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40年冬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國抗一的戰鬥序列,又稱為第18集團軍,總司令為朱德,副總司令為彭德懷。但對內仍稱八路軍。

八路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40年,其下屬已經包括115師山東縱隊(原第1縱隊)、120師兼西北軍區、129師冀魯豫軍區兼第2縱隊、晉察冀軍區兼第3縱隊、第4縱隊、第5縱隊、陝甘寧留守兵團抗日軍政大學等。總兵力為400,000人[1]

背景

Thumb
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百團大戰關家垴前線的炮團哨所觀察敵情,指揮戰鬥

自1938年秋,侵華日軍開始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觸求和;而國共軍隊在山西、河北、江南的摩擦一直不停。迫於壓力下,1939年,羅榮桓陳光率八路軍115師師部和主力一部進入山東魯西地區,重組山東縱隊並在山東建立牢固的抗日敵後根據地,進行卓有成效的擴軍以及擴編。120師與129師則繼續在山西、河北一帶進行擴編;其中,晉系軍閥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圍攻薄一波領導的山西新軍,事後五萬餘山西新軍編入八路軍120師、129師編制。1940年3月,日軍扶植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抗日局勢日趨惡化下,1940年,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20師、129師發動20萬人參加的百團大戰,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正面作戰。

該戰役雖然獲得大量武器裝備、以及提升全國民眾抗日氣氛。但亦造成八路軍大量傷亡,以及日軍、國軍對八路軍實力的正視。此使得國民政府停止向八路軍進行物質補充,以及侵華日軍長達數年的掃蕩與「三光政策」。皖南事變後,八路軍的第4縱隊、第5縱隊亦補充事變中被國軍圍剿的新四軍兵力。八路軍自1941、42年開始遭受物質困乏以及兵源減少的威脅。

總部

第115師

Thumb
1940年9-10月,羅榮桓陳光在魯南天寶山區的挑峪村主持召開115師高級幹部會議

1938年12月,第115師師部率領第343旅離開開赴山東。1940年10月,部隊整編為六個教導旅。代理師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肖華

  • 司令部
  • 供給部:部長呂麟、政治委員彭顯倫、副部長劉振
  • 衛生部:部長谷廣善、政治委員李寬和、副部長劉振

教導第一旅

  • 教導第一旅,旅長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副旅長田守堯、政治部主任郭成柱。1940年8月,由蘇魯豫支隊改稱,仍用原番號,歸八路軍第五縱隊。同年10月10日,改稱教導第1旅,歸建115師。

教導第二旅

  • 教導第二旅,由獨立支隊第1團、魯南支隊、蘇魯支隊編成。旅長曾國華、政治委員符竹庭、副旅長張仁初、參謀長何以祥、政治部主任王麓水
    • 第四團:團長蔡正國、政治委員曾明桃、副團長賈耀祥、政治部主任吳岱
    • 第五團:團長胡云生、政治委員彭嘉慶、副團長王根培、政治部主任楊永松
    • 第六團:團長賀東升、政治委員劉西元、副團長鍾本才、政治部主任王丙三

教導第三旅兼魯西軍區

教導第四旅兼湖西軍區

  • 教導第四旅兼湖西軍區,旅長兼司令員鄧克明,政治委員張國華,副旅長楊尚儒,政治部主任歐陽文
    • 第十團:團長李金鐸,政委戴潤生,副團長肖明,參謀長王志發,政治處主任方國南
    • 第十一團:團長匡斌,政委劉仁貴,副團長王壽勻,參謀長周桂安,政治處主任李由
    • 獨立團:團長盧迪,政委曾子魯,副團長楊運海

教導第五旅

教導第六旅兼冀魯邊軍區

  • 教導第六旅兼冀魯邊軍區,旅長兼司令員邢仁甫,政治委員周貫五,副旅長龍書金,參謀長楊錚侯,政治部主任楊忠
    • 第十六團:團長楊承德,政委陳德,副團長杜步舟
    • 第十七團兼第2軍分區,團長兼司令員龍書金、政治委員曾旭清,政治處主任李恆泉
    • 第十八團:團長楊柳新,政委楊愛華
    • 第1軍分區,司令員石景芳,政治委員杜子孚
    • 第3軍分區,政治委員李廣文,副司令李永安

