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英語: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簡稱JWST)是已發射的紅外線太空望遠鏡,原計劃耗費5億美元並於2007年發射升空[8]。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項目嚴重超支,發射時間數次推遲,最新預估總耗費高達100億美元,發射時間為美國東部時間2021年12月25日7時20分[9]。2019年8月28日NASA表示該望遠鏡首次組裝完畢[10]。它是歐洲太空總署,加拿大太空局和美國太空總署的共用計劃。這是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後繼計劃。它旨在提供比哈勃太空望遠鏡更高的紅外解像度和靈敏度,可探測僅為哈勃望遠鏡探測到的最微弱物體的亮度百分之一的物體[11]。 這將使天文學和宇宙學領域的廣泛研究成為可能,例如對宇宙中一些最古老和最遙遠的物體和事件(包括第一顆恆星和形成的第一個星系)進行高達 z≈20[11]的紅移觀測,以及潛在適居住太陽系外行星的詳細大氣特徵。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5月25日) |
完全展開的韋伯望遠鏡想像圖 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18面鏡子中的6面正在進行溫度浸漬測試 | |
任務類型 | 天文學 |
---|---|
營運方 | STScI (NASA)[1] |
國際衛星標識符 | 2021-130A |
衛星目錄序號 | 50463[2] |
網站 | 官方網站 |
任務時長 |
|
太空船屬性 | |
製造方 | 諾斯洛普·格拉曼 巴爾太空科技 |
發射質量 | 6,500公斤(14,300磅)[3] |
尺寸 | 20.197米 × 14.162米(66.26呎 × 46.46呎)(遮光罩) |
功率 | 2,000瓦 |
任務開始 | |
發射日期 | 2021年12月25日7:20(UTC−5;EST)[4] |
運載火箭 | 亞里安5號運載火箭ECA |
發射場 | Kourou ELA-3 |
承包方 | 亞里安空間 |
軌道參數 | |
參照系 | 太陽與地球間L2點 |
軌域 | 暈輪軌道 |
近地點 | 250,000 km(160,000 mi)[5] |
遠地點 | 832,000 km(517,000 mi) |
週期 | 6個月 |
主鏡 | |
類型 | 柯爾施望遠鏡 |
口徑 | 6.5米(21呎) |
焦距 | 131.4米(431呎) |
焦比 | f/20.2 |
觀測範圍 | 25.4 m2(273 sq ft)[6] |
波長 | 0.6微米(橘色) 至28.3微米(中紅外線) |
轉發器 | |
頻帶 | S波段(TT&C支援) Ka波段(資料取得) |
帶寬 | S波段上行:16 kbit/s S波段下行:40 kbit/s Ka波段下行:最高28 Mbit/s |
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標誌 |
它擁有一個總直徑6.5米(21 呎),被分割成18面鏡片的主鏡,放置於太陽─地球的第二拉格朗日點。這意味着其將在地球-太陽連線上地球背後的150萬公里處繞L2以暈輪軌道運行,而非像哈勃太空望遠鏡那樣繞近地軌道公轉。一個由塗有矽和鋁的聚酰亞胺薄膜(杜邦Kapton)製成的五層大型遮陽板將保持它的鏡片和四個科學儀器溫度低於50 K(−220 °C;−370 °F)。
此項目曾經稱為「下一代太空望遠鏡」(Next Generation Space Telescope),2002年以美國太空總署第二任局長占士·韋伯的名字命名。1961年至1968年占士·韋伯擔任局長期間曾領導太陽神計劃等一系列美國重要的太空探測項目。
位於馬利蘭州的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SFC) 負責開發,望遠鏡的地面控制和協調機構是位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I)[12]。主要承包商是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Northrop Grumman)[13]。
