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大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对中国军队实施的作战行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光」政策又稱「三光」作戰,日軍稱之為「燼滅作戰」(日語:燼滅作戦)[1]:132。日軍在華北地區對中國軍隊控制地區及抗日根據地實施「掃蕩」作戰,即燒光所有房屋、殺光所有人、搶光所有財物,徹底摧毀抗日軍民之生存條件[1]:132。這一最早由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提出的策略,由其繼任岡村寧次推向頂峰。[2][3]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由於部分日本佔領區內的抗日根據地採用了全民皆兵的游擊戰,導致日軍士兵不斷陣亡且不能有效佔領,未得從當地獲得戰爭資源,卻消耗資源且傷亡不斷,於是日本軍事機關曾命令其部隊,既不能佔有則毀滅這些地區的一切資源,包括人口,對中國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時,「不問男女老幼,應全部殺死;所有房屋,應一律燒毀;所有糧秣,其不能運輸的,亦一律燒毀」[4]:53。侵華日軍、特別是華北方面軍(日語:北支那方面軍),自1939年秋開始,針對中國軍民進行以殺戮當地居民、對糧秣房舍等物資進行徹底的搶劫、焚燒和破壞為目標的軍事行動,並將這一作戰方式逐漸系統化、規模化、長期化。中國共產黨的黨政通告和傳播媒介,將日軍這種以毀滅抗日地區人力物力、摧殘抗日軍民抵抗意志、滅絕種族為目的的軍事策略,簡要概括為「燒光、殺光、搶光」。這種殺光、燒光、搶光之行為,被稱為「三光政策」[4]:53[5][6][7]。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歷史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0年8月15日)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三光作戦 |
平文式羅馬字 | Sankō Sakusen |
中文文獻中「三光」一詞作為形容日軍戰術行為,最早見於1940年11月16日八路軍總部的全國通電[3]。「三光政策」一詞最早見於1941年刊行的《解放日報》,是中國對日軍的毀滅性屠殺以及破壞的概括[2]。日本方面在戰時則稱為「燼滅作戰」、「徹底的肅正作戰(討伐)」、「徹底覆(討)滅」、「討滅作戰」、「掃蕩作戰」、「剔抉掃蕩作戰」、「治安肅正作戰」、「治安強化作戰」、「滅絕行動」等等[2][8]。直到1957年,中國歸還者連絡會在日本宣傳開這個叫法。2004年7月,日本防衛廳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大日本帝國陸軍步兵第二二四聯隊《冬季山西肅正作戰戰鬥詳報》(冬季山西粛正作戦戦闘詳報)中記錄了該聯隊在山西省展開的作戰中使用了芥子氣等化學武器[9][10]。
最早實施「三光作戰」策略的日軍司令官是1939年9月出任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的多田駿。此後,1941年7月繼多田駿接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的岡村寧次將此策略發展並擴大,達到高峰[2]。「三光作戰」的重點區域在晉東北、冀中、晉東南、魯西以及山東的沂蒙山區,以及冀東[2][3]。森山康平在《證言記錄三光作戰》中認為,「三光作戰」始於1940年秋季在晉中的作戰[11]:286。中國抗日根據地軍民實行堅壁清野,開展游擊戰爭,粉碎日本侵略者之「三光政策」[4]:53。