魯南軍區

山東縱隊(原第1縱隊)

1939年5月,成立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徐向前、政治委員朱瑞,統一指揮山東境內與冀魯邊、蘇北等地區的八路軍各部隊。1940年6月以後,山東縱隊番號恢復使用。1940年9月至11月,山東縱隊部隊進行整編,先後成立四個旅以及三個支隊。總指揮張經武、政治委員黎玉、副指揮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江華、參謀處長羅舜初

  • 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校長周純全、政治委員李培南。該分校1938年底由延安組建,之後開赴晉東南。1939年11月遷往山東沂蒙山區,歸山東縱隊領導。
  • 特務第1團:團長李發,政委張玉華,參主任吳克南,政治處主任謝永勛
  • 特務第2團:團長王吉文,政委劉濤,政治處主任陳小峰

第一旅

Thumb
1940年,山東八路軍以及共產黨在沂蒙根據地舉行反對妥協投降大會

第二旅

  • 第二旅,旅長孫繼先,政委江華(兼),副旅長劉海濤,參謀長劉國柱,政治部主任孔繁彬
    • 第四團:團長王永祿,政委楊道和,副團長賴光東,參謀長王曉,政治處主任董超
    • 第五團:團長劉涌,政委劉仲華,政治處主任謝邦治
    • 第六團,團長馬耀倫,政委王建青,副團長趙昭,參謀長程勇,政治處主任牟景途

第三旅

第五旅

  • 第五旅,旅長吳克華,政委高棉純,參謀長趙一萍,政治部主任張鐸
    • 第十三團:團長李紹橋,政委蘇曉風,參謀長王翼
    • 第十四團:團長於得水,政委雨晴
    • 第十五團:團長梁海波,參謀長陳智和,政治處主任李丙令

第一支隊

  • 第一支隊,支隊長胡奇才,政委王子文,副司令陸升勛,參謀長吳奎文,政治部主任李建梓
    • 第一團:團長劉懷文,政委李志南
    • 第二團:團長楊萬興,政治處主任張聖符

第四支隊

  • 第四支隊,支隊長趙傑,政委王一平,副隊長徐化魯,參謀長程緒潤,政治部主任李枚青
    • 第一團:團長單洪,政委石新
    • 第二團:團長葉春橋,政委薛紹庚,副團長劉朱船

第五支隊

  • 第五支隊,支隊長王彬,政委王文,副司令高嵩,參謀長胡鐵生,政治部主任仲曦東
    • 第一團:團長周光,政委張寰旭,參主任周亞泉
    • 第二團:團長邱戎,政委蔡雍泉,副團長肖平,政治處主任曲維善
    • 第三團:團長李肇歧,政委王檐雨,政治處主任趙鼓

第三軍區

120師兼西北軍區

Thumb
1940年3月10日,賀龍在山西臨縣窯頭120師和山西新軍參謀長會議上講話

120師兼西北軍區,師長兼軍區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副司令員續範亭、參謀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1938年12月底,第358旅主力進入河北中部。隨後留晉西北的第714團、警備第6團等部隊為基礎,成立新358旅,即彭358旅。1939年3月,原第358旅715團、716團與冀中軍區獨立第4、5支隊合編為120師獨立旅(5月改為獨立第一旅)、獨立第二旅。同年9月,獨立第2旅改為第358旅(亦張358旅)。1940年4月,彭358旅改稱獨立第2旅。1939年底,山西新軍閻錫山部國軍發生衝突,並遭圍攻,此後薄一波率領山西新軍加入八路軍編制,其中晉西北部隊歸120師

