6] |
馬來西亞 | 150,000(2017年10月)(多數生活在馬來亞半島的吉隆坡和雪蘭莪)[6] |
阿聯酋 | 50,000(2017年12月)[6] |
印度 | 40,000(2017年9月,多數分佈於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德里和查謨-克什米爾)[7][8] |
美國 | 12,000+(2017年9月)[9] |
泰國 | 5,000(2017年10月)[10]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3,000(2014年10月)[11] |
印度尼西亞 | 1,000(2017年10月)(主要生活在亞齊省)[10] |
日本 | 300(2018年5月)[12] |
尼泊爾 | 200(2017年9月)[13] |
加拿大 | 200(2017年9月)[14] |
愛爾蘭 | 104(2017年12月)[15] |
斯里蘭卡 | 36(2017年6月)[16] |
語言 | |
羅興亞語(一種孟加拉語、阿拉伯語、若開語的混合語) | |
宗教信仰 | |
絕大多數為伊斯蘭教遜尼派 | |
相關族群 | |
孟加拉人 |
2010年代開始,羅興亞人與緬甸政府的雙方衝突再次爆發。2015年,隨着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的報復力道加大,羅興亞人四處流徙,但東南亞各國幾乎都不願意接納羅興亞難民,引致了2015年羅興亞人難民危機。2016年10月至今,一些羅興亞人組織了若開羅興亞救世軍,多次襲擊緬甸軍警。[17]2017年8月,150名恐怖分子向若開邦發動襲擊,造成多人傷亡。這引發了緬甸政府派出軍隊大規模清鄉、肅清恐怖分子,行動激烈戮及無辜,對於青年男子更是直接就地正法,造成約有80萬羅興亞人需偷渡孟加拉,即2017年羅興亞難民危機和被種族清洗危機。
許多羅興亞人被迫從緬甸逃離到鄰國孟加拉的貧民窟和難民營生活,並沿泰國到緬甸邊境地區一路逃難,很多羅興亞人更從海上逃至其他鄰國或東南亞地區,如馬來亞半島和印度尼西亞避難。按照聯合國的説法,羅興亞人是世界上最被迫害的少數民族之一。而難民危機也造成多國政治和難民人權的矛盾,各方原則和立場問題。
「羅興亞」這個名詞的語源有爭議。以下列出最常見的三種說法。
羅興亞人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
羅興亞人信仰伊斯蘭教,宗教也是他們的民族認同的基礎和生活重心,也是他們與周邊上座佛教民族文化和心理隔絕的最重要原因。由於緬甸政府否認他們有本土族群的地位,他們被稱為「孟加拉非法移民」。過去,羅興亞人也因教導和實踐宗教信仰而被捕。
緬甸政府限制他們在公立學校受教育機會,很多羅興亞人選擇回教宗教教育作為其唯一選擇。清真寺和回教學校存在於大多數村莊。
羅興亞語是羅興亞人的語言,[24][25]也是在印歐語系中屬於印度-雅利安語族東部語支孟加拉-阿薩姆亞語支,並與孟加拉語接近的一種混合語言。它跟孟加拉國東南部的孟加拉語吉大港方言最接近。[26]
儘管羅興亞語與其他的孟加拉語言關係緊密,但其書寫文字原本是用阿拉伯字母寫的,[27]而不是採用孟加拉文。而近年羅興亞人亦積極開發用其他文字系統來書寫羅興亞語,例如:拉丁字母、緬文、又或採用烏爾都字母之類與傳統阿拉伯字母不同的地方變體。當中以拉丁字母為近年的新書寫標準。
羅興亞語採用的拉丁字母除了使用原有A到Z等26個字母以外,還包括兩個額外的擴展拉丁字母:Ç和Ñ。[28]為更準確地表示羅興亞語的音韻,五個元音<a e i o u>可與尖音符結合成為<á é í ó ú>。羅興亞語的ISO 639-3代碼為「RHG」。基本上,所有字母均可以在標準美國國際鍵盤佈局輸入。
在緬甸生活的羅興亞人以農耕為生,也從事商業。
