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個一級司令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平洋空軍(Pacific Air Forces,簡稱PACAF) 是美國空軍的一個一級司令部,同時擔負美國印太司令部的空軍職能,總部位於夏威夷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是美國空軍兩個海外一級司令部之一,另一個是美國駐歐非空軍,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司令部,迄今已有60多年,並曾多次參戰。
太平洋空軍 Pacific Air Forces (PACAF) | |
---|---|
存在時期 | 1944年8月3日至今 |
國家或地區 | 美國 |
部門 | 美國空軍 |
種類 | 一級司令部 |
直屬 | 美國印太司令部 |
駐軍/總部 | 夏威夷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 |
別稱 | PACAF |
參與戰役 |
|
指揮官 | |
指揮官 | 凱文·施耐德 上將 |
副指揮官 | 勞拉·倫德曼 中將 |
著名指揮官 | 厄爾·帕特里奇上將 |
飛機 | |
攻擊機 | A-10C雷霆二式攻擊機 |
電戰機 | E-3B/C空中預警機 |
戰鬥機 | F-15C/D鷹式戰鬥機, F-16C/D戰隼戰鬥機, F-22A猛禽戰鬥機, F-35A閃電II戰鬥機 |
多用途直昇機 | HH-60G黑鷹通用直升機, UH-1N雙休伊直升機 |
運輸機 | C-12休倫運輸機, C-17A運輸機,C-37A運輸機, 波音C-40「快船」運輸機, C-130H力士運輸機 |
空中加油機 | KC-135R空中加油機 |
太平洋空軍的轄區是整個亞太地區,東起美國西海岸,西至非洲東海岸和阿拉伯半島,覆蓋約半個地球,包括日本、韓國、夏威夷、阿拉斯加、關島和台灣等約44個國家和地區,轄區內生活着20億民眾。太平洋空軍擁有約45,000名空軍人員,共有4支編號航空隊、9個主基地和近375架各式戰機。
1944年6月15日,美國第十三航空隊編入了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盟軍中。幾乎在同一時間,George Kenney中將在他的原第五航空隊司令部基礎上創建了遠東空軍(Far East Air Forces,FEAF),[1],同時前進指揮所(Advanced Echelon)成為第五航空隊的新司令部。[2]1944年8月3日,遠東空軍正式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開始戰鬥值班。1944年10月,澳大利亞空軍以澳大利亞第一戰術航空隊名義編入遠東空軍。[3] 隨着麥克阿瑟掌握太平洋地區全部美軍的指揮權,1945年7月14日,美國第十三航空隊編入了遠東空軍。[4]而遠東空軍則隸屬於遠東美軍。[5]
二戰結束時,遠東空軍部署於東至夏威夷,西至印度,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亞的廣闊戰區的數百條島嶼跑道與中國、緬甸等機場。為適應和平時期重新部署,1945年12月6日遠東空軍改稱美國陸軍太平洋航空司令部(Pacific Air Command, United States Army,PACUSA)。部署調整為:
太平洋空軍管理並指揮戰區內所有的陸軍航空兵。[6][7][8]
1945年11月,第509混成航空大隊離開了提尼安島北機場,部署到新墨西哥羅斯威爾陸軍航空兵機場,把原子彈投送轟炸能力由遠東轉移到美國本土。不久,1946年6月7日第八航空隊轉隸新成立的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
1946-1950年間,遠東空軍的任務是占領日本、對抗弱小的蘇聯遠東航空力量、在西太平洋試驗場進行大量原子彈爆炸試驗。陸航意欲證明核武及戰略轟炸將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制勝武器,只有空軍遠程轟炸機能作有效原子打擊;而海軍則欲阻止陸航壟斷核武投射權力,並引證水面軍艦能夠有效抵禦核爆。
隨着美國空軍作為一支獨立軍種的創建,1947年1月1日太平洋陸航改稱為遠東空軍(Far East Air Forces,FEAF)。同時,夏威夷的第7航空隊撤銷。[9]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軍參戰。遠東空軍在喬治·斯特拉特邁耶中將指揮下立即參戰,開始對北朝鮮展開地毯式轟炸。[10]
|
|
朝鮮戰爭停戰後,遠東空軍在日本與韓國的力量逐漸衰減。1955年3月1日,第20航空隊撤銷。[11]
1954年7月1日,在夏威夷成立太平洋空軍(Pacific Air Force,PACAF),並隸屬於遠東空軍。1956年7月1日改稱太平洋空軍/遠東空軍後方(Pacific Air Force/FEAF(Rear))。1957年7月1日,遠東空軍正式撤到夏威夷改稱太平洋空軍(Pacific Air Forces,PACAF)。[11]
