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思想史,是有關中國人思想發展的記錄。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9年6月5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12月27日) |
《史記》、《漢書》有《儒林傳》,《後漢書》有《文苑傳》,《宋史》有《道學傳》,分別記載當時的學術人物,但還不是專門的思想發展歷史著作。
中國最早的思想史專著是明末清初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比較全面論述中國人思想發展歷史的著作應是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1919年)。而近代正式用「思想史」為題的學術著作可能是梁啓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
哲學史與思想史基本上相同,但是也略有不同之處。哲學哲學史側重分析思想家的代表觀點,而思想史則側重國民思想的變化過程。[來源請求]
春秋時期,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禮」,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克己復禮」。道家的老聃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天命」的絕對權威,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
戰國時期,儒家的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且主張人性本善。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張「性惡論」。墨家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莊子提出「齊物」,即任何事物本質上沒有區別。法家的韓非主張法、術、勢結合。
明朝建立的時候,歐洲文藝復興方興未艾,思想開始解放,中世紀社會走向瓦解。而明朝選定的官學——朱熹道學[來源請求],卻有嚴重的禁欲主義傾向,向中世紀回歸。明朝後期,出現了李贄為代表的異端思潮,對道學開展批判。
晚清每況愈下,社會各階層對傳統的官方儒家正統思想產生了懷疑。士大夫內部出現了戴震批判朱熹理學的呼聲,和龔自珍提倡放棄考據訓詁之學,轉而講求經世之務的主張。民間則出現了將基督教移植到中國民間宗教傳統的「拜上帝教」,來對抗孔子,並形成了一此氣勢空前的反抗清朝統治的民變——太平天國。
辛亥革命的爆發,終結了中國兩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依據革命時期的政治綱領,由宋教仁代理理事長,進行中國史上第一次議會民主試驗,而聯邦主義與共和主義也在中國廣為傳播,直至宋教仁遭刺殺,袁世凱解散國民黨,乃至後續稱帝而告終。接着五四運動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個分水嶺。此前中國人重保守,之後中國人崇尚激進主義。科學、民主、救國、革命,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國民黨從歐美思想起發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三民主義,與十月革命共產黨從蘇俄引進更加激進的共產主義。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勢力較弱。
主要人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