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不是源於地球的生命形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星生命又稱地外生命,指存在於地球以外的生命體。這個概念囊括了簡單的細菌到具有高度智慧的「外星人」。研究和測試關於外星生命猜想的學科被稱作地外生物學或天體生物學[註 1]。自從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一直使用包括探測地球之外的電波、天文望遠鏡觀測潛在的宜居行星等方法探測外星生命存在的跡象,但迄今為止並沒有確切證據表明外星生命的存在。有人認為發現外星人的概率很小[1][2],也有很多人認為外星生命幾乎必定存在[3][4]。
西方科學家查爾斯·林尼惠弗(Charles Lineweaver)等人提出了「銀河系適宜居住帶」。根據他們計算,這條「生命帶」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3萬-3萬光年,大致相當於銀河系半徑的7%,其中含有的50億顆可能誕生生命的恆星只佔銀河系恆星總數的不到5%。
許多作品引起了公眾對地外生命可能性的興趣。有人鼓勵採用激進的方法接觸外星智慧生命,聲稱銀河系內或有智慧生命並達到可交流的程度,認為智慧生命仍按黑暗森林法則行事的想法是可笑的。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一份解密文件的研究指出,銀河系中至少有1億顆的行星可以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包括有適合的溫度及化學條件。[5][6][7]
卡爾·薩根、霍金等科學家們認為,可觀測的宇宙是如此之大,說除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是不可取的。許多有爭議的證據稱外星生命存在[8]。
外星生命可能是在宇宙很多地方獨立的產生,也有可能在一個地方產生生命,然後傳播到其它可供居住的星球上去。這兩種假設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但以尺度和機率的角度來看,作為位於適居帶的地球擁有維持物種的生命生存和演化的所有條件,而事實上從地球歷史中的顯生宙開始至今,在長達五億多年的歲月間和數百萬的生物物種中,只有一個物種成功地演化成為高等智慧生命——人類,而非多種多元的高等智慧生物並存於地球上,這顯示了在相同條件下,高等智慧生命並非如此輕易出現和存在。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基於「生物體基因複雜性」的研究認為宇宙中的生命在±25億年前就開始存在了,這比地球形成要早數十億年。 97[9][10]
認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着很簡單的事實的支持: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2,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而銀河系只是宇宙中超過1,000億星系中的一員。[11][12][13]據估計至少有十分之一的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行星系統[14]。換言之,在可見的宇宙中,有至少6.25×1018顆具有行星系統的恆星。即使我們假設每10億顆恆星里只有一顆支持生命存在的行星系統,那也有6.25×109個行星系統存在於我們可見的宇宙內。
現在據我們所知,太陽在行星系統裏是普遍的,並沒有獨特的性質。[15]因此可以相信在許多其他行星上也有適合生物生存的條件。在此假設之下,所有這些行星都不進化出生命是極不可能的,因此宇宙中很可能還有其他生命的存在。不過以上推測無視了一個事實,即生命的存活時間窗口可能只有數百萬年。
生命存在的幾率在1961年提出的德雷克公式就已經估算過了。[16][17]然而,德雷克公式里有諸多的係數是完全基於猜測的,因此按此公式推算的結果也是具有爭議的,並無法得到一個確切的結論。[18][19]考慮到生命會在行星間蔓延:如果技術足夠先進的生命形式在星際殖民,並且文明延續足夠長的話,它們會在數百萬年內充滿整個星系。但事實上沒有跡象表明這一現象的存在,這個事實被稱作費米悖論。
