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太陽系小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y, SSSB)是國際天文聯會在2006年重新解釋太陽系內的行星矮行星時,產生的新天體分類項目。

其他所有環繞太陽運轉的天體都將歸屬到這個分類下:太陽系小天體……,在目前包括在內的有大多數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多數的海王星外天體(TNO)、彗星和其他的小天體。[1]

太陽系小天體

這包含:

還不清楚在太陽系小天體中有沒有最低的下限,是不是小到將流星體也包含在內;上限也不是很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行星是不會屬於這個分類中的。

衛星各自有不同的軌道 ,但不是環繞着太陽,而是繞着行星矮行星等太陽系內其他的天體。

有些較大的太陽系小天體也許會重新被分類成矮行星,這需要進一步確認她們是否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狀態。

太陽系小天體大多數都分佈在二個明確的區域,即小行星帶古柏帶。但這些區域的邊界仍是隱晦不明的,在內部可能還有由木星海王星的等大行星攝動造成的更細小結構。

太陽系的其他區域內也有小天體散佈着,像是近地小行星半人馬小行星、或是彗星。必須要注意這些天體軌道的離心率半長軸,才能知道它們來自上述主要地區之外的太陽系何處。


近地天體(near-Earth object, NEO)中直徑小於50的天體稱為流星體,所以流星體只是散佈在太空中的小碎屑。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流星體的認定是直徑在100微米到10米之間,任何比這更小的不是歸屬於星際塵埃,就是在氣體雲中的分子或原子。

流星體通常只有在成為流星時才會被觀察到,但最大的一些可以成為隕石而會對地面造成損害,像造成東古斯加事件的撞擊體被認為直徑至少有20米。近年來,地球軌道附近發現了幾塊大流星體在環繞着,但在2007年5月前,都未曾觀察到這些已知的太陽系小天體撞擊地球的情事。

最大的太陽系小天體會逐步升級為矮行星,只要其外形滿足流體靜力平衡(球形或橢球),下表列出相關天體:

更多資訊 天體, 英文名 ...
矮行星與候選矮行星(直徑大於800公里)[編輯]
天體 英文名 編號 半徑
(公里)
質量
(1021千克)
平均軌道半徑
(天文單位)
分類
古柏帶包括冥族小天體、
QB1天體、其它共振天體
穀神星 Ceres 1 475±2 0.94 2.77 小行星帶
冥王星 Pluto 134340 1185±10 13.05 39.26 冥族小天體
鬩神星 Eris 136199 1163±6 16.7 67.67 離散盤
鳥神星 Makemake 136472 715±7 3 45.79 QB1天體
妊神星 Haumea 136108 620±30[2] 4.01 43.13 其它共振天體
共工星 Gonggong 225088 640±105[3] 2 67.21 離散盤
冥衛一 Charon Pluto I 604±2 1.52 39.26 冥族小天體衛星
創神星 Quaoar 50000 555±3 1.4 43.58 QB1天體
賽德娜 Sedna 90377 498±40[4] 0.8 518.57 離散盤或內奧爾特雲
2002 MS4 307261 470±30 0.7 41.93 QB1天體離散盤
亡神星 Orcus 90482 460±10 0.64 39.17 冥族小天體
潫神星 Salacia 120347 430±20 0.45 42.19 QB1天體離散盤
關閉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