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自2022年起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侵略戰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2年2月24日,在經歷了時長約一年的軍事危機後,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f][17],標誌着始於2014年的俄烏戰爭的重大升級。此次入侵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生在歐洲大陸的最大規模的戰爭之一[18]。
本文記述一起進行中的武裝衝突。隨着事態變化,內容或許會迅速更新。 |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 |||||||
---|---|---|---|---|---|---|---|
俄烏戰爭的一部分 | |||||||
圖片說明 2022年2月24日至今的戰場態勢圖 烏克蘭控制區 烏克蘭收復、新佔領區 俄羅斯控制區 (俄烏戰爭詳細地圖) | |||||||
| |||||||
參戰方 | |||||||
俄羅斯 北韓[a] 支援: 白俄羅斯[b] 伊朗[c] |
烏克蘭 支援: 歐盟 北約[d] 以及多方提供援助[e]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弗拉迪米爾·普京(總統) 安德烈·別洛烏索夫(國防部長) 瓦列里·格拉西莫夫(總參謀長) |
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總統) 魯斯捷姆·烏梅羅夫(國防部長) 亞歷山大·瑟爾斯基(總參謀長) | ||||||
參戰單位 | |||||||
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 (詳細作戰序列) |
烏克蘭武裝部隊 (詳細作戰序列) | ||||||
兵力 | |||||||
約700,000人(截至2024年6月)[15] | 約800,000人(截至2024年2月)[16] | ||||||
傷亡與損失 | |||||||
各方估計差異很大,參見俄烏戰爭傷亡 §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 |||||||
完整版本:Template: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資訊框 |
2021年10月,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在烏克蘭邊境大規模集結軍隊,引發俄烏危機,多國多次警告俄羅斯正在計劃入侵烏克蘭。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承認烏東地區的烏克蘭割據政權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及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為獨立國家並與之建交。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京宣佈以「去軍事化」及「去納粹化」為由對烏克蘭開展 「特別軍事行動」,戰爭全面爆發。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隨即頒佈戒嚴令和動員令,並與俄羅斯斷絕外交關係[19]。
戰爭初期,俄軍從多個方向大規模進攻烏克蘭關鍵城市,但遭到烏克蘭軍隊頑強抵抗,在發動入侵的三周後,俄軍在南部取得更多優勢,其他地方則陷入消耗戰[20]。2022年3月下旬,俄軍改變最初閃擊戰的策略撤出基輔地區,改為加強在頓巴斯地區的兵力和攻勢。從2022年9月起,烏克蘭發起兩輪反攻行動(哈爾科夫反攻和赫爾松反攻),先後奪回約3000平方公里和1170平方公里的土地[21]。9月20日,由俄羅斯實際控制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宣佈將於9月23日至27日舉行加入俄羅斯聯邦的公投。9月30日,烏東四州正式併入俄羅斯,約佔烏克蘭領土的20%,但此舉遭到國際社會譴責。2023年6月,烏克蘭再次發起反攻,然而收效甚微[22]。在2024年,俄軍在烏克蘭東部及南部地區持續推進,同年8月起烏軍對俄庫爾斯克州進行入侵。[23]
此次入侵導致雙方數十萬人傷亡,並造成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戰爭開始的六周內有430萬難民逃離烏克蘭,另有710萬人在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國際社會廣泛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2022年3月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譴責俄羅斯入侵並要求俄全面撤軍。國際法院裁定俄羅斯「必須立即停止軍事行動」。俄羅斯失去歐洲委員會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資格[24]。多方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人道主義支援,對俄羅斯實施空前的制裁,戰爭與制裁影響世界經濟。全球多地及俄國國內爆發反戰抗議活動。戰爭期間俄軍被控在烏國境內犯下廣泛的戰爭罪行,包括屠殺、綁架兒童、使用違禁武器、種族滅絕等等,國際刑事法院發佈通緝令,要求羅馬規約締約國逮捕包括普京在內的6人[25]。
於1991年解體後,新獨立的烏克蘭和俄羅斯保持聯繫。1994年烏克蘭同意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拆除蘇聯在烏克蘭留下的核武器。作為回報,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同意維護烏克蘭的領土完整[26]。
1999年,俄羅斯簽署《歐洲安全憲章》,其中「重申每個參與國具有自由選擇或更改其安全安排,包括聯盟條約的固有權利」[27]。蘇聯解體後,幾個前東方集團國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部分原因是區域安全威脅,如1993年俄羅斯憲政危機、阿布哈茲戰爭(1992年-1993年)和第一次車臣戰爭(1994年-1996年)[28]。俄羅斯領導人聲稱,西方大國曾承諾北約不會向東擴張,但這一點存在爭議[29]。在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會上,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尋求加入北約。北約現有成員的反應存在分歧,西歐國家擔心因此與俄羅斯對立。北約最終拒絕為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提供成員資格,但發表聲明同意「這些國家將成為北約成員」。弗拉迪米爾·普京強烈反對兩國申請北約成員資格[30],俄羅斯外長謝爾蓋·域陀羅維奇·拉夫羅夫表示,俄羅斯將竭盡所能阻止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31]。
2004年,親歐派的維克托·尤先科在橘色革命後當選為烏克蘭總統,其將國家對外發展的方向積極轉向西方、加強與歐美合作,烏克蘭議會也透過立法方式認定烏克蘭大饑荒為莫斯科當權者的種族滅絕行動,引起俄國不滿;之後雙方又發生多次糾紛。[32]
