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

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人(日語:日本人にほんじん/にっぽんじん Nihon-jin / Nippon-jin ?)是日本三大民族(大和民族琉球族阿伊努族),以及所有持有日本國籍者的統稱。

事实速览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日本人
假名にほんじん/にっぽんじん
平文式羅馬字Nihon-jin / Nippon-jin
关闭

概要

定義和分類

日本人的定義可根據以下三個概念來區分:

  • 按國籍分類
    • 日本國民
  • 按地理分類
    • 本來就生活在日本國領土民族
      • 大和族
      • 琉球族
      • 阿伊努族等。
  • 按民族分類
    • 任何以日語作為母語的民族。

原住民

日本列島原住民的定義:

  • 大和民族
  • 生活在大日本帝國時代被吞併、目前仍屬於日本國版圖地區卻又未被同化的民族
    • 琉球族
    • 阿伊努族

概史

Thumb
東亞Y單倍群遷移路徑

日本列島早在39000年前至21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智人定居[17][18]。當時日本列島與東亞大陸相連,原本生活在東亞大陸的狩獵採集者因而能夠進入日本列島。其可能路徑分別有:北方的庫頁島路徑、西方的朝鮮半島路徑、西南方的西南諸島路徑。在日本列島各處都挖掘到不少這個時代的石器骨器[19][20]

祖源

日本分為三個族群:北海道的阿伊努人(Ainu)、沖繩的琉球人(Ryukyuan),以及人數最多位於本州、四國、九州地區的「本土人」(Mainland Japanese)。而現代三個地方的族群,遺傳組成並不太一樣,本土人大多比較接近中國北京漢人(HCB),阿伊努人的差異最大,而琉球人介於其間,不過較為靠近本土人。從總體上來看,日本人的祖源來自朝鮮半島中國大陸薩哈林島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其中朝鮮族漢族和一些東北亞民族的基因最為接近日本人。[21]日本人為日本島古土著人群、古通古斯人群、古東南亞人群與來自中國大陸的古中原人群混血而形成。

海外移民

日本自古以來就一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歸化成日本人,除了亞洲人外,也有歐洲人如耶楊子三浦按針小泉八雲,甚至非洲人如彌助也是歸化民。

Thumb
日本帝國領土

而在大日本帝國時代,「日本人」一詞更包括所有日本帝國海外殖民地的公民,如台灣人和朝鮮人。在當時,用來指稱日本民族的官方術語是「內地人」。而這些用語上的改變是為了促使殖民地的公民更能融入單一的日本帝國公民這個身份上[2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生活在庫頁島南部、持有日本公民身份的尼夫赫人鄂羅克人、阿伊努人皆被蘇聯視作日本人而強行遣送回北海道。但在另一方面,很多同樣生活在庫頁島南部、持有日本公民身份的朝鮮人在戰後卻一直維持無國籍[23]

而在近代,因為有國籍法日語国籍法 (日本)的關係,任何取得日本國籍的外國人都是法律上的日本人。如韓裔日本人(在2017共有371161人[24])、華裔日本人(在2017年共有141668人[24])、巴西裔日本人、美裔日本人、俄羅斯裔日本人、蒙古裔日本人等。

日本民族

日本雖然民族構成單一,但是並不是所有日本國籍持有者都可被稱為日本民族。日本民族是一個類似中華民族的超民族概念,其核心是日本主體民族大和民族,此外還包含兩個本土少數民族琉球族阿伊努族[25]經過長期日本化,琉球族與阿伊努族在文化上與大和民族已趨於同質。[26][27][28][29][30]

語言

日本人語言為日本語,而每個地區又有各自的方言。書寫系統使用平假名片假名漢字。原住民語言如琉球語阿伊努語現在已經衰落,其中以阿伊努語的處境最為險峻。

宗教

根據日本統計局2018年的統計,連同外國人在內,神道教的信徒共有8721萬人,佛教所有門派加起來共有8433萬人,基督宗教所有門派加起來共有192萬人,其餘的宗教加起來共有785萬人,合計1億8千1百31萬人[31]。然而,讀賣新聞在2008年一項針對全國選民的問卷調查中,共有71.9%受訪者回答「不相信任何宗教」,而回答「相信某種宗教」的受訪者只有26.1%[32]

