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經濟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韓國經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同時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發達國。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韓國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和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在世界排名皆位居第13位[22][23]。韓國是世界第6大出口國[24]和第10大進口國[25]。截至2015年3月,韓國已與包括美國、歐盟、中國在內的52個國家簽訂了14個自由貿易協定,其「經濟領土」規模達世界GDP的73.5%[26]。
貨幣 | 韓元(KRW,₩) |
---|---|
財政年度 | 1月1日至12月31日 |
貿易組織 | APEC、WTO、RCEP、OECD、G-20 |
國家分組 | |
統計數據 | |
人口 | ▼51,628,117(2022年)[3] |
GDP | |
GDP排名 | |
GDP增長率 | |
人均GDP | |
人均GDP排名 | |
各產業GDP | |
0.5%(2020年)[7] | |
14.4%(2016年估計)[6] | |
━ 35.5 中(2017年)[8] | |
勞動力 | |
各產業勞動力 | |
失業率 | |
平均工資毛額 | 4,147,924.67韓元/月[14] (2022) |
主要產業 | |
━ 第5名(非常容易;2020年)[15] | |
對外貿易 | |
出口 | ▲6327億美元(2023年)[16] |
出口商品 | |
主要出口夥伴 | |
進口 | ▲6427億美元(2023年)[16] |
進口商品 | |
主要進口夥伴 | |
外商直接投資存量 | |
▼680億美元(2020年)[7] | |
外債總額 | ▲5,424億美元(2020年)[18] |
公共財政 | |
▲占GDP中39.8%(2020年)[19] | |
占GDP中3.5%(2020年)[19] | |
收入 | 4,287億美元(2020年)[19] |
支出 | 4,565億美元(2020年)[19] |
經濟援助 | 官方發展援助,24億美元(2018年,發展援助委員會,不包括對朝鮮的援助) |
▲4,587.00億美元(2021年7月預計)[6] | |
自20世紀60年代,韓國根據本國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使經濟發展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1962-1996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87美元增長到13137美元,34年間增長了100多倍,80年代末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創造了「漢江奇蹟」。1996年,韓國加入了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韓國經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27]:129。為應對危機,韓國政府在IMF體制下,對企業、金融、公共部門和勞動關係四個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韓國成為東亞遭受金融危機衝擊國家中最早恢復的國家[28][27]:129。通過改革,韓國經濟實現了從低級產品出口型經濟向信息高科技型經濟的轉變,同時也增強了韓國抵禦諸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能力[29]。
韓國經濟產業結構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農業在韓國GDP的比重不斷快速下降。2014年,韓國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達到2.3%、38.3%、59.4%[30]。由於20世紀60-80年代韓國政府通過大力扶植大企業發展經濟,大企業在韓國經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小企業雖然在數目上占到韓國企業的99%以上,但在韓國經濟的比重較小[31]:130。2012年,韓國十大財團的資產GDP比重高達85%[32]。
朝鮮戰爭結束後的十多年裡,韓國仍然是一個市場欠發達的國家。工業部門的增長是韓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刺激因素。 1986年,製造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0%和勞動力的25%。 由於國內的大力鼓勵和一些外國援助,首爾的實業家將現代技術引入過時或新建的設施,增加了商品的生產,特別是在國外市場銷售的商品,並將收益重新投入到進一步的工業擴張中。工業改變了韓國的面貌,吸引了數百萬勞動力到城市製造中心。
1989年,韓國經濟因出口和外國訂單減少而陷入低迷,引起了工業界的擔憂。貿易工業部分析師表示,出口表現下降是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包括韓元過強、工資和勞動力成本增加、頻繁罷工以及利率上升等。 其結果是一些電子產品、汽車和紡織品製造商以及提供零部件的小型企業庫存增加,生產縮減。為了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以較少的勞動力提高生產率,並增強競爭力,工廠引進了自動化系統。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朝鮮半島取得了民族獨立,但政治、經濟都處於一片混亂之中。由於日本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大批撤離以及許多設備遭到破壞,大批企業在日本人撤離後都處在癱瘓狀態。朝鮮盟軍佔領時期,美國跟蘇聯以三八線分據南北,也隔斷了朝鮮日治時期「北工南農」的經濟聯繫,使南部能源、原材料和設備得不到供給,通貨膨脹嚴重。[33]:1-3[31]:98為穩定混亂的局面,美國政府通過佔領區救護資金和經濟協助處(ECA),向韓國提供了價值5.3億美元包括糧食、救護用品、生活必需品、能源、通訊運輸設備、建材等的經濟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物資供應短缺的狀況[31]:99。
1948年8月,大韓民國正式成立後,確定了自然資源國有、重要產業國營和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原則。新成立的政府建立了負責管理經濟計劃的經濟企劃處,及其諮詢機構經濟委員會。這一時期,韓國經濟政策主要是集中在穩定物價,發展農業和日用消費品工業。按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則,韓國開展了土地改革。美國對新成立的韓國政府繼續進行了援助。1948年12月至1950年6月,美國向韓國提供了1.5億美元的物資援助。[31]:99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正在恢復的韓國經濟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1953年7月,戰爭結束後,韓國40%的人口處在失業狀態,完全失業人數高達240萬[34]:43。三年的朝鮮戰爭使韓國損失303,200萬美元,韓國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幾乎全部被摧毀,其中金屬工業的85%,機械工業的80%,化學工業的65%,紡織工業的65%都遭到破壞。1951-1953年,韓國批發價格後零售價格分別上升了17倍和14倍[33]:3-4。在國際社會援助下,韓國開始重建經濟。1953-1960年間,聯合國和美國分別向韓國提供了1.2億美元和17.4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31]:99[34]:43。韓國經濟從1953年開始恢復,當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5.7%。不過在1954-1957年,韓國出現了年均40%的通貨膨脹[33]:9-10。1957年下半年起,韓國實施了「財政安定計劃」,使通貨膨脹率、糧食價格大幅下降,穩定了物價。1953-1961年,韓國經濟取得了年均3.9%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韓國在教育、農地改革、進口替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31]:99[34]:43[33]:11