美西時間2021年12月25日上午7:21分,在法屬圭亞那的歐洲太空總署庫魯基地,負責運送的亞里安5號火箭順利升空。[14]送入太空後,韋伯太空望遠鏡將要航行約一個月,進入預定軌道,距離地球估計至少150萬公里,在拉格朗日L2點運行,而非地球軌道。
項目歷史
哈勃太空望遠鏡後續的討論始於1980年代,但認真的計劃始於1990年代初期[15]。測量高紅移(Hi-Z)望遠鏡的概念是在1989年至1994年間開發的[16]: 一個完全擋板的[Note 1] 4米(13呎)直徑紅外望遠鏡,它將後退到3個天文單位 (AU) 的軌道[17]。 這個遙遠的軌道將受益於黃道塵埃減少的光噪聲[17]。 其他早期計劃要求NEXUS前體望遠鏡任務[18][19]。
NASA的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領導着望遠鏡項目的管理。負責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項目科學家是約翰·馬瑟。諾斯洛普·格魯曼是望遠鏡開發和集成的主要承包商。其負責開發和建造太空船的元件,其中包括衛星總線和遮陽板。Ball Aerospace & Technologies承包了開發和製造光學望遠鏡組件。諾斯洛普·格魯曼的 Astro 航空太空業務部門已簽約建造可展開塔組件 (DTA),將 OTE 連接到太空船總線和中臂組件 (MBA),幫助在軌道上部署大型遮陽板。[20]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還負責提供綜合科學儀器模組。[21]
2005年春季的預算增長使NASA在2005年8月的重新規劃。[22]重新規劃後集成和測試計劃有重大變化,發射時間也從2011年推遲到了2013年,並且取消了對波長短於 1.7 μm 的天文台模式的系統級測試。望遠鏡的其他主要功能沒有改變。 重新規劃後,該項目於2006年4月進行了獨立審查。
在 2005 年的重新規劃中,該項目的總成本估計為 45 億美元。 其中包括用於設計、開發、發射和調試的約 35 億美元,以及用於十年營運的約 10 億美元。[22] 歐洲太空總署包括發射在內貢獻了大約 3 億歐元。[23]加拿大太空局於 2007 年承諾提供 3,900 萬加元[24],並於 2012 年提供了用於調節望遠鏡朝向和探測遙遠行星大氣狀況的設備。[25]
2007年1月,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10項技術開發項目中的其中9項順利通過審查。這些技術被認為足夠成熟,重大風險可以被消除。剩餘的一項技術開發項目(MIRI 低溫冷卻器)於2007年4月達到技術成熟。該技術審查代表詳細設計階段(C 階段)開始。2007年5月,建造成本仍然在目標範圍內。2008年3月,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成功完成初步設計審查。2008年4月,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通過審查。其他通過的審核包括2009年3月的綜合科學儀器模塊審核、2009年10月完成的光學望遠鏡元件審核以及2010年1月完成的太陽遮罩審核。
2010年4月,該望遠鏡通過了關鍵任務設計審查,意味着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可以滿足所有任務設計的科學和工程要求。在關鍵任務設計審查之後的幾個月裏,該計劃時間表接受獨立綜合審查小組審查,導致計劃重新制定,目標在2015年發射,且不晚於2018年。到2010年,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成本影響到其他計劃,儘管太空望遠鏡仍然按計划進行。
2011年,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已進入最終設計和製造階段(C 階段)。對於一旦啟動就無法更改的複雜設計,通常會對設計、施工和運作的每個部分進行詳細審查。該計劃開創新的技術,並通過了設計審查。在1990年代,建造這麼大且高質量的望遠鏡是否可行仍是未知數。