科學家在搜索外星生命時,多以液態水和有機物的存在作為外星生命存在之前提條件。水為地球生命體內各種化學反應提供了場所。水的中性pH值使得其電離的氫氧化物和水合氫離子既可以溶解帶正電的金屬離子,也可以溶解帶負電的非金屬離子;另外,有機物分子親水性和疏水性的事實使得有機物分子能夠形成水封閉膜。水分子之間的氫鍵也使得其更加容易儲存蒸發的能量,並在冷凝時釋放出來。這有助於氣候的調節,維持生命所需的熱穩定性。
有人批評這樣以地球生物為藍本的先入為主的觀點阻礙了外星生命的探索。卡爾·薩根在1973年提出碳沙文主義,認為這些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限制了我們對於地外生命可能性的想像[20]。例如在宜居帶之外,有可能通過地熱等方式維持地底的生物圈[21];也有生物能夠在高砷低磷的環境下存活[22],這說明生物組成「必備」的六大基本元素:碳、氫、氧、氮、磷、硫[23] ,可能不是必需的。除了碳基生命之外,有人認為外星生命也可能以矽基[24]、硫基[25]、氨基[26]等生命形態存在。
太陽系中的一些天體可能存在適合外星生命生存的環境,特別是那些可能有地下海洋的天體[28]。天體生物學家認為,如果在太陽系中的其他地方發現到生命,它們更可能會是嗜極微生物。根據美國宇航局2015年天體生物學戰略,「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極可能就包括了微生物,其他地方任何複雜的生命系統都可能起源並建立在微生物生命基礎之上的,關於微生物生命極限的重要見解可從現代地球上的微生物研究以及它們的普遍性和祖先特徵獲取到」[29]。研究人員在地下深處發現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地下生物,主要是微生物,估計地球上70%左右的細菌和古細菌都生活在地殼內[30]。俄勒岡州立大學深碳觀測小組成員里克·科爾威爾告訴英國廣播公司:「我認為其他行星及其衛星地表下適宜居住是一種合理的假設, 尤其是因為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生物可在遠離陽光的地方活動,從地下深處的岩石中直接獲取能量」[31]。
火星上可能有適合微生物生命生存的獨特地下環境[32][33][34];而木星的衛星木衛二上的地下海洋環境可能是嗜極微生物在地球以外的太陽系中最可能的棲息地[35][36][37]。
胚種論提出太陽系其他地方的生命可能有共同的起源,如果在太陽系另一顆天體上發現了地外生命,那麼它可能起源於地球,就像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來自其他地方的播種一樣(外生)[38]。已知首次提到「胚種論」一詞是在公元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的著作中[39],19世紀,幾位科學家再次以現代形式將其復興,其中包括約恩斯·貝爾塞柳斯(1834年)[40]、開爾文(1871年)[41]、赫爾曼·馮·亥姆霍茲(1879年)[42]以及後來的斯萬特·阿倫尼烏斯(1903年)[43]、弗雷德·霍伊爾爵士(1915-2001)和生於1939年的錢德拉·威克拉馬辛(Chandra Wickramasinghe)等都是這一假說的重要支持者。他們進一步主張生命形式繼續進入地球大氣層,並可能導致流行病爆發、新疾病和宏觀演化所必需的新奇基因[44]。
定向泛種論(Directed panspermia)指在太空中有意傳播微生物,或被送至地球在此開啟生命孕育,或者從地球被送往新的星系以播種生命。 諾貝爾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萊斯利·奧格爾(Leslie Orgel)提出,生命的種子可能是由先進地外文明有意傳播的[45],但考慮到早期的「核糖核酸世界說」,克里克後來指出生命可能起源於地球[46]。
「信使號」探測器發現了水星上存在水冰的證據。根據2020年3月報告的研究,有科學支持認為水星上某些地區可能宜居,也許有某種生命形式(可能為原始微生物)已存在於這顆行星上了[47][48]。
在20世紀初,金星被認為在宜居性方面與地球相似,但自太空時代以來的觀測表明,金星表面溫度約為攝氏467度(華氏873度),這使得金星不適合類地生命生存[49]。同樣,金星大氣層幾乎完全由二氧化碳組成,對類地生命有毒。在50到65公里高度之間,氣壓和溫度與地球相似, 其酸性上層大氣層中可適合嗜熱性嗜極微生物棲留[50][51][52][53]。此外,金星在形成後的至少數百萬年時間裏,表面可能擁有液態水[54][55][56]。2020年9月發表的一篇論文宣稱,在金星大氣層中檢測到磷化氫,其濃度無法用金星環境中已知的非生物作用(如閃電或火山活動)來解釋[57][58][59]。
