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山西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山西省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山西省,為中華民國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

快速預覽 山西省, 國家 ...
Remove ads

省名由來

得名於在太行山以西。省境內在春秋時期晉國之地,故簡稱「」。

管轄範圍

Thumb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山西省地圖

全省轄境同清代,大抵為今山西省全境及內蒙古中部,民國二年(1913年)11月,歸化(含綏遠),薩拉齊、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爾、五原、武川、東勝、豐鎮、寧遠、興和、陶林等12縣劃屬綏遠特別區,省轄區縮小,基本與今山西省相似,只有二處有所不同:一是河曲縣黃河以北地區,今己劃屬內蒙古;二是陽高縣東南部,今己劃屬河北省。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156,419平方公里[1]。東接河北省,北鄰綏遠省,西界陝西省,南接河南省

歷史沿革

閻錫山統治時期

辛亥革命後,宣統三年九月八日(1911年10月29日),太原新軍起義,成立軍政府,軍閥閻錫山任山西都督,下設軍政、政事等7部。十月廿三日(12月13日),起義軍與清軍交戰失利,軍政府北上,於民國元年(1912年)1月8日退守包頭。此前,河東軍政府於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二日(1911年12月31日)在運城建立,至次年4月4日撤消。大同軍政府於民國元年1月初建立,15日失敗。民國二年(1913年)3月置民政長,由閻錫山擔任,為全省行政長官。民國三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長為巡按使,下設政務廳、財政廳等。閻錫山因曾支持袁世凱稱帝,獲封「一等侯」,之後亦繼續支持北洋政府。民國五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為省長,由閻錫山擔任。民國六年(1917年)護法運動期間,閻錫山奉段祺瑞令帶兵赴湖南作戰。因山西省於清朝末年與民國初年為中國富庶省份之一,因此閻錫山也成為1910年代-1920年代中國的重要地方統治者之一。

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伐戰爭起,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蔣中正任命晉綏陸軍總司令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路總司令,6月閻錫山通電擁護三民主義,除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紅旗,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司令,與張作霖作戰;期間又裁撤山西省長公署,改建省政府,自任省政府首任主席,並任命各廳主管人員。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山西省政府在太原正式成立。民國十八年(1929年)閻錫山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民國十九年(1930年)元旦,獲國民政府頒授一等寶鼎勳章,但隨後便與蔣中正就軍隊編遣意見左右,聯同馮玉祥李宗仁北平另組「國民政府」(閻任「國民政府」主席),引發中原大戰。9月,張學良通電支持蔣中正,並派兵入山海關。馮、閻大敗。閻錫山先到大連,之後再回山西。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內部尋求和解。閻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月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Remove ads

抗日戰爭時期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戰開始後,國共合作形成,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山西劃為第二戰區,組織成立了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代替太原綏靖公署職權,設司令長官1人,由閻錫山出任,指揮晉綏軍六、七兩集團軍和國民黨中央湯恩伯部改編的第十三集團軍以及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改編的第十八集團軍等部隊進行抗戰。7月底,閻錫山在太原組織成立了山西省總動員實施委員會,設正副主任委員各1人,分別由閻錫山和省政府主席趙戴文充任。8月,閻錫山接受了共產黨關於在淪陷區成立戰地動員委員會的建議,在太原組織成立了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動員委員會(簡稱戰動總會)。該會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具體組織形式。冬季,為適應抗戰需要,山西省政府依地形將山西劃為7個大行政區,每區設政治主任公署。11月8日,太原淪陷,山西省軍政機關撤至臨汾。山西籍貫著名教育界人士張國瑞先生,在陝西西安組建國立山西中學,但隨着日本侵華局勢愈加緊張,後遷至陝南洋縣,1939年5月,按戰區國立中學(詳見: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學)排序要求,國立山西中學更名為「國立第七中學」。簡稱「國立七中」。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在臨汾溫泉村召開第二戰區抗敵工作檢討會,組織成立了民族革命同志會,閻錫山任會長,下設高級幹部委員會和幹部委員會,規定該會為犧盟會、公道團以及一切抗日群眾團體的統一領導機構。行政區是閻錫山的中級行政機構。同月,政治主任公署改為督察專員公署。不久,又推行中心縣制。

