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東歐及北亞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俄羅斯聯邦[9](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羅馬化:Rossiyskaya Federatsiya,縮寫為РФ,羅馬化:RF),通稱為俄羅斯或俄國(Россия,羅馬化:Rossiya),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其國土橫跨歐亞兩大洲,為目前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面積達1710萬平方公里,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八分之一[10][11];俄羅斯擁有1.43億人口,世界排名第九,其中77%居住於其較為發達的歐洲部分。國土覆蓋整個亞洲北部及東歐大部,橫跨11個時區,涵蓋廣泛的環境和地形,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12]。俄羅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時針序):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a]、阿塞拜疆、哈薩克、中國、蒙古和北韓接壤,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10月23日) |
俄羅斯聯邦 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俄語) | |
---|---|
國歌: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莫斯科 55°45′N 37°37′E |
官方語言 | 俄語 |
族群 (2011年) | 俄羅斯族(81%) 韃靼族(3.7%) 烏克蘭族(1.4%) 巴什基爾族(1.1%) 楚瓦什族(1.8%) 車臣人(0.8%) 其他(11%)[1] |
政府 | 聯邦制半總統制立憲共和國 |
• 總統 | 弗拉基米爾·普京 |
• 總理 | 米哈伊爾·米舒斯京 |
• 聯邦委員會主席 | 瓦蓮京娜·馬特維延科 |
• 國家杜馬主席 | 維亞切斯拉夫·沃洛金 |
立法機構 | 聯邦會議 |
• 上議院 | 聯邦委員會 |
• 下議院 | 國家杜馬 |
現役軍人 | 1,150,600人(2023年)(第5名) |
形成 | |
• 基輔羅斯 | 882年 |
• 金帳汗國 | 1240年12月6日[2] |
• 莫斯科大公國獨立 | 1480年 |
• 俄羅斯沙皇國成立 | 1547年1月16日 |
• 俄羅斯帝國成立 | 1721年10月22日 |
• 俄羅斯共和國成立 | 1917年3月15日 |
• 蘇俄成立 | 1917年11月7日 |
• 蘇聯成立 | 1922年12月30日 |
• 俄羅斯主權宣言 | 1990年6月12日 |
• 俄羅斯聯邦成立 | 1991年12月25日 |
面積 | |
• 總計 | 17,098,246平方公里(第1名) |
• 水域率 | 13[3](包括沼澤)% |
人口 | |
• 2023年估計 | 146,420,000[4] (包括克里米亞)(第9名) |
• 密度 | 8.4/平方公里(第217名) |
GDP(PPP) | 2023年估計 |
• 總計 | 4.988萬億美元[5](第6名) |
• 人均 | 34,837美元[5](第56名) |
GDP(國際匯率) | 2023年估計 |
• 總計 | 2.062萬億美元[5](第11名) |
• 人均 | 14,403美元[5](第63名) |
堅尼系數 | 0.417[6](2014年) 中 · 第83名 |
人類發展指數 | ▲ 0.816[7](2017年) 極高極高 · 第49名 |
貨幣 | 俄羅斯盧布(₽)(RUB) |
時區 | UTC+2至+12 |
日期格式 | dd.mm.yyyy |
• 曆法 | 儒略曆 |
行駛方位 | 靠右 |
電話區號 | +7 |
互聯網頂級域 | .ru、.su、.рф |
網站 gov | |
俄羅斯歷史始於歐洲的東斯拉夫民族,聚集區域自公元3世紀至8世紀逐漸擴大[13]。在9世紀,源自北歐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南下征服斯拉夫人部落,建立基輔羅斯。988年,基輔羅斯在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下皈依東正教,由此開始,拜占庭與斯拉夫文化逐漸融合成為今日的俄羅斯文化[14]。在蒙古入侵歐洲中,基輔羅斯分化為眾多公國,被蒙古人逐一征服,大部分在13世紀成為金帳汗國的一部份。其中,作為金帳汗國附屬國的莫斯科大公國,自14世紀起逐漸崛起並統一周邊俄羅斯諸侯國,在15世紀成功從金帳汗國獨立,其君主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從此俄羅斯對外自詡「第三羅馬」,且成為基輔羅斯文化和政治的繼承者。16世紀起伊凡四世自稱沙皇。18世紀,俄羅斯沙皇國通過征服、吞併和探索不斷擴張領土,於大北方戰爭戰勝後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稱帝並成立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延續其西化革新,取得克里米亞進入黑海,任內國力邁向了頂峰。19世紀俄羅斯成為反法同盟主要力量之一,同時向遠東不斷擴張疆域,極盛時其領土範圍從中歐的波蘭連綿至北美的阿拉斯加,最終成為歷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國,但內部的複雜性也引來了民族的紛爭與經濟管理不善,國家體制逐漸僵化和落後[15][16]。1905年,甚至被東亞之新興列強大日本帝國所擊敗[17]。