  • 司令部
    • 參謀處處長:唐健伯
      • 第一科科長:魯赤誠
      • 第二科科長:周同
      • 第三科科長:廖述雲
    • 教育科科長:楊伯讓
    • 隊列科科長:嚴海方
    • 副官處處長:杜世興
    • 軍法處處長:黃新遠
  • 直屬特務團:團長喻楚傑,政委冼恆漢,教育主任方復生,政治處主任楊尚高
  • 直屬教導團:團長楊嘉瑞,政委范忠祥,副團長彭家詩,參謀長歐陽藩,政治處主任朱民親
  • 決死特務團:團長陳菊生,政委張效忠,副團長柴漢生,政治處主任鄭紹寧
  • 雁北第6支隊:支隊長劉華香

獨立第2旅兼第2軍分區

  • 獨立第2旅兼第2軍分區,旅長兼司令員彭紹輝,政治委員張平化,參謀長李文清、政治部主任劉惠農。下屬
    • 獨立第2旅
      • 第714團:團長張紹武、政委張世良、參謀長范哲祥、政治處主任潘振華
      • 第9團:團長李發應、政委王定一、參謀長秦實庵、政治處主任黃立清
      • 第5團:團長曾征、政委羅斌、參謀長張全忠、政治處主任尋光仰
    • 山西新軍暫編第1師,師長續範亭,政委赤饒執,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饒興
      • 第36團:團長高永祥、政委嚴尚林、副團長楊文安、政治處主任嚴尚林
      • 第37團:團長張德、政委王燕士、參謀長王文禮、政治處主任王燕士

第358旅兼第3軍分區

獨立第1旅兼第4軍分區

  • 獨立第1旅兼第4軍分區,旅長高士一、政治委員朱輝照、副旅長兼司令員王尚榮、政治委員白堅、參謀長谷志標,政治部主任楊琪良,副參長黃榮忠;下屬
  •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4縱隊,司令員雷任民,政委李力果,副隊長孫超群
    • 第19團:團長馮基平,副團長孫桂亭,政治處主任楊葉澎 `
    • 第20團:團長王夢祥,政治處主任劉仰嶠
    • 第35團:團長李寶森,政委劉振堂,副團長李克林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第8軍分區

  •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第8軍分區,司令員韓鈞、政治委員王逢源
    •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
      • 第4團:團長李紹忠,政委劉德明,政治處主任吳罡
      • 第5團:團長劉紹先,政委李文炯,副團長潘峰,政治處主任王玉波
      • 第6團:團長熊均,政委李曙森,政治處主任李樹生
    • 山西新軍工人武裝自衛旅,旅長兼政委侯俊岩,參謀長張新華,政治部主任李明
      • 第21團:團長周子禎,副團長彭凱,政治處主任麻志浩
      • 第22團:團長彭家詩彭敏(後) ,政治處主任王慶生
    • 洪趙縱隊:縱隊長兼政委解學恭

第120師騎兵支隊

  • 第120師騎兵支隊(原大青山支隊),支隊長姚喆[2]
    • 第1團
    • 第2團
    • 第3團
    • 第4支隊

第129師

Thumb
1940年3月,晉東南桐峪129師師部合影。左起:聶榮臻羅瑞卿劉伯承朱德蔡樹藩鄧小平

第129師於1940年6月進行整編,編成3個二級軍區(太行軍區太岳軍區冀南軍區)、9個旅,不包含山西新軍。山西新軍因為1940年初於閻錫山部國軍進行交戰,隨後編入八路軍,其中晉西南部隊編入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蔡樹藩、副主任黃鎮

1940年11月,建立抗日軍政大學第6分校,校長劉忠、政治委員黃歐東

  • 參謀處:處長鄧仕俊
  • 組織部:部長徐立清
  • 宣教部:部長朱光
  • 民運部:部長秦武山
  • 敵工部:部長項立本
  • 鋤奸部:部長卜勝光
  • 生產部:部長張克誠
  • 軍法處:處長丁武選
  • 總務處:處長魯加漢
  • 巡視團:主任吳富善
  • 供給部:部長施作林
  • 衛生部:部長錢信忠
  • 直屬騎兵團:團長黃家景、政委況玉純、副團長曾玉良
  • 師特務團:團長皮定鈞、政委魯瑞林、參謀長熊心樂、政治處主任郭萬福

太行軍區(由129師直接兼)