由於緬甸政府認定他們是非法移民,只能生活在若開邦內的村落式營地,人身自由受限,所以以從事農業和日薪式零工為主。
若開邦位於緬甸西部,古稱阿拉干王國,自古以上座佛教立國,在文化上與緬甸更為接近,與西邊的孟加拉地區也長期和睦相處。在阿拉干王國的古都妙烏(Mrauk U),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幾百年前的清真寺。不過,那個時候,定居在阿拉干的回教徒人數很少,主要是從事貿易的商人[29][30]。
今日若開邦總人口數約三百五十萬人,該地分為兩大族群:若開族和羅興亞人,[31]若開族為上座佛教教徒,語言上操若開語(緬甸語若開方言),於西元九到十世紀前後成為該邦的主要族群,羅興亞人為回教徒,說孟加拉語吉大港方言為主,其主要分佈於孟都、布迪當、阿恰布、洞鴿、拉代當此五地,他們稱自己是在該地區定居幾代人的阿拉伯商人的後裔。然而,法國學者雅克·萊德研究顯示:「若開邦絕大多數回教徒的先人是從孟加拉遷移到若開邦。」又說: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實際上,他們的後代和整個回教徒已被毫無爭議地稱為『孟加拉人』。萊德認為,羅興亞人是一場政治運動,始於1950年代,旨在在若開邦創建「自治的回教地區」。
在緬甸最古老的回教徒團體可被追溯到西元八世紀,因為孟加拉灣季風貿易盛行所以帶來的定居回教商人社群,但當時人口數量極少。而從1430年起,孟加拉蘇丹國的扎拉魯丁便派手下大將瓦里克汗以五萬兵力征服此地並開始建政,從此開始大量孟加拉人口開始移入,這群人的後裔古早時稱趴題(Pathi)或錫巴迪(Zebradee),其背後意義是「母親是緬甸佛教徒、父親是外來的回教徒」。現則直接稱「穆斯林」[32]。
1660年印度開始戰亂。直到1784年緬甸才收復了若開邦地區。
在第一次英緬戰爭中(1824-1826年),緬甸再度喪失若開統治權,原先於第一次英緬戰爭中逃難至孟加拉的回教徒逐漸回流,而在第三次英緬戰爭(1852年、1885年)後,全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而英國殖民者為了發展殖民地事業增加緬甸勞動力,鼓勵大量印度和孟加拉移民遷移到當時人口較少且肥沃的阿拉干山谷作為農夫,並徵召大量英屬印度士兵於此區,是為第三波大移民浪潮。當時孟加拉和緬甸的阿拉干之間沒有國際邊界,對這些地區之間的移民沒有任何限制。在19世紀初,每年也有數千名出身吉大港地區的孟加拉人來到阿拉干求職。
英國人對該邦統治政策採人口普查、分而治之,也就是以宗教信仰確定緬甸人身分,以佛教徒與回教徒區分,而後來遷移至若開邦的回教族群,被稱為吉大港人。分而治之,在大緬甸政策的對待上,將緬甸分為緬族居住區與少數民族居住區,前者以直接統治為主,後者可保留自己的自治權力以藉此培植親英勢力,另外在此時英國政府統治較依賴孟加拉回教徒,對於緬甸本地的佛教徒評價較差,這使得緬族方面不滿日漸加深導致了兩族於1938年爆發流血衝突。
英國實施沿海農業開發政策,引進一批孟加拉墾戶到阿拉干,以99年為租期,把阿拉干的土地租給孟加拉人耕種。孟加拉墾戶沒有僱傭原先若開佛教徒的農民,反而對他們凌虐迫害,以把佛教徒趕出當地,然後大量僱用孟加拉的佃農。99年租期到期時,阿拉干的孟加拉人已經從1826年的3萬人增長到1925年的22萬人,數量幾乎與當地的若開人相等,而族裔間的衝突也開始增多起來。當時的英國駐阿拉干移民官司馬特(R.B.Smart)曾經記錄道:「阿拉干人(若開人)正在被來自西邊吉大港(現孟加拉國靠近緬甸的港口城市)的移民擠出他們的原住地,不得不向東部遷徙。」[29]在1931年的人口普查中,緬甸的回教徒人口為584,839人,佔當時總人口14,647,470人的4%。 396,504人是印度回教徒和1,474名中國回教徒,而186,861人是緬甸回教徒。人口普查發現,在緬甸出生的印度回教徒人數增加,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阿恰布永久定居(阿恰布有60%人口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當時有41%的緬甸回教徒生活在阿拉干。