2015年11月開始利用機械手臂組裝主鏡,並於2016年2月完成。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於2016年11月完成建造,此後開始廣泛的測試程序。2018年3月,由於望遠鏡的太陽遮罩在測試部署期間撕裂,美國太空總署將太空望遠鏡的發射再推遲一年直到2020年5月。2018年6月,根據2018年3月測試部署失敗後召集的獨立審查委員會評估,美國太空總署將發射時間再推遲10個月直到2021年3月。審查還發現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有344個潛在的單點故障。2019年8月,望遠鏡機械結構完成,比原定於2007年完成足足晚了12年。此後,工程師們加裝五層遮陽板,以防止紅外線對望遠鏡造成損壞。
一艘搭載望遠鏡的船支於2021年9月26日離開加利福尼亞州,經過巴拿馬運河,於2021年10月12日抵達法屬圭亞那。美西時間2021年12月25日上午7:21,在法屬圭亞那的歐洲太空總署庫魯基地,負責運送的亞里安5號火箭順利升空。[14]2022年1月4日,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長達70呎的遮陽板完全展開。[26]美國東部時間2022年1月8日下午1:17,望遠鏡的主鏡展開,這標誌着該望遠鏡已順利完全部署[27]。
美國東部時間2022年1月24日下午2點,成功抵達最終目的地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的日地系統拉格朗日L2點[28][26]。
2022年2月初,韋伯太空望遠鏡機載設備啟動後拍攝到了第一顆恆星的圖像並將其發回地球。[29]
2022年3月16日,NASA 舉行發佈會,宣佈占士·韋布望遠鏡已經在3月11日完成關鍵的鏡面校準步驟中的精細調相階段(fine phasing)。並公佈了一張調相階段的照片。該照片是以一顆名為2MASS J17554042+6551277的恆星為基點。[30]該恆星質量和太陽相當,距離地球約2000光年,屬於銀河系內的恆星,位於大熊座方向。照片內,該顆恆星顯示出八條對稱的放射線,那是在調試18個正六邊形鏡面造成的。儘管在調試階段,還是可以清楚的看見背後的遙遠星系,約在10億光年距離以上的銀河系外的星系。[31]
2022年7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向外界公佈了首張韋伯太空望遠鏡攝製的全彩色圖像,同批的全套全彩圖像和光譜數據圖像將於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0:30向外界公開[32]。
2022年9月,韋伯望遠鏡首次發回火星圖像。[33]
合作夥伴
自1996年起,美國太空總署NASA、歐空局ESA和加拿大宇航局CSA在望遠鏡項目上就開始合作了。歐空局參與建設和發射於2003年得到其成員的批准,歐空局與美國太空總署於2007年簽署了一項協議。為了換取其天文學家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代表權和進入天文台的機會,歐空局正在提供 NIRSpec 儀器、MIRI 儀器的光學台架組件、Ariane 5 ECA型發射器以及支持操作的人力[34]。CSA 將提供精細制導傳感器和近紅外成像儀無狹縫光譜儀以及支持操作的人力[35]。
來自15個國家/地區的數千名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為 JWST 的構建、測試和集成做出了貢獻[36]。 共有258家公司、政府機構和學術機構參與了發射前項目; 其中的142家來自美國,104家來自12個歐洲國家,12家來自加拿大[36]。 作為 NASA 合作夥伴的其他國家,例如澳洲,已經或將參與發射後的操作[37]。
自 2005 年以來,一個大型望遠鏡模型已在多個地方展出: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 馬利蘭州綠帶城; 紐約州羅切斯特; 紐約市; 和佛羅里達州奧蘭度; 和法國巴黎的其他地方; 愛爾蘭都柏林; 加拿大滿地可; 英國哈特菲爾德; 和德國慕尼黑。 該模型由主要承包商諾斯洛普·格魯門航空太空系統公司建造[38]。