Thumb
百團大戰中的八路軍光復娘子關,高舉中國國旗

第386旅兼太岳軍區

太岳軍區由1940年6月建立。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王新亭、參謀長周希漢、政治部主任蘇精誠

  • 第386旅,旅長陳賡、政治委員王新亭、參謀長周希漢、政治部主任蘇精誠
    • 第772團:團長郭國言,政委程悅長,副團長查玉升,參謀長閩學勝,政治處主任胡裕文
    • 第16團:團長謝家慶,政委張春森,副團長黃仕友,參謀長李明,政治處主任常祥考
    • 第17團:團長陳正宏,政委劉達瑄,副團長陳康,參謀長田永智,政治處主任黃祖華
    • 第18團:團長關興學,政治處主任牛兆林
    • 獨立團:團長張方,政委關盛志,副團長李金安,參謀長祁千順,政治處主任丁民軍

冀南軍區

冀南軍區,司令員陳再道、政治委員宋任窮、副司令員王宏坤、參謀長范朝利、政治部主任劉志堅

  • 新編第8旅,旅長張維翰,政治委員肖永智、副旅長王近山、參謀長周光策、政治處主任王幼平
    • 第22團:團長田厚義、政委於笑虹、副團長徐國富、參謀長王潤懷、政治處主任劉理連
    • 第23團:團長郝國藩、政委李大清、副團長羅崇福、參謀長黃依仁、政治處主任劉昌
    • 第24團:團長羅崇福、政委蔣洪鈞、副團長萬德坤、參謀長趙仁山、政治處主任張譚
  • 第1軍分區:司令員丁先國、政治委員劉大坤
  • 第2軍分區:司令員吳誠忠、政治委員王貴德
  • 第3軍分區:司令員高厚良、政治委員李定灼
  • 第3軍分區:司令員楊宏明
  • 第3軍分區:司令員趙義京、政治委員楊樹根

第385旅

Thumb
1940年5月,時任129師385旅旅長的陳錫聯百團大戰前作戰鬥動員

新編第一旅

  • 旅長韋傑、政治委員唐天際、副旅長黃新友、參謀長何柱成、政治副主任楊伯笙
    • 第1團:團長黃新友、政委陳力、參謀長周凱東、政治處主任紹文斗
    • 第2團:團長方生普、政委敖紀民、政治處主任周固禮

新編第四旅

  • 旅長徐深吉、政治委員吳福春、副旅長杜義德、參謀長李茂思、政治處主任袁鴻化
    • 第771團:團長徐紹華、政委張百春、副團長賈建國、參謀長周力夫、政治處主任呂琳
    • 第10團:團長陳子斌、政委吳宗先、副團長周其春、參謀長鄧岳、政治處主任沈欽堯
    • 第11團:團長李繼孔、政委杜承志、副團長程其准、參謀長陳明春、政治處主任賴達元

新編第十旅

  • 旅長范子俠、政治委員賴際發、副旅長汪乃貴、政治處主任黃歐東
    • 第28團:團長齊開宏、政委劉應啟、副團長黃長軒、參謀長姜殿富、政治處主任宋志興
    • 第29團:團長宗鳳洲、政委舒烈光、副團長吳子彥、參謀長陳福章、政治處主任吳飄萍
    • 第30團:團長胡霞、政委張國傳、副團長葛海洲、政治處主任姜大化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

Thumb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將士在訓練刺殺
  • 1940年春,晉東南的山西新軍加入八路軍編制。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薄一波、副隊長牛佩琮、參謀長李成芳、政治部主任周仲英
    • 第25團:團長蘇魯、參謀長李懋之、政治處主任王觀潮
    • 第38團:團長蔡愛卿、政委劉友光、參謀長余秉鈞
    • 第42團:團長劉豐、政委南靜之、副團長高子和
    • 第57團:團長黎錫福、政委周義忠、參謀長張宦、政治處主任郭壽征
    • 第59團:團長胡兆祺、政委高德西、參謀長呂堯卿、政治處主任霍程秀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三縱隊