在2010年,曾被指選舉舞弊的親俄派的域陀·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當選為烏克蘭總統[33]。2013年11月,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在俄羅斯施壓下推翻烏克蘭最高拉達的決定,拒絕與歐洲聯盟(歐盟/EU)簽訂《烏克蘭—歐洲聯盟聯合協議》,選擇與俄羅斯領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建立更緊密聯繫[34],引發一連串親歐盟的抗議浪潮,即邁丹起義。最終於2014年2月爆發尊嚴革命,阿努科維奇政府及其安全部隊對示威者血腥鎮壓[35],使亞努科維奇被最高拉達罷免下臺,並且逃離烏克蘭。隨後議會組成臨時政府。[36]
在尊嚴革命後,烏克蘭親歐派政府上台並拋棄俄國的歐亞經濟聯盟,轉而與歐盟簽署協定,導致國族認同傾向俄羅斯的烏克蘭東部地區民眾不滿[32][37];烏國東南部地區(俄語區)之後發生親俄動亂,這些地區的示威者支持被罷免的亞努科維奇政府,並且與烏克蘭安全部隊爆發衝突,又衝擊當地行政機關大樓[38]。隨後俄羅斯派出沒有佩戴標誌的士兵入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之戰略位置和基礎設施,並佔領克里米亞議會,之後俄羅斯組織一次有爭議的公投,隨後非法吞併克里米亞,惟該公投被聯合國裁定非法,亦未被國際廣泛承認。[36]
2014年4月,親俄叛亂武裝及抗議群眾佔領烏克蘭東部多座城市,然後在經過所謂的公投後,兩個受俄羅斯支持、分裂自烏克蘭的准國家──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隨後烏克蘭政府軍開始進入頓巴斯地區平叛,頓巴斯戰爭正式爆發[39]。俄羅斯軍隊參與了這場衝突,同時秘密派遣軍隊幫助分離主義分子[40]。
分離主義武裝與烏克蘭政府軍之間的武裝衝突造成約14,000人死亡[41]。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交戰雙方簽署旨在停止戰鬥的《明斯克協議》,但停火屢次失敗。俄羅斯在該協議中的角色出現爭議:諾曼第模式成員法國、德國和烏克蘭認為《明斯克協議》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協議,而俄羅斯堅持認為烏克蘭應該直接與兩個分裂出來的共和國談判[42]。
由於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和頓巴斯的軍事干預行動,烏克蘭最高拉達於2014年12月通過放棄作為中立國的身份,並且在2018年11月修憲,把加入北約和歐盟作為烏克蘭的首要國家戰略[43]。2019年,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當選為新一任烏克蘭總統,他在任初期軟化對俄的強硬態度、主張溫和處理頓巴斯戰爭;直至2021年初局勢升級,才開始放棄對俄的綏靖政策。[44]
在2021年3月至4月間(第一次集結)、及10月起(第二次集結),俄羅斯軍隊在俄烏邊境附近以及白俄羅斯境內進行了大規模軍事集結,多方估計集結的俄軍軍人數量介乎於五至十萬人,第二次集結的數量則是大約13萬。但是俄羅斯一直否認有入侵烏克蘭的意圖,直至入侵行動發起的一天前仍然如此[45]。據報,入侵烏克蘭的提議是由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普京核心圈子中的一小群鷹派或西羅維基集團做出的,其中包括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尼古拉·帕特魯舍夫和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同一時間,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衝突惡化,監督停火的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地在2022年初衝突數量激增。[46]
2021年12月,俄羅斯對美國和北約的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北約永久停止在東歐和烏克蘭的任何軍事活動、從前蘇聯國家撤出北約多國部隊,同時要求美國從歐洲撤走核武器,等「安全承諾」;警告若果西方繼續採取對俄「侵略性、不友善」方針,俄羅斯當局將不得不採取「報復性軍事行動措施」。一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稱這些提議可以討論,但有些條件是美國不可接受的。美國與北約均拒絕了俄羅斯要求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條件;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說「俄羅斯無權建立勢力範圍,也無權控制其他主權國家的行動」,同時北約也強調其為一個防禦性聯盟,「不尋求對抗,也不對俄羅斯構成威脅」。[47]
另外,俄羅斯也多次否認烏克蘭的建國權利。普京在2021年7月發表文章《論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公開聲稱烏克蘭人作為獨立民族的想法是「沒有歷史根據」,又暗示烏克蘭語作為俄語的一種「方言」,「兩者本質上沒有分別」。另外普京在承認烏東兩個政權發表演說(2022年2月)時再次聲稱「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本質上是同一個民族」,認為烏克蘭是一個「被俄羅斯的共產主義者所創造的國家」,同時否認烏克蘭擁有建國權利[48]。歷史學家提摩希·D·史奈德批評普京的言論是帝國主義的體現;同時有許多國際觀察家認為俄羅斯領導階層對烏克蘭及其自身歷史持有錯誤、扭曲的看法,最終作為一種心理戰工具。[49]
在局勢升級之際,美國和其他北約成員國向烏克蘭運送超過20萬磅的致命武器和軍事訓練計劃,旨在提高烏克蘭的抵抗能力。烏克蘭國土防衛隊也開始招募志願平民進行軍事戰術訓練,訓練他們使用武器和遊擊戰的能力;同時烏克蘭政府也修改了預備役制度,並且鞏固了邊境防衛力量[50]。
危機期間,俄羅斯曾經和西方各國進行會談,嘗試調和矛盾。2021年12月,美國總統拜登與俄國總統普京緊急展開線上高峰會,但沒有取得任何共識。2022年2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及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會見普京,馬克龍之後承認斡旋失敗,朔爾茨表示普京在會談中說「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實際上不應該成為獨立國家」。西方警告,俄羅斯有能力隨時對烏克蘭發動入侵,同時也指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俄國將會遭受嚴厲制裁;2022年1月,美國與北約以書面正式回絕俄羅斯所提的條件[51]。朔爾茨曾經向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提議,烏克蘭自行宣佈自己為中立國,並且放棄加入北約,但是遭到澤連斯基斷然拒絕。2022年2月19日,澤連斯基呼籲各國停止對俄羅斯的「綏靖」政策,並要求交代烏克蘭加入北約及歐盟的時間表。[52]
2021年12月初,美國國防部、中情局對外釋出「戰爭警報」,指普京已下令要在元旦前後調集軍隊,預計會在2022年1月底、2月初的凜冬之際「兵分三路入侵烏克蘭」[51]。由於對俄國侵烏存在擔憂,從2022年1月22日起,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開始從烏克蘭撤出其使館的部分人員。同時,德國、澳洲、意大利、以色列、荷蘭和日本等國敦促國民儘快離開烏克蘭。1月24日,美國國務院要求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外交人員及其家屬撤離,並警告美國人不要前往烏克蘭或俄羅斯。2月12日,美國撤離了駐基輔大使館的幾乎所有工作人員。2月13日,包括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十多個國家再次敦促其公民離開烏克蘭。[53]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國家電視台第一頻道播出一段影片,稱烏克蘭派遣士兵要炸毀一處氯氣製造廠,中途被攔阻。烏克蘭情報部門認為這段視頻是俄羅斯情報機構格魯烏的作品。同日,俄羅斯政府稱烏克蘭展開的炮擊摧毀了俄烏邊境的聯邦安全局邊境設施,並稱打死五名「越過邊界進入俄羅斯的烏克蘭士兵」。烏克蘭方面否認這一事件,稱這是俄羅斯的「假旗行動」。23日,烏克蘭國防部、外交部、內政部網站遭到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54]