基因研究

1991年來自1991年日本學者提出的學說。即認為現代日本人是彌生人和繩文人混血後的民族。但2021年最新研究認為現代日本人的DNA來自第三個血統來源的古墳人,現代日本人的DNA有71%來自古墳人而,繩文人和彌生人分別占13%和16%。現代日本人的遺傳關聯古墳人高於繩文人和彌生人。近年來根據免疫球蛋白G的遺傳標記來判斷日本人的起源,顯示日本人可能起源於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地區。[33]

如今日本族群血緣上,至少由三波移民組成。日本的三大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單倍群O單倍群D單倍群C。1.6萬年進入繩文時代最早源自東南亞的繩文人,到彌生時代仍然相當有存在感,但是在古墳時代以後降低到9%。公元3000年前進入彌生時代,源自東北亞的移民進入日本,他們遺傳上配備大量黑龍江採集狩獵族群DNA ,和繩文人合體成為彌生人,不過繩文血緣仍然超過一半 。到了3世紀進入古墳時代,又有源自東亞的古墳人移民抵達日本,他們遺傳配備大量黃河農耕族群DNA,類似現代漢人。他們和日本之前的族群合體,比例超過 60%。古墳時代三款祖源合體的遺傳組成,已經和現代日本人一致。從基因學上來看,日本人與東北亞北亞地區民族(如蒙古族)存在一定的基因相似度,日本人同樣接近於通古斯民族濊貊肅慎扶餘等古東北亞部族均與日本人的基因有緊密聯繫。[34][35][36][37]


古墳人

古墳人是古墳時代定居在日本群島的人類之統稱。 在彌生時代之後,有人們來自東亞大陸,他們遺傳配備大量黃河農耕族群DNA類似現代漢人。他們攜帶的基因佔現代本州地區人口基因組近70%。他們的平均身高是日本有史以來除現代外排行第一者。從基因學的角度看古墳人的根源(Y染色體單倍群)在石川縣金澤市觀寶寺町岩出洞墓出土的古墳遺跡(JPIW32)中發現的單倍群O2a2b1a1a1a4a1-CTS5308 它是單倍群O2a2b1a1-M117的一個分支,被認為與漢藏語系有關。日本最初的國家興起看來和古墳時代大量的東亞移民關係密切,而開始定居、種稻的彌生人,其實DNA有很高比例繼承自繩文人。本來以為的「彌生人」,現在看來似乎是「古墳人」才對。

繩文人

繩文人是在繩文時代就生活在日本列島的居民的統稱。目前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繩文人並非單一民族,而是最起碼有兩三不同的群體[38]。目前的全基因組分析研究所見,繩文人和東南亞的南島民族和東北亞的遠古西伯利亞人和東亞人都有關聯[39][40]。不過基因分析繩文人比較偏向東南亞的南島民族,東北亞的遠古西伯利亞人比較稀少。

而沖繩的古代沖繩人基因組。樣本來沖繩群島南部,宮古島的 Nagabaka 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樣本,遺傳上可以視為100%的繩文人。然而幾百年前沖繩居民的繩文基因剩下約20%和現代沖繩的居民平均差不多。至於現代的本州、四國、九州居民則是10%左右。

根據2022年的論文,首度的日本列島以外見到繩文人的基因。在韓國發現1600年前左右的古代韓國人基因組,他們與對岸日本的繩文人共享部分血緣,但是現代的韓國人完全沒有。樣本來自朝鮮半島最南端,金海市(Gimhae)的 2 處遺址。年代為4到5世紀,那時朝鮮半島處於朝鮮三國時代,當地政治上屬於伽倻(Gaya)的疆域。原本以為繩文人是日本限定,但是論文報告指出,朝鮮半島南部6000年前的居民也有繩文祖源。這回得知至少到1600年前,繩文血緣仍然存在。不過相關人等似乎都沒有繩文人的文化特徵。如果不看繩文DNA 變異的話,這群1600年前的古早韓國人,和現代的韓國人十分相似;只是現代韓國人都沒有繩文DNA,伽倻居民不太可能是現代韓國人的直系祖先。