Remove ads

抗戰以後

Thumb
解放軍破城之日的太原綏靖公署兼山西省政府
Thumb
山西省政府委員代理主席梁敦厚等五百完人成仁紀念碑。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閻錫山把山西省政府從晉西遷回太原,政府主席由閻錫山擔任。裁撤了視察委員會和編練處,又恢復了行署機構,重新設晉南、晉北兩個行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奉南京國民黨中央令,在4廳1處外先後增設了警務處、社會處、新聞處、會議處、審核處、統計處、衛生處、地政局、文獻委員會、宣傳委員會、自然科學研究院等機構,並改組了省內行政區。5月,各區專員公署依照規定改為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抗戰結束後,閻錫山部隊第19軍史澤波率4個師,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下旬在上黨地區接受日軍投降,中共主動發動上黨戰役,第19軍被圍困於長治,閻錫山急令第7集團軍彭毓斌率領第23軍、第83軍前往救援。但援軍被全殲。史澤波於突圍中被俘。此役中共消滅了閻錫山11個師,佔了閻錫山部隊其總兵力的三分之一,以致閻錫山無法單獨據守山西,不得不藉助中央軍守衛山西,從而結束了閻錫山自民國初年獨佔山西的割據局面。

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後,國軍與解放軍經歷晉北、大同、呂梁晉南運城臨汾晉中等幾場戰役,山西大部己被解放軍所攻略,國軍僅剩臨汾、太原、大同等幾座城市,閻錫山無奈離開自己的根據地山西。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中旬,臨汾被解放軍攻克;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經歷長期包圍的太原被解放軍攻克,山西省代主席梁敦厚閻慧卿等人集體自殺,守軍三萬餘人全滅。5月1日,大同守軍接受和平改編,從此中華民國政府在山西省政府機構徹底瓦解。

8月9日,中共華北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太行、太岳、太原3行政區和陝甘寧邊區的晉南、晉西北2區50縣,合併設立山西省。9月1日,省人民政府在太原正式成立。下轄太原1地級市及興縣忻縣陽泉汾陽長治翼城6專區。

國府遷臺後,曾於陪都臺北市設立「山西省政府臨時辦事處」,該處曾於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聯同內政部和臺灣省政府,為在太原保衛戰中殉難的官員和將士,於臺北圓山興建「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冢[2][3],並於隔年為已故的最後一任山西省政府代理主席梁敦厚出版《梁代主席化之文輯》[4],該處的具體組織和存廢年份不詳。而目前太原五百完人招魂塚也早已呈現荒廢狀態,被人們所遺忘。[5]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省、縣之間的行政區

省會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前駐陽曲縣,此後駐太原市,均即今山西省太原市城區。抗戰期間曾遷移至吉縣,抗戰結束後又遷回太原。

道制

辛亥革命後,山西省己將清代各道裁撤。民國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北路、河東、歸綏4道[6]11月,歸綏道劃屬綏遠特別區。民國三年(1914年)5月,改置冀寧、雁門、河東3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