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在猜測月球上是否存在生命[60]。1878年《科學美國人》發表了一篇題為《月球有人居住嗎?》的文章,對這一主題進行了早期的科學探究[61]。數十年後,1939年溫斯頓·丘吉爾的一篇文章得出結論,由於缺乏大氣層,月球不太可能孕育生命[62]。
35億到40億年前,月球可能擁有足以維持其表面生命的磁場、大氣層和液態水[63][64]。現在月球內部溫暖和受壓的區域可能仍含有液態水[65]。
有數種地球生物曾被短暫地帶上了月球上,包括人類[66]、棉花[67]和緩步動物[68]。
截至2021年,還沒有發現到任何月球原生生命,包括月球岩石和土壤樣本中的任何生命跡象[69]。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猜測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現在普遍認為,火星過去曾存在過液態水,現在偶爾可在淺層土壤中發現少量液體滷水[70]。在火星大氣層中觀察到的甲烷可能的生物特徵起源尚無法解釋,儘管現已提出了不涉及生命的假設[71]。
有證據表明,火星曾有過一段更溫暖濕潤的歷史:乾涸河床、極地冰蓋、火山以及只在有水環境中形成的礦物都已被發現。儘管如此,但目前的火星只有地下條件才可能支持生命[72][73]。 2013年,好奇號火星車在蓋爾撞擊坑埃奧利斯沼研究獲得的證據強烈表明,存在過一座可能為微生物生命適居環境的古淡水湖[74][75]。
「好奇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當前在火星上進行的研究是尋找古代生命的證據,包括基於自養、化能或化學無機自養菌生物圈,以及包括湖積平原(與古河流或湖泊有關的平原)在內可能宜居的古代水環境[76][77][78][79]在火星上尋找宜居性、化石沉積(與化石有關)和有機碳證據是當前美國宇航局的主要目標[76]。
穀神星是小行星帶中唯一的矮行星,擁有一層稀薄的水氣大氣層[80][81],水氣可能是由冰火山或地表附近的冰升華(從固體轉化為氣體)所產生[82]。儘管如此,穀神星上水的存在還是讓人們猜測那裏可能會有生命[83][84][85]。它是太陽系中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們想要尋找可能存在生命跡象的地方之一[82]。雖然這顆矮行星今天可能沒有生命,但可能有跡象表明它在過去曾存在過生命[82]。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卡爾·薩根和其他人估測了假設生活在木星大氣層中的微生物條件[86]。然而,強烈的輻射和其他條件似乎不允許包囊和分子生化作用,因此認為那裏不太可能有生命[87]。相比之下,木星的一些衛星可能擁有可維持生命的棲息地。科學家們已指出,三顆外層伽利略衛星-木衛二 [35][36][88]、木衛三[89][90][91][92]和木衛四的地下深處可能存在被加熱的地下液態水海洋[93][94][95]。木衛二-木星系統任務原計劃確認這些環境的宜居性,然而,由於缺乏資金,該任務沒有繼續下去。類似任務如歐空局的木星冰月探測器和美國宇航局的歐羅巴快船目前正在開發中,計劃分別於2022年和2024年發射。
木星的衛星木衛二一直是猜測存在生命的主要對象,因為它的冰面下極有可能存在液態海洋[35][37]。海底的熱液噴口,如存在的話,可能會使海水變暖,並能為微生物提供營養和能量[97]。它也可能通過宇宙射線撞擊表面冰所產生的氧氣來支持需氧大型動物群[98]。
2011年,當人們發現木衛二厚實的冰殼中存在巨大的湖泊時,木衛二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大大增強。科學家們發現,湖泊周圍的冰架似乎正在坍塌,從而提供了一種轉移機制,通過這一機制,木衛二表面陽光照射區域所產生的生命化學物質可釋放到它的內部[99][100]。
2013年12月11日,美國宇航局報告在木衛二冰殼上檢測到通常與有機物質有關的「粘土狀礦物」(具體而言是頁矽酸鹽)[101]。科學家稱,這些礦物的出現可能是與小行星或彗星碰撞的結果[101]。「歐羅巴快船」將評估木衛二的宜居性,計劃於2024年發射[102][103],木衛二的地下海洋被認為是發現生命的最佳目標地[35][37]。
像木星一樣,土星不太可能承載生命,但據推測,它的衛星—土衛二和土衛六上可能有支持生命的棲息地[71][104][105][106]。