  • 司令員戎子和、政治委員董天知、副隊長李壽軒、參謀長劉昌義、政治部主任車敏瞧
    • 第7團:團長余倫勝、政委高治國、副團長黃殿基
    • 第8團:團長譚友夫、副團長吳鳳高、參謀長陳瑞符
    • 第9團:團長劉勝斌、政委郝培苗、參謀長王毓淮

山西新軍政衛隊第212旅

  • 山西新軍政衛隊第212旅,司令員孫定國、政治委員馬英、參謀長塗則生、政治處主任朱佩瑄
    • 第54團:團長彭之久、政治處主任白相文
    • 第55團:團長王榮、副團長張光日、政治處主任鄒澤民
    • 第56團:團長薛克忠、政治處主任肖平

第2縱隊兼冀魯豫軍區

Thumb
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進行刺殺訓練

出於加強對冀南、豫北和魯西南等地區的發展,中共中央北方局於1940年3月建立中共冀魯豫區委員會。次月,命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黃克誠率第344旅、華北抗日民軍第1旅到達冀魯豫地區;與楊得志率領的八路軍冀魯豫支隊統一整編,組成新的第二縱隊,並同時成立、兼管八路軍冀魯豫軍區。黃克誠不久則率第5縱隊再次南下。

第2縱隊兼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左權(兼)、楊得志代理。政治委員兼軍區司令黃克誠、參謀長韓振紀、政治部主任崔田民

  • 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趙遵康、政治委員王鳳梧
  • 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周桂生、政治委員張應魁
  • 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張耀漢

華北抗日民軍第1旅

  • 華北抗日民軍第1旅,旅長朱程、政治委員聞允志,參謀長朱紹華,政治部主任魏明倫
    • 第1團:團長石良友,政治委員張思英
    • 第3團:團長朱展,政治委員張勇

新編第2旅

新編第3旅

第344旅

  • 第344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唐亮,參謀長沈啟賢,政治部主任高農斧。該部由1940年6月南下華中,編入四縱隊。
    • 第687團
    • 第688團
    • 第689團

南進支隊

  • 南進支隊,司令員趙承金、政治委員譚冠三、參謀長劉玉璋、政治部主任張毅忱。1940年初,該部隊歸第2縱隊指揮,建制仍屬第3縱隊。
    • 第16團:團長盛治華、政治委員鄧東哲、政治處主任趙均一
    • 第21團:團長邢芳銀、政治委員曾凡有、副團長胡乃超、參謀長劉吉林、政治處主任殷錫林
    • 回民支隊:支隊長馬本齋、政治委員郭六順、政治處主任丁鐵石

晉察冀軍區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參謀長聶鶴亭,副參謀長唐延傑,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

Thumb
1939年晉察冀軍區河北唐縣何家莊召開會議。前排左起王震舒同羅元發蕭克朱良才劉道生,後排左起陳漫遠趙爾陸馬輝之程子華王平彭真聶榮臻關向應鄧華孫毅
Thumb
晉察冀軍區部隊參加百團大戰淶靈戰役,此為八路軍將士攻克東團堡後的慶祝畫面
  • 軍區教導團:團長唐延傑(兼)、政治委員鄭維山、政治處主任肖時任
  • 軍區騎兵團:團長劉雲彪、政治委員蔡順禮、副團長范昌標、參謀長童錫向、政治處主任蔡順禮(兼)
  • 抗日軍政大學第2分校,校長孫毅

第一軍分區

第二軍分區

第三軍分區

第四軍分區

  • 第四軍分區,司令員熊伯濤、政治委員劉道生、參謀長葉長庚、政治處主任袁心純
    • 第5團:團長陳祖林、政治委員肖鋒、副團長王作藩、副政治委員廖慶先、政治處主任廖慶先(兼)
    • 特務團:團長王光文、政治委員陳海涵、副團長侯正果、參謀長包鎮、政治處主任於英川
    • 平井獲支隊:支隊長蔣樹、政治委員鍾士琦、副支隊長韓光宇、副支隊長陶品三、政治處主任鍾炳昌、副參謀長劉德泰