1960-1965年,韓國經濟政策開始由「財政安定計劃」轉為工業化政策,發展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取代了以前的進口替代政策。1962年,韓國開始實施第一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韓國經濟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31]:99。1962-1972年,韓國根據本國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重點發展了勞動密集產業,並加強了基礎設施的建設。1973-1981年,韓國將經濟發展中心轉移到以鋼鐵、造船、有色金屬、石油化工、汽車製造、電子產業為重點的資本密集型重化工產業。[31]:100
1962-1979年,韓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8%的增速,出口年均增速達到了40%,國民生產總值從25億美元增加到385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也由85美元提高到1640美元。隨着韓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入,韓國經濟產業結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農、林、漁等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由36.6%下降到19.1%。1965-1980年,韓國絕對貧困人口的比例也從40%下降到了10%。非農部門的失業率由1963年的16.3%降為1979年的5.6%。[31]:100
由於韓國在20世紀60-70年代過分偏重於發展出口產業,忽略了內需的發展,隨着韓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政府主導經濟的能力和效率在不斷下降。70年代,韓國的重化工政策使得韓國經濟結構失衡。1979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導致韓國1980年出現自1956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國際收支赤字達到53億美元。面對危機,韓國政府不得不進行經濟政策和結構的調整,加強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31]:100
1980年,韓國出台了穩定經濟、促進市場自由化和調整產業結構的措施,使韓國經濟回到平穩發展的軌道。1986年起,韓國利用國際市場的「三低」(低利率、低匯率、低油價)有利條件,實現了連續3年的高增長低通貨膨脹率的發展。1986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2.9%,而物價增長僅為2.8%,國際收支首次出現46億美元的盈餘。1988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4127美元。韓國在這一年還成功舉辦了第二十四屆奧運會[31]:100。20世紀90年代,韓國開始面向21世紀的發展,為成為發達國家做準備。1992年,韓國首位自朴正熙之後的文人總統金泳三當選韓國總統。金泳三提出了「新經濟發展五年計劃」,為以往的經濟開發五年計劃畫上了句號[31]:101。1996年10月11日,韓國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第29個成員國,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加入這個「富國俱樂部」的亞洲國家[33]:23。
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席捲韓國。韓國外債高築、企業紛紛倒閉、貨幣急劇貶值、外匯儲備銳減,失業率高升。政府主導的外向型經濟弊端被充分暴露[31]:101。在IMF體制下,金大中政府對企業、金融、公共事業和勞動用工四個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35]:337[36]:161。1999年,韓國經濟在1998年縮水7%之後,迅速增長9.5%[33]:198,成為東亞遭受金融危機衝擊的國家中最早恢復的國家[37]。
為應對21世紀世界發展的潮流,韓國自亞洲金融危機後,將發展高科技提升為國家戰略[37],並在2003年開始實施「第二次科技立國」戰略[38]:21。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韓國的電子、造船、汽車和鋼鐵產業都實現了新的飛躍[31]:101。2006年,韓國已經在半導體、手機、液晶顯示器、互聯網普及率和造船業的競爭力在IMD科技競爭力排名中世界第一,技術競爭力世界第六,科學競爭力世界第7[39]:4。
亞洲金融危機後的韓國政府還大力倡導發展文化產業。1999年,金大中政府將文化部門的預算提高了40%,使文化預算首次占到總預算的1%[40]:525。韓國文化產業在韓國政府的扶植下蓬勃發展,使韓國文化躋身全球文化舞台,形成「韓流」[41]。目前,文化產業已經發展成為韓國的支柱產業之一[31]:195。韓國計劃在2020年將自己打造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強國[42]。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韓國一度被認為可能步冰島的後塵,成為世界第二個破產的國家。但韓國經過亞洲金融危機的洗禮後,抗金融危機的能力大為提高,不到一年,韓國竟成為OECD國家中恢復最快的國家。2009年,在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呈現負增長的情況下,韓國經濟實現了0.2%的正增長。2010年,韓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1%,時隔3年重新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人均GDP時隔3年後重新超過2萬美元,外匯儲備達2915.7億美元,外匯儲量世界第六。2017年,韓國人均GDP超過三萬美元。[43]
20世紀60年代初,經過了朝鮮戰爭後的經濟恢復,韓國開始進入高速的工業化進程。1962年,韓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標誌着韓國工業化的正式起步。1962年至1966年是韓國經濟工業化的輕工業階段。韓國經濟在這一階段側重於發展出口導向的輕工業,產業結構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農林漁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6.2%下降到28.9%,工礦業從16.5%上升到22.8%,紡織、食品、膠合板、橡膠製品等傳統產業得到繼續的發展,機械、電子、家電、有機化學等新興產業也相繼建立發展起來,為重工業的發展做好了準備。[44]:106-107[45][46]
1967年至1986年是韓國經濟的重化工工業階段。韓國政府先後重點扶植了化工、電子、鋼鐵、機械、造船、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包括浦項鋼鐵、現代重工、現代汽車等在內的一批大型骨幹企業相繼成立。韓國經濟產業結構在該時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工礦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3%提高到了33%,農林漁業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29%下降到24%。1981年,韓國重工業已經超過輕工業,在工業中居於主導地位,從而完成了工業化的基本任務。[44]:107-108[45][46]
