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是一地名,聞名於西元208年之赤壁之戰,以及大文豪蘇軾以赤壁為題之著名詞賦。而現代指1998年改名為赤壁市的原湖北省蒲圻市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發生於漢末三國時期,乃三大戰役之一,當時基本上控制了中國北方的曹操率領大軍在長江沿岸赤壁、烏林一線與劉備孫權的聯軍交戰,結果人數處劣勢的孫劉聯軍發動火攻,曹軍大敗,失去了統一海內的機會,也大致確定了三國時代三足鼎立、分割天下的局面。

赤壁之戰不但對當時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參戰雙方的主要人物如曹操周瑜諸葛亮等也為後代所熟知、敬仰,而民間更流傳了一大批生動的故事,如群英會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等,「火燒赤壁」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事之一。

赤壁之戰發生地點及爭議

Thumb
赤壁市三國赤壁古戰場內赤壁

數百年來,歷史學界對於「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問題多有討論,諸說並起,被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現當代觀點來看,爭論的焦點在蒲圻說和嘉魚說之間,而歷史學出版物和已發現文物證據更偏向於蒲圻說。

蒲圻說

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採用了這一學說。1970年以後,蒲圻市赤壁山及長江對岸的烏林連續出土了大量東漢時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銅馬鐙、「建安八年」(203年)字樣的瓦硯,1976年赤壁山下土層中的沉船遺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漢朝帶鈎,1987年開探的墓室中諸葛亮設計的銅弩機、東漢通行的五銖錢等等。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專門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為赤壁市

嘉魚說

語言學家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東坡赤壁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被貶官至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曾先後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三部千古傳誦的名篇。《念奴嬌》一詞更是以其恢宏的氣度,幾乎成為後代評說追念三國的點題之作。不過一般認為蘇軾實際遊覽的赤壁,是黃州東北的赤鼻磯,而不是發生赤壁之戰的蒲圻嘉魚赤壁。

但是由於蘇東坡文章的深遠影響,黃州赤壁也因此成名,被稱為「文赤壁」或「東坡赤壁」,與原來的「武赤壁」相對應。還有學者認為蘇東坡本來就知道這個赤壁不是赤壁之戰的赤壁,所以在詞作中明確加上了「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字眼。[1]

赤壁市

1998年,為了開發旅遊資源等考慮,湖北省咸寧市下的蒲圻市正式改名為赤壁市。該市西北的赤壁山和長江對岸的烏林在1970年代後連續出土了東漢銅鐵器、箭簇、貨幣等大量文物,成為現代主導赤壁所在地爭議的重要證據。

Thumb
赤壁古戰場景區大門

現在赤壁是赤壁市的重要旅遊地,距離市區40公里的赤壁鎮,主要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鸞山組成。鎮內開發了三國赤壁古戰場5A級旅遊景區,有很多三國相關景點,除了江邊懸崖的「赤壁」二字外,還有湖北省境內最大的人物石雕巨型周瑜塑像,以及武侯拜風台、鳳雛庵、碑廊、陳列館等。

參見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