土星的衛星土衛二具有一些產生生命的條件,包括地熱活動和水蒸氣,以及可能存在潮汐加熱的冰下海洋[107][108]。 2005年,「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在飛越土衛二噴出的冰和氣體間歇泉時,探測到了碳、氫、氮和氧—所有支持生命的關鍵元素。羽流的溫度和密度表明地表下有一處更溫暖的水源[71]。在可能存在生命的天體中,活生物體最容易從土衛二進入太陽系其他天體[109]。
土衛六,最大的土星衛星,是太陽系中已知唯一擁有稠密大氣層的衛星。 來自「卡西尼-惠更斯號」任務的數據否定了全球碳氫化合物海洋的假設,但後來 證實在極地地區存在液態烴湖,這是在地球以外發現的第一種穩定的地表液體[104][105][106]。 對任務數據的分析揭示了地表附近大氣化學的各個方面,與那裏的生物(如果存在)可能會消耗氫氣、乙炔和乙烷並產生甲烷的假設相一致,但目前還不能證明這一假設[110][111][112]。 美國宇航局的蜻蜓號任務計劃於21世紀30年代中期登陸土衛六,該任務將搭載一架可垂直起降的旋翼機,發射日期定為2026年。
太陽系小天體也被推測是嗜極生物的寄宿棲息地。弗雷德·霍伊爾和錢德拉·威克拉馬辛都提出彗星和小行星上可能存在微生物生命[113][114][115][116]。
在太陽系較小的冰冷天體中,通過放射性衰變維持熱量和加熱的模型表明,在土衛五、天衛三、天衛四、海衛一、冥王星、鬩神星、塞德娜和亡神星等大約100公里厚的固體冰殼下可能有海洋[117]。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模型表明在這些情況下,液體層與石質內核直接接觸,使得礦物和鹽類能夠有效地混合到水中。這與木衛三、木衛四或土衛六等大型冰衛星內可能的海洋形成對比。在這些衛星中,高壓冰相層被認為構成了液態水層的基礎[117]。
對外星生命的探索有直接的,如尋找單細胞生命在太陽系中存在的證據,其研究的對象有太陽系中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行星和衛星,以及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但更多的探索是間接的,如捕捉任何科技化的社會傳播到宇宙空間的信息。但是其它生命不一定會像人類一樣故意地向宇宙深處隨意傳播信息,同時信號在廣闊的宇宙間傳播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這意味着,任何信號捕獲到的或沒有捕獲到的都是來自遙遠的過去。
1975年,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的海盜號便攜帶了探測火星土壤中生命的實驗裝置,其進行的標記釋放實驗可能檢測到了火星土壤中的有機物質[119]。大多數科學家相信此結果由非生物化學反應導致[120],但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2012年4月12日發佈研究結果稱,基於對海盜號標記釋放實驗複雜度分析的數學推導,建議探測「火星上現存的微生物」[121][122]。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上就攜帶了刻有人類信息的鍍金鋁板。1977年9月5日發射的航行者1號探測器也攜帶了一張銅質鍍金唱片,內容包括有關地球的信息、用55種人類語言錄製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旨在向外星人表達人類的問候。當前航行者1號位於太陽系的邊緣,即將進入星際空間[123]。2003年6月10日和7月7日,美國太空總署分別發射了勇氣號和機會號火星探測器,其目標是探測火星上水存在的可能性、分析火星岩石和土壤的成份、評估火星是否適合生命生存等。這兩個雙胞胎探測器均在2004年1月在火星成功着陸。在2011年11月26日發射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也在2012年8月6日成功登陸火星,用於評估火星上是否存在過適合微生物生存的環境[124]。