1987年以後,韓國經濟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逐漸升高。在工業內部,傳統工業發展速度減緩,新興工業發展由於政府培育,發展很快[44]:107-108[46]。2000年,韓國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為4.9%、37.7%、57.3%[47]。2014年,三個產業在韓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達到2.3%、38.3%、59.4%[30]。
韓國農業資源非常稀缺,現有耕地面積1835.6千公頃(18.4%是農耕地)[48],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國家之一[49]。韓國農產品因此較多依賴國外進口。除了大米和薯類能基本自給外,其他糧食85%需要進口。另外韓國60%以上的牛肉、魚貝類,20%水果、禽肉和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只有砂糖和蛋可以完全自給[48]。韓國農業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主[49]。隨着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業在韓國GDP的比重不斷快速下降。1970年農業在GDP的比重為20.7%,而到2014年這一比例就已經下降到2.3%[48][30]。韓國城市化發展速度很快,農業勞動力流失和老齡化問題嚴重。1970至2014年間,韓國農業就業人口比例由50%降到了5.7%[50]:6-8[30]。
水稻是韓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韓國80%的農業人口參與稻米生產,54%的耕地為稻田。雖然隨着經濟的發展,韓國人的飲食習慣開始發生變化,大米的消費量呈下降趨勢,但仍然是韓國人的主食。1978年,韓國通過推廣高產水稻新品種實現了大米的自給自足,1996年實現了稻田作業機械化。除大米外,韓國主要的糧食作物還有大麥、大豆、玉米和小麥。這些作物在韓國主要是用作加工,用於口糧的只占很小的比重,幾乎完全依賴進口[50]:66-83。加入WTO後,韓國蔬菜和水果的種植面積一直在下降,蔬菜和水果產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不過由於技術進步和溫室蔬菜種植面積的增加,蔬菜和水果總產量一直在增加[50]:104-105。隨着韓國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口的增長,畜牧業在韓國農業的比重在不斷提高。2005年以來,韓國畜牧業產值開始超過大米。[50]:84-85
20世紀50年代,韓國的林業資源由於朝鮮戰爭受到嚴重破壞。經過三個以造林為主的十年發展計劃後,韓國林業開始注重對林業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51][52]。2009年,韓國的森林面積為6370公頃,占韓國國土總面積的64%。按所以權劃分,韓國森林可分為國有林、公有林和私人林三類。國有林面積占韓國林地面積的24%,由韓國國家林業局管理;公有林為地方政府和組織所有,占韓國林地面積的7.7%.;私人林面積占68.3%[50]:138-140。韓國木材加工業很發達,20世紀60-80年代,膠合板是韓國重要的大宗出口商品,最高年份曾占韓國出口總量的15%。不過由於原木進口困難,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印尼等發展中國家木材工業的發展,韓國木材工業國際競爭力嚴重下降。目前已由淨出口國變成淨進口國。[34]:60
韓國三面環海,漁業資源豐富,其海岸可分為東海漁場、南海漁場和西海漁場三大漁場。2005年,韓國漁業產量達270萬噸,位居世界第10位,其中近海漁業占到40.4%,養殖業38.4%,遠洋漁業20.3%,內陸漁業0.9%。韓國是世界第四大漁業出口國。由於海洋漁業資源的減少,加之聯合國海洋法的公布使捕撈活動受到限制,韓國漁業產量,特別是遠洋漁業產量,自1995年開始呈明顯的下滑趨勢。1994-2005年,韓國漁業產量從347.6萬噸降到了271.4萬噸[53]。為恢復日益減少的漁業資源,韓國大力推行了漁船減縮政策並加強人工放流和資源養護。1999年1月1日,韓國開始實施TAC制度。1998年,韓國開始在慶尚南道統營市、全羅南道麗水市、忠清南道泰安郡、慶尚北道郁進地區和濟州島濟州市建設5個大的海洋牧場基地[54][55][56]。自2006年以來,由於沿岸-近海和養殖業產量的不斷上升,韓國漁業產量開始恢復增長[53]。2014年,韓國漁業產量達到332.5萬噸[57]。
韓國是世界第九大能源消費國,但由於韓國自然資源的貧乏,其97%的能源消費依賴進口。韓國在2013年是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第四大煤炭進口國和第五大原油進口國。為保障本國能源供給,韓國積極在海外需求能源供應與生產,與此同時在國內建有大型世界級的煉油企業。世界十大煉油企業中,韓國就占了三個。韓國能源消費以原油、煤炭、天然氣、和核能為主。2012年,韓國能源消費中,原油占到41%,煤炭28%,天然氣17%,核能12%,可再生能源1%。[58]
韓國93%的電力都由韓國電力公社供應[59],主要是火力發電和核電。韓國政府擁有韓國電力公社51%的股份[60]。韓國很重視核能的發展,是世界第五大核電生產國[58]。韓國目前擁有23個核反應堆,總共十億瓦電功率的裝機容量。這是韓國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的22%。韓國政府計劃到2035年將核電的裝機容量增加到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的29%[61]。
為減少對常規能源的依賴,韓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重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1987年,韓國國會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促進法》。韓國政府對每個10年發展都制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本計劃》。不過,韓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起步較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市場上尚不能與其它常規能源競爭。為此,韓國政府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給予經濟和政策的支持。對於具有市場潛力的示範項目,政府最高補貼80%的安裝費用。2007年,韓國在「10萬戶太陽能屋頂計劃」中為7317戶安裝了太陽能電池屋頂的居民補貼了4899.7萬美元[62][63]。2014年,韓國當年新安裝的太陽能光伏陣列在世界排名第8位[64]。
鋼鐵工業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為韓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65]。60年代後期,隨着韓國經濟政策從生活消費品進口替代轉為發展重化工業,鋼鐵工業成為韓國六大戰略產業之一。1973年,以現代化的浦項鋼鐵第一期工程竣工為標誌,韓國鋼鐵工業進入了新的成長階段。70年代,在政府扶植下,韓國鋼鐵工業年復增長率達到了21.9%,韓國也邁入世界鋼鐵大國的行列。[34]:46-47[31]:113[66]
重化工業的過快發展使得韓國的重輕工業結構失調。20世紀80年代,韓國鋼鐵產業進入了調整階段,由過去單純的追求數量和規模轉為追求質量、效益和技術含量。不過,隨着韓國機械、汽車、電氣、造船等產業快速發展,韓國鋼鐵工業在80年代仍保持着11%的發展速度。1981年,韓國粗鋼產量突破1000萬噸。韓國僅用10年的時間就將鋼鐵能力從100萬噸擴大到1500萬噸,而在世界鋼鐵發展史中以發展速度快而聞名的日本用了34年。[34]:47[67]:113[66]
進入20世紀90年後,技術創新成為韓國鋼鐵工業的重點。1997年,因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包括起亞鋼鐵、韓寶鋼鐵等多家大型鋼鐵企業倒閉。韓國政府對鋼鐵工業進行了調整。2000年,韓國鋼材產量開始恢復,比上一年增長8.7%,達到4897萬噸[34]:47[66]。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船用鋼板、汽車用鋼板等高附加值產品增長加快,而低附加值產品開始出現負增長[65]。2013年,韓國人均鋼鐵消費量居世界第一位[68]韓國主要的鋼鐵生產商有浦項鋼鐵、現代鋼鐵、東國制鋼等,其中浦項鋼鐵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也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鋼鐵製造商[69][70]。