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國力貧弱,沙皇獨斷專行,地主橫徵暴斂,最終引發1917年俄國革命。但由於政治派系之間無法達成一致,俄國內戰爆發。其後,由布爾什維克率領的蘇俄紅軍擊敗白軍並消滅孟什維克,重新統一全國,建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憲法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18],並成為隨後成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體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國。蘇聯在史太林治下通過農業集體化進行剪刀差,對重工業傾力發展,使其迅速完成工業化並在1937年之前在工業產值上超越納粹德國與大英帝國,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製造能力,為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勝利以及同盟國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戰後,蘇聯崛起成為公認的超級大國,並在冷戰時期與美國在意識形態上互相競爭。冷戰期間,蘇聯產生了20世紀許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包括但不限於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及首次將人類送入太空。1990年,蘇聯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19],且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備軍人以及最多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庫存。1991年蘇聯解體後,導致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5個共和國獨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通過修憲改制以成為俄羅斯聯邦,成為原蘇聯的唯一法理繼承國家並繼承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總統制。
截至2015年,俄羅斯根據國民生產總值標準為世界第13大經濟體,根據購買力平價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20],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21][22]。俄羅斯為世界大國之一,為合法擁核國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G20、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歐安組織、世貿組織和金磚國家成員。它也是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領導者和歐亞經濟聯盟創始成員。俄羅斯也是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但因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而被暫停成員身份。俄羅斯也曾是歐洲委員會成員,但因2022年入侵烏克蘭而失去其地位。
譯名由來
按照俄語發音「Россия」,其名稱應譯為「羅西亞」。元朝時根據蒙古語譯為「斡羅思」[b],到清朝初年許多文獻中曾稱之為「羅剎國」[c],但在以國家相稱時則多譯為「鄂羅斯」[d]或「俄羅斯」。乾隆年間官修《四庫全書》時將其正式統一為「俄羅斯」或簡稱「俄國」,自此沿用至今。[23]此外,同治年間出版的《新遺詔聖經》中出現了「鿡西亞」的譯名,以求接近俄語原始發音。[e]
另一說法是,在清朝入主中原時期,原居於歐洲,屬於斯拉夫人分支的羅斯人,開始橫越西伯利亞東來至黑龍江上游一帶,準備佔據當地。由於羅斯人抵達中國邊境時,最先與蒙古人與達斡爾人等接觸,這些民族於提及人名或地方名時,慣於前面加上「俄」的發音,於是「羅斯」即變為「俄羅斯」。
日本漢字與朝鮮漢字則將俄羅斯稱為「露西亞」(日語:ロシア roshia */?,韓語:노서아 noseoa */?[f]),台灣的部分台語使用者也沿用日文的「露西亞」稱之,此譯名較為接近俄語原始發音。
歷史
從國家和國際法律的角度來看,現代俄羅斯民族國家在1917年11月7日出現。1991年12月25日更名為「俄羅斯聯邦」,通稱為「俄羅斯」、「俄聯邦」或「俄國」,是蘇聯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繼承者。
俄羅斯地域在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居住。862年諾曼人留里克受斯拉夫人的邀請來到諾夫哥羅德,建立第一個羅斯公國,留里克王朝始自於此。882年,諾夫哥羅德大公奧列格征服基輔,建立基輔羅斯公國,至12世紀中葉,以基輔為首都,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早期國家。基輔羅斯起源於7世紀上半葉,根據史學史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3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和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被認為是基輔的黃金時期。當時他們接納了東正教,也創立了羅斯法典。基輔羅斯在公元13世紀被蒙古人建立的欽察汗國佔領。