五十年代中期的兩次台灣海峽危機牽累了太平洋空軍極大精力。1955年解放軍三軍聯合作戰奪取一江山島後,美國遠東海軍與太平洋空軍出動重兵掩護大陳島撤退;同時美國為了維護台灣海峽軍事平衡,通過了福爾摩薩決議案,許諾在解放軍進攻馬祖島或金門島時,將用原子彈轟炸中國大陸主要城市。1958年台海危機高潮中,太平洋空軍出動F-104C進駐清泉崗空軍基地以確保台灣海峽上空的制空權。[14]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是否應該確保馬祖島或金門島不被共軍奪取而不惜為此與中國、蘇聯展開同歸於盡的核大戰成為激烈交鋒的政治議題。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理查德·尼克松指控John F. Kennedy不願承諾為了這兩個亞洲大陸沿岸幾公里內的國民黨人(Nationalist)占據的前沿小島在被共產黨進攻時使用美國的核武器。[15]為此,肯尼迪在就職演說中宣布要為冷戰前沿的盟友們承擔無底線的義務:「我們將付出任何代價,忍受任何重負,應付任何艱辛,支持任何朋友,反對任何敵人,以確保自由的存在與實現。這是我們矢志不移的事...」,帶領美國義無反顧地走向了越南戰爭。
1960年,太平洋空軍維持約35個中隊的備戰威懾力量,部署在6個國家的10個空軍基地。[11]
1966年2月8日,美國空軍第327航空師在台灣重新編成。新的327航空師是由1955年在台灣創立的第13臨時航空特遣隊(Air Task Force 13 (Provisional))改編而成,構成了美國空軍在台部隊的主體。
1960年代初期,隨着肯尼迪發動在南越的特種戰爭,太平洋空軍司令部開始調整部署與編制,並協助武裝西貢政權空軍。1964年東京灣事件,美國藉此正式派遣美國陸海軍全面參加南越戰事,並對北越的城市與交通動線展開地毯式戰略轟炸。戰術空軍司令部指揮戰鬥機中隊進駐南越的峴港、藩朗、泰國的呵叻、北欖坡等空軍基地。[16]
美國從本土調集大量的戰術空軍部隊,部屬於菲律賓、日本、台灣、韓國等地,以輪戰方式進駐南越與泰國前沿部署。[16]
1962年,太平洋空軍司令部組建了第二航空師,作為在南越的空軍指揮機構。隨着戰事不斷擴大深化,1966年4月1日組建了美國第七航空隊負責南越的空軍指揮任務。
1968年越戰高潮時,太平洋空軍的部隊如下:[17]
1970年,尼克松總統開始實行越南戰爭越南化,即出錢出槍讓越南人打越南人,美國不再秉持肯尼迪「付出任何代價,忍受任何重負,應付任何艱辛,支持任何朋友,反對任何敵人」的無限無條件支持任何盟友的立場。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在越南的參戰規模日益收縮。1970年,在泰國成立了第7/13航空隊聯合司令部(joint Seventh/Thirteenth Air Force headquarters ),直接對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報告,1973年2月,太平洋空軍完全撤出越南。一直到1976年從東南亞撤出為止。[17][18] 1973年8月15日空襲柬埔寨,是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在越南戰爭的最後一個篇章。
1973年11月14日,美國太平洋空軍宣布從台灣撤出第374戰術空運聯隊的C-130運輸機共65架及3000名飛行員與地勤。
1974年6月時,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力量由越戰時期的86萬多人驟減為16.4萬人(分別為:日本5.8萬、南韓4.0萬、台灣0.6萬、泰國3.1萬、菲律賓1.7萬、海上2萬)
1975年4月10日,駐台灣清泉崗基地的美國空軍第18聯隊的44戰機中隊總共24架的F-4幽靈II戰鬥機和450名地勤人員,分別撤往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B)及沖繩嘉手納基地(Kadena AFB)。
1975年5月31日,美國太平洋空軍從台灣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撤出最後一支戰鬥機部隊:美國空軍第18聯隊 67戰機中隊共18架F-4D戰鬥機撤回沖繩嘉手納基地(Kadena AFB)。
1976年太平洋空軍在泰國的軍事基地全部移交給泰軍。1979年,由於中美建交,太平洋空軍司令部被迫撤出在台灣清泉崗空軍基地及台南基地的核轟炸與戰術空軍部隊。[17]
2022年3月,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Kenneth S. Wilsbach上將首先透露美軍F-35戰機已經接近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殲-20隱身戰機,他同時說殲-20和空警-500相關的指揮和控制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