韓國石化工業開始於第二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三五計劃期間,韓國提出了發展「重化工業計劃」,石化工業成為韓國重點發展扶植的戰略產業之一。20世紀70年代,韓國石化產品的需求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80年代增速為15%。1990年,韓國開始對石化工業實行投資自由化。韓國各大財閥紛紛投入石化產業,使韓國的乙烯生產能力從1991年年初的125萬噸,翻了一番。韓國也成為亞洲僅此於日本的第二大乙烯生產國。過度的產能膨脹導致了產能過剩。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石化工業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並成為全球前五大石化工業國家。[31]:116-117[34]:56-57
韓國石化工業的原油全部依賴進口。SK煉油、湖南煉油(GS Caltex)、雙龍煉油(S-Oil)、現代煉油和SK仁川煉油是韓國現有的五大石化聯合企業。韓國乙烯年產量為3255萬噸,是世界第七大乙烯生產國。蔚山石化和麗川石化是韓國最大的兩個乙烯生產商,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31]:116
韓國是世界造船強國[71]。早在1962年,韓國就頒布了《造船工業獎勵法》以鼓勵造船業的發展。第二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期間,韓國造船業主要是開始建造出口船隻,進入國際市場,為後來的起飛打下初步的基礎,但發展規模並不大。[34]:5020世紀70年代,重工業成為韓國第三個五年經濟計劃的發展重點。造船業與機械、化工等工業被作為戰略行業發展。1973年,蔚山船廠建成,成為韓國造船工業起飛的標誌。在此期間,玉浦船廠(現大宇造船工業公司玉浦造船廠)和高麗船廠(現三星重工巨濟船廠)開始動工興建。大韓船廠也新添了一座15萬噸級船塢[34]:50-51。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韓國造船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1981年,韓國造船能力上升到400萬噸,產量達到107.2萬噸,能力和產量僅次於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設備自給率水平也迅速提高。[34]:51
第五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期間,國際船舶市場嚴重惡化,韓國造船業規模沒有多大擴展,但產品水平、生產效率、材料自給率都有較大的提高[34]:51。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國際船舶市場好轉,韓國造船業進入新的提高期。1994年,韓國政府取消了對韓國船廠產能限制。韓國造船企業紛紛擴充以提高國際競爭能力。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導致一些韓國造船企業倒閉[34]:51。危機過後,韓國在1999年的造船訂單量達到了1184萬噸,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34]:51-52。韓國在油船、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船(LNG)、浮式生產儲油船、高速和超大型船以及豪華遊輪等都居世界領先地位[34]:52[27]:139-140。其中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株式會社和STX造船海洋是世界前四大造船廠[72]。
韓國汽車工業正式生產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的進口汽車零部件和半成品組裝,是世界汽車製造業的後起之秀。1962年,韓國製定了《汽車工業保護法》和《汽車工業培育五年計劃》,將汽車工業作為幼稚工業加以大力保護與培育。韓國出現了新國、新進、亞細亞、現代等汽車企業。這些韓國企業一般都是與歐美汽車公司合資建成,主要通過CKD(Completely Knock Down)的方式組裝進口汽車零部件和半成品。[73]:37-38[74]
20世紀70年代,韓國開始推行「汽車國產化政策」。在韓國第三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中,汽車工業成為朴正熙發展「重化工產業」的國家戰略產業之一。1974年,現代汽車自主研發出韓國第一個車型Pony[73]:39-40[74]。1976年,Pony轎車開始批量生產並出口南美,起亞和高麗通用生產的卡車出口到中東地區,開創了韓國汽車海外出口的先河[74][75]。在隨後的幾年裡,韓國汽車業通過迅速改進產品質量,成為亞洲續日本之後第二個擁有自己汽車工業的國家[39]:171。20世紀80年代後期,韓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主要的汽車生產國之一。1987年,韓國開始放開國內汽車市場,實行市場自由化[39]:171。1995年,韓國汽車產量達到240萬輛,出口數量突破100萬輛大關,成為世界第5大汽車生產國[75]。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汽車業進行了更大規模的調整。1999年,現代汽車收購了起亞汽車成立了現代-起亞汽車集團;大宇汽車收購了雙龍汽車,合併了大宇國民車,但由於無法擺脫財政困境,最終被美國通用汽車收購;1999年,雙龍汽車從大宇分離出來後,5年後被中國上海汽車集團收購;三星汽車在2000年被雷諾汽車收購,成立了雷諾三星汽車[39]:172[27]:141-142。危機過後,韓國汽車工業從新煥發出活力。自2005年以來,韓國已經起連續10年蟬聯世界第五大汽車製造國。2014年,韓國汽車產量為452萬輛,占全球汽車總產量的5%[76]。
電子工業是韓國製造業的支柱產業之一。1959年,韓國金星公司成功開發了電子管收音機。20世紀60年代,韓國電子工業主要是外國投資企業和合資企業占主導地位。韓國主要通過低成本融資和勞動力換取外國的先進技術與出口渠道[34]:53。1969年1月,韓國頒布了《電子工業振興法》,開始大力扶植本國電子工業的發展[34]:53。
20世紀70年代,韓國本土企業開始逐漸替代外資企業的主導地位,但在技術上仍然依靠國外,而且產品主要是出口美國和日本市場[34]:53-54。20世紀80年代,韓國電子企業開始通過自主創新,推出自己的品牌產品。1992年,韓國公司已經控制了世界12.1%的記憶芯片市場。三星電子成為世界第五大DRAM生產商,並在1兆位和4兆位的DRAM生產方面世界領先。1998年,韓國已經控制了世界DRAM市場的三分之一,遠高於美國公司[34]:54。1995年,韓國電子產品出口額達到436億美元,占到韓國出口總額的35%。2006年,電子產品成為韓國最大宗出口商品,出口額達到1157億元[31]:115。21世紀以來,韓國電子工業加快了國際化的步伐,陸續在歐美、東亞投資建設廠。目前,韓國家電部門的海外產量已經超出了其國內的產量。韓國電子工業主要分布在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龜尾電子工業團地和釜山地區[31]:116。目前,韓國已經成為世界電子工業的強國。三星和LG的手機、數字電視、等離子電視、液晶顯示器等產品都是世界知名產品[34]:54。
韓國銀行是韓國的中央銀行,負責執行韓國貨幣政策並發行韓國流通貨幣韓圓[78]。除韓國銀行外,韓國還有數個政策性銀行比如產業銀行、中小企業銀行、水產協會銀行等。韓國的主要商業銀行包括韓亞銀行、國民銀行、友利銀行、新韓銀行等[79]。
韓國交易所(簡稱KRX)是韓國唯一的證券交易所,總部設在韓國釜山廣域市。2005年由原韓國證券交易所(KSE)、韓國期貨交易所(KOFEX)和韓國創業板市場(KOSDAQ)合併而成,其主要指數為韓國綜合股價指數[80][81]。韓國交易所的證券期貨及其它衍生產品交易量位居世界首位[82]。2010年,韓國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合約交易量為37.52億手,占全世界交易量的16.8%[83]。據世界交易所聯盟2008年的統計,韓國創業板市場KOSDAQ的成交量及換手率僅次於美國納斯達克[84],其上市公司總市值位居世界第四[85]。