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人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最終建立了俄羅斯沙皇國。從16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到17世紀中葉成為全球固有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在歷代部分精明的沙皇的領導下,以彼得大帝等君主,在18世紀開始西化改革,並到處擴張,最終稱帝建立俄羅斯帝國成為歐洲列強之一,然而沙皇統治日益腐敗,拒絕下放權力予資產階級,一人獨裁的政治,加上對外戰爭失敗與經濟不振,連底層人民也對沙皇現狀日漸不滿。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推翻俄羅斯帝國建立了俄國臨時政府(9月14日成立俄羅斯共和國)。臨時政府繼續戰爭,緊接着的十月革命中被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布爾什維克)為首的激進左翼勢力推翻,建立了蘇維埃俄國,隨即爆發俄國內戰,最終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軍在內戰中獲勝,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就此成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加盟共和國之一。在列寧和其後繼者史太林的領導下,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迅速工業化,並且實行農業集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後,成為冷戰中的超級大國。1980年代晚期,蘇聯進行了多項激進的改革,然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病入膏肓,史太林模式也逐漸僵化,最終於1991年解體。
1991年12月26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宣佈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更名為俄羅斯聯邦並成為主權國家。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未具有如蘇聯、美國等超級大國的地位,但仍被國際承認是極具影響力的世界性大國,亦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經濟曾一度面臨困境,政治方面也出現過憲政危機與普京任內的民主倒退,但就目前經濟狀況有了決定性的改善。
國家政權 | 存在時間 | 首都 | 最高領導人職稱 | 現任或末代統治者 | 備註 |
---|---|---|---|---|---|
建國歷史的變遷 | |||||
基輔羅斯 | (古羅斯國家,862年-1240年) | 基輔 | 基輔大公 | 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涅夫斯基 | 1240年滅亡於蒙古帝國。 |
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大公國 | (1157年-1389年) | 弗拉基米爾 | 弗拉基米爾大公 | 德米特里·頓斯科伊 | 1389年滅亡於莫斯科大公國。 |
莫斯科公國 | (1246年-1389年) | 莫斯科 | 莫斯科大公 | 伊凡四世 | 1547年,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莫斯科大公頭銜遂成為歷史。 |
莫斯科大公國 | (1389年-1547年) | 莫斯科 | 莫斯科大公 | 伊凡四世 | 1547年,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莫斯科大公頭銜遂成為歷史。 |
俄羅斯沙皇國 | (1547年1月16日-1721年1月22日) | 莫斯科 (1547–1712) 亞歷山德羅夫(1564–1581) 聖彼得堡(1712–1721) |
俄羅斯沙皇 | 彼得大帝 | 1721年,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正式登基稱帝。 |
俄羅斯帝國 | (1721年1月22日-1917年3月15日) | 聖彼得堡(1721–1728;1730–1917) 莫斯科 (1728–1730) |
俄羅斯皇帝 | 尼古拉二世 | 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詔書,俄羅斯帝國滅亡。俄國臨時政府取而代之。 |
俄羅斯臨時政府 俄羅斯共和國 |
(1917年3月15日-1917年11月7日/1918年1月25日) | 彼得格勒 | 臨時政府部長主席 | 亞歷山大·費奧多羅維奇·克倫斯基 | 1917年11月,克倫斯基政府被布爾什維克發起的十月革命推翻。1918年1月19日,布爾什維克解散立憲會議。25日,正式成立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共和國至此正式在法理上消亡。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俄國) | 1917年11月7日成立,1922年-1991年屬於蘇聯) | 莫斯科 | 蘇俄人民委員會主席 | 弗拉基米爾·列寧 | 1922年同其他加盟共和國組成蘇聯,蘇聯成立後,蘇俄的實際最高領導人由蘇聯最高領導人擔任。1991年從蘇聯獨立。 |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 (1922年12月30日 - 1991年12月26日) | 莫斯科 |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蘇聯總統 | 米哈伊爾·戈巴卓夫 | 自成立起實行一黨制,1990年改為總統制,1991年解體。 |