2022年2月21日夜,普京在克里姆林宮主持召開討論頓巴斯問題的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全程通過電視直播。絕大部分參會人員支持立即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普京隨後發表電視講話,正式宣佈承認獨立。在電視講話中,普京批評當年蘇聯共產黨「將頓巴斯塞進烏克蘭」,認為現代烏克蘭的建國權與歷史不具有合法性。還稱烏克蘭正在秘密發展核武器。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瑞斯表示該決定侵犯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符合《聯合國憲章》原則。[55]
2月22日,俄羅斯外交部宣佈與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普京表示,俄羅斯承認兩個共和國憲法規定的邊界(部分領土處於烏軍控制下),並以「維和」名義派遣軍隊進入兩個地區[56]。美國、歐盟、英國宣佈制裁承認烏東兩政治實體的人員。歐盟的制裁涉及351名俄杜馬議員和27個實體。德國宣佈中斷對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的認證審核。2月23日,烏克蘭國會宣佈制裁支持烏東兩地區獨立的351名俄羅斯國會議員。[57]
烏克蘭時間2月24日凌晨5點30分,普京在一個電視演說中宣佈對烏克蘭開展「特別軍事行動」[58]。
普京表示,這次行動是為了「保護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人民」、稱他們「遭受了基輔政權的羞辱和種族滅絕」。許多組織認為這是虛假指控。普京指責北約自21世紀初以來向東擴張,威脅俄羅斯的安全,北約否認這一說法,聲稱其是一個「防禦性聯盟」,「並不尋求對抗」,亦表示俄方對其接納的成員國並沒有否決權。[59]
普京也宣稱烏克蘭政府官員是西方控制下的「新納粹分子」,北約正在烏克蘭建設軍事設施以威脅俄羅斯。他說俄羅斯尋求對烏克蘭的「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並質疑烏克蘭的國家主權。普京稱他「不會侵佔烏克蘭領土」,並「支持烏克蘭人民的自決權」。俄羅斯沒有正式宣戰。美國情報人士洩露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文件的報導稱,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並不知道普京入侵烏克蘭的計劃。[60]
在其演講結束後,俄軍隨即以導彈襲擊烏克蘭國內各城市、越境進入烏克蘭,標誌着戰爭全面爆發。[61]
戰爭雙方的領袖分別是烏克蘭總統兼最高統帥—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62]、以及俄羅斯總統兼最高統帥—弗拉迪米爾·普京。
在全面入侵行動開始後,俄軍由多名軍事指揮官領導,分別負責烏克蘭的東、南、北三條戰線;直至4月13日,才由亞歷山大·德沃爾尼科夫正式擔任俄國在烏軍事行動最高指揮官,統一指揮各條戰線[63]。2022年10月,謝爾蓋·蘇羅維金被任命為最高指揮官,但被認為缺乏統一領導效果[64]。2023年1月12日,改由俄軍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出任最高指揮官[65]。《衛報》報導指普京與格拉西莫夫密切合作,並且稱其二人繞過高級指揮官、直接向旅指揮官下達命令並幹預作戰決策。[66]
烏克蘭方面,烏克蘭軍隊設有東、南、西、北方行動指揮部,各自指揮不同的戰鬥方向[67]。在戰爭初期起,烏軍最高領導人為武裝部隊總司令瓦列里·扎盧日內,《時代雜誌》指其保持靈活性,並將決策權下放給當地指揮官;美國陸軍上將馬克·麥利說扎盧日內使烏軍能夠迅速適應戰場,並主動對抗俄軍[68]。但在2024年,當澤連斯基傳出與扎盧日內不和的消息後[69],他於2024年2月8日被解除總司令,改由烏軍總參謀長亞歷山大·瑟爾斯基接替總司令一職。[70]
戰爭爆發後,俄羅斯軍隊從三路推進,分別是:烏克蘭北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向首都基輔、蘇梅、切爾尼戈夫和哈爾科夫推進的基輔攻勢和東北部攻勢,上述兩個攻勢分別由俄軍中部軍區和西部軍區負責;從烏克蘭東部兩個分離主義政權以及東部邊境向盧甘斯克州及馬里烏波爾進攻的東部攻勢;還有從克里米亞半島向赫爾松、尼古拉耶夫和扎波羅熱州進攻的南部攻勢。[71]
在北部戰線遭遇激烈抵抗後,俄軍從烏克蘭北部地區撤軍,並且繼續沿東部戰線推進[72]。2022年9至11月,烏軍在反攻後俄軍被迫從東北部戰線(哈爾科夫方向)、赫爾松撤軍[73]。2024年5月,俄羅斯軍隊重新入侵哈爾科夫[74]。8月6日,烏軍從蘇梅州越境入侵俄羅斯庫爾斯克州。[75]
俄軍在烏克蘭的空中行動旨在透過遠程打擊烏克蘭境內的軍事和基礎設施目標,並且試圖遏制烏克蘭全國各地的防空系統。僅在戰爭爆發後的21天內,俄軍便向烏克蘭境內發射了1,100多枚導彈。但俄軍並沒有完全擁有制空權,其後勤問題也十分嚴重[76]。截至2024年9月,自俄軍開始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擊落了100多架俄羅斯軍用飛機[77]。
自2022年秋季以來,俄羅斯對烏克蘭電力和供水系統進行了一波又一波的空襲[78];10月,俄軍向烏克蘭全境發射導彈襲擊基礎設施以及軍事設施,導致至少19人死亡、100人受傷,引發全國停電,這次是自戰爭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襲[79]。2024年11月,俄羅斯和烏克蘭向對方發動了自戰爭開始以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襲擊[80],俄羅斯同月也首次動用洲際彈道導彈襲擊烏克蘭。[81]
2022年12月,烏克蘭軍隊對俄軍的恩格斯空軍基地進行兩次襲擊,造成多人傷亡[82]。烏軍也持續對俄羅斯佔領下的克里米亞半島發起襲擊,與其連接的克里米亞大橋也被遭到攻擊。[83]
全面入侵開始之日,俄羅斯海軍軍艦攻擊並轟炸了位於黑海的蛇島[84],後為烏克蘭所奪回[85]。3月,俄羅斯RT電視台稱俄軍別爾江斯克俘獲了大約十幾艘烏克蘭軍艦[86]。2022年4月14日,俄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遭烏軍2枚海王星反艦巡航導彈擊中後沉沒[87]。2024年2月14日,烏軍使用無人水面載具擊沉了俄羅斯大型登陸艦凱撒·庫尼科夫號。[88]
烏克蘭民眾透過志願加入國土防衛隊、響應烏克蘭國防部號召製作燃燒彈、捐贈食物、建造捷克刺蝟等屏障來抵抗俄羅斯的入侵;有維修路標的公司拆除或更改路標,以迷惑及侮辱俄軍。基輔有義工為醫護、軍人和有需要的民眾分發物資,烏克蘭政府又向民眾派發武器[89]。在佔領區,烏克蘭民眾發起抗議俄國佔領和不合作運動,又以肉身阻擋俄軍軍車前進,逼使他們撤退;在赫爾松,近2,000名烏克蘭民眾上街揮舞國旗,高喊「俄國佬回家」等口號,但遭到俄軍開槍驅散[90]。從2022年3月起,烏克蘭平民開始組織遊擊隊抗爭,在不同地區通過炸毀或繳獲俄軍武器及車輛、俘虜其士兵、暗殺與俄羅斯合作者或俄軍指揮官以進行抵抗。[91]
2022年2月24日,基輔時間凌晨5點40分,俄軍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俄軍同時從四個方向推進地面部隊,分別是從白俄羅斯進攻基輔的北部戰線、從克里米亞發動的南部戰線、從烏東兩分離主義政權控制的頓巴斯發動的東南戰線,以及從俄羅斯進攻哈爾科夫和蘇梅的東北部戰線。[92]