第五軍分區

  • 第五軍分區,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李天輝、政治部主任王紫峰
    • 第6團:團長季光順、政治委員馬龍、參謀長陳開祿、政治處主任孔瑞之
    • 游擊軍:司令員王溥、政治委員趙國泰、政治處主任康健生

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

第六軍分區

Thumb
百團之戰後,聶榮臻與日軍遺孤栫美穂子合影,隨後聶帥歸還栫美穂子於日軍。
  • 第六軍分區兼警備旅,司令員王長江、政治委員曠伏兆、參謀長張存實、政治部主任周干民
    • 警備第1團:團長張文奎、政治委員王先臣、副團長林海清、參謀長張干亭、政治處主任黃彬森
    • 警備第2團:團長姚進芳、政治委員譚斌、參謀長郭慕汾、政治處主任于斌
    • 游擊總隊:總隊長張續展、政治處主任趙波

第七軍分區

  • 第七軍分區,司令員於權伸、政治委員吳西、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閻九祥、政治處主任王智群、副主任甘春雷
    • 第17團:團長閔鴻友、政治委員姚國民、副團長馬官友、參謀長饒民學、政治處主任孫洪志
    • 第22團:團長歐陽霖、政治委員梁達三、參謀長劉進、政治處主任賈一民
    • 游擊總隊:總隊長尹詩炎、政治處主任蘇林

第八軍分區

  • 第八軍分區,司令員常德善、政治委員王遠音、參謀長劉子奇、政治部主任張遜之
    • 第23團:團長張培榮、政治委員魏洪亮、副團長曹玉振、參謀長高法保、政治處主任孟慶武
    • 第30團:團長黎光、政治委員汪威、參謀長於占明、政治處主任張興
    • 游擊總隊:總隊長孔慶同

第九軍分區

  • 第九軍分區,司令員孟慶山、政治委員帥榮、參謀長孫然、政治部主任李天煥
    • 第18團:團長焦玉禮、政治委員鍾華農、政治處主任楊立
    • 第24團:團長何元富、政治委員黃明政、副團長魏文建、參謀長劉子儀、政治處主任李文光
    • 第33團:團長萬振西、政治委員鍾州、參謀長鍾英、政治處主任汪新峰
    • 游擊總隊:總隊長侯兆之、政治處主任徐超

第十軍分區

  • 第十軍分區,司令員朱占奎、政治委員周彪、參謀長肖新槐、政治部主任錢應麟
    • 第27團:團長楊秀昆、政治委員楊子華、參謀長韓雙亭、政治處主任李景朴
    • 第29團:團長陳德仁、政治委員梁金龍、參謀長孫家彬、政治處主任蔣崇景
    • 第32團:團長劉秉彥、政治委員陳明楓、參謀長李得海、政治處主任李紹清
    • 游擊總隊:總隊長舒行、政治委員高鈞

冀熱察挺進軍

Thumb
1939年,冀熱察挺進軍到達平西,佔領西齋堂里,八路軍勢力逼近日軍佔領的北平城

冀熱察挺進軍,1939年2月7日,其以第4縱隊為基礎在平西成立(4縱隊番號同時撤銷),歸晉察冀軍區指揮。1940年7月成立冀東軍分區,秋,成立平北軍分區。司令員肖克、參謀長程世才、政治部主任伍晉南、副主任潘峰[3]

  • 司令部
    • 第2科:科長符林
    • 第3科:科長賈玉歧
    • 第4科:科長洪覺
  • 平西軍分區
    • 第7團:團長陳仿仁、副團長曹志學、參謀長彭壽生、政治處主任李水清
    • 第9團:團長黃光明、政治委員王季龍、副團長趙文進、參謀長唐家禮、政治處主任張漢民
  • 冀東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政治委員李楚離、副司令員包森、參謀長曾克林、政治部主任劉誠光
    • 第12團:團長陳群、政治委員劉誠光、參謀長歐陽波萍、政治處主任曾輝
    • 第13團:團長包森、政治委員包森(兼)、副團長單德貴、政治處主任洪濤

第四縱隊

Thumb
1940年,彭雪楓張震在板橋集戰鬥中被擊落的日軍飛機殘骸前留影

1939年,由第二縱隊南下部隊344旅、新編第2旅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後重組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1941年初,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