二次大戰時,英軍為阻斷日軍通過阿拉干向印度推進,組建了一支由孟加拉回教徒組成的「孟加拉V支隊」。但英國人撤入印度之後,這支已經被武裝起來的隊伍並沒有遵從英國指令討伐日軍,而是大力屠殺阿拉干的上座佛教平民(若開族),強佔土地。根據緬甸人和英國人的記錄,成百的村莊被V支隊燒毀,超過10萬名佛教平民被殺害,僅邊境小鎮孟都就屠戮了3萬多佛教平民。[29]
日本二戰投降後,英國政府要求孟加拉V支隊將搶佔的土地歸還給若開人。但孟加拉人沒有歸還原主,而是擁槍自重,組建了穆斯林解放組織(MLO,後改名為「穆斯林聖戰黨」,Mujahid),並聯絡印度回教徒的領袖真納(巴基斯坦國父),試圖「攜」地加入不久後就要從英屬印度分離出去的東巴基斯坦。這一企圖遭到英國殖民政府的反對,也遭到真納的拒絕,阿拉干的英國行政長官說服了回教徒領袖,希望他們與緬族、撣族、克欽族等緬甸其他民族一起組成緬甸聯邦。[29]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大日本帝國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入侵東南亞,1942年1月日軍聯合泰國入侵緬甸,緬甸戰役爆發,日軍佔領緬甸全境後成立了親日的緬族政權緬甸國,日本帝國而為了西征印度在若開區徵召了以佛教徒為主幹的「若開愛國軍」,而英印政府則成立了以孟加拉回教徒為主的「第五軍團回教徒游擊隊」,使若開邦於1944年重回英印政府統治行列,之前離開的回教徒開始回流,而隨後爆發的巴基斯坦獨立戰爭使得羅興亞人的第四波移民潮開始。[33]
根據一些報道,緬甸獨立後,翁山將軍和吳努總理曾給予印巴分治前來到緬甸的羅興亞人公民權。羅興亞人越來越多,在若開邦北部成為優勢族群。印巴分治之後,更多孟加拉難民湧入若開邦,增加了羅興亞人的人數。1948年爆發了羅興亞人在緬甸西部的衝突,羅興亞人開始宣稱要脫離緬甸並且加入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他們的祖居地。他們的目標是脫離緬甸並最終與東巴基斯坦合併,於是發起了聖戰。這場聖戰運動中,許多無辜的若開人再次遭受到戰火波及,在自己的家園喪命。經過政府幾次圍剿後,這群聖戰分離分子才最終投降。而繼任吳努的吳奈溫,再也無法忍受要求愈來愈過火的羅興亞人。吳奈溫政府認為,已經給與羅興亞人緬甸的公民權與參政權,但羅興亞人卻是以武裝分離運動來回報,1982年緬甸政府發佈了新的公民法,不承認羅興亞人的政治權利。[34][35]
緬甸政府頒佈緬甸聯邦憲法,其中對少數民族提出民族代表院的做法,並承認羅興亞人為少數民族。1948年公佈的《國籍法》與《選擇國籍條例》(在英屬殖民地出生的新移民,且在緬甸居住八年以上者,方可申請歸化入籍)此事使大量文盲人口的羅興亞人,成為無國籍者。而在若開邦地位部分,該政府採折衷作法:沒有同意完整若開邦建立,也沒有同意羅興亞人的北若開單獨回教邦的建議,而是設立若開邦但將梅餘地區(含孟都、布迪當、拉代當)成立直屬中央的墨玉邊疆區。[36]
穆斯林聖戰黨曾要求成立自治的回教邦,遭到緬甸聯邦政府拒絕。聖戰黨隨即發動了針對聯邦政府的叛亂,即羅興亞人在緬甸西部的衝突,他們稱之為聖戰,搗毀了若開邦北部倖存的佛教徒村莊,控制了整個若開邦北部和緬巴邊境(當時孟加拉國尚未獨立,屬於東巴基斯坦),使得更多的孟加拉貧民得以湧入若開邦(當時緬甸比東巴基斯坦富裕),目的是在阿拉干建立一個自治的伊斯蘭國。到了20世紀50年代,他們開始使用「Rohingya」一詞,這可能是Rooinga一詞的延續,以建立一種獨特的身份並將自己視為本土民族。緬甸政府軍曾數次與這些聖戰士交火,面對優勢火力下,沒被殲滅的聖戰士們數度詐降,但總是會在不久之後繼續叛亂。[29]