入侵開始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烏克蘭宣佈戒嚴令,同一天晚上,他下令對18歲至60歲的烏克蘭男性、及預備役軍人進行全面動員,禁止他們離開該國。[19]
俄軍的入侵出乎意料地遭到了烏克蘭軍隊的激烈抵抗。在北部戰線,俄軍未能成功佔領基輔並在伊爾平戰役、霍斯托梅爾戰役和布查戰役中被擊退,俄軍雖在安托諾夫機場成功擊退烏軍,但卻失去了突襲基輔的機會。俄軍嘗試包圍首都,但其守軍堅守陣地,並使用西方標槍反坦克導彈和毒刺防空導彈有效地削弱俄羅斯的補給線並拖延進攻[93]。在南部戰線,俄軍於3月2日佔領了地區首府赫爾松、梅利托波爾以及包圍了馬里烏波爾。在東部戰線,俄軍對切爾尼戈夫、蘇梅、哈爾科夫等關鍵城市採取圍攻戰術,但因遭遇頑強抵抗和後勤問題而未能成功。[94]
從3月開始,烏克蘭軍隊開始在伊爾平等多個方向對俄軍發動反擊[95]。3月25日,俄羅斯國防部稱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第一階段「基本完成」,烏克蘭軍隊損失嚴重,俄軍現在將集中精力「解放頓巴斯」。4月7日,俄軍撤離北部戰線中進攻基輔的軍隊,並重新部署到頓巴斯地區以加強東南部攻勢[96]。4月1日,烏軍收復基輔後,在基輔西北部的布查市發現了在俄軍佔領期間被大量屠殺的平民屍體。4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暫停俄羅斯在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作為回應,俄羅斯宣佈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97]
在俄軍全面撤離烏克蘭北方之後,開始被重新部署到烏克蘭東南部地區,發動大規模軍事攻勢[96],目標為奪取整個頓巴斯地區。在南部地區,俄軍繼續對尼古拉耶夫和奧迪沙等重要城市發動轟炸,更加意圖進一步佔領奧迪沙及黑海沿岸地區,以便將戰線聯通到摩爾多瓦的分離主義政權;若果俄羅斯的計劃成功,將讓烏克蘭失去所有海岸線、成為內陸國[98]。另外,俄羅斯佔領下的扎波羅熱核電廠多次遇襲,引發公眾對放射性物質泄漏和火災等核事故的擔憂。[99]
在馬里烏波爾,被包圍的烏克蘭軍隊在4月20日收到俄軍的最後通牒,要求投降,但遭到拒絕;而該市內仍有超過十萬居民被困。俄羅斯軍隊繼續對保衛馬里烏波爾的烏軍採取「圍而不攻」的戰術,導致沒有任何食物、水、暖氣或藥品的供應,直至5月1日才開始進行疏散[100]。持續到5月16日,烏軍總參謀部宣佈馬裏烏波爾駐軍已完成戰鬥任務,駐守當地的軍隊向俄軍投降,宣告馬里烏波爾圍城戰正式結束。[101]
俄羅斯軍隊為奪取烏東地區,對北頓涅茨克等頓巴斯關鍵城市發起攻勢。5月,俄軍攻入北頓涅茨克市郊,雙方爆發激烈的城巷戰;截止6月11日,仍然有大約15,000名平民留在北頓涅茨克和附近的利西昌斯克[102]。俄羅斯軍隊最終在6月25日佔領北頓涅茨克,並且渡過頓涅茨河攻擊利西昌斯克[103]。7月4日,利西昌斯克失守,標誌在烏克蘭失去在盧甘斯克州的最後一個重大據點。而在哈爾科夫,烏軍則成功擊退俄軍,但在該地區的戰鬥仍然持續[104]。
在烏克蘭軍隊的不斷攻擊下,俄羅斯軍隊在6月從蛇島撤軍。而在8月,俄佔克里米亞境內的新費多里夫卡機場發生大爆炸,至少8架戰機被炸毀,事後烏克蘭承認責任[105]。從8月29日起,烏克蘭軍隊開始對俄羅斯佔領的赫爾松州發起反攻;同時在9月6日突然在哈爾科夫發起反攻,並在3日內推進了近50公里[106],重新攻佔伊久姆、庫皮揚斯克等城市,反攻持續到10月,烏軍推進到盧甘斯克地區。11月11日,烏克蘭軍隊解放赫爾松,並且佔領了第聶伯河西岸。[107]
繼吞併克里米亞半島後,俄羅斯在9月於烏克蘭四個州份舉行入俄公投。結果為全數通過,普京於9月30日與佔領區傀儡領導人簽署了「加入條約」。俄羅斯強行吞併烏克蘭領土的行為引起國際普遍譴責。聯合國大會於10月12日高票通過第ES-11/4號決議,譴責俄羅斯企圖吞併烏克蘭的4個地區。[108]
在烏軍發起的兩輪反擊戰結束後,冬季到春季的戰鬥開始陷入僵局;雙方的傷亡慘重導致在前線的行動大大減少。也有軍事分析師認為,俄羅斯缺乏訓練有素的軍人以及存在火炮彈藥的供應問題,因此進攻的速度明顯放緩[109]。在烏克蘭南部,俄烏雙方在武赫萊達爾發生自戰爭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坦克戰,結果俄軍慘敗,引起外界對俄軍地面攻勢的能力的質疑。英國國防部表示,「整個俄羅斯步兵旅被烏軍有效殲滅」;另外烏軍在第聶伯河左岸建立了橋頭堡,俄軍在奧里希夫和胡利亞伊波萊被烏軍擊退,逼使俄羅斯在烏南地區採取防守狀態。[110]
在烏克蘭東部,俄軍佔領利西昌斯克後,俄軍連同傭兵組織華格納集團對工業城市巴赫穆特和其鄰近的索萊達爾發起攻勢[111][109]。2023年1月,俄羅斯軍隊佔領索萊達爾,使巴赫穆特只剩下一條補給路線。在當地的戰鬥持續到5月,此時烏軍僅能控制城市內1.89平方公里的土地[112]。最終在5月21日,巴赫穆特完全被俄軍佔領,華格納集團的部隊也在25日撤離[111]。在此戰中雙方死傷慘重,估計有至少一萬人在此次戰役中陣亡[111][113]。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麥利形容巴赫穆特戰役為「屠殺盛宴」。[114]
巴赫穆特失守後,烏軍持續向巴赫穆特郊區的側翼推進,以圖反攻該城市。[115]
從2023年1月起,烏克蘭收到其盟友提供的大量武器。2023年1月2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宣佈提供烏克蘭德製豹2型坦克,並參加北約援烏的「坦克聯盟」;之後美國宣佈提供M1艾布蘭主戰坦克給烏克蘭,英國也向烏克蘭提供了14輛挑戰者坦克;波蘭在3月9日將10輛豹2型坦克運交烏克蘭。3月,德國援助烏克蘭2700枚防空導彈。5月19日,美國同意向烏克蘭提供F-16戰機[116]。
2023年6月起,烏軍對包括頓涅茨克州、扎波羅熱州和盧甘斯克州在內的多條戰線發動了一系列反攻,但是反攻行動遭俄羅斯軍隊頑強抵抗。在反攻前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南部地區設立了多條防線,包括大量鋪設地雷、戰壕和龍齒等反坦克陷阱,成為烏克蘭反攻的一大障礙[117]。6月12日,烏軍報告了7個月來最快的推進速度,表示他們共推進了6.5公里;俄羅斯軍事部落客也承認烏軍重奪多個村莊;但是被認為缺乏重大突破。8月28日,烏克蘭軍隊攻佔羅博季涅[118]。9月18日,烏軍重奪巴赫穆特以南的小鎮克利希伊夫卡和鄰近的安德里伊夫卡[119]。截至11月,烏克蘭的反攻行動僅解放了約400平方公里的領土,而且沒有重奪任何一座重要城市[120]。從2023年烏克蘭反攻起,俄軍加強了在斯瓦托韋-克雷明納戰線的進攻行動,特別是在庫皮揚斯克方向和克雷明納以西;根據戰爭研究所的說法,俄羅斯在當地加強攻擊的原因是為了將烏克蘭軍隊吸引到庫皮揚斯克地區,並遠離正在進行反攻行動的戰區關鍵地區[121]。
在反攻開始的同一個月(6月),赫爾松州卡霍夫卡水電站被部分炸毀,造成洪水淹沒水庫下游約230平方哩的區域,約2萬5千人受到影響,有24個定居點被洪水淹沒,當局從洪災地區疏散逾1.7萬名平民。俄羅斯及烏克蘭互相指責是對方所為。10月中下旬,烏克蘭海軍陸戰隊越過第聶伯羅河發動襲擊,儘管由於俄羅斯的猛烈炮擊和空中轟炸、組織混亂和資源減少而損失慘重,但仍繼續給俄軍造成傷亡[122]。
2023年6月24日,華格納集團對俄羅斯政府發動了一場短暫的叛亂。華格納集團首腦普里戈任曾多次公開批評俄軍方高層指揮不力,並稱大約2萬名僱傭兵在巴赫穆特戰役中喪生。在經由盧卡申科斡旋後,俄羅斯和華格納集團達成協議,後者停止兵變返回軍營,並被免於起訴,普里戈任前往白俄羅斯[123],然而僅兩個月後其與一眾親信便在俄羅斯特維爾州墜機身亡[124]。
2023年12月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承認反攻失敗;烏克蘭軍隊在反攻末期開始陷入僵局[125]。從年末開始,俄羅斯開始加緊對頓巴斯城市阿夫迪伊夫卡的攻勢,該城市距離頓涅茨克市僅5公里;當時阿夫迪伊夫卡已經被三面包圍。雖然俄軍在進攻的過程傷亡慘重,但仍然取得突破[126]。同時,俄軍加強了對巴赫穆特北部和南部的攻擊,試圖奪回反攻中失去的土地。12月,烏軍要塞城市馬林卡失守,俄軍在利曼一帶也有所進展,烏克蘭軍隊受重挫。[127]