俄羅斯聯邦 | (1991年12月25日 - 至今) | 莫斯科 | 俄羅斯聯邦總統 | 弗拉基米爾·普京 | 現行俄羅斯國家政權。為聯合國會員國、獨聯體成員國。 |
政治
俄羅斯聯邦實行的是聯邦制及半總統制,以俄羅斯聯邦憲法和法律為基礎,根據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原則行使職能。但近年來威權國家制度成型後,已經被視為不民主[29]。
俄羅斯總統是國家元首,任期6年,可以連選連任一次。2008年修憲前為4年,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擁有相當大的行政權力,有權任命包括俄羅斯總理(正式名稱為政府主席)在內的高級官員,但必須經國家杜馬批准。總統同時也是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以及聯邦安全會議的主席。並可以不經議會通過直接頒佈法令。總統不可以連續當選超過一次,但總當選次數不設上限。
根據《俄羅斯聯邦憲法》,俄羅斯聯邦會議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採用兩院制,下議院稱國家杜馬(代表聯邦各主體),上議院稱聯邦委員會(代表聯邦)。
聯邦委員會(上議院)由俄羅斯聯邦諸聯邦主體各派兩名代表組成:一名來自國家代表權力機關,一名來自國家執行權力機關,主要的職能是批准聯邦法律、聯邦主體邊界變更、總統關於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決定境外駐軍、總統選舉及彈劾,中央同地方的關係問題等。
國家杜馬(下議院)的職權是同意總統對總理的任命;決定對總統的信任問題;任免審計院主席及半數檢查員;實行大赦;提出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指控;通過聯邦法律。
俄羅斯現有19個部門及其他與部同級的總局,其中有9個部門較為特殊,有重要權力的部門是由總統直接管轄,稱為強力部門,分別是:
其餘10個部則是直屬總理,分別是:
- 聯邦財政部
- 聯邦衛生部
- 聯邦區域發展部(已裁撤)
- 聯邦教育與科學部
- 聯邦工業與貿易部
- 聯邦農業部
- 聯邦文化部
- 聯邦交通運輸與通訊部
- 聯邦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部
- 聯邦能源部
行政區劃
俄羅斯聯邦目前由89個不同的聯邦主體組成:
2000年5月13日,普京簽發命令決定按地域原則在俄羅斯建立7個聯邦管區(中央聯邦管區、西北聯邦管區、南部聯邦管區、伏爾加聯邦管區、烏拉爾聯邦管區、西伯利亞聯邦管區、遠東聯邦管區)。
2010年1月19日,梅德韋謝夫簽發命令決定自南部聯邦管區內分立出一個新的聯邦管區--北高加索聯邦管區。
2014年3月21日,普京簽發命令決定在克里米亞半島增設一個新的聯邦管區--克里米亞聯邦管區。至此俄羅斯的聯邦管區達至9個,分別為中央聯邦管區、西北聯邦管區、南部聯邦管區、北高加索聯邦管區、伏爾加聯邦管區、烏拉爾聯邦管區、西伯利亞聯邦管區、遠東聯邦管區及克里米亞聯邦管區。
2016年7月2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南部聯邦管區和克里米亞聯邦管區合併為新的南部聯邦管區。聯邦管區減至8個(中央聯邦管區、西北聯邦管區、南部聯邦管區、伏爾加聯邦管區、烏拉爾聯邦管區、西伯利亞聯邦管區、遠東聯邦管區、北高加索聯邦管區)。
2018年11月,普京簽署總統令,將布里亞特共和國、後貝加爾邊疆區劃歸遠東聯邦區,不再屬於西伯利亞聯邦區。
- 莫斯科,俄羅斯聯邦首都,全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中心,同時也是俄聯邦主體中莫斯科州的首府。整個莫斯科人口達到了14,612,602(市區人口:10,472,629),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佔據了整個俄羅斯人口的1/10。莫斯科面積1,081平方公里,市區東西長30公里,南北長40公里。建城於1147年,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此外在蘇聯時期,莫斯科是1980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
- 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芬蘭灣沿岸,始建於1703年。聖彼得堡與莫斯科同為俄羅斯聯邦直轄市,同時它也是俄聯邦主體中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俄羅斯最大海港城市和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
- 伏爾加格勒,位於伏爾加河沿岸,始建於1589年,1925年4月10日改稱史太林格勒,1961年改稱伏爾加格勒,是俄羅斯南部伏爾加格勒州的首府。
- 葉卡捷琳堡,位於烏拉爾山東麓,1723年建城。現在是烏拉爾聯邦區中心城市和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首府。該城歷來都是俄羅斯重要的工業中心,也是烏拉爾地區最大城市。
- 新西伯利亞,位於鄂畢河畔,1893年建城,是新西伯利亞州首府和俄羅斯人口第三大城市,也是俄羅斯著名的科學城。
現俄羅斯主要的領土爭端之一為南千島群島(日本方面稱北方四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根據雅爾達協議取得千島群島,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接管。日本一直向俄羅斯交涉並要求歸還南千島群島,目前仍在談判中。領土的爭議使日本和俄羅斯自戰後一直沒有簽署正式的和平協議。
