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瑞典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約翰·古納·安德松(瑞典語: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年7月3日—1960年10月29日),漢名安特生,瑞典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安特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安特生的學術遺產現主要收藏於瑞典東方博物館。
1874年,安特生出生於瑞典內爾徹的小鎮Kinsta。1901年,在烏普薩拉大學從事極地的研究,並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1901至1903年,安特生兩次參加南極考察,歸來後發表了大量科學著作,獲得國際聲譽。他長期擔任烏普薩拉大學地質學教授,兼任瑞典國家地質調查所所長。1910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11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安特生擔任秘書長。
1914年,應中國北洋政府的邀請,安特生來華擔任農商部礦政顧問,主要負責尋找鐵礦和煤礦。安特生進入剛剛成立的中央地質調查所,與從英國歸來擔任所長的地質學家丁文江一起組織地質調查,並訓練了中國第一批地質學者。期間他完成了《中國的鐵礦和鐵礦工業》和《華北馬蘭台地》兩部調查報告。1916年袁世凱死後,局勢混亂,地質調查因經費短缺而停滯,丁文江與安特生決定調整工作重心,轉而專注於古生物化石的收集和整理。計劃得到了農商部及瑞典方面的支持,並促成隨後的幾項重大考古發現。
1918年2月,安特生從友人處得知,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村民常在一座山崗拾到小動物的骨頭,誤認為是雞骨,便將山崗稱為「雞骨山」。他於3月前往周口店,在火車站東南4公里的雞骨山,進行了為期兩日的考察,採集到一些細小的齧齒類動物化石。[1]1921年,他再次來到周口店,在另一處稱為「龍骨山」的地方發現了產自別處的石英。他意識到這裏可能有史前人類活動的遺存,於是指派其助手,奧地利古生物學者奧托·師丹斯基(Otto Zdansky)準備發掘工作。1923年,師丹斯基展開考古發掘,出土大批化石材料。1926年,在瑞典王子訪華之際,安特生宣佈了兩顆人類牙齒的發現。[2]發掘工作繼續進行,加拿大古人類學家步達生這些化石代表的遠古人類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拉丁文:Homo erectus pekinensis)。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發掘出了第一塊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1918年秋,安特生在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發現一批古生物化石。1921年5月安特生和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等人再次來到仰韶村考察,認定這裏擁有大規模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存。得到政府許可之後,10月27日至12月1日,學者們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制工具等。這是中國最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23年,安特生發表了《中國遠古之文化》(英語:An Early Chinese Culture),首次提出「仰韶文化」的概念。
1923至1924年,安特生又與中國學者一起,赴甘肅和青海考察,發現了甘肅齊家文化、青海馬廠文化等數種文化類型,以無可辯駁的實物證據打破了當時流行於西方考古學界的所謂中國無石器時代的理論,開創了中國史前文化研究的全新領域。
根據中瑞兩國協議,中國政府同意安特生將陶器運回瑞典整理研究,在研究完成之後,再將其中的一半歸還中國。安特生將其在仰韶發掘的約3萬件未經修復的陶器和陶片運回瑞典。1926年,安特生在斯德哥爾摩創建了東方博物館(瑞典語:Östasiatiska museet),這些仰韶文化陶器,成為博物館的初始館藏。安特生在此擔任館長,直到1939年被另一位著名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接替。瑞典方面分7次將其中1389件文物退還給中國,目前仍有400多件收藏在東方博物館。1936年,安特生最後一次訪問中國,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博物館中,見到了他歸還的文物。後來由於戰亂,這批文物下落不明。2005年,中國地質博物館在庫房中偶然發現了三箱陶罐和陶器碎片,經中瑞雙方鑑定,確定是失蹤已久的仰韶文物的一部分。[3]
安特生在中國工作十餘年,作出了一生中最著名的成就。回到瑞典以後,他繼續從事研究工作。1960年10月29日,安特生在斯德哥爾摩病逝,享年86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