2007年5月,望遠鏡的全尺寸模型組裝完成,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的史密森尼學會美國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展出。該模型旨在讓觀眾更好地了解衛星的大小、規模和複雜性,並激發觀眾對科學和天文學的興趣。 該模型與望遠鏡有很大不同,因為模型必須承受重力和天氣,因此主要由鋁和鋼製成,尺寸約為24米 × 12米 × 12米(79呎 × 39呎 × 39呎)和重量約為5,500公斤(12,100磅)[39]。
該模型在2010年世界科學節(World Science Festival)期間在紐約市的砲台公園展出,並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翰·馬瑟、太空人約翰·格倫斯菲爾德、和天文學家海蒂·哈梅爾的小組討論的背景。 2013年3月,該模型在奧斯汀為SXSW 2013藝術節與大會展出[40][41]。
任務
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有四個主要目標:
該望遠鏡的主要的任務是調查大爆炸理論的殘餘紅外線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觀測今天可見宇宙的初期狀態。為此它配備高靈敏度紅外線傳感器、光譜器等。為便於觀測,機體要能承受極度低溫,也要避開太陽光與地球反射光等等。為此望遠鏡附帶了可摺疊遮光板,以屏蔽會成為干擾的光源。因其處於拉格朗日點,地球、太陽與望遠鏡三者的視界總處於一定的相對位置,不用頻繁的修正位置也能讓遮光板發揮功效。
該望遠鏡的發射計劃地點為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將由亞里安五號火箭運載升空[43]。
該望遠鏡的標稱任務時間為5年,目標為10年[44]。計劃中的5年科學任務將在6個月的調試階段後開始[45]。JWST需要使用推進劑來維持其圍繞L2的暈輪軌道,這為其設計壽命提供了上限,不過它的設計為,自身攜帶的推進劑足夠使用10年。[45]L2軌道是不穩定的,因此需要保持軌道站位,否則望遠鏡將偏離此軌道位置[46]。
哈勃太空望遠鏡位於從地表大約600公里的低軌道位置上。因此,即使光學儀器發生故障也可以用太空穿梭機前去修理。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位於離地球150萬公里的距離,即使出現故障也不可能派遣修理人員。但它位於第二拉格朗日點上,重力相對穩定,故相對於鄰近天體來說可以保持不變的位置,不用頻繁地進行位置修正,可以更穩定的進行觀測,而且還不會受到地球軌道附近灰塵的影響。
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是哈勃太空望遠鏡(HST)的正式繼承者,由於其主要重點是紅外天文學,因此它也是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ST)的繼承者。JWST將遠遠超過這兩種望遠鏡,能夠看到更多、更老的恆星和星系[47]。在紅外光譜中進行觀測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技術,因為宇宙學紅移,並且因為它可以更好地穿透模糊的塵埃和氣體。這允許觀察較暗、較冷的物體。由於地球大氣中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強烈吸收大部分紅外線,因此地面紅外天文學僅限於大氣吸收較弱的狹窄波長范圍。此外,大氣本身在紅外光譜中輻射,通常會壓倒被觀察物體發出的光。這使得太空望遠鏡更適合用於紅外觀測[48]。