1960年,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在美國國家無線電天文台使用位於西維吉尼亞的綠堤望遠鏡進行了著名的奧茲瑪計劃,探測目標是波江座的天苑四和鯨魚座的天倉五[125],其實驗的目的是通過無線電波搜尋鄰近太陽系的生物標誌信號。1974年11月16日,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向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發射一個稱為「阿雷西博信息」的訊息,希望可以和外星人聯繫。1977年SETI使用巨耳無線電望遠鏡收到了著名的Wow!訊號。為了紀念奧茲瑪計劃實施50周年,2010年11月開始進行的多蘿西計劃,其探測目標除了奧茲瑪計劃的兩顆恆星之外,還包括HD 69830、巨蟹座55和格利澤581,這些恆星系統都被認為是具有在宜居帶的行星。[126]
1984年,加州柏克萊大學正式發起搜尋地外文明計劃,計劃使用無線電望遠鏡來監聽太空中的窄帶無線電訊號,並用超級計算機分析這些信號。1999年5月17日,SETI@home項目開始正式運行,該項目利用全世界互聯網上的閒置計算機,對收集到的海量數據進行運算[127]。
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的構想,他認為任何技術文明在發展足夠長時,對能量的日益增長的需求最終會膨脹到建立起收集恆星能量輸出的戴森球結構。戴森球系統的存在會改變恆星系統的光譜,從而能在星際距離上被探測到。[128]也有人猜想,非常先進的文明可能會製造黑洞來作為能量來源或處理廢棄物。因此,他們建議觀察小於3.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理論上自然產生黑洞的質量下限可能會是外星文明的證據。[129]
科學家認為生命可能曾經存在過或者依然存在的地方包括金星[130]、火星、木星的衛星(如木衛二、木衛六[131])、土星的衛星(如土衛六和土衛二)。除了太陽系的行星和衛星之外,科學家在太陽系外也找到了數十顆位於宜居帶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如格利澤581c、g和d)[132]。科學家保守估計每兩顆恆星中就有一顆擁有行星,每200顆行星中就有一顆位於宜居地帶[133]。
2007年4月24日,智利拉西拉天文台的科學家稱發現了格利澤581c。它剛好運行於距離地球20.5光年外的紅矮星格利澤581的宜居帶。人們最初認為這個行星上可能存在液態水,但在德國氣候影響研究所進行的計算機模擬過程中發現,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甲醛會引發所謂的「失控的溫室效應」。這會將這個星球加熱直至超過水的沸點,因此發現生命的希望變得渺茫。根據溫室模型的推斷,科學家們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剛好位於恆星宜居帶外圍的格利澤581d[134]。2007年5月29日,美聯社發表了一篇報道稱,科學家發現了28個新的太陽系外行星,其中之一與海王星有很多相似之處。[135]2011年5月,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員預言格利澤581d有能力支撐生命。它在格利澤星系中的位置使得水可以以液態形式存在,並且它體積大到可以支撐一個穩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同時它的溫度適宜,能生產大海、雲層以及降雨[136]。2011年12月,美國航空航天局證實600光年之外的開普勒-22b半徑為地球的2.4倍,是潛在的最接近地球大小和溫度的系外行星。[137][138]
自1992年以來,已經發現數百顆太陽系外行星。截至2013年6月14日,太陽系外行星百科記錄了891顆太陽系外行星(695個行星系統,133個多行星系統),其中小的行星與地球大小類似,而大的行星比木星還大。[139]預計在未來幾年內,發現系外行星的數量會大大增加。因為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確定一個候選行星之前,必須觀察三次系外行星掩恆星,這是迄今唯一能夠辨認出繞恆星相對速度極快行星的方法。這項任務將至少持續到2016年,預計期間會發現許多系外候選行星。[140]儘管成就不俗,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所使用的掩星法需要觀察者的視線與行星軌道有一個小的角度。這使得探測到遙遠恆星的地球版大小和軌道半徑的行星的概率只有0.47%。因此目前我們所能探測到的行星數量只是星系中的一小部分。[141]
