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江西剿共戰爭(中國大陸作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反圍剿、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戰爭,台灣作第二次江西剿共戰爭),指1931年4月至5月,國民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發生的第二次大規模戰爭。

Quick Facts 第二次江西剿共, 日期 ...
第二次江西剿共
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日期1931年4月1日-5月31日
地點
 中國江西南部
結果 紅軍勝利
參戰方
boredr 國民革命軍 boredr 中國工農紅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boredr 何應欽 boredr 毛澤東
boredr 朱德
兵力
200,000人 30,000+人
傷亡與損失
30,000人 ?
Close

名稱

此次戰事名稱,中華民國方面稱其為「第二次江西剿共」或「第二次江西剿匪」,民間一般簡稱「第二次圍剿」[1]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稱其為「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或「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反圍剿」,民間一般簡稱「第二次反圍剿」;國際上一般稱為Second Encirclement Campaign against Jiangxi Soviet(意思是「對江西蘇區的第二次圍剿」)。

時代背景

國府方面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戰爭時,蔣中正本以為以10餘萬大軍,剿滅江西數萬紅軍必操勝算,所以他從南昌返回南京後,公佈《國民會議選舉法》及《政治犯大赦條例》等,發表《告國民書》,為召開國民會議及選舉總統一事作準備。未料1931年新年第一天即傳來江西剿共失利的噩秏:第18師師長張輝瓚兵敗被俘,公秉藩軍長第28師折損大半。蔣中正一面安撫譚道源魯滌平等下屬;一面重新調集兵力,決定另派大員何應欽以湘鄂贛閩四省剿匪司令名義代理總司令職權,同時兼漢口南昌兩行營主任,前往江西指揮四省圍剿部隊,全權負責指揮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

中共方面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戰爭中,中共部隊在擊退國民政府的圍剿攻勢後,即轉入戰略進攻,向廣昌、寧都、永豐、樂安、南豐等縣境展開攻勢,擴大了中央蘇區的範圍。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對國民政府此次失敗後,必定會部署第二次圍剿的情勢,已經有所估計和瞭解。指示強化部署地方機關,打擊地方土豪,加強赤衛隊,鞏固蘇維埃政權等一系列工作,為迎擊國民政府的再次進攻作好準備。

參戰部隊

國民革命軍方面

1931年1月29日,國民政府撤換圍剿軍總司令魯滌平,由軍政部何應欽代理總司令職權,國民革命軍(以下簡稱國軍)參戰部隊如下:

  • 陸軍方面:
  • 空軍方面
    • 航空第一隊(隊長張有容)、第三隊(隊長劉芳秀,一作劉牧群)、第五隊(隊長田曦)計三個航空隊(飛機27架),隨時負責偵察、輔炸及協助圍剿部隊作戰。

以上為第一次圍剿原參戰的部隊,後增調鄂贛地區的第五路軍和魯西南的第廿六路軍(屬西北軍)入江西參戰。此外還另調3師3旅為預備隊,如下:

  • 第五路軍總指揮王金鈺,下轄第28師(師長公秉藩)、第43師(師長郭華宗)、第47師(師長上官雲相)、第54師(師長郝夢齡)、第77師(師長羅霖)。
  • 第廿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下轄第25師(師長孫連仲)、第27師(師長高樹勳)、騎1師(師長關樹人)。
  • 預備隊第49師(師長張貞)、第52師(師長韓德勤)、第55師(師長阮肇昌)、第4師國民革命軍第1旅(旅長湯恩伯)、新14旅(旅長周志群)、獨32旅(旅長劉夷


以上總計共有20個師、4個獨立旅(其中8個師及2個獨立旅並未參戰[2]),總兵力約20萬人[3]

作戰方針以殲滅贛南紅軍為目的,集中主力分別由閩西、贛北、贛西三面圍剿,一部由贛南協剿,以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原則,將中央蘇區嚴密封鎖,遂漸壓縮包圍圈,並斷絕蘇區一切物資來源,期許一舉殲滅。

中國工農紅軍方面

1931年3月17日,紅一方面軍開始備戰,實施堅壁清野,主力轉移至寧都瑞金地區。此時的紅軍主力未及休整和補充,全員僅3萬餘人。

經過

雙方前期的行動

4月1日,國民革命軍開始行動,各路每日僅行進不到10公里,以防紅軍的穿插迂迴。4月23日,進到江背洞龍岡富田水南嚴坊招攜界上橫石廣昌一線,並對佔領區實施大規模破壞,以毀滅紅軍的經濟基礎。

4月,江西新淦為中國工農紅軍所陷。[4]面對這一形勢,4月17日,擔任中央蘇區最高領導機構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的項英,在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會議中提議中央紅軍應該遠走四川,並得到了王明派出的「三人代表團」(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的支持,而毛澤東朱德葉劍英譚震林等人則認為應該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尋機擊敗敵人。雙方一度爭執不下。次日,毛澤東請來紅軍各部隊領導20餘人出席會議,迫使項英採納其觀點,決定以五路軍為目標,對圍剿軍實施橫掃。

會後,紅軍主力轉移至東固一帶休整,尋機出擊。為尋找機會,紅軍主力冒着被發現合圍的危險,在此地區待機二十五天。

雙方的決戰

5月10日,在鞏固了佔領區後,國民革命軍各部再次出發,深入中央蘇區腹地。5月13日,五路軍第28師和第47師一個旅,離開富田向東固推進,5月15日,朱德和毛澤東作出部署,命令紅三軍團紅三十五軍為左路、紅三軍(缺紅七師)為中路、紅四軍(加強了紅六十四師)、紅十二軍(缺紅三十五師)為右路分割包圍此路部隊,並且命令紅七師和紅三十五師阻擊十九路軍,其餘可能出現的援軍,由地方武裝負責遲滯。

5月16日,第28師和第47師一個旅在中洞遭到紅軍中路軍和右路軍的突然襲擊,很快潰散。當夜,紅軍左路軍攻佔富田,紅十二軍開始進攻第43師,該師連夜逃走。5月19日,追擊的紅軍部隊在白沙追上第43師以及中洞殘軍,將其擊潰,紅十二軍於當日乘勝進攻第54師,該師與白沙殘軍逃往永豐,十九路軍因戰情不明,亦於同日撤回贛州

5月21日,紅軍前鋒在追擊過程中接觸第27師81旅,旋即展開進攻,將該旅大部殲滅。當晚,在取得一系列勝利之後,項英決定將軍事指揮權完全交給以毛澤東為首的紅一方面軍總前委。5月27日,紅軍攻佔廣昌,殲滅第5師4個團,擊斃其師長胡祖玉。5月31日,紅軍主力攻佔建寧,殲滅第56師3個團。

至此,第二次戰役以紅軍的完全勝利告終,據紅軍戰報,國民革命軍在戰鬥中損失超過3萬人。

後果

此次戰爭的勝利,使得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擴大了中央蘇區的範圍,其勢力從江西南部伸展入福建西部。毛澤東也又一次證實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更加穩固了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在此次戰爭失敗後,蔣中正認識到無法依靠其他派系的武裝消滅中國共產黨部隊,加之各地軍閥反對中央政府的敵對行動漸漸平息,蔣中正開始抽調其最精銳的嫡系部隊開赴剿共戰場。

相關作品

1931年夏季,中共在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戰爭獲勝後,毛澤東興奮地填詞《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