彌生人

彌生人的Y染色體主要為單倍群O-M176(今約佔36%)、單倍群O-M122(今約佔23%)和單倍群O-M119(今約佔4%),皆為典型的東亞和東南亞單倍群。[41][42]。日本分子人類學家崎谷滿日語崎谷満表示單倍群O1b2主要常見於日本人、朝鮮人和滿人,而O1則在長江文明的男性身上找到。他認為,長江文明沒落後有幾個部落分別向西、北遷移,往北的一支最後到達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43]。另有研究指單倍群01b1為南亞語系民族主要的父系血統與O1b2共為「泛南亞父系血統」(para-Austroasiatic)[44]。彌生人是3000年前東北亞移民,他們遺傳上配備大量黑龍江採集狩獵族群並跟繩文人混種,然而繩文血緣仍然超過一半,只能說彌生人是繩文人旁系。彌生人在現代日本人的遺傳上的存在感,沒有原本以為的那麼高。多數學者認為彌生人是由其他地方來的人與之融合混血而逐漸形成的。因為從繩紋時代到彌生時代中間沒有任何文明的演變,可以確定的是彌生時代的日本人掌握了更多先進的技術,這些技術包括種植水稻冶煉以及紡織等高水平技術。而從繩紋時代到彌生時代的這一變化離不開彌生人的影響。彌生人主要有三大來源,一部分來自朝鮮半島,還有一部分來自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此外還有一些來自長江黃河流域

日本東京大學學者植田信太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王麗組成的中日聯合研究團隊,在2000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比較在中國山東省發掘的古代遺體,發現在戰國時期中期以前的山東人,在遺傳基因上與歐洲人接近,有印歐人的特徵;西漢末年以前的山東人則接近於中亞地區的維吾爾人吉爾吉斯人。現代山東人則與東亞的日本人與韓國人基因接近,日本彌生人可能源自山東[45][46][47]。但是當時所使用的模型十分粗糙,推算結果可能有嚴重錯誤。後來一些研究者用她的數據重新整理計算,發現她樣品里的不少DNA殘片可以匹配到很多現在從南到北很多現代漢人的序列上。