1937年7月中日全面爆發戰爭之後,中國軍隊在日軍佔領區以平民為依靠,發展游擊戰爭,對日軍造成嚴重騷擾和損失。1940年4月,日本北支那方面軍提出了在討伐八路軍時應「徹底掃蕩並消滅其游擊根據地」的作戰方案(見於《在華北的思想戰指導要綱附屬書》[11]:282)。1940年8月起,八路軍在正太路、平漢路、同蒲路、白晉路、北寧路、滄石路、津浦路、膠濟路發動的以交通破襲戰為主的百團大戰,予以日軍很大損失[11]:282。日軍為報復起見加大了其「掃蕩」的力度[3]。運用「捕捉奔襲」、「輾轉抉剔」、「鐵壁合圍」、「梳蓖戰術」等戰術對八路軍根據地村落進行了有組織有系統地徹底破壞性進攻[3]。據現有史料顯示,1940年10月2日至11月30日間,日軍在掃蕩八路軍晉冀魯豫邊區的太行區與太岳區時,下令:
“ |
這次作戰,與過去完全相異,乃是在於求得完全殲滅八路軍及八路軍根據地。凡是敵人地域內的人,不問男女老幼,應全部殺死;所有房屋,應一律燒毀,所有糧秣,其不能搬運的, 亦一律燒 毀,鍋碗要一律打碎,井要一律埋死或下毒。[3] |
” |
據江口圭一在《日本帝國主義史研究》一書中記載,日軍駐山西省第一軍在《昭和15年9月1日~9月18日:第一期晉中作戰復行實施要領》中規定:具有敵意的15歲至60歲男子全部要殺死;當地的武器、彈藥、糧秣一律搶走;認為有敵對性的村莊(部落),需要燒毀破壞[3]。第一軍參謀長田中隆吉少將曾經指示:「應徹底地對敵根據地燼滅掃蕩,使敵不能於將來生存。」命令傳到旅團長片山省太郎在 所頒發的《討伐隊之注意事項》中稱「此次作戰為對敵根據地徹底地燼滅掃蕩,使敵將來無法生存,至為緊要。」[3]《第一期晉中作戰復行實施要領》中具體寫明了《燼滅目標及方法》:
這些作戰模式被中共八路軍以及中國民眾、傳播媒介歸納為「殺光、燒光、搶光」[11]:283-284。《昭和15年10月19日~11月4日:第二期晉中作戰戰鬥詳報》中說明:「燒毀有敵軍事設施之村落應特別徹底」,「前進時不應徒然延長時間,而應儘量將前進路上兩側的廣大範圍予以徹底燒毀。」[11]:284
這種作戰策略在實際上體現為對平民及非武裝人員以實施「殺光」、「燒光」、「搶光」為原則。如原日軍第五十九師團的士兵菊池義郎在回憶當時情景時表示:
“ |
我們日軍每到一個村莊,要破壞所有的家俱雜物,燒毀房屋。我們常說,如果約500人的部隊在100戶左右人家的村莊駐一夜,這個村莊恐怕十年也恢復不起來。不過,對日軍來說,這正是他們的目的所在。[3] |
” |
原日軍12軍獨立混成第10旅的士兵松尾富男在回憶錄中描述,當時他們經常講的「掃蕩」要求是「燒、殺、搶」。第10旅的旅團長河田健太郎發佈的命令是:
“ |
把能幹活的男人全部綁來,一頭家畜、一粒糧食不留。然後要叫他們再不能活下去。把家具、鍋盆、鋤鍬破壞乾淨。[12]:291 |
” |
在此種思想指導下,日軍多個部隊都執行了「燼滅作戰」。例如在1940年9月起至年底,日軍在山西的作戰包括[13]:
又例如1940年10月13日起,日軍大規模地討伐北嶽區的冀西和晉東北,自南拒馬河上游到阜平附近,先自北向南,然後再由東向西,平行前進。在易縣毀房2200多間,在該縣常峪溝一帶屠殺民眾800多人[3]。在五台縣則摧毀大小村莊98個,毀房20067間,殺死民眾數百人[3]。在河北的作戰包括:
同一時間日軍的戰報中也反映出「燼滅作戰」的執行情況。如河北省的例子:
日軍的「戰鬥後彼我形勢之概要」稱:
“ |
由於8月以後連日討伐以及整飭作戰,第18集團軍及第129師主力之根據地已被徹底摧毀。加之我徹底推行燒光式掃蕩,作為其宿營地之主要村落均被燒毀,各種軍事設施,尤其兵工廠、彈藥庫、糧秣倉庫等遭破壞,所以其活動將出現困難。[11]:284 |
” |
進入1941年後,日軍繼續執行了「三光作戰」。1月12日至13日,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召開兵團長會議時通過了《肅正建設計劃》,規定對八路軍所在的根據地要「徹底地執行」「覆滅戰」。華北日軍在此指導下從1941年3月到4月開展了第一次「治安強化運動」,發起了「殲滅戰」[3],例如在山西,日軍的作戰包括:
又如在河北,日軍的作戰包括:
7月7日,岡村寧次接替多田駿出任日軍北支那方面軍司令官。7月9日,《晉察冀邊區整飭作戰計劃》出台[11]:285。其主要內容是:「摧毀晉察冀邊區之敵共產軍,摧毀其根據地之同時,與封鎖相配合,破壞其自給自足以求生存之能力,使該地區之敵共產勢力消耗枯竭」。「如果擊潰敵之集體戰鬥能力,則在敵地區內之重要地點實施暫時之駐兵,以該地為根據,急襲與抓獲隱藏於山中或流動之敵匪,或追蹤擊潰之,或將敵之設施材料等銷毀、搬走,使其勢力削減枯竭」。「努力取得當地之物資,收集與運回遺棄物品及繳獲之物品,並利用之」[11]:285。這個計劃內容仍舊是「三光作戰」[11]:285。
8月,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在岡村寧次親自帶領下展開。8月13日至9月6日為第一階段,日軍集結搜索圍剿八路軍主力。9月份後轉為第二階段,日軍分為小股部隊,對各地區進行分塊掃蕩清剿,同時進行「三光作戰」。有組織、有計劃地搶奪糧食、物資,破壞房屋,擄掠牲畜,屠殺與抓捕壯丁等[3]。日軍作戰行動包括:
9月底,戰鬥轉入第三階段,至10月中旬結束。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為所到之處的平民造成重大傷亡和損失。僅在平西區和北嶽區(晉東北和冀西)的傷亡就達到4500餘人。青壯年被擄走做勞工者超過兩萬人。摧毀房屋15萬餘間,破壞秋收田禾5萬餘畝,平民糧食損失4500餘萬斤,牲畜損失過3萬頭,家禽損失超過5萬隻,農具損壞超過23萬7千件。[3]岡村寧次曾經在訓令中提到「滅共愛民」和「不殺、不燒、不犯」的口號,但是,「在岡村軍司令官之下,三光作戰完全沒有停止」[11]:286。
岡村寧次為了隔斷八路軍之間的聯繫,阻斷八路軍遊走的空間,縮小八路軍游擊戰的範圍,開始在華北製造「無人區」。將一定區域劃為無人區後,區內平民會被驅離或被殺死,區內所有建築設施房屋等一律燒毀,所有糧食牲畜物資等全部被掠走或燒毀。以日軍在晉、 冀兩省交界處強行製造的「無人區」為例,開始建立自1941年9月上旬,其目的是要遮斷冀西和晉東北的山嶽區余冀中的平原區的聯繫。其範圍包括從平定二區娘子關直到繁峙、靈邱南山,總長250餘公里,寬15-20公里的地區。在此過程中,日軍燒毀13個村莊,殺光了村中170餘人,燒毀房屋4400餘間,掠走糧食190萬餘斤。此外日軍也在平北豐寧、灤平、密雲地區及熱河的長城內外區製造範圍更廣大的無人區。又如五台縣境內的「無人區」,南至牛道嶺,北到長城嶺,東自晉冀交界處,西到清水河,長五十多公里,寬15至20公里。境內148個村莊中的一萬八千多村民中,被殺的達9200多人,被抓捕而去的280多人,破壞耕地3萬畝,燒毀房屋9800多間,搶掠糧食9600多石。其中孤峪溝長15公里,原有5個行政村,人口上萬, 基本被日軍殺死。[3]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美日隨後開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境內日佔區特別是華北成為了日本支援太平洋戰區的兵站基地。華北日軍為了加強對區域的控制,加緊了「掃蕩」和剿滅八路軍的軍事行動。日軍的「三光作戰」也逐漸來到高潮。[11]:287日軍的作戰行動包括:
八路軍對日軍在冀中的大規模掃蕩作戰準備不足。主力部隊未有及時轉移,情報部門也被打亂,損失嚴重。主力部隊由14852人減少到10980人,地方團隊由158802人減少至8747人,地方幹部損失三分之二。超過2萬名平民被殺,5萬餘人被日軍抓捕後帶到東北地區或日本做勞工。冀中由八路軍控制的地區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二。八路軍主力轉移到冀南、冀西。[3]