1960年代,緬甸總理吳努為了獲得更多選票,許諾給予羅興亞人公民權,招致軍方強烈不滿,也成為後來吳奈溫發動政變罷黜吳努的原因之一。[29]
1971年羅興亞人因為受孟加拉國解放戰爭的影響而開啟第五波移民潮。
1974年通過緊急移民法案,使羅興亞人在居住地成為外僑。
1977年發動龍王行動,使羅興亞人人身與行動自由嚴重受限。
1982年緬甸國籍法[37]的再次頒佈將緬甸公民分為普通公民、準公民、歸化三種身分,而此國籍法採血統主義,也就是雙親中至少一位須為本國公民(1948年前就定居此地的明確證明)這使得羅興亞人只能成為外僑,據國際人權組織統計約一百萬羅興亞人於此時被剝奪了國籍。[38]
隨着印巴分治和孟加拉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建國(孟加拉國解放戰爭)等事件的發生,孟加拉經濟長期處於欲振乏力狀態,越來越多的孟加拉難民逃進若開邦,進而蔓延到緬甸內陸。據法國遠東學院學者雷德(Jacques P. Leider)在其2013年發表的研究論文《若開邦的穆斯林以及羅興亞人的政治工程》中披露,1975年(孟加拉從巴基斯坦分離後不久),時任英國駐緬甸大使館官員奧布萊恩(T.J. O’Brien)在使館的內部檔案中記錄道:「他(孟加拉駐緬甸大使K.M. Kaiser)承認,超過50萬的孟加拉越境者進入了若開邦,而緬甸政府有權拒絕他們。」[29]
奧布萊恩還寫道:「在孟加拉當時的困境下,凱瑟懇求緬甸當局,不要對這件事施加壓力,並對緬甸政府沒有在自己國家不幸之際驅趕難民而表達了感激。[29]」
奈溫發動了幾場平息回教徒聖戰的剿匪行動,其中以1978年和1991年的兩次戰爭最為猛烈。緬甸軍隊以奈溫特有的鐵血無情,將若開邦境內的回教徒武裝基本上剿滅乾淨,收回了大片土地,許多回教徒農民也因失去土地而淪為流民。所謂的「羅興亞難民」一詞,就是在1990年代之後才越來越多地見諸回教傳媒,進而逐漸被國際社會所使用的。 [29]
羅興亞領導人支持8888民主運動。在1990年緬甸大選期間,羅興亞人的民主與人權黨在緬甸議會中贏得四個席位。四位羅興亞議員包括Shamsul Anwarul Huq,Chit Lwin Ebrahim,法扎爾·艾哈邁德和努爾·艾哈邁德。這次選舉是由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的,昂山素姬被軟禁,不准成為總理。緬甸軍政府於1992年禁止民主與人權黨。其領導人被捕,入獄、遭受刑求,羅興亞政客禁止競選。2005年,Shamsul Anwarul Huq根據有爭議的1982年緬甸公民法第18條被起訴,並被判處47年監禁。2015年,執政聯邦鞏固與發展黨議員Shwe Maung被取消參加2015年緬甸大選,理由是根據1982年的緬甸公民法,他的父母不是緬甸公民。
截至2017年,緬甸沒有單一的羅興亞人議員,羅興亞人口沒有投票權。
蘇茂將軍時期(1988-1992年) 1988年蘇茂政變上台於1991年實施若開邦行動直接破壞該地的回教清真寺並再度大建佛寺並開始大清剿羅興亞回教組織,即清潔美麗國家行動。 [39]
丹端政府時期(1992-2011年) 緬甸政府開始與國內各叛軍進行停火協議,但對於羅興亞人問題仍漠視,民間甚至發起九六九佛教徒自我認証活動(969運動)以區別自己並非回教徒,然於2014年緬甸政府已開始,若開邦方案是將若開邦首府實兌的十萬羅興亞族重建家園與改善醫療教育的計劃,然此計劃仍要羅興亞人證明1948年便居住於此地的證據,否則一樣登記為孟加拉裔。[40]
登盛政府時期(2011-2016年)
