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或上古时期传说时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傳說時代,又稱傳疑時代[1],是指依靠口耳相傳所描述的遠古歷史時代,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和神話的一部份,在文字記載出現之前,歷史靠世世代代的口述而流傳,這些內容到後來才被文字記錄下來,成為文獻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古代文獻裏有豐富的古史傳說內容,從中可看出中國原始時代大概的社會面貌和發展變化。
戰國時期的人對於中國原始時代的社會情況有許多思考,屈原《天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後面又問,有位名叫女歧的神女,沒有匹配,為什麼能有9個兒子?相傳人是由女媧用黃土和泥捏出來的,那麼女媧之身又是誰做的呢?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關於人類起源的思考,已經包括進了相當份量的古史傳說內容。
關於古代社會情況,《呂氏春秋·恃君》說:「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禮記·禮運》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這些記載對於說明傳說時代的情況十分寶貴。
關於遠古漢族先民的生活情況,古史傳說中有一些正確的揣測,《韓非子·五蠹》篇提到的有巢氏、燧人氏的情況和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情況是符合的。
傳說時代的社會發展,古代漢族人曾用「大同」、「小康」加以比較說明。
傳說時代的「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之世是傳說中的沒有階級和剝削的時代。其後便進入「小康」之世,這時,「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服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2]。
在漢族傳說時代,原始農業已經出現。關於農作的起源要追溯到神農氏(炎帝)和烈山氏。神農氏創造了耒耜,教民耕作,種植各種穀物。烈山氏有一位很能幹的子弟,名叫桂,「能殖百穀百蔬」(《國語·魯語》上)。考古材料表明,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就普遍興起農作,神農氏和烈山氏可能是那個時代以善於農耕而著稱的氏族。此外還有一位伏羲氏,據說能夠「作結繩而為罔罟,以田以漁」(《易經·繫辭》),大概是以漁獵著稱的氏族。
漢族傳說時代裏有許多著名人物,如黃帝軒轅氏、炎帝、帝嚳、堯、舜、禹等,他們常處於半神半人狀態,應是當時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中國古代傳說里儘管有後人不斷加工的成份和神話內容,也有後人的臆想和迷信,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特點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於歷史真實的。而著名的禪讓制度正是興起於這個時期。
中國古代文明起源何處及其發展過程,是學術界探討的一個課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有中國文化西來說,法國學者拉克伯里於1894年發表一篇論文《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提出中國人來自巴比倫說。該文未得到西方主流漢學界的反響,並遭到理雅各、施古德,以及日本學者桑原隲藏的質疑[3]。20世紀初,該說一度得到日本學者白河次郎、英國學者鮑爾的支持[4]。
而在蔣智由將此說介紹至中國後[3],巴比倫起源說獲中國學者丁謙,以及親近革命黨的劉師培、章太炎等人的支持,但遭到柳詒徵、繆鳳林、夏曾佑等人的反駁。然而,章太炎等親近革命黨人的知識份子,沒多久即轉而反對西來說,究其原因,其起初支持和轉而反對皆帶有當時亟欲推翻滿清政府的時代氛圍[3][5]。
至1920年代,隨中國考古學門的建立,一系列考古挖掘使得中國史前文化漸漸為人們所知曉,也讓拉克伯里的觀點難以立足[5]。五四運動後,除飯島忠夫、郭沫若等繼續支持外,中國文化來自巴比倫說已基本不為學界認可。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倡導仰韶文化西來說。1931年,梁思永證明仰韶、龍山和商朝文化一脈相承,1945年,夏鼐確認齊家文化並不早於仰韶文化,安特生的假說遂失去實證支持,安特生本人也放棄了這一假說[4]。
中國學界批駁「中國文化西來說」之後,本土起源說漸居上風。顧頡剛的古史辯運動明確提出「推翻非信史」的「諸項標準」,質疑古代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接下來有[4][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