韓國在第一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1962–66年)期間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交通基礎建設。韓國的高速公路基本上都是韓國道路公社經營管理[86]:438。經過幾十年的建設,韓國目前已經建成縱橫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絡「一日生活圈」。韓國國民可以通過高速公路在一天之內到達韓國任何一個城市[87][88]。韓國鐵道公社幾乎掌管韓國所有鐵路運輸和管理業務[31]:125。2004年,京釜高速線首爾至大邱段正式通車,使韓國成為繼日本、法國、德國、瑞典和西班牙之後世界上第6個擁有高速鐵路的國家。韓國高鐵(KTX)時速300公里,使首爾到釜山的時間縮短了2個小時。2010年第二期工程完成後,首爾到釜山時間已經減少到2小時10分鐘。[31]:247[67]:125韓國高鐵的開通把高速公路形成的「一日生活圈」變成了「半日生活圈」,即在半日內可抵達韓國主要地區[89][90]。韓國目前建有京釜高速線、湖南高速線、慶全高速線和全羅高速線四條主要高鐵線路[91]。2007年4月,現代Rotem在大田世博會公園和國立中央科學館之間建設的磁懸浮列車線路正式通車,使韓國成為繼德國、日本之後第3個擁有商業化磁懸浮列車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92]。2014年7月,韓國首列自主研發的商用磁懸浮列車在仁川機場投入運營[93][94]。
韓國主要的國際航空公司有大韓航空和韓亞航空兩大航空公司。韓國已和85個國家和國際主要航空公司簽訂了航空服務協定。2004年底,大韓航空和韓亞航空已經和世界各地的95個城市開通了航線,年運貨量居世界第五位,客運量居世界第12位[31]:126[34]:67。2001年建成的仁川國際機場是韓國目前最大的機場[31]:245。2014年旅客吞吐量為4491萬人次[95]。
韓國的主要港口包括釜山港、仁川港、群山港、馬山港、木浦港、浦項港、東海港、蔚山港、麗水港和濟州港 [34]:68[27]:144。釜山港為韓國最大港口。1986年,釜山港開始躋身全球十大集裝箱港口。2000年開始,釜山港曾連續3年穩坐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的地位,後逐漸滑落至第五大集裝箱港[96]。仁川港是韓國第二大港,也是韓國西海岸最大港口。光陽港是韓國第二大集裝箱港。位於韓國東南部的蔚山港是韓國最大的油類貨物進出口港[97]。韓進海運、現代商船和STX泛洋是韓國的三家最大的海洋運輸公司[98]。
韓國的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消費社會背景發展起來的朝陽產業,包括音樂產業、電影產業、遊戲產業、動漫產業、文藝產業、新聞出版業、廣告業等。20世紀末,韓國在克服亞洲金融危機的過程中認識到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並在1998年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99][100]。此後,韓國先後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文化產業前景21世紀》、《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等文化產業發展相關法規,並設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委員會」(2000年)、「文化產業振興院」(2001年)、「文化產業支援協會」(2002年)等相關文化產業機構落實各項政策[99][100]。
韓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在財政上也給予了大力的扶持。1999年,金大中政府將文化相關預算提高了40%,使文化預算首次占到國家財政總預算的1%[40]:525。朴槿惠出任韓國總統後提出以每年平均11.7%的增長速度提高文化相關預算,爭取在2017年使文化財政在國家財政總預算的比重達到2%。韓國2014年文化相關預算為5.3億韓元,約占其總預算的1.49%。[101]
2008-2011年,韓國文化產業出口保持了22.5%的高增長速度,2012年出口額達到歷史新高46.12億美元,貿易順差29.38億美元。遊戲產業是韓國文化產業的出口主力,多年來一直占據大半壁江山。2012年,遊戲產業的出口占韓國文化產業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7.2%。2010年,韓國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的份額為2.2%,全球排名第9。韓國計劃在2020年將其在世界文化市場的份額提高到5%,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強國。[42]
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開始重視旅遊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隨着首爾主辦1986年亞運會和1988年奧運會,韓國旅遊業收入劇增。1988年,韓國旅遊業收入達到32.73億美元。1993年,韓國大田廣域市舉辦世界博覽會,再次使韓國旅遊業升溫,旅遊收入達到35.1億美元[34]:62。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使韓國經濟受到巨大衝擊。在韓國應對經濟危機的經濟改革中,發展包括旅遊業在內的文化產業,成為韓國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之一。經濟結構的轉型使文化產業蓬勃發展,韓國文化開始在世界範圍流行,形成「韓流」,進一步拉動了韓國旅遊業的發展。2014年,來韓國旅遊的外國遊客超過了1400萬人次,其中中國遊客最多613萬人次,占到韓國外國遊客數目的43%,其後依次為日本(211萬人次)和美國(72萬人次)。從外國遊客增速來看,中國居首,其後依次為香港、泰國、俄羅斯[102][103]。
文化觀光部是韓國旅遊業的最高行政機構,負責韓國旅遊業的政策制定、旅遊資源的調查和管理、對外宣傳等。韓國觀光公社是韓國旅遊業的業務部門,負責發展國內外旅遊事業、開發旅遊資源和培訓人員等。韓國觀光協會是韓國旅遊業的諮詢部門,負責對旅遊各部門各項業務進行諮詢及行業人員的權益保護。韓國先後出台了《旅遊事業振興法》、《國際旅遊公社法》、《旅遊基本法》等多部旅遊業相關法律。[34]:142
韓國的產業政策經歷了戰後經濟恢復時期的進口替代型輕工業化政策,1964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出口導向型政策,和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的開放與自由化政策的演變過程。[104]:146-147[33]:98-99
進口替代型輕工業化政策是朝鮮戰爭停戰後經濟恢復時期韓國政府所推行的產業政策。從1954年到20世紀60年代初 ,韓國政府並沒有制定明確的綜合性經濟發展計劃來有意識、有遠見地推行這一政策,而是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為解決國民所面臨的衣食住行的燃眉之急而被動地實行。這一時期,韓國利用美國等西方援助進行進口替代的主要產業主要是以「三白」(白糖、澱粉、棉花)為中心的消費資料、化肥、水泥等非耐用品。耐久性消費資料和機械類以及其他中間產品領域並沒有進行進口替代[104]:215[33]:99。
1953年,韓美簽訂「關於經濟重建和財政穩定計劃的聯合經濟委員會協約」,決定按照韓方的要求推進化肥、水泥、玻璃板等基礎材料的進口替代。之後,韓國利用UNKRA基金建設了聞慶水泥廠、仁川玻璃板廠和中州化肥廠等項目。1957年的「水泥增產5年計劃」和1959年的「工業部門10年計劃」也都強調了基幹產業的進口替代。年產20萬噸水泥的聞慶水泥廠投產後,滿足了韓國國內一半以上的需求。1962年,韓國又動工了4家水泥廠,到1964年,水泥產量已經自給有餘,並開始部分出口。1964年,蔚山煉油廠投產,滿足了國內的需求。為趕上不斷增長的需求,蔚山煉油廠於1968年進行了擴建,到1971年,完全實現了進口替代。韓國化肥的自給率在1964年僅有15.4%,但1977年南海化工廠建成後,韓國實現了除氯化鉀之外的完全進口替代。[104]:216-217
