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質沙雷菌(學名:Serratia marcescens)又稱靈桿菌,屬於耶爾森菌科沙雷菌屬,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性桿菌,亦是一種條件致病菌,於1819年在意大利帕拉瓦首次被發現[3][4][5][6]。
黏質沙雷菌是常見的醫院獲得性感染病原體,可引起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及敗血症[7][8]。在美國,黏質沙雷菌感染占醫院獲得性感染病例的1.4%[9]。黏質沙雷菌通常可在住院病人的呼吸道和泌尿道以及兒童的消化道中發現。由於其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及其偏愛潮濕環境,因而浴室環境中通常會滋生黏質沙雷菌,以含磷物質或肥皂殘渣等脂肪物質為食[10]。
生化鑑定
黏質沙雷菌具有化學趨向性,可在5—40 °C(41—104 °F)和pH值5~9的條件下生長繁殖。黏質沙雷菌具有水解酪蛋白的能力,這一點可以將其與其他革蘭氏陰性菌區分開來。由於黏質沙雷菌是兼性厭氧菌,可在有氧或無氧條件下繁殖,且能夠在無氧條件下還原硝酸鹽進行無氧呼吸,而硝酸根離子比氧氣更常用作呼吸作用的電子受體,故硝酸鹽還原試驗結果為陽性。黏質沙雷菌的甲基紅試驗結果為陰性[5][11][12]。
致病性
對於人類,黏質沙雷菌可以在泌尿道、呼吸道和傷口等多個部位引起機會性感染[14][9],有時也會感染眼睛,這將可能導致結膜炎、角膜炎、細菌性眼內炎和淚管感染[15]。黏質沙雷菌也是心內膜炎、骨髓炎、肺炎和腦膜炎的罕見病因[8][9]。由於攜帶R因子(含有一種或多種抗性基因的質粒),多數黏質沙雷菌菌株對包括紅黴素、四環素、環丙沙星、哌拉西林和頭孢氨苄在內的數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8][16][17][18]。
對於麋角珊瑚,黏質沙雷菌是白痘病的病原體[19]。對於蠶,感染黏質沙雷菌可能致命[20]。
在以果蠅為實驗動物的實驗室中,果蠅受到黏質沙雷菌感染是十分普遍的情況,表現為幼蟲(或蛹)體表的粉紅色斑塊[21][22]。
不當利用
直到20世紀50年代前,人們一直錯誤地認為黏質沙雷菌是一種非致病性的腐生菌[9][25]。冷戰期間,黏質沙雷菌被美軍用於生物戰實驗,在野外實驗中對其進行研究,以替代當時被武器化的土倫法蘭西斯桿菌[26]。
1950年9月26日至27日,美國海軍秘密進行了一項名為「海洋飛沫行動」的實驗[27][28]。該實驗釋放了裝滿黏質沙雷菌的氣球,氣球在舊金山灣區市區上空爆炸。儘管後來美國海軍聲稱這種細菌是無害的,但從9月29日開始,當地醫院中有11名患者出現了非常罕見的嚴重尿路感染,其中1名患者死亡[29]。黏質沙雷菌被釋放後,舊金山的肺炎病例也隨之增加了[30][31]。
2008年初,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全國範圍內召回了一批肝素注射劑[32]。這批肝素注射劑被黏質沙雷菌污染,導致患者感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確認了該批產品中的一些未打開的注射劑中有黏質沙雷菌生長[33]。
參考資料
拓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