下屬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校長兼政委彭雪楓

  • 直屬特務團:團長程致遠,政委蔡文福
  • 直屬獨立團
  • 第6旅,旅長譚友林饒子健代理)、政治委員賴毅、副旅長吳信容
    • 第16團:團長張永遠,政委李廷傑
    • 第17團:團長劉子仁[4]
    • 第18團:團長吳信容[4](兼)、壽松濤(後),政委蔡永
  • 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蘊齋[4]
    • 肖縣獨立團
    • 永城獨立團
    • 睢杞獨立團

第五縱隊

Thumb
1940年,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前排右三)同其他幹部合影

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參謀長韓振紀、政治部主任吳法憲、副主任鄧逸凡。1940年6月,該部隊由344旅687團、第四縱隊第二旅與皖東北的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第四總隊合編。1941年初,改為新四軍第三師。

第一支隊

  • 第一支隊:司令員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政治部主任吳法憲。1940年8月,由蘇魯豫支隊改稱,仍用原番號,同年10月10日,改稱教導第1旅,歸建115師。
    • 第1團:團長胡炳雲,政委田維揚,參謀長顏立榮,政治處主任王東保
      • 第一營:營長劉治國,教導員宋維栻
      • 第二營:營長周良貴,教導員楊忠堂
      • 第三營:營長張萬春,教導員石瑛
      • 獨立營:營長王業奎,教導員丁光輝
    • 第2團:團長周長勝,政委馮志祥,參謀長楚牒華,政治處主任邱子明
    • 第3團:團長俞增林,副團長王良太

第二支隊

Thumb
1940年7月,八路軍第五縱隊部分將領於皖東北合影。圖從左依次為韓振紀劉瑞龍田守堯張愛萍韋國清[5]

第三支隊

  • 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員張愛萍(兼)
    • 宿縣獨立團

後方留守兵團

後方留守兵團,司令員蕭勁光、參謀長曹里懷、政治部主任莫文驊

  • 參謀處:處長張文舟、第一科科長張松濤、第二科科長游正剛、第三科科長曹振輝、第四科科長邵震
  • 副官處:處長李長暐;隊列科長殷鑑、管理科長高明燦
  • 秘書處:處長李郁文
  • 軍醫處:處長李資平、野戰醫院院長靳來川
  • 供給處:處長姚醒吾、均需科長傅家佑、糧秣科長張安南
  • 兵團直屬警備第1團:團長賀晉年、政治委員曹家慶、副團長廖綱紹、參謀長羅元忻
  • 兵團直屬警備第4團:團長陳先瑞、政治委員宋金華、副團長李學先、參謀長黃朝天
  • 兵團直屬警備第5團:團長白志文、政治委員李宗貴、副團長劉孝德、參謀長陳美德
  • 兵團直屬特務團:團長孔令甫、政治委員康健民、參謀長王漢如
  • 兵團直屬騎兵團:團長劉國禎、政治委員袁光、副團長陳國棟、參謀長馬裕民

保安司令部

司令員高崗,副司令員周興、政治部主任呂振球、副主任黃永輝,下轄關中軍分區、慶懷軍分區、三邊軍分區、神府軍分區。

  • 保安第2團
  • 保安第4團
  • 保安騎兵團

第385旅兼隴東軍分區

第385旅兼隴東軍分區,旅長兼司令員王維舟、政治委員甘渭漢、副旅長兼參謀長耿飈

第359旅兼綏德警備司令部

第359旅兼綏德警備司令部,旅長兼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副旅長郭鵬、參謀長唐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遠、副主任王恩茂。1939年10月,第359旅從晉察冀邊區移防至陝甘寧邊區,簡體綏德警備司令部防務,歸留守兵團指揮,建制仍屬第120師[6]

警備第1旅兼關中警備司令部

警備第1旅兼關中警備司令部,旅長兼司令員文年生、政治委員閻紅彥。1939年12月,以原歲的警備司令部所轄部隊為基礎成立警備第1旅,調防關中地區,併兼關中警備司令部[6]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