冀寧道
民國二年(1913年)3月置中路道。民國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繁要缺,一等,駐陽曲縣(今太原市城區)。轄陽曲、太原、榆次、太谷、祁縣、交城、文水、嵐縣、興縣、徐溝、清源、岢嵐、汾陽、孝義、平遙、介休、石樓、臨縣、中陽、離石、長治、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順、壺關、黎城、晉城、高平、陽城、陵川、沁水、遼縣、和順、榆社、沁縣、沁源、武鄉、平定、昔陽、盂縣、壽陽等34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
雁門道
民國二年(1913年)3月置北路道。民國三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為簡缺,二等,駐代縣(今代縣駐地城關鎮);民國四年6月遷駐大同縣(今大同市),道尹改為要缺,二等。轄大同、懷仁、山陰、陽高、天鎮、廣靈、靈丘、渾源、應縣、右玉、左雲、平魯、朔縣、馬邑、寧武、偏關、神池、五寨、忻縣、定襄、靜樂、代縣、五臺、崞縣、繁峙、保德、河曲等27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
河東道
民國二年(1913年)3月置道。道尹為要缺,二等,駐安邑縣運城(今運城市)。轄臨汾、洪洞、浮山、鄉寧、安澤、曲沃、翼城、汾城、襄陵、吉縣、永濟、臨晉、虞鄉、榮河萬泉猗氏解縣安邑夏縣平陸芮城新絳垣曲聞喜絳縣、稷山、河津、霍縣、汾西、靈石、趙城、隰城、大寧、蒲縣、永和等35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
Remove ads

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季,為適應抗戰需要,依地形將山西劃為7個大行政區,每區設政治主任公署。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省政府將7個大行政區,改設為9個行政督察區,政治主任公署改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但均未得到行政院的核准。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全省劃為16個行政督察區:

  • 山西省政府直轄區,轄太原市。
  • 第一區,專署駐地未定,轄平定、壽陽、盂縣、定襄、五臺、代縣、繁峙7縣。
  • 第二區,專署駐地未定,轄崞縣、忻縣、寧武、靜樂、保德、五寨、岢嵐7縣。
  • 第三區,專署駐地未定,轄昔陽、和順、遼縣、榆社、沁縣、沁源、襄垣、黎城、武鄉9縣。
  • 第四區,專署駐石樓縣,轄石樓、離石、中陽、臨縣、方山、嵐縣、興縣7縣。
  • 第五區,專署駐浮山縣,轄浮山、晉城、高平、陵川、陽城、沁水、長子、屯留、長治、潞城、平順、壺關12縣。
  • 第六區,專署駐隰縣,轄隰縣、大寧、永和3縣。
  • 第七區,專署駐平陸縣,轄平陸、永濟、虞鄉、解縣、聞喜、夏縣、芮城、垣曲、絳縣、翼城、曲沃11縣。
  • 第八區,專署駐地未定,轄陽曲、太原、徐溝、清源、交城、祁縣、太谷、榆次8縣。
  • 第九區,專署駐鄉寧縣,轄鄉寧、稷山、河津、新絳4縣。
  • 第十區,專署駐地未定,轄靈丘、廣靈、山陰、應縣、渾源、陽高、天鎮、大同8縣。
  • 第十一區,專署駐地未定,轄懷仁、左雲、右玉、`神池、朔縣、偏關、平魯、河曲8縣。
  • 第十二區,專署駐汾西縣,轄汾西、靈石、霍縣3縣。
  • 第十三區,專署駐蒲縣,轄蒲縣、安澤、臨汾、洪洞、趙城5縣。
  • 第十四區,專署駐吉縣,轄吉縣、汾城、襄陵3縣。
  • 第十五區,專署駐萬泉縣,轄萬泉、安邑、榮河、臨晉、猗氏5縣。
  • 第十六區,專署駐孝義縣,轄孝義、汾陽、平遙、介休、文水5縣。

此後,改設14個行政督察區,太原市及陽曲、榆次、徐溝、清源、晉源5縣由省政府直轄:

  • 山西省政府直轄區,轄太原市及陽曲、榆次、徐溝、清源、晉源5縣。
  • 第一區,專署駐靈石縣,轄靈石、祁縣、太谷、平遙、交城、文水、介休7縣。
  • 第二區,專署駐平定縣,轄平定、盂縣、壽陽、昔陽、和順、遼縣、榆社7縣。
  • 第三區,專署駐忻縣,轄忻縣、崞縣、代縣、繁峙、五臺、定襄、靜樂7縣。
  • 第四區,專署駐汾陽縣,轄汾陽、中陽、離石、臨縣、興縣、嵐縣、方山、孝義8縣。
  • 第五區,專署駐曲沃縣,轄曲沃、晉城、陵川、壺關、高平、沁水、陽城、翼城8縣。
  • 第六區,專署駐隰縣,轄隰縣、大寧、永和、石樓、蒲縣、汾西6縣。
  • 第七區,專署駐解縣,轄解縣、虞鄉、臨晉、永濟、芮城、平陸6縣。
  • 第八區,專署駐寧武縣,轄寧武、神池、河曲、保德、岢嵐、五寨、朔縣7縣。
  • 第九區,專署駐鄉寧縣,轄鄉寧、吉縣、河津、稷山、新絳、汾城6縣。
  • 第十區,專署駐大同縣,轄大同、懷仁、陽高、天鎮、渾源、廣靈、靈丘7縣。
  • 第十一區,專署駐右玉縣,轄右玉、山陰、應縣、左雲、平魯、偏關6縣。
  • 第十二區,專署駐臨汾縣,轄臨汾、洪洞、趙城、安澤、浮山、霍縣、襄陵7縣。
  • 第十三區,專署駐長治縣,轄長治、潞城、襄垣、武鄉、沁縣、屯留、長子、黎城、沁源、平順10縣。
  • 第十四區,專署駐安邑縣,轄安邑、夏縣、垣曲、聞喜、萬泉、猗氏、絳縣、榮河8縣。
Remove ads

縣級行政區

清代山西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9府、12直隸廳及10直隸州,下轄6州、65縣。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除府、州、廳建制,一律改縣,計69縣。民國初,將徐溝縣的清源鄉、潞城縣的平順鄉、朔縣的馬邑鄉,改制為縣。民國四年(1915年)內務部呈准裁並清源、平順、馬邑3縣,民國6年5月,復置清源、平順2縣。後在省、縣之間設道級政區。民國15年(1926年)廢除道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民國38年(1949年)時,山西省劃分為14行政督察區,下轄1市、105縣。民國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佈《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山西省各縣、市沿革情況如下:

更多資訊 山西省, 行政督察區 ...

行政區劃年表

更多資訊 西元, 民國紀元 ...

政府

北洋時期軍政長官

山西省都督
  • 閻錫山(1912年3月15日 - 1914年6月30日)
山西省將軍
  • 閻錫山(1914年6月30日 - 1916年7月6日)
山西省督軍
  • 閻錫山(1916年7月6日 - 1925年1月17日)
山西省督辦
  • 閻錫山(1925年1月17日 - 1927年6月3日)

北洋時期民政長官

山西省民政長
  • 李盛鐸(1912年3月15日 - 1912年3月24日)
  • 周渤(1912年3月24日 - 1912年5月6日,署任;1912年5月6日 - 1912年9月15日)
  • 谷如墉(1912年9月15日 - 1912年12月30日)
  • 張瑞璣(1912年12月30日 - 1913年1月23日,署任)
  • 趙淵(1913年1月23日 - 1913年6月4日)
  • 陳鈺(1913年5月13日 - 1913年6月4日,護;1913年6月4日 - 1914年5月23日)
山西省巡按使
  • 陳鈺(1914年5月23日 - 1914年5月26日)
  • 金永(1914年5月26日 - 1916年7月6日)
山西省省長
  • 沈銘昌(1916年7月6日 - 1916年10月7日)
  • 孫發緒(1916年10月7日 - 1917年9月3日)
  • 閻錫山(1917年9月3日 - 1927年6月3日)

國民政府時期長官

山西省政府主席
  • 閻錫山(1928年3月9日-1929年8月10日)
  • 商震(1929年8月10日-1931年8月11日)
  • 徐永昌(1931年8月11日-1931年10月3日,代理;1931年10月3日-1936年5月27日)
  • 趙戴文(1936年5月27日-1943年12月17日,1938年5月16日起因病離任)
  • 閻錫山(1938年5月16日-1944年3月15日,代理;1944年3月15日-1949年3月29日)
  • 梁敦厚(1949年3月29日-1949年4月24日×,代理)

相關條目

前任:
清朝 山西省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
1912年-1949年
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 山西省

參考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