2014年,烏克蘭進行廣場革命後,俄羅斯入侵並吞併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30]。吞併未獲得國際承認,聯合國大會通過第68/262號決議,申明「烏克蘭在其國際公認邊界內的領土完整」,同時特別指出克里米亞公投「一概無效,不能成為改變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或塞瓦斯托波爾市地位的基礎」[31][32]。
2022年9月27日,普京宣佈吞併烏克蘭頓涅茨克州、赫爾松州、盧甘斯克州和扎波羅熱州,約為烏克蘭15%的國土,成為自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領土侵佔企圖[33]。此舉同樣未獲國際承認並被聯合國譴責[34]。
地理
俄羅斯聯邦跨越了歐亞大陸的北部大部分地區,地勢及氣候變化多端。全境大部分地區屬於平原,特別是歐洲部分以及亞洲的西伯利亞地區。南部平原大部分是寬廣草原,而北部平原則大部分是森林地區。山脈多集中在東部太平洋沿岸及南部邊境,例如大高加索山脈和薩彥-貝加爾山脈。比較中央的烏拉爾山脈雖是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分界線,但因屬於古褶曲山,山勢低矮,地形起伏不大。
俄羅斯聯邦擁有綿延37,653公里的海岸線,西、北、東三面分別為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或其陸緣海及海灣所包圍:
- 大西洋所屬陸緣海及海灣(由北向南):芬蘭灣、波羅的海、亞速海、黑海
- 北冰洋所屬陸緣海(自西向東):巴倫支海、白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
- 太平洋所屬陸緣海(由北向南):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
很多條大河流經平原到達海洋。主要的河流包括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那河以及阿穆爾河(即黑龍江)。主要湖泊有貝加爾湖、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等。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和北寒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為5度攝氏到負50攝氏(全世界有記錄以來最低的溫度之一),7月平均溫度為0攝氏到27攝氏。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
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冬季嚴寒漫長;各地氣候差異明顯:東歐平原西部氣候較溫和,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西伯利亞地區冬季非常寒冷,大部分屬於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北冰洋沿岸屬極地苔原氣候,太平洋沿岸屬季風氣候。
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
經濟
俄羅斯經濟繼承了大部份的蘇維埃社會主義經濟,但在1990年代初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衰退。[來源請求]
俄羅斯聯邦的行政和立法機構也意識到,國家的工業基礎以及進一步的改革面臨了嚴重的問題,在葉利欽執政期間,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在蘇聯解體後連續5年下滑。儘管如此,俄羅斯的經濟還是相對快速的從世界最大的中央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1997年俄羅斯聯邦經濟有所復甦。1998年的財政危機導致了當年8月盧布的貶值,債務的加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嚴重下滑。但是在1999年至2001年年間,憑藉着較高的石油價格和疲軟的盧布,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再度復甦,平均每年增長6%。2006年底,俄羅斯完成了持續八年的增長,從199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年均6.7%的增長率,儘管其間人口呈高負增長。
這次的復甦,加上新政府對國家經濟進行的改革,已經提升了投資者對俄羅斯聯邦的信心。另一方面俄羅斯聯邦依然十分倚賴天然資源的出口,特別是佔總出口80%的石油、天然氣、金屬以及木材。目前俄羅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及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輸出國。
2005年底,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570億美元恢復增長到約7500億美元,2012年高達2.1萬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億美元增長到1822億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800億美元儲蓄大關,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外匯儲蓄的國家之一。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美國和歐盟對俄羅斯實施嚴厲的金融制裁,美國和沙地阿拉伯也聯手打壓國際油價,導致俄羅斯經濟於2015年出現負增長,雖然在2016年俄羅斯經濟恢復增長,但增長乏力,俄羅斯的失業率和通脹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俄羅斯的交通以鐵路和航空為主,且運量龐大。因其歐洲部分為國家的主體,且東部欠發達、人口稀疏,故交通線呈現出西部稠密,中東部稀疏的鮮明格局。遼闊的國土使俄羅斯成為世界上的交通運輸大國,其道路總長度和運輸量居世界前列。