位於馬利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霍姆活校區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I)被選為JWST的科學與營運中心(S&OC),初始預算為$1.622億美元,旨在支持營運發射後的第一年[49]。在這種能力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I)將負責望遠鏡的科學運作並向天文學界提供數據產品。數據將通過NASA深空網絡(NASA Deep Space Network)從JWST傳輸到地面,在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進行處理和校準,然後在線分發給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運作方式類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提交觀測建議。
由於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是紅外線望遠鏡,所以它的觀測組件的溫度必須保持在50 K(-223.2 °C;-369.7 °F)以下,否則,觀測目標的信號會淹沒在來自望遠鏡本身、太陽、地球與月球的紅外輻射中。為了保持低溫,它使用了一個巨大的遮光罩以隔絕來自太陽、地球和月亮的光與熱量,並且為了使這三個天體處於望遠鏡的同一側,它被部署於太陽─地球的第二拉格朗日點的暈輪軌道上。望遠鏡位於L2點的暈輪軌道避免了來自地球與月亮的陰影,這使遮光罩與太陽能電池陣列可保持在穩定的環境中。遮光罩為其暗面的結構提供了穩定的溫度環境,而為主鏡在太空中維持精準一致的溫度是非常重要的。
該遮光罩具有五層,每一層都薄如人類的髮絲。遮光罩由聚酰亞胺薄膜製造,使用來自杜邦公司的特製雙面鍍鋁薄膜,在最靠近太陽的兩層遮光罩的向陽面,額外鍍有一層經摻雜的矽,以將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50]2018年測試期間薄膜的意外撕裂也是項目推遲的因素之一。
遮光罩被設計為可以摺疊十二次,使其能夠適應亞里安5號運載火箭的整流罩的尺寸[51]。望遠鏡在L2點部署後,它將展開到14.162m×21.197m大。它由ManTech(NeXolve)公司在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市組裝,然後交付給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在雷東多海灘 (加利福尼亞州)測試。
因為遮光罩的原因,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並非在任何時刻都有一個很好的觀測範圍。望遠鏡在某一個位置時,只可觀測該位置40%的天空範圍,但是可以在六個月的時間中觀測全部的天空,在此期間望遠鏡會環繞太陽半周。
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主反射鏡是一面直徑6.5米(21呎),具有25.4 m2(273 sq ft)的聚光面積的鍍金鈹制反射鏡,黃金塗層提供紅外線反射性和耐用性。若將這面反射鏡製成一整面巨大的反射鏡,那麼將沒有運載火箭可以將其發射。於是主鏡被設計為一個由18塊六邊形鏡片組成的可摺疊反射鏡(圭多·霍恩·達爾圖羅提出的大鏡面望遠鏡解決方法),每個鏡面的拋光誤差不得超過10納米;同時鏡面也經過專門研磨,使得其能夠在遮陽板陰影的極度嚴寒環境中保持正確形狀。這面反射鏡以摺疊狀態發射,在發射後再展開至工作狀態。在展開後,每個獨立鏡片將使用相位恢復波前傳感技術進行校準,所有獨立鏡片都會被非常精密的微型馬達校準至正確的位置。在這次初始設置之後,鏡面就不需要進行大的調整了,只需要每隔幾日更新一些參數以維持最佳聚焦狀態即可。[52]這與陸基分鏡片望遠鏡不同,例如凱克天文台的凱克望遠鏡,陸基天文望遠鏡需要頻繁的使用主動光學校準每個鏡片,以消除重力與風荷載帶來的影響。
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共使用了132個微型馬達(稱為執行器)來定位鏡片,也可以偶爾在望遠鏡受到了環境干擾時進行光學校準。[53]18片鏡片中每一個都具有6個位置控制執行器,此外,每個鏡片中部還另有1個曲率半徑控制執行器來調整鏡面曲率(每片鏡面共有7個執行器),共計126個基本執行器。外加6個安裝於次級鏡片上的執行器,一共有132個執行器。[54]每個執行器都可以以10納米的精度對鏡片進行調整。