2012年5月28日傍晚,三個羅興亞回教徒搶劫並輪姦後殺害了一個若開女性佛教徒,引致了若開邦的民情激憤,6月開始一連串的互相攻擊,引發了2012年若開邦暴動。政府開始實施宵禁,並在該地區部署軍隊試圖控制這場暴動,雖然依然接二連三發生衝突,但最後還是開始獲得控制。截至6月14日,官方統計有16個羅興亞人和13個佛教徒傷亡。6月18日,性侵殺人案的三名羅興亞兇手,一名畏罪自殺者外,其他二名皆遭判死刑。但10月動亂再起;共有82人死亡、22,587名居民失去家園,其中羅興亞人佔了21,700人。
2015年,包含數千名羅興亞人從緬甸和孟加拉開始向外遷徙,被國際媒體稱為「船民」。他們藉由殘破的小船,從麻六甲海峽和緬甸海流竄向包含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聯合國難民署估計在2015的1月到3月份間,有兩萬五千名羅興亞人是藉由人口販子的船運來遷移。據指稱有大概100人死於印尼、200人死於馬來西亞、10人死於泰國,這是肇因於人口販子將他們遺棄在海上。[41][42]
廷覺政府時期(昂山素姬,2016-2018年)
2016年11月25日,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孟加拉邊境城市科克斯巴扎爾縣負責人麥基希克表示,緬甸政府部隊在鎮壓境內羅興亞人之餘,還對羅興亞人施以性侵、刑求、就地正法、縱火與搶劫等暴行,已足以構成「種族清洗」罪。麥基希克說,有多達三萬名羅興亞人被緬甸政府部隊逼得放棄在鄰近孟加拉邊界的緬甸家園,目前有成千上萬人聚集在緬甸與孟加拉邊界,孟加拉達卡當局卻拒絕國際社會讓羅興亞人入境的呼籲,反而要求緬甸政府想辦法勿讓羅興亞人逃亡。[43]但孟加拉達卡、印尼雅加達、馬來西亞吉隆坡與泰國曼谷等亞洲各國各地回教徒抗議群眾們上街頭憤怒抗議緬甸政府,同時抗議群眾們聲援羅興亞人,馬來西亞內閣還發表譴責聲明,並召來緬甸駐馬來西亞大使表達抗議,馬來西亞外交部長阿尼法阿曼也將會就此事,與緬甸國務資政暨緬甸外交部長昂山素姬以及其他緬甸政府高層官員盡快會面。[44]
2017年8月25日,150名恐怖分子向若開邦的24個警察哨所和緬甸陸軍第552輕步兵營營地發動襲擊,造成20名警員、8名士兵、1名移民官死亡。這引發了緬甸軍隊大規模清鄉,肅清恐怖分子,行動激烈,戮及無辜,對於青年男子更是直接就地正法,造成約有80萬羅興亞人需偷渡孟加拉,即2017年羅興亞難民危機。
溫敏政府時期(昂山素姬,2018年至今)
2018年8月28日,在美國參議院的干涉下,馬克·佐克伯格宣佈禁止涉入鎮壓羅興亞人的緬甸軍官敏昂來等人使用社群網站FACEBOOK。
緬甸的歷史學家貌貌博士曾引述英國政府於1824年在英屬緬甸時的人口普查報告,指出報告內並沒有出現過「羅興亞人」這個名詞,「羅興亞人」這個名詞是非常近代才產生(1950年代)。[45]
依照羅興亞人的說法,「羅興亞人」這個稱謂早在阿拉干王國時期就已經存在。然而,緬甸人認為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羅興亞人」這個詞,所謂的「羅興亞人」都只是當年跟隨英國殖民政策服務進入阿拉干地區的「非法移民」,他們強奪土地並成為英國人照顧的莊園主階級,而且曾經屠殺數以萬計的緬甸人,也利用武力驅逐、殺害本來居住於當地的佛教徒。「羅興亞人」這個名稱,也是這些孟加拉非法移民自己造出來的,是為了在字面和發音上與若開邦的英文「Rakhine」看起來相似、製造他們很早就生活在若開邦的假象。在英治時期,他們先是被稱為「吉大港回教徒」、後來被叫作「孟加拉回教徒」,緬甸獨立後,已經長期生活在若開邦的回教徒才有了「阿拉干回教徒」的稱謂。[45]雖然有少數羅興亞人可追溯他們祖先,到在15世紀到16世紀定居阿拉干的回教徒,但大多數羅興亞回教徒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與英國殖民者由孟加拉一起抵達緬甸。