對於俄羅斯這樣擁有遼闊國土的國家,鐵路顯得尤為重要。俄鐵路總長度居世界第二位,亦是鐵路運輸量最大的國家之一。電氣化鐵路長度曾長期居世界首位,直到2012年才被中國超越。其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與太平洋西岸港口蘇維埃港間的鐵路為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線。歐洲部分鐵路網十分稠密,莫斯科為歐洲最主要的鐵路樞紐之一。
俄羅斯河湖眾多,但不富水運。注入裏海的伏爾加河是世界上長度最長、流量最大的內流河,其為俄最主要的內河航道。儘管俄羅斯的海岸線居世界第二位,但因其海洋緯度較高、封凍期較長,故只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擁有較大港口。近些年隨着全球變暖的加劇,北冰洋海冰漸漸融化,這使得北冰洋沿岸港口地位日趨重要。俄羅斯的主要港口有:聖彼得堡(俄羅斯第一大港口,歐洲主要港口)、加里寧格勒、莫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蘇維埃港、哈巴羅夫斯克(俄羅斯著名河港,位於烏蘇里江與黑龍江交匯處)。位於莫斯科河畔的首都莫斯科因莫斯科運河、伏爾加-頓河運河的開鑿可抵達白海、波羅的海、亞速海、黑海、裏海,因而有「五海之港」的美譽。
隨着經濟的發展,航空成為國土遼闊的俄羅斯的重要交通方式。首都莫斯科為世界主要航空港。俄羅斯的主要機場有:謝列梅傑沃2號國際機場、謝列梅傑沃1號國際機場、伏努科沃1號國際機場、多莫傑多沃機場、聖彼得堡國際機場、下諾夫哥羅德機場、新西伯利亞機場、葉卡捷琳堡機場,哈巴羅夫斯克機場等。
人口
俄羅斯2014年人口1.45億。雖然政府對生育家庭給予補貼,但由於擔心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問題,大部分俄羅斯家庭選擇只生一個孩子。由於俄羅斯聯邦廣闊的幅員,所以人口密度較低;大部分人口主要聚積在俄羅斯聯邦的歐洲部分,烏拉爾山脈地區以及西伯利亞的東南部。俄羅斯聯邦內也有許多民族,俄羅斯人佔總人口77%,其餘的民族為韃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爾人、車臣人、莫爾多瓦人等120多個少數民族。最大的少數民族是韃靼人(3.8%),以下依次為楚瓦什人(1.2%)、巴什基爾人(1.1%)、車臣人(0.8%)、莫爾多瓦人(0.7%)、烏德穆爾特人(0.4%)、馬里人(0.4%)、阿瓦爾人(0.3%)等。
此章節需要擴充:其他俄羅斯境內的少數語言 (2024年6月10日) |
俄語是俄羅斯唯一官方語言,也是斯拉夫語族中使用人數最多之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主要在俄羅斯、前蘇聯其它成員國使用,在華沙條約成員國中,曾被學校作為第一外語教學。蘇聯時期,俄語在其加盟共和國中極受推崇。雖然很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今日多重視自己語言,俄語仍於這些地區被廣泛使用,尤其使用於這些國家之間的交流。
俄羅斯宗教中,因俄羅斯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不設國教,民眾各自有信仰,其主要宗教包括了基督宗教(主要為東正教,少數為天主教、新教等)、伊斯蘭教和佛教等。根據2012年的調查,俄國人口中共有基督徒48.3%(俄羅斯正教會信徒佔人口41%,其他東正教教派1.5%,無宗派基督徒4.1%,天主教、新教與其他宗派基督徒1.7%),無信仰或不明確宗教信仰38%(無固定信仰或不可知主義者25%,無神論13%),伊斯蘭教6.5%,薩滿、騰格里與民間信仰1.2%,藏傳佛教0.5%,不表態5.5%[35][36]。
俄羅斯正教會,又稱「莫斯科宗主教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教會自主教會。在東正教各自治教會的排名中僅次於君士坦丁、亞歷山大、安條克及耶路撒冷四大古教會。列第五。俄羅斯正教會下還有白俄羅斯正教會、烏克蘭正教會 (莫斯科宗主教聖統)、中國正教會、日本正教會等。公元988年的羅斯受洗普遍被視為羅斯正教會的開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其後管轄了羅斯教會六個世紀。基輔及全羅斯都主教的職位處於普世牧首的管轄下直到1686年。蘇聯解體後,東正教重新在俄羅斯聯邦內獲得主要地位,其最高權力屬於主教公會。公會根據需要召開,由全體主教參加;在公會休會期間,則由莫斯科和全俄羅斯大牧首領導,宗座設在莫斯科,2009年2月起,這一職位由基里爾一世擔任。
2016年2月12日,基里爾一世代表俄羅斯正教會訪問古巴,期間在何西·馬蒂國際機場與天主教會教宗方濟各會面。雙方簽署聯合聲明,呼籲各方合力對付恐怖主義和迫害基督徒的行為。同年,俄羅斯正教會與塞爾維亞正教會、格魯吉亞正教會共同抵制了君士坦丁堡牧首發起的大公會議。
多數南俄的突厥語族與北高加索人信仰伊斯蘭教。1.44億俄羅斯公民中,大約940萬公民是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佔全國人口總人數6.5%[37]。
排名 | 城市 | 俄語名稱 | 英語名稱 | 行政區 | 人口 | ||
---|---|---|---|---|---|---|---|
1 | 莫斯科 | Москва | Moscow | 莫斯科 | 11,979,529 | ||
2 | 聖彼得堡 |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 Saint Petersburg | 聖彼得堡 | 5,028,000 | ||