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是一個三次反射消像散型的望遠鏡,[55]這種望遠鏡的二級與三級反射鏡均具有曲率,可以在光學畸變很小的情況下以寬視場傳遞圖像。二級反射鏡直徑0.74米(2呎5吋)。此外,還有一枚可以每秒數次調整自己位置的精密反射鏡,這枚反射鏡用來消抖。主鏡的背面以蜂巢型鏤空來減低重量。
波爾航空與技術是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計劃的首要光學轉包商,由主要承包商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領導,而位於馬利蘭州綠帶城的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下達訂單。[56][57]主鏡及其飛行備件均由波爾航空與技術製造與拋光,鈹制毛坯由以下多家公司共同製造:Axsys、Brush Wellman和Tinsley Laboratories[58]
主鏡的鏡片排成六角形,聚光部和鏡面都露在外面,容易讓人聯想到無線電望遠鏡的天線。另外,它的主體也不呈筒狀,而是在主鏡下展開座席狀的遮光板。[59][60][61]
綜合科學儀器模組(ISIM)是一個框架,可為韋伯望遠鏡提供電力、計算資源、冷卻能力以及結構穩定性。它由附着在韋伯望遠鏡結構底部的石墨-環氧樹脂複合材料製成。ISIM裝有四個科學儀器和一個引導相機。
- NIRCam(近紅外相機)是一種紅外成像儀,其光譜覆蓋範圍從可見光邊緣(0.6 微米)到近紅外光(5 微米)[62][63]。有10個傳感器,每個4M像素。NIRCam還將用作天文台的波前傳感器,這是波前傳感和控制活動所必需的。NIRCam由亞利桑那大學首席研究員Marcia J. Rieke領導的團隊與共同打造。工業合作夥伴是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圖的洛歇-馬田公司(Lockheed-Martin)的先進技術中心[64]。
- NIRSpec(近紅外光譜儀)還將在相同的波長范圍內進行光譜學分析。它由歐洲太空局在荷蘭諾德韋克市的歐洲空間研究與技術中心(ESTEC)建造。
- MIRI(中紅外成像-光譜儀)是由一個中紅外相機和一個光譜儀構成的組合體,它的觀測範圍是5 到 27 微米的中長紅外線。MIRI是由NASA與一個歐洲財團共同開發的設備,該儀器由George Rieke(亞利桑那大學)與 Gillian Wright(UK Astronomy Technology Centre,位於愛丁堡,蘇格蘭,該設施隸屬於英國科學與技術設施委員會)共同領導開發。[65]MIRI的齒輪系統與NIRSpec的十分相似,因為他們均由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海德堡,德國)簽訂合同並由卡爾蔡司光電有限責任公司(今日的亨索爾特公司)設計並製造。為了將MIRI整合進綜合科學儀器模組(ISIM),其完整的光學裝配調試在2012年中送至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後才進行。MIRI工作溫度不能超過6 K(−267.15 °C;−448.87 °F),因此將會在它的工作環境防護層較溫暖的一側(向陽的一側)安裝一個氦氣製冷裝置以維持其工作所需的低溫。[66][67][68]
- FGS/NIRISS(精細制導傳感器/近紅外成像儀和無縫隙光譜儀),由加拿大太空局領導的項目科學家約翰·哈欽斯(John Hutchings)(赫茨伯格天體物理研究所,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用於在科學觀測期間穩定天文台的視線。FGS的測量結果還會同時用於太空船的總體定位與驅動精密反射鏡進行圖像消抖。加拿大太空局同時還為太空成像與光譜分析提供了近紅外成像儀與無縫隙光譜儀(可分析的波長區間為0.8至5μm)模組,該模組設計由René Doyon(滿地可大學)領導。由於NIRISS是與FGS物理掛載在一起的,因此它們總會被作為同一個單元一同提及;然而這兩個設備是為完全不同的工作服務的,FGS作為天文台基礎設施存在,而NIRISS是作為科學研究儀器工作。
NIRCam(近紅外相機)和MIRI(中紅外成像-光譜儀)具有阻擋星光的日冕儀,用於觀察微弱的目標,例如非常靠近明亮恆星的太陽系外行星和星周盤[68]。