1962年,朴正熙政府開始實施韓國第一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這是韓國首次有意識地通過制定綜合性發展計劃來推行產業政策。一五計劃原本是推行進口替代的產業政策,但從1964年改為出口導向型產業政策。增加出口在一五原計劃中只是為改善國際收支,解決外匯短缺的戰術性措施,並非經濟發展戰略方針。韓國產業政策從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轉變是在一五計劃的補充計劃中確定的。一五補充計劃明確指出:「今後的出口振興政策不僅要考慮為增強貿易業者出口欲望而實行的支援政策,而且必須從根本上考慮為扶持出口產業所需的產業政策。」韓國國內市場狹小,出口導向型產業政策是適合韓國國情的正確選擇。[104]:222-223[33]:99
韓國最初選擇的出口導向產業是以紡織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時期的出口導向產業一般是通過從國外貸款,購買國外的零部件和機械設備,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進行加工組裝,然後出口到國外。為培育出口產業,韓國政府在匯率、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出口導向型產業各種優惠扶植政策。為吸引外資,韓國政府甚至為從國外貸款的企業提供全額支付擔保。這些扶植出口的優惠政策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初。[104]:147[33]:99
前兩個五年經濟計劃期間,韓國政府主要是扶植髮展輕工業。而三五、四五經濟計劃的重點則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產業。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韓國政府就制定了一些法規,為大力推進重化工產業作準備,後於1973年1月發布「重化工化宣言」。鋼鐵、石化、有色金屬、機械、造船、電子是韓國政府選定的重點扶植六大戰略產業。韓國政府三分之二的財政都用於重化工的投資。1977-1980年,重化工投資占財政總額的比重超過了80%。在政府扶植下,重化工產業在1981年超過了輕工業。重化工出口在1984年也超過了輕工業出口。重化工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韓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導力量。[104]:147-148[33]:99-100
進入20世紀80年代,韓國產業政策不再以培育特定產業為目的,而是旨在加強市場的功能。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韓國產業政策轉變為推進進口自由化,開放國內市場,對各產業採取中立的態度。韓國政府縮小了政策性金融,並推進金融機構的民營化。1986年出現巨額國際貿易順差後,韓國開始加快開放和自由化進程,1988年實行外匯交易自由化,1990年推進進口自由化,1992年推進資本市場自由化。1991年,韓國工業產品的進口自由化率達到99.9%,相當於發達國家水平,甚至農產品進口自由化率也達到80%。在世貿組織烏拉圭回合談判和發達國家的開放壓力下,韓國又在流通、服務等流域全面推進開放政策。開放與自由化政策使韓國國內市場更趨於成熟,同時隨着競爭機制的引入,韓國產業的競爭力也得到提高。[104]:148[33]:100-101
20世紀初葉,現代意義的企業開始在韓國出現。1902年成立的漢城織物株式會社、1915年成立的京城紡織株式會社、1924年成立的三株社等都是韓國早期的企業。二戰結束後,韓國企業通過廉價收購日占時期遺留財產和依靠美國的經濟援助,以制粉、製糖、棉紡「三白」工業為中心發展起來。20世紀60年代,韓國企業在政府的扶植下在數量和規模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大企業發展迅速。隨着韓國民主化進程的推進,20世紀80年代韓國企業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公營企業開始向民營轉變,中小企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點的作用。[31]:128
韓國財閥經營範圍廣泛,在韓國GDP的比重非常大[32]。按發展時期韓國財閥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光復前以經商、經營農場和水產業起家的財閥,如三洋、和信等;二是20世紀50年代地方小商人和手工業者通過廉價收購日占時期遺留財產以及依靠美國物質援助發展起來財閥,比如三星、樂喜、雙龍、東洋等;三是20世紀60年代後,在韓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依靠政府資源分配、金融扶植和優惠政策創辦起來的化學、纖維、水泥、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等新興工業企業,如現代集團等。[31]:129
亞洲金融危機前,韓國財閥作為家族企業,血緣關係密切,集團內交叉持股,財務透明度低。此外,韓國財閥與政府關係密切,可以介入特許行業獲利,並通過政治獻金干預政治[31]:129。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進行了財閥改革,主要措施包括通過產業互換和合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企業經營透明度、禁止債務互保、避免過度負債經營、實行專業化經營避免「章魚爪式」的發展模式、加強控股股東和經營者的責任、治理財閥擁有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體制、停止財閥內部相互投資行為以及非法內部交易、防止不正當的財富積累等[105][31]:129。目前財閥在韓國經濟中仍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韓國十大財團2012年的資產占到了韓國當年GDP的85%[32]。
中小企業在韓國企業數目中占到99%以上。20世紀50年,韓國中小企業通過廉價勞動力優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由於韓國政府推行扶植大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政策,中小企業在韓國開始衰退。1976年和1978年,韓國分別頒布了《中小企業系列化促進法》和《中小企業振興法》,通過對中小企業進行重組,使其系列化、專業化、組織化和協作化,以適應新的國際經濟形勢。80年代,韓國中小企業的產業重心開始向石化、電子、汽車等領域轉移。韓國政府也開始調整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在國內的分工體系。《中小企業振興長期計劃》(1982-1991年)、《中小企業創業支援法》(1986年)、《中小企業穩定經營與結構調整特別措施法》(1989年)等相關法律法規相後出台。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扶植,先後公布了《風險企業培育特別措施法》(1997年)、《中小企業技術革新促進法》(2001年)、《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傳統市場活化特別措施法》(2002年)、《中小企業產業升級特別法》(2006年)等。[31]:130-131
大韓商工會議所前身是1885年成立的漢城商業會議所,1948年7月改為現名。大韓商工會議所是韓國最大的民間經濟團體,擁有7.8萬多家正式會員企業,在韓國國內設有62家分支機構,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有合作協議,並於其中的35家成立了經濟協作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商業調查統計、向政府提供建議、組織領導會員企業的技工培訓和技術交流、振興國際通商、發放原產地證明等。[31]:134[27]:146
韓國貿易協會成立於1964年,是韓國最大的民間經貿組織,1976年被韓國政府指定為綜合貿易商社。韓國貿易協會的職能包括:負責會員間的貿易聯繫,指導和辦理貿易業務;與各國聯繫貿易事宜;進行貿易調查;向政府提供貿易方面的建議與諮詢。該協會編輯出版《貿易通訊》、《貿易年鑑》等刊物。[31]:134[27]:146