俄羅斯軍隊的攻勢一步打擊烏克蘭軍隊的士氣。《紐約時報》報道,烏克蘭軍隊在當時處於守勢,並面臨人力和彈藥短缺的問題。皇家聯合研究所的研究員積·沃特林表示,烏克蘭未來幾個月將面臨艱難的處境。[128]
進入到2024年,烏克蘭軍隊繼續面對彈藥短缺的問題,美國國防部新聞秘書約翰·柯比指彈藥短缺問題已經影響到了戰局。烏克蘭警告,俄羅斯每天在前線部署的火力是其3倍,烏克蘭正面臨炮彈短缺。然而,美國國會並未通過援烏法案,導致美國無法向烏克蘭提供迫切需要的炮彈。[129]
2月,俄羅斯軍隊再次在頓涅茨克州城市阿夫迪伊夫卡取得突破,當地駐守烏軍表示阿夫迪伊夫卡正遭到俄軍從三面圍攻,當地情況極其危急[130]。最終阿夫迪伊夫卡在2月17日被俄羅斯軍隊全面佔領;商業雜誌《福布斯》將其形容為「皮洛士式勝利」,因為俄軍在此戰役中至少損失16,000人。同時烏軍在此次戰役的失敗導致多條重要公路和鐵路線落入俄羅斯之手,導致鄰近的地區門戶洞開[131]。阿夫迪伊夫卡的陷落被認為是俄軍在2023年烏克蘭反攻失敗後,重新掌握戰爭主動權的標誌。[132]
5月5日,俄軍推進並且佔領了奧切雷蒂內[133]。2024年5月10日,俄羅斯開始在哈爾科夫州發動新一輪攻勢;5月14日,俄軍攻入邊境城鎮沃夫昌斯克;至6月7日,白宮表示俄軍的攻勢已經停滯,不太可能進一步推進[134]。在南線戰場,俄羅斯軍隊於5至6月間重新佔領2023年反攻時失守的羅博季涅、舊馬約爾斯克村。[135]
在先後佔領阿夫迪伊夫卡和奧切雷蒂內之後,俄軍在當地形成一個突出部,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不斷推進,進一步威脅烏軍的後勤中心康斯坦丁尼夫卡。烏軍內部也發生爭論,有人指責個別部隊擅自撤離導致失守[136]。在巴赫穆特以西,俄羅斯軍隊開始攻擊恰西夫亞爾市,並且在7月佔領了其中一個區[137]。6月19日,俄軍開始進攻托雷茨克,目的是為了從南部攻擊恰西夫亞爾[138]。7月中旬,俄羅斯發起新攻勢,在阿夫迪伊夫卡西北部突出部向波克羅夫斯克推進,並在8月28日佔領新赫羅迪夫卡。9月9日,根據俄羅斯軍隊以及地理定位圖像顯示,克拉斯諾霍里夫卡已經被俄軍佔領。[139]
2024年8月6日,超過1000名烏軍在大量無人機和炮兵掩護下,大舉入侵俄羅斯的庫爾斯克州;此次攻擊為自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烏克蘭對俄羅斯本土發起過最大型的攻擊,也是自二戰以來俄羅斯首次被他國入侵。俄羅斯隨即宣佈庫爾斯克州進入緊急狀態。在8月8日,戰爭研究所在其最新報告中估計,烏軍已縱深推進10公里,頗有斬獲[23]。但同時有批評認為入侵庫爾斯克州分散兵力的效果不明顯,烏克蘭東部的攻勢仍然持續,甚至比烏軍在庫爾斯克的推進速度更快。[140]
智庫戰爭研究所指出俄軍在烏克蘭東南部的推進速度比2023年時更快,是因為發現並戰術利用了烏克蘭戰線脆弱的結果;路透社稱俄軍在10月至11月間以自戰爭爆發後最快的速度在烏東地區推進[141]。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承認僅靠軍事手段可能無法趕走俄軍[142]。10月2日,烏軍從武赫萊達爾撤出,隨即被俄羅斯軍隊佔領。烏克蘭第72機械化旅已經保衛這座城市兩年多了,並表示俄羅斯人在襲擊這座高地城市時遭受了「巨大損失」。俄羅斯佔領後,戰前人口約14,000人的城市被描述為「蔓延的廢墟」[143]。俄軍在庫拉霍韋和大新錫爾卡方向也有所進展,若庫拉霍韋的防線崩潰,將開啟另外一條通向波克羅夫斯克的重要通道。[141][144]
11月19日與20日,烏克蘭首次使用美國提供的ATACMS導彈系統與英國提供的暴風影導彈打擊俄羅斯本土,此舉被俄羅斯方面視作「戰爭的重大升級」[145]。為回應烏克蘭方面的攻擊,俄羅斯於21日向烏克蘭發射了總共九枚導彈,其中包括一枚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和七枚Kh-101巡航導彈,以及一枚具有分導式多彈頭設計的新型中程彈道導彈——榛樹高超音速彈道導彈。[146] 並宣佈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門檻。[147]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侵略戰爭遭到國際社會廣泛譴責[148]。2022年3月2日,聯合國通過了第ES-11/1號決議,譴責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要求俄國全面自烏國撤軍,並撤銷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承認。4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暫停俄羅斯在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之後俄羅斯宣佈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023年2月24日,聯合國再次壓倒性通過決議要求俄軍撤出烏克蘭,並且拒絕承認俄羅斯吞併烏克蘭領土的合法性。2022年3月3日,歐洲委員會以違反理事會條約和《歐洲人權公約》(ECHR)為由暫停了俄羅斯的資格。[149]
此次入侵令到各國對俄羅斯實施新的制裁,對該國和國際經濟影響巨大;俄國有價值3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被凍結,俄國銀行約70%的資產被凍結。制裁迫使俄羅斯重新調整其石油轉向印度等非制裁國家出口,更依賴不受制裁的液化天然氣,並將煤炭出口從歐洲轉向亞洲[150]。全球各國、聯合國以及志願組織均向烏克蘭平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多國向烏克蘭提供軍援以協助其抗擊俄羅斯軍隊[151]。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和前總理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稱西方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不會改變任何事情」,並稱這是「政治無能」的標誌。[152]
戰爭爆發後,全球各地以及俄羅斯本土均爆發反戰遊行、聲援烏克蘭,在俄羅斯佔領區也有烏克蘭民眾上街示威,在動員令下達之後俄羅斯再次發生大規模反戰遊行,俄羅斯政府則以封鎖網絡及任意拘捕作為回應[154]。近百間國際企業退出俄羅斯市場,多個俄羅斯國營媒體被社交媒體平台封鎖。作為回應,俄羅斯通過假新聞法、禁止外媒及本地記者散播關於戰爭的「假消息」,又封鎖外國傳媒網站。同時網民呼籲罷買俄羅斯產品,另外針對居外的俄羅斯人之反俄情緒也十分高漲、暴力事件頻發[155]。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2023年的數據,全球31%的人口居住在傾向或支持俄羅斯的國家,30.7%的人口居住在中立國家,36.2%的人口居住在以某種方式反對或者明確反對俄羅斯的國家。一些國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默許支持俄羅斯的行為或鼓勵傳播對俄羅斯有利的虛假消息;許多居住在南半球的民眾對於同情俄羅斯入侵烏國,其中一個原因是對於美國外交政策的不滿,拉丁美洲國家則普遍保持中立態度。[156]
2022年2月28日,澤連斯基簽署了要求烏克蘭加入歐盟的正式請求。2022年3月1日,歐洲議會建議歐盟授予烏克蘭候選國地位,決議由637名議員支持。2022年6月23日,烏克蘭正式獲得歐盟成員國候選國地位。多個國家承認俄羅斯為恐怖主義國家,認定俄軍無差別攻擊平民、對烏國基礎設施或能源設施的襲擊屬於恐怖主義行徑。[157]
2022年6月,日本、韓國、澳洲和新西蘭首次受邀出席在馬德里舉行的北約會議,以尋求在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後大幅提升與北約的夥伴關係。同年7月,韓國為應付主要來自朝鮮,以及俄羅斯在對烏克蘭的網絡攻擊為例,成為北約下屬的網絡防禦卓越中心在亞洲的首位成員國。日本隨後也在11月4日宣佈正式成為網絡防禦卓越中心的主要成員[158]。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促使長年保持軍事不結盟的國家芬蘭與瑞典申請加入北約,2月26日,俄羅斯外交部向瑞典和芬蘭發出威脅,若兩國加入北約將面臨軍事和政治上的嚴重後果。芬蘭最終於2023年4月4日正式加入北約,瑞典於2024年3月7日正式加入北約[159]。