3 | 新西伯利亞 | Новосибирск | Novosibirsk | 新西伯利亞 | 1,523,801 | ||
4 | 葉卡捷琳堡 |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 Yekaterinburg |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 | 1,429,433 | ||
5 | 下諾夫哥羅德 | Нижний Новгород | Nizhny Novgorod | 下諾夫哥羅德 | 1,268,840 | ||
6 | 喀山 | Казань | Kazan | 韃靼斯坦 | 1,176,187 | ||
7 | 薩馬拉 | Самара | Samara | 薩馬拉 | 1,171,685 | ||
8 | 鄂木斯克 | Омск | Omsk | 鄂木斯克 | 1,160,670 | ||
9 | 車里雅賓斯克 | Челябинск | Chelyabinsk | 車里雅賓斯克 | 1,156,201 | ||
10 | 頓河畔羅斯托夫 | 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 Rostov-on-Don | 羅斯托夫 | 1,103,733 | ||
11 | 烏法 | Уфа | Ufa | 巴什科爾托斯坦 | 1,087,170 | ||
12 | 伏爾加格勒 | Волгоград | Volgograd | 伏爾加格勒 | 1,018,790 | ||
13 |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 Красноярск | Krasnoyarsk |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 1,017,226 | ||
14 | 彼爾姆 | Пермь | Perm | 彼爾姆 | 1,013,887 | ||
15 | 沃羅涅日 | Воронеж | Voronezh | 沃羅涅日 | 1,023,638 | ||
16 | 薩拉托夫 | Саратов | Saratov | 薩拉托夫 | 839,755 | ||
17 | 陶里亞蒂 | Тольятти | Tolyatti | 薩馬拉 | 719,149 | ||
18 | 克拉斯諾達爾 | Краснодар | Krasnodar | 克拉斯諾達爾 | 871,194 | ||
19 | 伊熱夫斯克 | Ижевск | Izhevsk | 烏德穆爾特 | 632,913 | ||
20 | 雅羅斯拉夫爾 | Ярославль | Yaroslavl | 雅羅斯拉夫爾 | 599,169 | ||
俄羅斯聯邦統計局(2013)[38][39] |
文化
俄羅斯文化是指俄羅斯族及其餘生活在俄羅斯帝國、前蘇聯及近現代俄羅斯境內各民族的文化。
俄國文學這一概念在廣義上指所有俄語國家的文學,不僅包括俄羅斯,也包括前蘇聯諸加盟共和國的文學。在蘇聯解體後,這一概念的範圍縮小,僅指俄羅斯一國的文學。由於俄羅斯的文化疆界在歷史上的多變和不確定性、俄語發展過程中的種種政治因素,「俄國文學」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爭議和含混。
3部蘇聯和1部俄羅斯電影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戰爭與和平 (電影系列)(1967年,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德蘇烏扎拉(1976年,導演黑澤明)、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0年,導演弗拉基米爾·緬紹夫)和毒太陽(1994年,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電影雁南飛(導演米哈伊爾·卡拉托佐夫)在1958年康城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獎。
影音藝術在現代俄羅斯非常流行。俄羅斯動畫電視劇瑪莎與熊中最受歡迎的一集有超過30億次觀看[40]。俄羅斯特別受歡迎的節目有+100500和片頻評論道BadComedian等。 許多俄羅斯電影預告片獲得了Golden Trailer Awards(金預告片獎)[41][42]。俄羅斯工業詩歌的創始人尼古拉·庫爾巴托夫 (Nikolai Kurbatov)的預告片被上傳到大型YouTube頻道並進入了俄羅斯記錄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43] [44][45]。
俄羅斯教育行政制度可分為聯邦與地方,實施中央集權的教育行政制度,各級教育組織的職權如下:
聯邦普通暨職業教育部:成立於1996年,為俄羅斯最高層級的行政機關。主要職權有:
- 負責教育政策的擬定與執行。
- 視察普通中等教育、學前教育之教育科學發展和協調聯邦其他單位問題。
- 設計與批准出版標準的課程、課程綱要、研究教具、教科書與方法手冊。
- 參與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及國際教育局的調查工作。
- 與科學院合作對國家的學前教育、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人數的推估。
州教育局:
- 直接管理所屬各級教育機構。
- 保證公民合法的受教權。
足球、冰球和網球是俄羅斯最受普羅大眾歡迎的運動,國內的足球超級聯賽和冰球聯賽是最受歡迎的兩個體育聯盟。
此外俄羅斯亦是奧運百年歷史上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奪金強國之一;蘇聯與美國在體育方面曾展開激烈的競爭。俄羅斯的奧運傳統優勢項目包括體操、藝術體操、彈床、劍擊、射擊、花樣游泳、舉重、排球、壘球、賽艇等。由於俄羅斯大部份領土地處高緯度,擁有得天獨厚的冬季奧運會項目的訓練場以及比賽場地,在滑雪,花樣滑冰等項目上亦表現上佳。