在古時候,認為宇宙是由很多居住着其他智慧生命形式的世界組成的觀點是很普遍的,但是這裏的「世界」是神話意義上的,並不是現在說的基於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系,或者太陽只是無數星星中的一顆這個意義上的世界[142]。如印度教宇宙論中的14個世界[註 2]、古代北歐神話中的9個世界[註 3]等。
宇宙是由多個世界組成的觀點在經典希臘哲學、在後來的基督教神學和猶太教神學里都可以找到。系統地闡述了宇宙充滿了其它的行星,因此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早期重要思想家有公元前7到6世紀的希臘作家泰勒斯和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希臘的原子論學者像伊壁鳩魯繼承了這種觀點,認為一個無窮的宇宙理應具有無限的充滿生命的世界。儘管古希臘天文學家把外星生命的論述作為重要的工作,但是以地心說為基礎的宇宙更看重地球及地球生命,這使得外星生命的哲學顯得沒那麼必要。
猶太法典里寫着至少有18,000個其它的世界,雖然沒有提供具體的對這些世界的自然物理或精神的描述,但是基於此,18世紀的契約書(Sefer HaB'rit)提出外星生命是存在的,並可能具有智慧;並說明我們不應該期待外星生命跟地球生命有任何相似之處[143][144]。印度教相信生命無盡的輪迴,這結果便是多個世界的存在以及它們互相間具有一定的聯繫(सम्पर्क,sampark,意為"接觸",महासम्पर्क,Mahasamparka,意為"偉大的接觸")。根據印度教的典籍,有無數的宇宙來滿足無數生命實體的不同欲望。但是這種宇宙結構的目的是為了將走上迷途的靈魂帶回正確的人生軌道。除了這些無數的物質世界,同樣有無數的精神世界,它們是為純潔的靈魂準備的。物質世界裏的精神領袖,聖人以及有大智慧的人會得到這些純潔的靈魂的指引和幫助,進入這些精神世界而不朽。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真主創造了七層天,和同樣層數的大地[145]」表明多個世界的存在,因此也就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146]。
在基督教傳到西方時,托勒密體系已經被廣泛地接受,但教會沒有發表過對外星生命的正式的聲明,認為外星生命存在的觀點被教會視為異端。[147]法國主教坦姆皮埃爾曾在1277年提出過不同於亞里士多德的一個觀點:「(萬能的)上帝可能創造了不只一個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天文學家庫斯的尼古拉斯主教猜測太陽和月亮上有可能存在生命。[148]
隨着望遠鏡的發明及哥白尼對地心說的攻擊,人們的思想有了巨大的改變。一旦了解到地球只不過是宇宙無數星球中的一個,外星生命存在的觀點開始在主流科技界流行起來,其中最知名的擁護者是意大利的哲學家布魯諾。他在16世紀認為在一個無限的宇宙中每個星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系統環繞,這些世界並不比地球差,也如地球一般擁有動物和居民[149]。17世紀初,捷克天文學家賴塔的安東瑪利亞雪利奧斯沉思到:「如果木星上有居民的話,它們一定比地球上的居民更大,也更漂亮」[150]。
隨着科學技術發展的加速,外星生命有可能存在的猜想被廣泛傳播。天王星的發現者威廉·赫歇爾是18至19世紀中相信太陽系或其他星系中存在外星生命的眾多天文學家中的一員。其他同時期的擁護多元宇宙的知名人士包括伊曼努爾·康德和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啟蒙時代的高峰時期,甚至太陽和月亮也被當成了外星生命聚居的候選地。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摩門教教徒相信上帝創造了並將創造諸多有人類生活的類地星球。[151]他們認為這些星球上的人都是上帝的子嗣。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創立者約瑟·斯密說,上帝通過神啟向摩西傳達這個信息,摩西所寫的《創世紀》針對的只是「我們的」地球。[152]並沒有官方的教義揭示這些宜居行星的位置或共性。[153]