大韓貿易振興會社是1962年根據《大韓貿易振興會社法》成立的非營利、半官方貿易促進組織,在韓國國內設有10個分社,在6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81個辦事處。該會社以拓展海外貿易,促進國內經濟發展為宗旨,向政府提出制定通商政策的建議,推進各種經濟貿易業務,同時為國內企業提供各國的經濟信息、通商制度、商業慣例、市場動向等信息。[31]:134
全國經濟人聯合會成立於1961年,主要由大企業組成,是韓國最大的工業聯合會組織。該聯合會主要代表大企業向政府提出政策性意見和建議;協助會員加強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國外企業的聯繫;研究、交流經營管理理論和方法;組織會員展開社會公益活動等。[31]:133[27]:146
中小企業協同組合中央會是1969年根據《中小企業振興法》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其主要任務是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力,為中小企業提供諮詢服務,為其拓展國際市場和進出口業務。[31]:134[27]:146
國際貿易對韓國經濟有很大的影響,2011年,韓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高達113.2%[106]。光復後,韓國在經濟上嚴重依賴美國的援助,對外貿易方面也是以美國為中心。1965年,韓日邦交正常化後,日本開始成為韓國另一個重要的貿易夥伴國。1965年,美、日兩個在韓國對外貿易的比重達到73%。隨着韓國對歐洲和其它地區市場的拓展,韓國對美、日兩國的依賴度開始降低。1992年,韓國與中國的建交給韓國對外貿易帶來巨大影響。2004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韓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與投資市場[27]:165。韓國的出口產品在20世紀60年代主要是絲綢、漁產品、膠合板、紡織品、服裝等;到70年代,電子產品出口開始增加;80年代,電子、鋼鐵、汽車、船舶、機械等成為韓國的主要出口產品;90年代後,韓國在80年代的出口產品優勢得到了加強,數碼產品和文化產業出口開始猛增,成為新的出口增長點[27]:165。80年代後,韓國出口地區開始趨於多元化,對美、日兩大市場的依賴度明顯降低[31]:137。由於韓國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稟賦貧乏,農產品和工業原料在韓國的進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韓國主要的進口產品有小麥、大豆、棉花、原油、礦產品,以及電子產品、技術設備、機械等。[31]:138
20世紀80年代以前,韓國的外資流入主要是借款和援助。80年代,韓國開始逐步放寬外商投資的限制,但與其經濟規模相比,外商投資規模偏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進行了金融改革,改善了外商投資環境,加大了吸引外資的力度。1999年,韓國吸引外資比1998年激增了75.6%,達到155.4億美元[27]:167。2014年,韓國外商直接投資承諾金額為190億美元,實際金額為115.2億美元。韓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和西歐。新加坡和中國對韓國的直接投資也呈上升趨勢[107]。韓國在吸引外商投資的同時,也積極對外投資。1980年,韓國對外投資僅有1.4億美元,2000年增加到50億美元,2006年突破了100億美元[27]:168。2014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為350億美元。韓國對外投資的目的地主要是亞太、美國和歐洲。[108]
20世紀60年代,韓國將發展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定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為了擴大出口,韓國在關稅、國稅、金融等方面提供了各種優惠政策,並先後頒布了《出口振興法》(1962年)、《外匯管理法》(1963年)、《出口振興基金政策》(1964年)、《出口產業園地開發造成法》(1964年)、《關稅法》(1974年)、《對外貿易法》(1987年)、《出口保險法》(1968年)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1977年和1981年,韓國還分別建立了韓國進出口銀行和韓國出口保險公司。[31]:142
20世紀70年代中期,韓國取消了對特定工業品的進口限制,開始了進口自由化的進程。在第四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期間,韓國國際收支開始出現盈餘,韓國政府按當時GATT的要求逐步開放本國市場。進口自由化同時也使韓國企業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出口附加值,使資源分配更加合理,消費者福利得到了提高,國際貿易協作得到了加強。1983年,韓國開始加速取消進口限制的進程,從1984年實行了一項廣泛的降低關稅五年計劃。1983-1994年,韓國工業製成品平均關稅從22.6%下降到6.2%,一般稅率從31.4%下降到7.9%,農產品稅率從31.4%下降到16.6%。1988年韓國加入了WTO政府採購協定,取消了政府必須採購地方產品的限制。1993年12月15日,韓國簽訂了《烏拉圭回合協議》,進一步加快了韓國進口自由化的進程。1994年,韓國進口自由化比率已經達到98.6%,接近發達國家水平[31]:143。
進入21世紀後,隨着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浪潮,韓國與多個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FTA)。亞洲金融危機前,韓國對FTA並不關心。在1996年WTO部長級會議上,韓國代表還在指責地區主義的弊端,並提出限制FTA[109]:211。亞洲金融危機後,金大中總統一改韓國以往對FTA的消極態度,開始積極主動地推進FTA,並在外交通商不下設了專門從事FTA談判的FTA局。1999年末,韓國啟動了與智利的FTA談判,並與美國、新西蘭、泰國、日本等國開始進行FTA可行性研究[109]:216。韓國選擇智利為第一個進FTA談判國家主要是考慮到智利經濟規模對韓國經濟影響相對較小,而且智利可以成為韓國進軍中南美市場的橋頭堡。韓國也可以從智利的談判中積累談判經驗。2002年10月,韓國與智利簽署了首個自由貿易協定。韓智FTA生效後,韓國對智利的出口在2004年同比增長38%。這個協定的成功也解除了韓國國民對FTA的擔憂。金大中時期,韓國的FTA政策主要是防禦型的[33]:270[109]:216。
盧武鉉出任韓國總統後,提出了「先進型通商國家論」,將FTA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層次。韓國開始由 「損失最小化」的防禦型FTA政策轉變成「利益最大化」的進攻型政策。2003年,韓國製定了「FTA發展路線圖」,決定同時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推進FTA進程。在他執政期間,韓美兩國成功簽訂《韓美自由貿易協議》(2012年3月15日生效),成為其執政期間的一個亮點。之後,韓國先後與新加坡(2006年3月2日生效)、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2006年9月1日生效)、東盟(2009年9月1日生效)、印度(2010年1月1日生效)等國家和經濟體簽署了FTA。李明博執政期間,韓國延續發展了盧武鉉的「先進型通商國家論」,並提出通過實現FTA對象的多樣化建立「FTA全球網絡」的構想。2010年4月,韓國與歐盟正式簽訂了FTA(2011年7月1日臨時生效)[109]:216-220[110]:98-102。 截至2015年3月,韓國已與包括美國、歐盟、中國在內的52個國家地區簽訂了14個自由貿易協定,規模達全球GDP的73.5%。[26]