世界各國對烏克蘭對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同時針對俄國實施制裁以及譴責,制裁的覆蓋面涵蓋個人、銀行、企業、貨幣兌換、出口和進口,旨在削弱俄羅斯的經濟以及限制俄羅斯主要領導人的出行自由[160]。美國是提供最多的軍事援助的國家,截至2024年,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近420多億歐元的軍事援助;美國國會在2024年4月23日通過法案、向烏克蘭提供610億美元援助,但美國政府同時也明確拒絕把美軍部署在烏克蘭。此外,包括德國、英國、丹麥等國家向烏克蘭提供軍援,歐盟也歷史性地首次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武器;全球向烏國軍援總額超過1180億美元。[151][161]
另外,聯合國以及近百個非政府組織向烏克蘭平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包括向至少350萬人糧食以及藥品,還有兒童教育、緊急住所和戰時性暴力倖存者支持,全球各國向烏克蘭捐贈27億人道主義物資[151]。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2022年2月27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呼籲全球人士前往各駐烏大使館,報名加入「國際志願軍」。3月1日,澤連斯基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允許外國志願者免簽證入境烏克蘭。2022年3月7日,烏克蘭外長庫列巴稱截至當天有超過20,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加入烏克蘭領土防衛國際戰隊。烏克蘭政府也呼籲民眾以加密貨幣捐款,並且在數天內籌得數千萬美元加密貨幣。[162]
在戰爭期間,白俄羅斯允許俄軍在其領土內集結、發動軍事攻勢、部署核武器或者向烏克蘭發射導彈,又允許俄羅斯使用其領空,並且公開支持俄國入侵烏國、聲言「會向俄羅斯提供援助」[164]。因為其積極性,白俄羅斯被視為在此場戰爭中俄國的戰時盟國,但不是共同參戰國(因為其行為尚未到達戰爭門檻),白俄羅斯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強調白俄軍隊沒有參戰。有報告指出,非正式交戰方可以使用大量方法規避戰爭法的管控。[165]
新聞媒體《政客》分別在2023年3月和7月發表調查報道,指由中國政府擁有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從2022年6月起,把武器運送到一間與俄羅斯軍方有密切聯繫的公司。一些中國製武器、避彈衣或無人機也透過土耳其和阿聯酋等國家運到俄羅斯。有歐盟官員也稱有跡象顯示中國正向俄羅斯供應用於製造武器的零組件;有美國官員聲稱俄軍正在使用中國製彈藥[166]。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稱中國為「俄羅斯犯罪聯盟」的成員,批評中國持續向俄羅斯提供協助[167][168]。
美國情報機構指伊朗持續向俄羅斯提供製造軍用無人機的原材料,並且計劃興建製造無人機的工廠,伊朗則稱僅在戰爭前曾經向俄羅斯提供少量無人機。路透社報導指出伊朗向俄羅斯運送導彈。2024年9月,美國與英國指控伊朗向俄羅斯提供短程彈道導彈,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希齊揚則表示在其上任後沒有向俄國運送武器[169]。伊朗直到2024年9月8日承認已向俄羅斯發送了伊朗彈道導彈,是因為德黑蘭被迫與莫斯科進行易貨貿易,並將該貿易的合法性與其在以哈戰爭的角色聯繫起來[170]。
朝鮮被認為向俄羅斯提供了武器;英國調查組織衝突武器研究在聯合國安理會進行報告,指出有證據顯示俄國用來攻擊烏國的彈道導彈零組件來自於北韓;一些在哈爾科夫的導彈殘骸也被懷疑是來自北韓的[171]。2024年6月19日,朝鮮與俄羅斯簽署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兩國已上升為軍事同盟關係。有情報認為,朝鮮已派遣地面部隊進入俄羅斯境內[172]。2024年10月21日,韓國召見俄羅斯駐韓大使,要求平壤「立即撤回」派遣至烏克蘭參戰的朝鮮軍隊。俄羅斯駐韓國大使館回應稱,莫斯科與平壤之間的合作「是在國際法框架內」進行的,並不針對韓國的安全利益。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稱兩國之間的合作「不針對第三國」[173]。2024年10月23日,美國國防部長勞萊-柯士甸表示,朝鮮已向俄羅斯部署軍隊[174]。北約發言人也證實朝鮮正在俄羅斯部署士兵;同時,親俄黑客也加大對韓國的網絡攻擊力度[175]。2024年12月,首名北韓士兵於庫爾斯克州被烏軍俘虜[176]。普京在24日的喀山金磚峰會上則回應稱「這是我們自己的事」[177]。北約秘書長呂特表示,俄羅斯支持北韓核計畫以換取軍隊參戰。[178]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包括國際足球協會、歐洲足球總會聯盟、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等體育組織隨即宣佈禁止俄國和白俄羅斯選手參賽。在2024年巴黎奧運,俄羅斯選手被禁止以國家名義參賽,也不許演唱俄羅斯國歌或者懸掛俄羅斯國旗。國際籃球聯合會、國際皮划艇聯合會、國際象棋聯合會、世界冰壺聯合會、國際自行車聯盟等多組織亦禁止俄羅斯選手參賽。世界田徑理事會於2022年3月1日宣佈新的制裁措施中,禁止所有來自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運動員參加世界田徑系列賽。歐洲歌唱大賽的主辦方也在2022年2月25日禁止俄羅斯選手參賽。[179]
在宗教界,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呼籲結束在發生在烏克蘭的「毫無意義的戰爭」,表示最敬佩願意為人民福祉而進行談判的人,然而方濟各的觀點也多次引發國際爭議及國家與團體的不滿[180],其中被視為是親俄觀點的言論更引發烏克蘭的外交抗議[181]。西藏精神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呼籲雙方應該以對話解決分歧,期望烏克蘭能盡快恢復和平。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多羅買一世和烏克蘭正教會首席主教伊皮法紐斯均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俄羅斯東正教牧首基里爾則支持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引起其管轄的烏克蘭東正教之神職人員集體抗議。[182]
娛樂產業方面,2022年格拉斯哥影展主辦方撤回兩部俄羅斯電影,華特迪士尼公司、華納兄弟和索尼影業暫停即將在俄羅斯上映電影,有支持普京的樂團指揮被解職,在其他方面也遭到抵制。莫斯科GES-2博物館公開宣佈會在戰爭期間閉館。全球近17,000名文藝創作者聯合聲明,呼籲停止戰爭。有俄羅斯的藝術家和表演者因公開反對戰爭的立場,而遭到俄國政府封殺[183]。
包括匿名者在內的多個黑客組織對俄羅斯政府網站以及其國營媒體發起網絡攻擊,以抗議俄國入侵烏克蘭的舉動,最後導致大量機密文件被洩漏、網站被迫停運或癱瘓。[184]
