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永

中国考古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梁思永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4月2日)[1][2],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梁啟超第二子,生母是通房丫鬟王來喜(後改名王桂荃)。

快速預覽 梁思永, 性別 ...
梁思永
Thumb
性別
出生1904年11月13日
 葡屬澳門
逝世1954年4月2日(1954歲—04—02)(49歲)
 中國北京市
墓地 中國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寶山革命公墓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業考古學家
配偶李福曼
兒女梁柏有(女)
父母梁啓超(父)
王桂荃(母)
親屬梁思成(兄)
林徽因(嫂)
學歷
經歷
代表作
    • 城子崖遺址發掘報告
    • 梁思永考古論文集
    • 侯家莊
關閉

生平

原籍廣東省新會縣,出生於澳門[3][4][5]。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學,回國後進入清華學校留美班,1924年畢業後赴美國達特茅斯大學修讀歷史。[6] 約在1925年初由達特茅斯大學轉去哈佛, 1927年6月離美回國,一年後回哈佛大學專讀考古學人類學,1930年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後,回國進入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1930年至1931年先後參與黑龍江昂昂溪遺址、通遼河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南安陽小屯和後岡、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等地的考古發掘工作。隨後因患烈性肋膜炎臥病兩年,1934年漸癒後即赴安陽主持西北岡的發掘工作,直至抗日戰爭爆發始隨史語所遷往四川[4]。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54年4月2日,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的他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終年50歲。遺體於5日下午在東郊人民公墓火葬場舉行火葬[7],後被安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一年之後,嫂子林徽因病逝,也被梁家人安葬在相隔僅幾米的另一處墓地。

他在殷墟第四次發掘過程中,確認柱礎石、窖穴等考古遺跡,復原建築遺址,確認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文化的疊壓關係,成為中國考古學的典範。1948年與其兄長梁思成(建築學家)同時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妻子李福曼為嫡母李蕙仙的侄女。

著作

  • 《城子崖遺址發掘報告》
  • 《梁思永考古論文集》
  • 《侯家莊》(高去尋補輯)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