19世紀末期,隨着一些人通過望遠鏡對「火星運河」的觀測,火星存在海洋、陸地,甚至生命的猜想開始流行起來。不過這很快被證實只不過是光學假象。儘管如此,美國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在1895年和1906年分別發表了《火星》和《火星和它的運河》,他認為這些運河是一個早已消失的文明的遺蹟[154]。這個觀點引發了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1897年寫了《星際戰爭》,講述了一個火星人由於自己星球過於乾燥而逃離那裏並入侵地球的故事。1894年,在經過對火星大氣仔細的光譜分析之後,美國天文學家威廉·華萊士·坎貝爾揭示了火星大氣層既沒有水也沒有氧氣[155]。到了1909年,通過更先進的望遠鏡以及對火星在近地點沖時的觀測,最終終結了運河理論。
1870年,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借其小說《環繞月球》中人物之口,認為月球缺乏大氣和海洋、植被有限、冷熱突變及晝夜過長,不適合「月球人」居住。
1938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了改編自威爾斯的世界大戰的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導致了許多人的憤怒,因為它讓許多聽眾誤認為地球正在遭受火星人的侵略[156][157]。在1947年發生的羅斯威爾飛碟墜毀事件之後,伴隨着一股UFO報告的浪潮,關於外星人存在的陰謀論在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的太空時代開始的美國廣為傳播。1947年肯尼思·阿諾德UFO目擊事件中「飛碟」的名稱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後,藍皮書計劃的首任負責人愛德華·魯佩爾特上尉創造並使用了UFO這個名稱,以替代具有誤導性的「飛碟」一詞[158]。1982年公開的Majestic 12文件披露,美國政府在1940年代對UFO陰謀論的確存在興趣。[159]
1970年代開始,UFO已經與超自然現象、新紀元運動、地球秘密、反常現象等聯繫在一起成為邊緣信仰的一部分。許多UFO宗教在50年代至70年代對UFO的信仰激增期間發展起來,有一些諸如科學教(1952年創立)、雷爾運動(1974年創立)當前依舊活躍。認為"外星人(古代太空人)曾經在遙遠的過去訪問地球,並留下古代文明的痕跡"的「史前接觸」的概念,在20世紀的科幻文學中開始出現,如20世紀早期的小說克蘇魯的呼喚(1926)。在艾利希·馮·丹尼肯的諸神的戰車(1968)里,這個概念開始成為飛碟學亞文化中一個值得注意的領域。在1960至1970年代的美國,外星人綁架的事件變得廣為人知。
在科學領域,1960年代徹底排除了月球上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1970年代之後,自從探測器拜訪了太陽系中潛在存在生命的地方,太陽系的絕大多數其他星體上不存在高度發達生命的事實已經很清楚了,但原始生命是否存在仍然是個疑問。1980年,卡爾·薩根、布魯斯·穆雷、路易斯·弗里德曼組建了行星學會[160],其在1980年代部分擔當了SETI宣傳媒介的作用,1990年代開始一直持續、系統地搜集地外生命發出的無線電信號。
20世紀90年代早期,NASA參與了SETI研究,並進行了一些目標搜尋和巡天計劃。之後,內華達州的理查德·布萊恩參議員削減了該項目的經費,自那以後再也沒有類似的搜尋計劃出現。[161]
SETI計劃數十年來都沒有探測到智慧生命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它的失敗至少部分地使太空時代瀰漫的樂觀情緒蒙上一層陰影。儘管如此,對外星生命的信仰依舊在偽科學、陰謀論和流行民間傳說里流傳。不過,SETI並不是一個持續的、專門的計劃,而是儘可能利用它所能利用的人力和資源進行探索。此外,SETI計劃只在任意的時間搜索一個有限的頻率。[162]
用美國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的話:「我們肯定的是,天空中並沒有佈滿大功率的微波發射器」[163]。德雷克指出,先進技術文明完全可以通過比微波更加便捷傳輸方式來進行交流。同時,空間探測器和探測方法上的巨大進步,使得科學可以開始描繪其他世界的宜居準則,雖然外星人是否存在仍是個疑問,但至少得以確認其他行星的數量巨大。
1989年,澳大利亞籍法國人米歇·戴斯馬克特出版了一個本題為《海奧華預言》的書[164]。這本書講述了作者被外星人邀請到其星球做客的經歷。老高等十多名博主對此書給予了背書,但有一位博主認為此書帶有一定種族歧視的暗示[165][166]
