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汪中

汪中(1745年—1794年),原名秉中,字容甫,號頌父。清代學者,江蘇揚州人。與阮元焦循同為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

Thumb
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之汪中像

生平

七歲喪父,家貧,由其母鄒維貞授《小學》、《四書》。十四歲入書店當學徒,遍覽經史百家,故揚州民間云「無書不讀是汪中」,工駢文,特出於當世,二十七歲時作《哀鹽船文》,描寫揚州江面鹽船失火,為杭世駿所歎賞,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賦》應試,列揚州府第一名,補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鄉試落第,遂不復應試,專心治學。

汪中早年家貧,營養失調,[1]又過於一生操勞,以致於聞更鼓雞犬聲,心跳加速,夜不成寐。[2]自稱與劉孝標有四同五異,[3]一生「未嘗有生人之樂」。他為馮廷丞作碑銘時,一再稱自己「恐朝露有期」、「衰疾餘生」。汪中侍母至孝,其妻孫氏,工詩,[4]惜不為婆婆所喜,最後汪氏出妻,招致不少指責。[5]汪中嘗言,「平生有三憾:一憾造物生人必飲食而始生,生不百年而即死;一憾生無兩翼可飛踏九霄,足不四蹄可徒走千里;一憾古人但著述流傳,不能以精靈晤對」。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舉為拔貢生,歷為太平知府沈業富、寧紹台道馮廷丞、安徽學政朱筠管書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協助編纂《南巡盛典》。晚年,為鹽政全德鑑別書畫,聊保生計。[6]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應聘至鎮江文宗閣檢校《四庫全書》,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瀾閣檢校《四庫全書》;是年冬,積勞成疾,卒於西湖葛嶺園僧舍。

汪中的治學觀點主要受顧炎武影響,除治經的考證方法外,特強調其學須用之於改善社會之弊上。[7]例如,汪中提議造「貞苦堂」來撫養寡婦[8]又如汪中幼年喪父,全賴母親撫育,或因此經歷而批判方苞的「婦人無主」之見。[9]汪中研究墨子,他將墨子與孔子平視,認為「孔子魯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著有《述學》內外篇、《春秋述義》、《春秋後傳》、《廣陵通典》、《荀卿子通傳》、《小學》等。[10]王引之《汪中行狀》總評說:「陶冶漢魏,不沿歐、曾、王、蘇之派,而取則於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汪中的駢文多取材現實,情感發自肺腑,藝術上能「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風格遒麗富艶,是為淸代駢文之冠冕。[11]

軼事

  • 汪中恃才傲物,就讀安定書院時期,每有山長新至,就拿出書本來刁難長官,「或不能對,即大笑出。」[12]蔣士銓孫志祖都曾遭受汪中的刁難,恨之入骨。[12]汪中屢次批評章學誠,故章氏稱汪中「聰明有餘,識力不足」,甚至說他「恬不知恥」。[13]
  • 汪中「生平多諧謔,淩轢時輩,人以故短之」,[14]曾戲稱:「揚州一府,『通者』三人,『不通者』三人。」有人問他「通者」哪三人?「不通者」又是哪三人?他說:「通者是我自己和王念孫劉台拱三人;不通者是程晉芳任大椿顧九苞三人。」[15][16]有人勸他少罵人,他說自己罵的都是有本事之人,像方苞袁枚這種人,他還懶得罵。[17]
  • 汪中有一次與洪亮吉在船上論學,爭辯漢學宋學,其辯才不及亮吉,竟惱羞成怒,將洪推下江去,幸被舟船救起。[18]

註釋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