NIRCam,NIRSpec,FGS與NIRISS模組中的紅外探測模組均由Teledyne圖像傳感器公司(前身為Rockwell科學公司)提供。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綜合科學儀器模組與指令-數據處理模組的工程團隊使用航天線纜在科學儀器與數據處理設備間傳遞數據。[69]
總線是韋伯望遠鏡的主支撐部件,可為望遠鏡提供計算,通信,電力,推進服務,它也用於支撐望遠鏡上的結構部件[70]。它與遮光罩構成了望遠鏡的太空船元件[71]。望遠鏡的另外兩個主要模塊是綜合科學儀器模塊(ISIM)[72]和光學望遠鏡元件(OTE)。ISIM的3號區也同樣位於航天總線內部。3號區包含有ISIM(綜合科學儀器模塊)的指令與數據子系統和MIRI(中紅外成像-光譜儀)的低溫冷卻器。[73]航天總線與光學望遠鏡組件通過可展開的塔式組裝相連,塔式組裝同時也將遮光罩與前述的兩個部件連接在一起。[74]航天總線被安裝在遮光罩向陽那比較「溫暖」的一面,將會工作在300 K(27 °C;80 °F)。[75]
航天總線結構具有350公斤(770磅)的質量,它還必須足夠堅固以支撐重達6,200公斤(13,700磅)的太空望遠鏡本身。[76]因此它採用了碳複合材料製作。[76]該結構於2015年在加利福尼亞組裝完成,之後它就將成為望遠鏡其餘結構裝配的核心元件直至2021年發射。航天總線可以將望遠鏡以一弧秒的精度進行旋轉並且可以隔絕抖動,以將誤差降低至兩毫弧秒。[77]
在中央計算、存儲與通訊部件中,[74]處理器與軟件控制着數據在科學儀器、固態存儲模組與可將數據發回地球的通訊系統間的流動。[74]計算機也同時通過陀螺儀與星光探測器返回的傳感數據計算太空船的姿態,再使用反作用飛輪與推進器控制太空船的指向。
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具有兩對火箭引擎(其中一對作為冗餘)用來在飛往L2點時修正航向與到達L2點後進行暈輪軌道位置保持。此外,還有八個更小的推進器用於姿態控制,控制太空船的指向。[78]引擎使用肼作為燃料(升空時裝有159 L(35 imp gal;42 US gal)),氧化劑採用四氧化二氮(升空時裝有79.5 L(17.5 imp gal;21.0 US gal))。[79]
目前為止並沒有在太空中對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進行維護的計劃。像對哈勃太空望遠鏡那樣,派遣一個乘組進入太空對韋伯望遠鏡進行維護,在目前來講是無法做到的。[80]並且,據美國太空總署副局長湯馬士·祖布臣所說,儘管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在韋伯望遠鏡開始設計的年代,同時設計一個無人遠程維護計劃超出了當時科技所能達到的地步。[81]在韋伯望遠鏡漫長的測試期間,許多NASA的成員都提出了維護任務的提議,但從未有正式宣佈過的維護計劃。[82][83]韋伯望遠鏡成功發射之後,NASA宣佈,考慮到未來有可能有進行維護任務的需要,他們已經在望遠鏡上設計了若干易於進行維護的措施。包括:為遠程維護任務準備的,一系列十字線中的細緻的指導標記、可以重新加注的燃料箱、可移除的隔熱罩還有易於觸及的連接點。[84][81]
與其他太空望遠鏡的對比
對於大型紅外太空望遠鏡的需求可以追溯至數十年之前。在美國,太空穿梭機尚在開發中時,空間紅外望遠鏡設備(SIRTF,之後被命名為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就進入計劃階段了,紅外天文學的潛力也是在這一時期變得廣為人知的。[85]與地面望遠鏡不同,太空望遠鏡可以避免大氣對於紅外線頻段的吸收,太空望遠鏡為天文學家打開了一片「全新的天空」。[85]
在超過400公里的高空,大氣極其稀薄,因此幾乎無法產生任何可測量的光譜吸收,因此工作在5至1000微米波長的傳感器可以達到很高的靈敏度。
——S. G. McCarthy 與 G. W. Autio,1978。[85]
然而,紅外太空望遠鏡具有一個缺點:所有的紅外望遠鏡都需要工作在極冷的溫度下,所需要觀測的波長越長,工作的溫度就越低。[86]否則它自身設備產生的紅外背景輻射將會淹沒紅外傳感器,使其事實上完全無法觀測。[86]但這個缺點可以通過謹慎設計太空船來克服,例如特意將望遠鏡與極冷的物質——比如液氦——一起置於一個杜瓦瓶中。[86]這也意味着大多數紅外望遠鏡的壽命將會受到其冷卻劑儲量的約束,壽命最短只有幾個月,最長也不過數年時間。[86]