2000年,地質和古生物學家彼得·D·沃德和天體生物學家唐納德·E·布朗利出版了一本題為《地球殊異:為何複雜生命在宇宙中並不普遍?》的書[167]。這本書討論了地球殊異假說。他們認為類地球生物在宇宙中是罕見的,而細菌類的生命是普遍的;其他行星上生命進化並不一定與類地球生物一致(如DNA和碳)。
在主流科學界,對地外初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的爭議則小許多。雖然當前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這類生命的存在,但科學家已經給出初等火星生命存在的間接證據,然後這些證據到底能夠得出何種結論依然在討論之中。
對於外星人是否存在,天主教會還沒有做出過正式的裁決,但天文學家、梵蒂岡天文台主任José Gabriel Funes神父於2008年5月在接受聖座半官方報紙《羅馬觀察報》採訪[168][169]時說,上帝創造的智慧生命可能存在於外太空[170][171]。
2011年,天體生物學家理查德·胡佛在阿拉巴馬州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聲稱其在CI1隕石上發現了類似藍藻門光合細菌的絲狀和其他結構,這可能就是外星生命的微化石[172][173]。但是,NASA正式表示與該聲明保持距離[174]。2012年,愛爾蘭天文學家Eamonn Ansbro宣稱他的研究揭開了外星生命活動的證據[175]。
2015年7月20日,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俄羅斯物理學家富翁尤里·米爾納以及SETI研究所宣佈了名為「突破性倡議」的資金雄厚的計劃,以擴大尋找外星生命的努力。該小組與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100米綠堤望遠鏡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64米帕克斯望遠鏡簽訂了服務合同。 阿雷西博望遠鏡向外星生命發射了信訊息。尋找外星人的方法:1:監聽來自宇宙的信號 2:積極發展太空電梯。不要進行打架好好發展我們的技術。(指地球)。
2023年9月12日,墨西哥議會首次召開與「不明異常現象」相關的公開聽證會,兩具被認為疑似是「外星生物」的遺骸亮相。[176]
史蒂芬·霍金、西蒙·莫里斯等諸多科學家,包括許多SETI計劃的領軍人物都認為人類與外星生物的接觸存在着巨大的風險[177][178][179]。若外星人出現在地球,即意味着他們掌握了能夠穿過太空的技術,他們的軍事技術將遠遠超過人類,人類的任何抵禦都將毫無效果,這可能使地球淪為殖民地。這種概率即使很小,但是一旦出現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風險[180],人類應該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與外星人接觸[181][182]。不過也有科學家不贊同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外星智慧生命的科技可能要比人類發達得多,沒有必要侵略人類[181][183][184]。主動搜尋地外文明計劃的發起者、天文學家亞歷山大·扎伊采夫假設了一種與外星人接觸的最壞情形「達斯·維達情形」[185][186][187]。在美國宇航局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詳細論述了各種與外星人首次接觸的情形[188][189][190]。
儘管沒有任何公開的、直接的證據表明外星生命的存在[191],科學家還是對這個問題抱着謹慎的態度。例如阿波羅計劃中的阿波羅11號、阿波羅12號以及阿波羅14號從月球返回的太空人和月球標本都被送往月球物質回收和回歸太空人檢疫實驗所進行隔離檢疫,以減輕返回污染帶來的風險。2010年9月《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將負責人類首次與外星生命接觸事宜[192][193][194],但該辦公室負責人否認了上述說法[195][194][196]。世界經濟論壇在2013年1月8日發佈的《2013年全球風險報告》中把「發現外星生命」當作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新問題而進行了重點討論。報告認為如果證明宇宙其他地方存在生命,將對人類的認知體系產生深刻的心理影響[19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