1982年緬甸軍政府頒佈了一項法令,所有緬甸公民,都必須提出血緣証明,要能夠追溯到1823年(第一次英緬戰爭)之前,其祖先就已經生活在緬甸。儘管這項法令被認為主要是針對羅興亞人定「量身打造」的,但是,緬甸確實有很多能夠証實家族於1823年之前就居住在若開邦的回教徒,而他們完全沒有受到軍政府的任何限制,包括升學、工作和遷徙等各方面。[45]
2014年3月29日,緬甸政府要求媒體和出版物在全境之內禁用「羅興亞人」一詞。要求這些人登記在「孟加拉外國居留者」的名義之下,就像過去30年來對羅興亞人人口普查的做法(政府發給白色的「臨時居民證」,僅承認其居住的事實)。[45]但因很多人拒絕被登記為孟加拉人,2015年緬甸國會改選前,政府撤銷白卡效力,他們被認定為來自孟加拉國的非法移民。
聯合國緬甸事務特使李亮喜因頻頻使用「羅興亞人」一詞,以及她所發佈的羅興亞人人權狀況報告,多次受到緬甸外交部抗議。[45]2016年4月28日,數百名緬甸群眾和僧侶在仰光的美國大使館前集會遊行,抗議美國在此前的一份官方聲明中使用了「羅興亞人」這個稱謂。示威人群手持的標語上寫着:「停止使用『羅興亞人』這個詞」,「如果美國大使館繼續使用這個詞,就請滾出去」。4月30日民盟發言人吳年溫表示:「我們接受前一任政府所表述的,在緬甸歷史上從來沒有『羅興亞』這一詞。我們對其他事情不予置評,但我們是接受在緬甸歷史上從來沒有『羅興亞』這一名稱的觀點」。「別有用心的人藉口『羅興亞』這個詞彙做出危險舉動。」[45]5月4日,緬甸外事部常任秘書昂林表示:「如果美國大使館能夠避免使用這個稱謂,我們(昂山素姬為領袖的民盟於4月組建的緬甸新政府)會很高興,」而繼續使用這個詞,將「不會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歐美傳媒所使用的「羅興亞人」,在緬甸政府和民眾的語境,被稱作「班加里」(Bangali、Bangalee),或譯「賓格力」、「孟加拉」——緬甸視「班加里」為外國人,一群「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或者是「孟加拉回教徒」。
孟加拉回教徒只是緬甸回教徒的一部分。許多緬甸人稱,反對「羅興亞人」不等於反對回教徒,他們認為西方媒體報道緬甸佛教徒與緬甸回教徒的衝突,是一種「偷換概念」,進而達到危言聳聽的目的。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亞洲研究院副教授塞爾斯(Andrew Selth)曾經撰文介紹,緬甸的回教徒包括來自中國雲南的潘泰人[b]、來自波斯的卡曼人、來自馬來的帕術人等等。這些回教徒與緬甸的佛教社區在歷史上也曾經爆發過衝突,但他們沒有分離主義的傾向,也沒有大規模驅逐和屠殺佛教徒的血債,今天的緬甸人已經基本上接受了他們成為緬甸公民的一部分。他們與周邊的緬甸其他族裔相處得十分融洽。[45]
羅興亞人一直被國際傳媒稱是「緬甸少數民族」。但緬甸人大多認為,在若開邦,羅興亞族的數量已經持平甚至超過了若開族的數量。估計目前,若開邦境內的羅興亞人從100萬到200萬人不等,而該邦的總人口只有300多萬人,按照保守的估算,羅興亞人和若開人各佔100萬,其餘的是緬族、撣族、欽族等其他族裔。[45]而羅興亞人的生育率遠高於其他族裔[45][c],其人口增長勢頭令若開人感到恐懼。截至2014年,約有130萬羅興亞人居住在緬甸,估計海外有100萬人。如果包括海外人口,他們佔若開邦人口的40%或60%。截至2016年12月,全球每7個無國籍人士中有1人是羅興亞人。很多西方媒體側重報道佛教徒對回教徒施加的暴力。但昂山素姬說,實際上雙方都對彼此造成過傷害,暴力並非一方對另一方的單向壓迫。[45]
2013年,昂山素姬訪問歐洲時,曾被問及羅興亞人是否屬於緬甸國民,她回答:「我不知道。」不僅招致了西方媒體的批評,認為她沒有勇氣幫緬甸弱勢族群說話;同時也導致了很多緬甸人的不滿,認為她在非法移民的立場上模稜兩可、不夠堅定。2015年11月緬甸大選之前,昂山素姬再次被問及該問題時,她回答「在這個問題上,孟加拉也應該負一定的責任。」如果她出面聲援羅興亞人,就違背了緬甸的民心所向,使民盟在大選之際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45]