這場戰爭在歐洲造成了自1990年代南斯拉夫內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和人道主義危機[185][186],聯合國表示此為二戰以來發展最快的難民危機。[187][188]大部分難民最初進入了烏克蘭西部鄰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僅在2022年,便有超過500萬人逃往鄰國,而700萬人仍在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189]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7月,歐洲有超過600萬已登記的烏克蘭難民,在歐洲以外則有超過50萬難民[190]。2023年,有近1100萬名難民選擇返回烏克蘭。[191]
在戰爭之前,烏克蘭每年向全球供應4500萬噸糧食,能滿足6億人需求;全球多國高度依賴烏克蘭小麥,其中摩爾多瓦、黎巴嫩、卡塔爾依賴度最高,從烏克蘭進口佔比分別為92%、81%、64%。中東、北非、南亞國家均高度仰賴俄烏兩國出產的糧食[192]。戰爭爆發後,烏克蘭糧食出口和生產大幅下降、糧食供應成本飆升,加上全球各地災害頻繁、氣候變化影響,引發糧食危機;戰爭也同時打亂供應鏈,導致食品價格不斷上升。[193]
烏克蘭的糧食出口主要依靠海運,但戰爭爆發後烏克蘭在亞速海、黑海的港口接連遭俄羅斯軍事封鎖,且俄軍刻意破壞基礎設施與農田,導致產量銳減幾倍;雖烏克蘭改採陸路出口緩解,不過陸路出口總量遠低於海運量[192]。為挽救糧食危機,烏克蘭和俄羅斯於2022年7月22日簽署《黑海穀物倡議》,允許運送糧食的船隻進出烏克蘭港口[194];截至2022年10月,烏克蘭成功透過協議、對外輸送了930萬噸糧食,但是仍然有許多船運公司拒絕將貨船送入黑海,有些公司表示他們害怕被俄軍襲擊或者撞到水雷[195]。
2023年7月,在俄羅斯連接克里米亞半島的大橋再次被襲擊後,俄羅斯單方面宣佈中止《黑海穀物倡議》;結果導致全球小麥價格再次上升。[196]
戰爭導致布蘭特原油價格自2014年以來首次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197]。國際能源署決定釋放6,000萬桶原油儲備。[198] 為應對襲擊,小麥價格已經飆升至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俄羅斯和烏克蘭生產了全球30%的供應[199]。衝突導致的小麥價格飆升已經給高度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小麥出口的埃及等國家帶來了壓力,並引發了對社會動蕩的擔憂[200]。全球的小麥價格已經比前一年上漲了37%,在北非和中東正在經歷20多年來最嚴重的乾旱[201]。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基準的3月小麥期貨合約在2月25日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高價格,玉米和大豆價格也飆升。此外由於烏克蘭港口關閉導致許多貨物無法從烏克蘭出口至世界各地,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等國出現葵花籽油搶購潮[202]。
俄國侵烏戰爭引爆全球性通貨膨脹[20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2年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全球通貨膨脹率將會進一步升高至3.2%,同時預計各國央行為應對通貨膨脹而加息,或會導致債務國壓力加重[204],同時導致全球股匯市動盪[205]。世界銀行警告戰爭將對大宗商品市場造成自1970年代以來「最大的衝擊波」,通貨膨脹已經開始產生巨大經濟和人道主義影響[206]。戰爭引發歐洲經濟衰退,其引起的通貨膨脹也席捲亞洲。在2022年末,日圓兌美元匯率一度貶破150日圓關卡。進口成本大幅提高,酒類、油價、麵粉價格紛紛上升[205]。消費者物價指數方面,自戰爭爆發起歐元區漲幅8.9%、美國漲幅8.5%、新加坡漲幅7.0%、南韓漲幅6.3%等,全球性通貨膨脹仍持續蔓延中。[207]
對俄羅斯制裁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3月7日,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突破3800美元每千立方米。當天倫敦金屬交易所三個月期鎳上漲22.1%,至每噸35,305美元[208]。3月8日,美國原油期貨創下13年來最高收盤價,黃金期貨創下2020年8月以來最高收盤價。[209]當天倫敦金屬交易所暫停鎳交易,暫停時間將持續一周。[210]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二大產油國伊拉克3月石油出口額近111億美元,創半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211]。美國3月液化天然氣出口增長近16%,創下最高紀錄,其中大部分銷往歐洲。[212]
戰爭第2年,全球最大投資公司貝萊德呼籲西方企業應該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係,尤其是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經濟支持的問題[213]。
自俄國全面侵烏,戰爭估計造成約為3,300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有2,300萬噸的二氧化碳來自衝突造成的火災。而未來烏克蘭在重建過程中,可能會排放4,900萬噸二氧化碳。烏克蘭環境部估計,戰爭造成的土地、水和空氣污染損失高達514億美元[214]。烏克蘭境內的化工廠也成為軍事襲擊目標、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2022年4月,位於盧甘斯克州魯比日內市的一間化工廠遭到襲擊,導致80噸硝酸泄露,影響了方圓7平方公里的地區。[215]
污水處理廠、泵站等基建也遭到了嚴重破壞,俄軍針對輸水管道的襲擊導致烏克蘭多地的供水中斷,針對污水處理廠的襲擊導致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對河內以及沿岸的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並導致烏克蘭境內近140萬居民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215]。約124萬公頃的自然保留區受到戰爭影響[216],危及許多稀有品種植物[214]。《華爾街日報》報導指,戰爭中釋放的污染物增加烏克蘭平民罹患癌症和呼吸系統疾病以及兒童發育遲緩的風險[217]。
卡霍夫卡水壩潰決事件引發對於該事件造成的生態滅絕之警告[218][219]。根據英國衛星分析報告顯示,俄軍在切爾諾貝爾隔離區內挖掘戰壕、大興土木,並多次故意炮擊當地,導致將原來深層的高輻射泥土帶到表層,讓該地區放射性核種的流動再度活躍[216];而烏軍透過炸毀水庫以阻止俄軍越過頓涅茨河的行為導致當地水位急劇下降、近二百萬條魚死亡。[220]
平民和軍人的傷亡數字無法做出確切的估計。[221]據稱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消息來源都誇大了敵對部隊的傷亡人數,並為了鼓舞士氣而淡化了自己的損失[222][223][224][225][226]。洩漏的美國文件稱,「俄羅斯系統內的傷亡報告不足,凸顯了軍方持續不願向指揮系統傳達壞消息」[227]。俄羅斯新聞媒體基本上已停止報道俄羅斯死亡人數。[228]
2022年9月21日,俄國防部長紹伊古表示有5,937名俄羅斯士兵在戰爭中喪生[229]。自此之後,俄政府很少再公佈後續的死亡人數。根據BBC俄語和俄羅斯獨立媒體Mediazona的聯合調查顯示,至2024年7月有超過59,000名俄羅斯士兵死亡並已確認姓名。另外一項根據遺囑登記處的數據進行的估算認為俄軍約有12萬人死亡[230]。《經濟學人》根據美國國防部泄露的文件進行了粗略的估計,認為至2024年6月戰爭已造成462,000 -728,000名俄羅斯士兵傷亡。[231]