近些年來湧現的優秀選手中,體操「冰美人」霍爾金娜、體操王子涅莫夫、藝術體操選手卡巴耶娃、劍擊選手卡其莫娃、舉重名將皮薩列夫斯基等,成績突出,在奧運會上具有奪得獎牌甚至金牌的實力。蘇聯解體後,有一些優秀運動員將代表前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參加奧運會,另外一些運動員加入了美國或澳洲國籍,此外也有部份花樣游泳和藝術體操成員於奪冠後轉往其他行業工作或出國進修。但這似乎對俄羅斯隊的整體實力並沒有太大影響。
十月革命後由於政治原因,蘇聯第一次派隊參加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在1952年。從那時起,除1984年以外,蘇聯隊和後來的俄羅斯隊參加了歷屆奧運會的絕大部分項目,並且成為和美國不相上下的獎牌大國。
1980年,莫斯科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而遭到聯合抵制。2014年,索契舉辦冬奧會。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也在俄羅斯舉行。
俄羅斯亦是國際象棋的強國,世界國際象棋權威加里·基莫維奇·卡斯巴羅夫和阿納托利·葉夫根耶維奇·卡爾波夫就誕生於蘇聯時期的俄羅斯。
軍事
俄羅斯是傳統軍事強國。沙皇俄國時期強調發展軍力。蘇聯時期軍事水平達致巔峰,現今成為世界軍事強國。
1992年5月7日,當時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建立俄羅斯聯邦國防部的命令,並接管一切俄羅斯聯邦境內之前蘇聯軍隊,全稱為「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的俄軍正式成立。漢語俗稱「俄羅斯軍隊」或「俄軍」。俄羅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或稱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為俄羅斯聯邦總統。俄軍軍銜繼承蘇聯軍銜,但刪除以下軍銜:蘇聯大元帥、軍兵種主帥、軍兵種元帥、海軍元帥。
俄軍分為4個軍種和2個兵種:
俄羅斯有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核武器庫,根據其官方在2005年宣佈的結果,核彈頭數量為8547枚。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軍隊繼承了蘇軍的80%軍事力量。
外交
俄羅斯國土廣大,除政治中心城市信仰東正教人口較多,大部份區域的宗教活動其實是多元的。但蘇聯時期的嚴格打壓,導致俄羅斯與多個鄰國目前關係惡化,例如與伊斯蘭關係仍待彌補。即便如此,多數舊蘇聯成員國仍同意成為早期獨聯體成員,但這項意識隨着時間明顯消逝,各成員國甚至國際社會已經數年不曾提及國協協議。
俄白聯盟的前身是俄白共同體,1997年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簽訂《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聯盟條約》和聯盟憲章而設立。1999年底,雙方又簽署了關於建立聯盟國家的條約,將聯盟關係提升為建立一個一體化的聯盟國家的關係。目標是以邦聯制(類似於歐盟現在的形式)在外交和經濟以及貨幣上進行一體化,近期目標是在2013年統一貨幣。但此協議在政治現實下,近十年已經無人再提。但仍在持續進行中。
1547年,原是歐洲國家的俄國自伊凡四世起向東擴張。伊凡四世在1552年攻滅喀山汗國,令俄羅斯能夠越過烏拉爾山脈吞併地域遼闊的西伯利亞,後與中國的領土接壤,亦因此能夠使俄自清代以來,通過戰爭、不平等條約、調停佔領了清國的一些領土。從沙俄至蘇聯佔領的清國的固有領土包括(自東向西):庫頁島、烏蘇里江以東土地、黑龍江北至外興安嶺土地、貝加爾湖以東土地、唐努烏梁海等約171萬平方公里。蘇聯又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通過對日作戰乘機控制中國東北。另外,蘇聯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建立政權,以及外蒙古獨立事件中起了關鍵作用。
蘇聯時期,國共內戰後,中國工業化項目的發展一直受到蘇聯的很大幫助,建立起重工業體系,直到後來決裂,項目中斷,到了1989年兩國外交關係才恢復。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繼續鞏固和發展。2004年10月17日後,中國外長李肇星與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在北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在原來簽署的《中蘇東段國界協定》、《中俄西段國界協定》的基礎上,確定兩國分割黑瞎子島。
1904年2月6日-1905年9月5日,當時日本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當時的滿洲地區(即中國東北)的利益爆發了日俄戰爭,並以沙俄戰敗而告終。
自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蘇聯佔據南千島群島,1945年8月日本戰敗後,蘇聯以戰勝國為由佔領該島群,拒不奉還。自蘇聯解體後,1990年代葉利欽作為俄羅斯聯邦總統,日俄開始就南千島群島進行談判,但雙方分歧仍然存在。而民間的日俄合作漸見興起,例如允許日本人到南庫頁島旅遊。
然而,自從在2011年開始,日本和俄羅斯關於南千島群島的爭奪變得明顯和緊張。俄羅斯的態度是堅決保衛南千島群島,並有高官多次登島視察。相比日本方面更多地趨於譴責。[46]甚至於日本黑社會組織山口組寄給俄羅斯駐日本大使館子彈以示威脅。[47]儘管日本政府呼籲本國民眾不要持有俄羅斯簽證登島,但仍然還是有一些少數日本人以此方式踏入登島。[48]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