進入1943年後,由於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耗費巨大,儘快將中國佔領區變成穩固的殖民地,解決物資供給問題成為了在華日軍的首要考慮。為了消滅農村的抵抗力量,日軍不斷派出大規模的兵力對已經分割成區片的地域進行「分區輾轉掃蕩」,並要求「徹底的掃蕩肅清」。三光作戰力度強於1942年。每次每地區投放兵力在1至6萬間,並配有專門掠奪收繳物資的特別工作隊。比如4月19日起,岡村寧次親自率領2萬餘日軍掃蕩冀南、冀北共區,另有日軍和偽軍共1萬5千餘進攻太行山八路軍。日軍對所經地區村莊進行有組織的大規模屠殺,燒毀房屋和農具。[3]
又如9月至12月,岡村寧次出動日軍和偽軍共4萬餘人破壞冀西秋收,聲言進行「毀滅性掃蕩」、以破除八路軍所依賴的一切人力物力為目標。八路軍針對性地實施了堅壁空室的策略,秘密埋藏糧食物資以躲避日軍搜掠。以游擊戰、夜戰、地雷戰等方式應對。為此,日軍開始在偏僻的山溝山洞中搜掠物資,同時對幫助八路軍或不合作的平民給予更暴虐的懲罰,在成規模屠殺之前施以酷刑或以殘忍手段虐殺,如強迫村民裸體在冰雪中站立至死,或要求男性村民跪下觀看全部婦女被姦殺等等。日軍總共屠殺人數為6674人,燒毀房屋近55000間,掠奪糧食2900餘萬斤,掠走牲畜近2萬頭,搶毀農具17萬餘件。[3]當年12月23日,日軍在海南島的和合村進行燒殺搶掠,將10名年輕婦女集中在村邊輪姦,其中一14歲女孩被輪姦後刀捅下陰而死,一15歲女孩兩個乳房被割下,另有孕婦被剖腹取出胎兒,十名婦女只倖存一人,日軍共殺害村民353名,只有18人生還。[15][16]
然而,由於日軍在太平洋站場和印緬戰場上遭受了盟軍巨大壓力,不斷在支那方面軍中抽調部隊,所以1943年初開始,華北華中的日軍部隊質量下降。兵團建制縮小,新兵增多,平均年齡降低。1943年下半年以後,日軍對佔領區的控制力大不如前。同時,八路軍在應對上較1942年更為靈活,在轉移民眾和糧食物資方面更加有經驗,同時將主力部隊滲入了日軍背後進行作戰。八路軍以連為單位對日軍據點的襲擾戰屢有成效。比如日軍秋季對冀西大掃蕩時,八路軍很快就恢復了對1074個村莊的控制力,甚至往冀中回撲,反擊消滅了六百餘個日軍據點,奪回對3500餘個冀中村鎮的控制,一度攻入了保定、望都、唐縣等13座城鎮。[3]
1944年後,由於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兵力緊張,不斷從後方抽調兵力進入太平洋戰場。中國派遣軍的素質日益低下,人數也逐漸減少,對佔領區的控制力進一步減弱。而八路軍在此情況下也逐步反攻,漸漸奪回了不少在1942年後失去的根據地。如1944年2月至4月,冀中八路軍展開「摧碉戰役」,使冀中日偽軍的碉堡據點數量從1082處減少至519處,恢復至1942年「五一大掃蕩」前水平。1944年後,日軍的三光作戰主要目的為補充物資,規模較小,成效也沒有前兩年明顯。[3]
有關日軍在中國進行「三光作戰」的問題,戰時出版的中文、日文、英文報刊、雜誌以及當時經歷者的回憶資料中都有廣泛記載。二戰結束後,中、日和英文發表的資料、檔案對此均有翔實記載。中日以及西方學者對此均有大量研究論著[2]。由於日軍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之初,曾經大規模有系統地銷毀大量軍事文件的關係,目前尚未發現日軍對「三光作戰」的最早、官階最高的原始命令文件,但在已經發現的資料中,包括了散落的軍階較低(師團、旅團級)的日軍軍事命令,表明了日軍內部有明確的指令,將1937年後日軍中國境內對抗日地區普遍的不同規模的屠殺、焚燒與破壞,固化轉變為有系統、有組織的較大規模的焚燒與破壞,以達到徹底摧毀中國軍民抗日的戰鬥意志與其物資基礎的目的[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