在過去的一些望遠鏡中,通過合理設計太空船,可以做到不使用冷卻劑也能將溫度維持在足以支持近紅外觀測的範圍內,例如史匹哲太空望遠鏡與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的延伸任務。另一個例子是哈勃太空望遠鏡上裝備的近紅外線照相機和多目標分光儀,在使用數年後固態氮冷卻劑耗盡,但在之後的維護任務中改裝為使用低溫冷卻器從而可以繼續工作。而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被設計為不使用杜瓦瓶即可進行自我冷卻,這一特點是通過結合使用遮光罩與散熱器達到的,但其上搭載的中紅外觀測設備(MIRI)仍需使用額外的低溫冷卻器。[87]
名稱 | 升空年份 | 波長 (μm) |
孔徑 (m) |
冷卻方法 |
---|---|---|---|---|
太空實驗室紅外望遠鏡 (IRT) | 1985 | 1.7–118 | 0.15 | 氦 |
紅外線太空天文台 (ISO)[89] | 1995 | 2.5–240 | 0.60 | 氦 |
哈勃攜帶的 太空望遠鏡影像攝譜儀 (STIS) | 1997 | 0.115–1.03 | 2.4 | 被動 |
哈勃攜帶的 近紅外線照相機和多目標分光儀 (NICMOS) | 1997 | 0.8–2.4 | 2.4 | 氮氣,後改為低溫冷卻器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 2003 | 3–180 | 0.85 | 氦 |
哈勃攜帶的 第三代廣域照相機 (WFC3) | 2009 | 0.2–1.7 | 2.4 | 被動,與熱電效應冷卻[90] |
赫歇爾太空望遠鏡 | 2009 | 55–672 | 3.5 | 氦 |
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 | 2021 | 0.6–28.5 | 6.5 | 被動,與低溫冷卻器(MIRI) |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延期與預算膨脹可以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相比擬。[91]當哈勃太空望遠鏡於1972年正式立項時,開發預算為3億美元(約為2006年的10億美元),[91]但是截至1990年哈勃終於入軌時,哈勃所花費的金額是初期預算的大約四倍之多。[91]此外,替換新科學儀器與執行數次維護任務更是在2006年使總花銷增加到了至少90億美元之多。[91]
許多在NASA與韋伯望遠鏡同期提議的天文台計劃大多已經被取消或是暫停,包括:類地行星發現者(2011),太空干涉測量任務(2010),國際X射線天文台(2011),微弧秒X射線成像任務(MAXIM),單孔徑遠紅外天文台(SAFIR),空間紫外可見天文台(SUVO),與亞毫米宇宙結構演化探測器(SPECS)。
圖集
-
船底座星雲的宇宙懸崖
-
南環星雲(NGC 3132;左:近紅外相機;右:MIRI相機)
-
史提芬五重星系(NIRCam/MIRI 複合)
-
史提芬五重星系(NIRCam近紅外相機)
-
史提芬五重星系(MIRI中紅外成像-光譜儀)
-
WASP-96b 的光譜
名稱
2021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告,JWST名稱被審定為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7]。此前,美國太空總署介紹該望遠鏡使用的簡體中文名稱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92]。
慶祝
美東時間2022年7月11日,韋伯太空望遠鏡團隊公開發表第一批照片,其中SMACS 0723星系團的照片裏,捕捉到歷來「早期宇宙最深處、最清晰的紅外線影像」,可追溯到130億年前[93][94]。
2022年7月13日,Google更改了Google Doodle,共同慶祝此一成果。
註釋
參見
參考文獻
解釋性說明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