民盟發言人吳年溫表態緬甸政府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對待孟加拉回教徒的政策。緬甸政府官員、學者、商人、宗教人士、在野黨派人士,無不對這個問題採取着一致的立場。[45]
面臨着來自聯合國官員、人權組織、非政府機構的巨大壓力,緬甸政府和民間對於「羅興亞人」這一問題的反彈情緒越來越嚴重。2015年,被美國《時代周刊》稱作「佛教界本拉登」的緬甸僧人阿欣威拉杜,帶領緬甸佛教界發起抵制所有回教徒的運動,怒罵譴責緬甸人權狀況的聯合國特使李亮喜是「娼妓」、「婊子」。儘管威拉杜明的言行在緬甸佛教界也受到了一些批評,但卻絲毫不能阻止這位言語激進的反回教徒宗教人士成為緬甸民眾擁戴的領袖性人物。[45]
緬甸人對國際社會一邊倒支持「羅興亞人」的反感進一步升級。有觀點認為在民盟主導的緬甸新政府仍然立足未穩,而緬甸軍隊仍然虎視眈眈於新政府政策走向的時候,昂山素姬不可能對「羅興亞人」的問題做出根本性改變;1962年奈溫的軍事政變在緬甸人心中仍然記憶猶新,對此一位若開邦教師指出「要自己的地盤還是要民主,一旦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民主恐怕就不是第一選擇了。」[45]
美國之音說就「羅興亞人」的人權問題向緬甸人施壓,不會對昂山素姬的新政府有任何助益。事實上,如果西方社會仍然在這一問題上揪住緬甸人不放,不排除昂山素姬與西方社會決裂而倒向中國懷抱的可能性。[45]
根據一些緬甸民眾的說法,他們認同其他信仰回教的族群,如來自中國雲南的潘泰人、來自波斯的卡曼人、來自馬來亞的帕術人等回教徒為緬甸人,但反對「羅興亞人」為緬甸人。[46] 緬甸人不能接受羅興亞人這名詞,是因為這個詞在1948年緬甸獨立日前是不存在的。在緬甸的語境中,他們被稱為「孟加拉的非法移民」。而國際對羅興亞人的同情,更加引起緬甸人的反感,緬甸有許多貧困的少數民族,許多就在若開邦,卻因為他們信仰佛教而不被重視。也沒有人去深究歷史上這些孟加拉移民對佛教徒有過的迫害。[47]
羅興亞人被西方媒體形容為「世界上最不受歡迎的人們」、「世界上最受到迫害的少數族群」,連他們的祖國孟加拉,與東南亞國協(東盟)的回教國家都不太歡迎他們。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印度,驅逐力道更大。[48]據國際特赦組織所稱,羅興亞回教徒人口在1978年以來,持續遭受緬甸政權在人權上的侵害,因此很多人選擇流亡到鄰近的孟加拉。根據緬甸1982年的公民權法,羅興亞人無法取得緬甸公民的身分,因此他們幾乎沒有遷徙自由,也不能擁有土地。[49][50]他們還受到許多形式的威脅,像是被任意徵稅、被徵收土地,以及在婚姻和財政上受到限制。即使過去十年來,北部若開邦奴役羅興亞人的事件已經減少,但政府依然役使他們造橋鋪路、建設軍事營區。[51]
1978年,伴隨着緬甸軍方的龍王行動,有超過20萬羅興亞人流竄到孟加拉地區。這項官方行動的目的在於「掌控生活在緬甸的每一個人,藉由執法行動來區分公民和外國人,去排除掉非法滲透入境的外國人。」這項針對人羅興亞人的軍事行動導致了大量的屠殺、強暴犯罪和毀壞清真寺,甚至以宗教迫害來奴役羅興亞人。[50]
在1991和1992年,新一波約25萬人的羅興亞人再度湧入孟加拉。根據報告指稱他們在緬甸時,常因被指為暴動,就受到就地正法或虐待。羅興亞人被緬甸軍政府強制勞動,以進行基礎設施和經濟計劃的建設,他們大多生活在艱困的環境之下。從2005年開始,聯合國難民署計劃要協助羅興亞難民從孟加拉歸國,但是在難民營出現的違反人權問題使其窒礙難行。[51]