父系血統

更多信息 n, C ...
日本人與鄰近地區族群的Y染色體單倍群比較
  n C D NO* N O Q R
C1a1 C2 D1
(xD1a1
,D1a2a)
D1a1 D1a2a O1a1 O1b O2
O-M95 O1b2
O-47z O1b2
日本
(Nonaka et al. 2007)[48]
日本 263 2.3 3.0 0.4 38.8 0.8 3.4 0.8 25.1 8.4 16.7 0.4
日本
(Hammer et al. 2006)[49]
阿伊努人 4 0 25.0 0 0 75.0 0 0 0 0 0 0 0 0 0
青森 26 7.7 0 0 0 38.5 0 7.7 0 0 27.0 3.8 15.4 0 0
靜岡 61 4.9 1.6 0 0 32.8 0 1.6 0 1.6 21.3 13.1 19.7 1.6 0
徳島 70 10.0 2.9 0 0 25.7 5.7 1.4 0 2.9 24.3 5.7 21.4 0 0
九州 53 0 7.5 0 0 26.4 3.8 0 0 3.8 28.3 3.8 26.4 0 0
沖縄 45 4.4 0 0 0 55.6 0 0 0 0 11.1 11.1 15.6 0 2.2
日本
(Sato et al. 2014)[50]
S=大學生
A=成年男性
長崎S 300 3.3 5.3 0 30.0 1.3 0 1.0 23.3 10.7 23.7
福岡A 102 5.9 7.8 0 33.3 1.0 2.0 0 26.5 8.8 10.9
徳島S 388 5.7 5.9 0 30.6 1.0 1.8 2.1 23.2 10.3 17.8
大阪A 241 6.2 7.5 0.4 31.2 1.7 1.2 0.8 17.8 10.4 22.5
金沢S 298 3.4 6.4 0 32.6 2.3 0 3.7 21.1 11.4 18.5
金沢A 232 4.7 5.6 0 32.7 0.9 3.0 0 18.5 9.5 21.9
川崎S 321 5.6 5.9 0.3 33.0 1.6 0.9 0.3 24.3 10.0 17.8
札幌S 302 4.4 5.0 0.3 33.1 0.7 1.3 0.3 23.2 8.6 20.3
札幌A 206 3.4 7.3 0 35.0 1.0 1.0 1.9 19.9 7.8 19.9
2390 4.7 6.1 0.1 32.1 1.3 1.2 1.3 22.0 9.9 19.7
日本
(Tajima et al. 2004)[51]
阿伊努人(北海道日高 16 0 13 0 88 0 0 0 0
本州 82 5 1 0 37 0 20
九州 104 4 8 0 28 2 24
日本
(Seo et al. 1999)[52]
宮崎 270 35.2
日本
(Shinka et al. 1999)[53]
沖縄本島中部
(読谷勝連)
61 30
沖縄本島南部
(糸満具志頭)
99 45
八重山
(西表・波照間)
27 4
東亞
(Hammer et al. 2006)[49]
朝鮮民族 75 0 9.3 0 0 4.0 0 2.6 2.6 2.7 4.0 33.3 40.0 0 1.3
滿族 52 0 26.9 0 0 0 0 5.7 5.7 5.8 0 3.8 38.5 0 7.7
蒙古族 149 0 52.3 0 2.6 0 0.7 8.0 0.7 O1b*=1.3 22.8 2.7 4.0
漢族華北 44 0 4.5 0 0 0 2.3 9.1 0 6.8 0 0 65.9 4.5 2.3
漢族(華南 40 0 5.0 0 0 0 2.5 15.0 15.0 30.0 0 0 32.5 0 0
彝族 43 0 2.3 0 16.3 0 2.3 30.2 0 9.3 0 0 32.6 0 0
苗族 58 0 3.4 0 8.6 0 0 0 6.9 10.3 0 0 68.9 0 0
藏族 105 0 1.9 3.8 46.6 0 0 2.9 0 0 0 0 35.2 0 6.7
台灣原住民 48 0 2.1 0 0 0 0 0 89.6 2.1 0 0 6.3 0 0
東南亞
(Trejaut et al. 2014)[54]
菲律賓人 40 0 0 0 0 0 4.8 0.7 42.5 3.4 0 15.0 0 4.1
泰國人 75 0 0 1.3 2.7 0 0 0 5.3 42.7 0 29.3 0 1.3
東南亞
(Hammer et al. 2006)[49]
越南人 70 0 4.3 0 2.9 0 0 2.9 5.7 27.1 2.9 1.4 40.0 7.1 1.4
馬來族 32 0 0 0 3.1 0 3.1 0 6.3 34.4 0 0 31.3 0 3.1
印尼各民族英語Ethnic groups in Indonesia(西部) 25 0 0 0 0 0 0 0 20.0 12.0 8.0 8.0 36.0 0 4.0
南亞
(Thangaraj et al.2003)[55]
翁奇人 23 0 0 1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尼科巴人 11 0 0 0 0 0 0 0 0 100 0 0 0 0 0
大洋洲
(Hammer et al. 2006)[49]
密克羅尼西亞人 17 0 0 0 0 5.9 0 0 11.8 0 0 5.9 17.6 0 0
北亞
(Tambets et al.2004)[56]
恩加納桑人 38 5.3 92.1
凱特人 48 6.2 93.7
北亞
(Duggan et al.2013)[57]
雅庫特人 184 2.1 94.5 0.5 2.2
尤卡吉爾人 13 30.8 30.8 30.8
北亞
(Hammer et al. 2006)[49]
阿爾泰人 98 0 22.4 5.1 0 0 0 4.0 0 0 0 0 1.0 17.3 46.9
布里亞特人 81 0 60.5 0 0 0 0 30.9 0 0 0 0 2.5 0 3.7
鄂溫克族 95 0 68.4 0 0 0 0 18.9 0 0 0 0 0 4.2 1.1
鄂倫春族 22 0 90.9 0 0 0 0 4.5 0 O1b*=4.5 0 0 0
北亞
(Lell et al.2002)[58]
科里亞克人 27 0 59.3 0 0 0 0 22.2 0 0 0 0 0 18.5 0
楚科奇人 24 0 4.2 0 0 0 0 58.3 0 0 0 0 0 33.3 4.2
尼夫赫人 17 0 47.1 0 0 0 0 0 0 0 0 0 11.8 35.3 0
关闭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