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1930年6月13日—2021年11月2日)[1],祖籍湖南寧鄉,中國哲學家、美學家、中國思想史學家,前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2]。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芝根大學科羅拉多學院斯沃斯莫爾學院客席教授、客席講座教授,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客席講座研究等職。曾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3]。李澤厚被認為是1980年代中國大陸「新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學熱」啟蒙思潮的引領者,在當時知識分子群體中擁有極大影響力[4][5][6][7][8]

快速預覽 李澤厚, 出生 ...
李澤厚
Thumb
出生(1930-06-13)1930年6月13日
 中國湖北省漢口
逝世2021年11月2日(2021歲—11—02)(91歲)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母校寧鄉四中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北京大學
職業哲學家、美學家、思想史家
研究領域哲學、美學
知名作品《美的歷程》
《美學四講》
《華夏美學》
父母陶懋蘭
親屬李朝斌
關閉

生平

中華民國時期

1930年6月13日,李澤厚出生於湖北漢口,祖父李朝斌是湘軍曾國藩水師的營哨官,後來升任參將總兵江南提督。父親李進是郵政局的高級職員,李澤厚3歲時回到寧鄉縣道林鎮老家生活。1942年,父親病逝後,剩母親做小學老師維持家計。

1942年,李澤厚考入寧鄉靳江中學,這時最愛讀魯迅冰心,詩詞最愛辛棄疾。1945年秋,考上湖南省立第一中學,因為經濟困頓,只好進了有公費補助的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因為時局動盪學校氛圍也愈發陰沉,也因為這樣李澤厚選擇自己學習、讀書,接觸了馬克思主義。1948年夏,從一師畢業後便失學了,一直到1949年才找到工作,在道林鎮做小學教師,同年母親病逝。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0年,李澤厚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與馮友蘭任繼愈兩位老師交往最深。1954年畢業,因為患有結核病的關係沒有單位接收,隔年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他在1955年的美學大討論中嶄露頭角,1950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 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在哲學、美學和思想史方面均有所建樹。李澤厚於1980年底發表《美的歷程》一書,引領了「美學熱」,也成為「文化熱」和新啟蒙運動的先導[4][5][6][7][8]。他也是最早公開支持朦朧詩的美學家,《文藝報》1981年第2期發表了他的文章《畫廊談美》,為朦朧詩派的年輕詩人和《星星畫展》辯護[5][7]

1989年六四事件中,5月14日李澤厚與劉再復戴晴嚴家其等12人前往北京天安門廣場,戴晴宣讀了他們共同完成的《我們對今天局勢的緊急呼籲》,要求中央當局將這次學潮定性為「愛國民主運動」,並呼籲學生暫時撤離廣場[9][10]。六四事件後,李澤厚的作品被禁,他本人也受到中共和共產黨人批判[10]

移居美國

1992年初,李澤厚獲准移居美國,曾任教於美國科羅拉多學院。1999年退休,旅居美國科羅拉多

2021年11月3日上午11點57分逝世,享壽91歲。

榮譽

1988年當選巴黎國際哲學院英語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院士,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11]

思想

李澤厚宣揚儒家主情論,以「告別革命」說為轟轟烈烈的1980年代文化熱劃上了一個句號。

李澤厚曾表示:「民族主義,是很危險的事情。今天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反對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最容易煽動民眾感情的一種主義。」[12]但也有人認為李澤厚雖然反對民族主義,可沒有擺脫傳統「華夷之辨」的思想。2006年在有關施琅問題的討論中,他提出了李自成如果勝利了,要比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強很多的觀點。[13][14][15]

著作

李澤厚著有《美的歷程》、《美學四講》、《華夏美學》(合稱《美學三書》)、《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批判哲學的批判》、《走我自己的路》、《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等。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孔子再評價》、《漫述莊禪》、《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漫說西體中用》、《關於中國美學史的幾個問題》。

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5年出版《告別革命:回望二十世紀中國》,為李澤厚與劉再復的對話錄,由劉再復執筆,在中國大陸與海外學界都產生巨大影響。該書於1999年由台北麥田出版公司編入「麥田人文」圖書系列,王德威主編。

家庭

  • 妻子:與李澤厚育有一子。
  • 兒子(1977年-):計算機專業畢業,從事電腦軟件工作。

評價

漢學家余英時曾評價他:「通過(他的)書籍,他使得一整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從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之中解放了出來」。[16]

謝選駿在其文集中說,1989年學運期間,首都知識界聯合會(六四清場後被定為非法組織)成立時創始成員包括李澤厚,但他沒在創始成員名單上簽名,並要求其它簽署者「清醒一點」[17]

清華大學教授秦暉懷疑「告別革命」一說。秦暉說李澤厚在九十年代中國大下崗時期提出此論是為了阻止由此帶來的新一場革命,但李澤厚誤以為十月革命主因是一個小集團陰謀煽動,而非斯托雷平的「警察式改革」,如此這般反對革命,無異於用寡頭主義壓制民粹主義,反而姑息了十月革命的真正誘因。[18]

參考文獻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