儘管聯合國致力於協助羅興亞難民,有龐大規模的羅興亞難民仍滯留於孟加拉,因為他們無法抵抗緬甸政權。過去數年來,數千名羅興亞人流竄到泰國,有大約11.1萬名難民居住在緬甸和泰國的邊境。據指稱有許多難民被運送到泰國海岸並丟在該地。在2009年2月,國際傳媒發現,泰國軍隊驅逐一艘載有190名羅興亞人的難民船到外海,有一群難民被印尼當局所救,這顯示出了羅興亞難民遭受到泰國軍隊的殘酷和暴力對待,甚至會將他們遺棄在離岸水域。同年二月底,又有報告指稱有五艘難民船被驅離,其中有四艘在暴風中遭遇船難,一艘擱淺在岸邊。泰國總理阿披實承認了這是「一些」被逼到茫茫海洋之中羅興亞難民的遭遇,他稱感到遺憾,並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52]
協助羅興亞難民回歸緬甸的計劃始於2005年,在2009年孟加拉政府指稱在與緬甸外交人員商談後,遣送難民營中約9000名羅興亞人回歸緬甸。[53]在2011年10月16日,緬甸新政府同意羅興亞人回歸緬甸,然而社會中對於羅興亞人的迫害和暴力仍舊有增無減。在2014年3月29日,緬甸政府禁止了使用「羅興亞」一詞,並要求他們登記在孟加拉人的名義之下,就像過去三十年來對羅興亞人人口普查的做法。[54][55][56][57]
人權觀察呼籲緬甸政府緊急修正1982年《公民權法案》(Citizenship Act),刪除其中的種族歧視條文,確保羅興亞族兒童取得國籍的權利,以免他們淪為無國籍者。
泰國已經明確表示,不願永久收容羅興亞難民,只向在其水域的難民船提供一些援助,或允許他們暫時上岸扎營留宿。回教國家馬來西亞則是大多數羅興亞難民選擇的終點站,但馬來西亞已明確表示不會接受這些難民,並下令其海軍驅趕船民。同為回教國家的印度尼西亞,也同樣一直表示不歡迎羅興亞難民,並出動海軍驅趕船民。在孟加拉,羅興亞難民遭遇到相同的困境,有時孟加拉人支持難民,在2009年2月,許多羅興亞難民在海上漂流21天後,被亞齊(Ache)的船員在麻六甲海峽所救。[64]孟加拉政府有時允許他們在孟加拉東南部的邊境地區扎營生活,但大多數時間則把他們遣送回緬甸。據估計,目前在孟加拉難民營裏生活的羅興亞人大約有20萬人,而且大部分人的生活條件極差。[65]印度內政部國務部長芮吉朱宣佈印度將會驅逐境內所有羅興亞人(約4萬人)出境,因為他們全都是非法移民。[66]在反對者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訴訟後,印度政府指稱羅興亞人對印度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67]
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干涉決議,要求緬甸政府停止對羅興亞人的迫害,包含了對緬甸少數民族和宗教的歧視對待(H.RES. 418, 113th Congress)。美國政府持續呼籲緬甸政府停止歧視和迫害的政策。[68][69]2017年5月昂山素姬訪歐盟明確表達反對聯合國干涉羅興亞問題,共同記者會中代表歐盟的墨格里尼公開支持聯合國羅興亞問題調查團,此一發言隨後被同台的昂山素姬當場反駁,並稱聯合國的介入立場只會讓緬甸的族群問題更加惡化。昂山素姬指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所用的指控報告,僅是海外羅興亞人的一面之詞,並無法合理證明若開邦的衝突真相。[70]2016年起,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因此帶領半官方團隊針對羅興亞問題進行調查,再於2017年8月23日刊登若開邦和平宣言,推動措施以改善此地區人民的生活條件。[71]次日緬甸政府收下建議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