另一方面,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2024年12月8日表示,自戰爭爆發以來已造成了43,000名士兵死亡,37萬士兵受傷[232];烏克蘭政府內部洩露文件則指烏軍有8萬名士兵陣亡[233]。平民傷亡方面,根據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統計,至2024年11月戰爭已造成至少39,000名烏克蘭平民傷亡。[234]
自全面入侵開始後,俄羅斯及其武裝部隊在烏克蘭境內對平民及戰俘實施酷刑、草率處決[237],對平民區進行不分青紅皂白的轟炸和襲擊、攻擊基礎設施[238][239],以及針對婦女的性暴力[240][241]。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設立的調查委員會認定俄羅斯當局在烏國境內犯下廣泛的戰爭罪行[240]。2022年2月25日,國際特赦組織稱發現「無可辯駁的證據」表明俄羅斯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俄羅斯的一些攻擊行動可能構成戰爭罪[242]。國際特赦組織稱俄羅斯軍隊對平民區進行了不分青紅皂白的攻擊,並攻擊了醫院[243]。2月27日,澤連斯基表示烏克蘭已向海牙國際法庭起訴俄羅斯[244]。
4月2日,俄羅斯軍隊離開距離首都基輔30公里的布查後留下大量平民屍體的現場直播片段被發佈[245]。有證據表明,俄羅斯軍隊在佔領該地區期間犯下了諸多暴行,《紐約時報》以及國際特赦組織均指出俄羅斯軍隊殺害平民[236][246]。烏克蘭國家警察對布查事件展開調查,將大片區域視為犯罪現場[247]。有些人聲稱平民是被炮火炸死的,但其他人則表示發現死者的雙手被綁在背後。布查市長說,平民被俄羅斯軍隊擊中後腦勺[248]。在2022年烏克蘭哈爾科夫反攻,被烏軍解放的伊久姆發現許多大型亂葬崗,其中其中一個亂葬崗至少埋有445具烏克蘭平民的屍體。根據烏克蘭當局的說法,一些屍體的雙手被反綁在背後,並顯示出遭受酷刑的跡象。[249]
俄羅斯也多次使用違禁武器,如集束炸彈、白磷彈[250][251][252]。《福布斯》估計俄羅斯截至2023年末,至少使用了465次的化學武器,當中包括被《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所禁用的致命性催淚彈[253][254]。《每日電訊報》的一項調查得出結論稱,「俄羅斯軍隊正在對烏克蘭士兵進行系統性的非法化學攻擊」[255]。俄羅斯也在佔領區內綁架兒童,烏克蘭當局估計有近19,000名烏克蘭兒童被驅逐到俄羅斯[256][257],並且被俄羅斯政府灌輸政治思想、強迫進行軍事訓練[258]。俄佔區下的烏克蘭民眾被迫放棄其國籍,否則將被剝奪醫療保健和其他權利,任意拘留、強迫失蹤、酷刑、鎮壓抗議和禁止言論自由、強迫俄羅斯化及壓制烏克蘭語言和文化等一系列侵犯人權之行為在俄佔區內也層出不窮[259]。俄軍強迫佔領區內的平民勞動、又使用人肉盾牌掩護撤退[260][261]。俄羅斯當局指控烏克蘭也使用了人肉盾牌,但此類指控被認為是俄國為逃避其襲擊導致的大量平民傷亡的戰爭罪責任。[262]
俄國政府將烏國平民從烏克蘭強迫遷徙和驅逐至俄羅斯,又被指控設立過濾營,許多平民在過濾營內遭受拘留與酷刑及其他不當對待,相關行為被認為構成戰爭罪行。[263][264][265]
2023年3月17日,國際刑事法院向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俄羅斯兒童權利專員瑪莉雅·路芙娃-貝洛娃發出逮捕令,指控他們涉嫌非法驅逐兒童到俄羅斯境內,構成戰爭罪行[266][267]。2024年3月5日,國際刑事法院向兩名俄軍高級將領發出逮捕令,指他們對多項戰爭罪和危害人類罪負有個人刑事責任[268]。6月25日,國際刑事法院向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和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發出逮捕令,指他們攻擊民用基礎設施、以及違反危害人類罪。[269]
俄羅斯和烏克蘭於2022年2月28日、3月3日和3月7日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邊境的戈梅利地區舉行了和平談判,並於3月10日在土耳其舉行了進一步會談,並於3月14日開始了第四輪談判。[271]7月13日,烏克蘭外長德米特羅·庫列巴表示,和談暫時凍結,烏克蘭必須在談判開始之前首先收復該國東部失去的領土。[272] 7月19日,俄羅斯前總統、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說:「俄羅斯將實現其所有目標。和平將會實現——按照我們的條件。」[273]9月下旬,俄羅斯吞併烏克蘭四州後,澤連斯基宣佈烏克蘭在普京擔任總統期間不會與俄羅斯進行和談,並於10月初簽署了一項禁止此類談判的法令。[274][275] 普京的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和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示,任何和平計劃都只能在烏克蘭承認俄羅斯對其2022年9月從烏克蘭吞併的地區擁有主權的基礎上進行。[276] 烏克蘭則反提案,並要求莫斯科歸還被佔領的烏克蘭領土並支付戰爭損失。[277] 2023年1月,普京的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目前沒有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烏克蘭週邊局勢的前景」。[278]
2023年4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習近平與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通電話,表示中方將派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赴烏克蘭等國訪問,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深入溝通[279]。儘管烏克蘭對中國願意發揮影響力讓俄羅斯撤軍的景願不持有任何期待,烏克蘭最高拉達議長與前外交部長認為,除非烏克蘭在對俄戰爭取得重要勝利之前,中國依然會繼續保持「親俄中立」[280]。2023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瑞斯表示,結束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的和平談判「目前不可能」,並表示俄羅斯和烏克蘭顯然「完全陷入了這場戰爭」,並且彼此確信能取得勝利。[281] 2023年6月,烏克蘭國防部長奧列克西·雷茲尼科夫表示,中國、巴西和印度尼西亞提出的和平計劃是代表俄羅斯進行調解的嘗試,並表示「他們目前都想成為俄羅斯一方的調解人。這就是這種調解的原因目前根本不適合我們,因為它們不公正。」他說,如果北京能夠說服俄羅斯歸還所佔領的領土,烏克蘭才願意接受中國作為俄烏和談的調解人。[282]2023年12月,《紐約時報》報道稱,普京自2022年9月起就通過中間人一直發出信號表示「他願意達成停火協議,凍結目前戰線的戰鬥」。 烏克蘭人和烏克蘭支持者對此表示懷疑,批評稱這可能是俄羅斯一種不真誠的機會主義公關策略,目的是讓俄羅斯有時間重建虛弱的軍隊,然後再發動新的攻勢。[39][283] 自2022年以來,人們就開始擔心這個問題[284][285]。2024年5月,克里姆林宮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普京希望避免採取不受歡迎的舉措,例如進一步全國動員和增加戰爭開支。[286]2024年9月25日,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拒絕了中國與巴西提出的和平方案,他在聯合國大會上公開指責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方面兜售存在缺陷的和平方案,一方面又在幫助俄羅斯瞄準烏克蘭的核電設施[28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