歷史上,韓國對外國直接投資一直採用的是限制的消極態度。為發展民族工業,防止外國資本控制本國經濟命脈,韓國在1960年制定了《外國資本引進法》,以控制和限制外國直接投資[33]:229。1962年7月,韓國政府與美國切姆德斯公司各以50%的股份成立的「韓國尼龍公司」是韓國第一家合資公司。之後,外國直接投資開始進入韓國。在此之前,韓國沒有外國直接投資。一五計劃期間,韓國共有37項外國直接投資,其中96%為美國資本,99.7%投資於製造業。1966年,韓國修訂了《外國資本引進法》,對外國資本採取了更為寬鬆的政策。韓日建交後,日本成為續美國後,韓國的又一個外資來源大國。1962-1979年間,韓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中有56.3%來自日本,20.3%來自美國[109]:149-150。朴正熙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管理遵循國家主義原則,當外國直接投資發展到一定規模,影響到韓國民族工業發展時,就對其進行限制。外國直接投資主要是為出口貿易服務或是用於國內不能滿足供給、原料缺乏、技術十分複雜的進口替代工業。外國投資主要以合資為主。韓國1973年修訂的《外國資本引進法》甚至禁止外國獨資企業。1972-1976年,韓國人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只有12.8美元,遠低於巴西的55.9美元和墨西哥的42.2美元,屬於第三世界國家中等水平。[109]:150[33]:229
20世紀80年代,由於國際收支赤字,韓國緊縮了韓商的海外直接投資,並放寬了外來資本流入的限制。1981年,韓國開始允許外國人投資韓國股市。1985年,韓國公司被允許發行海外可轉換債券。1986年,韓國國際收支轉為順差後,開始實行貿易自由化,外資流入韓國的速度加快。不過,韓國在利用外資方面主要是依賴貸款而不是外國直接投資。1962-1989年間,韓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在其外資總流入量的百分比只有5%左右[33]:230。1990年,外國直接投資占其國民經濟的比重僅為2%[111]:246。20世紀90年代,由於韓國海外市場的擴展,其貿易夥伴也對韓國國內市場提出更高的要求。韓國政府也改變了政策,逐步放開資本市場。1993年,為適應烏拉圭回合談判,韓國進一步放寬了對外商投資的限制。1997年初,為適應OECD組織的要求,韓國再次修改了《外國資本引進法》。不過,韓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一直處於很低的水平[33]:230[111]:249。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意識到了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性[33]:231。外國直接投資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部分韓國官員認為有助於重組韓國企業,重振韓國經濟[111]:249。1998年,韓國製定了《外國投資促進法》鼓勵外國直接投資,使韓國的投資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該法規首次允許地方政府給予外國直接投資稅收和租金的減免,簡化了外國直接投資的審批程序,並使其透明化。此外,該法規還提出建立外國投資區以吸引大規模的外國直接投資。1999年上半年,韓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44.64億美元,比1998年增加了81.4%。其中,歐盟國家加大了對韓國的投資力度。1999年8月底,歐盟對韓投資額占到外國對韓投資總額的55.5%,首次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韓國最大的投資者。2003年8月,仁川被指定為韓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對外國直接投資提供優惠政策[33]:231-232。2006年,韓國吸收外資在其GDP的比例上升到1990年的四倍,與台灣持平[111]:249。
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開始於1968年韓國南方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300萬美元膠合板原料生產項目。1968-1975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項目共計82項,金額5547.6萬美元,主要是集中在林業和水產業的小規模投資。1976年是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轉折性的一年。這一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數目達到46項,比1975年增長了一倍還多,之後每年的項目數目都在40以上,其中1978年達到86項。1976-1980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項目共計281項,金額11348萬美元,投資產業除了林業和水產業外,製造業、建築業、貿易等的投資項目在數目和金額上都大幅增加。這一時期韓國的對外投資地區主要是東南亞、中東、中南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投資較少。[112]:27-28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由於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國際出口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韓國經濟發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長,韓國企業自身的壯大,韓國政府的鼓勵,以及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特別是1986年後由長期逆差轉為順差等原因,1981-1997年間,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數量和金額都迅速擴大,投資項目總計達到8468項,金額達到201.48億美元。這一時期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也出現明顯變化,北美和大洋洲的投資迅速增長,北美投資比重達到36.2%,成為韓國最大的投資目的地。中東、中南美洲地區的投資比重也有提高,而在東南亞、非洲、歐洲的投資比重則出現下降。在產業結構方面,1980年代初,資源開發特別是礦業的投資急速上升,1985年後製造業的投資出現顯著的加速發展態勢。1986年後,中小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開始變得活躍。韓中關係改善和建交後,韓國在中國的投資也出現很快的發展勢頭。[112]:33-47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暫時的萎縮,但幅度不大[112]:47。2006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突破了100億美元。2007年達到200億美元。之後,韓國對外投資一直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只是2009年受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影響稍有回落,以及2012年稍有回落[112]:33-53。2013年,韓國實際對外直接投資項目數量達到2834項,實際投資金額為306.52億美元[112]:2。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韓國對外直接投資起步晚,規模較小[112]:55,但其發展速度是世界罕見的[112]:49。
韓國對外直接規模占國民經濟的比例很小[112]:80。相關數據分析表明,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其國內出口起到了明顯的正面效應,對國際收支起到改善的作用。金融危機後,對外直接投資對其國內的出口替代效應和逆進口效應不明顯,還沒有引起國際收支的惡化。對外直接投資對韓國國內的就業數量也沒有產生負面影響,反而間接帶動國內就業機會。此外,對外直接投資對其國內產業結構的提升和技術進步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韓國較早第進入了產業空洞化階段,而且發展速度很快[112]:24-26。不過由於韓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和海外生產的比重不高,對外直接投資並不一定很快導致其國內產業的空洞化[112]:12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