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四川省绵阳市的市辖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涪城區 | |
---|---|
市轄區 | |
涪城區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1°27′26″N 104°45′15″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四川省綿陽市 |
設立 | 1992年 |
語源 | 涪縣 |
政府駐地 | 四川省綿陽市紅星街38號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區委書記 | 鄧輝 |
• 區長 | 張虛懷 |
面積 | |
• 總計 | 579.3 平方公里(223.7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1,298,524人 |
• 密度 | 2,242人/平方公里(5,806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1,042,111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621000 |
電話區號 | 816 |
車輛號牌 | 川B |
行政區劃代碼 | 510703 |
氣候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國內生產毛額 | ¥1066億 |
毗鄰 | 三台縣、遊仙區、江油市、安州區、德陽市羅江區、中江縣 |
網站 | 綿陽市涪城區人民政府 |
區象徵 | |
花 | 月季花(綿陽市花) |
樹 | 香樟樹(綿陽市樹) |
涪城區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以西,綿陽市區西部,距成都98千米,東隔涪江接遊仙區,東南與三台縣接壤,西北為安州區和江油市,西南則是德陽市下轄的羅江區、中江縣。涪城區地貌以涪江、安昌河衝擊河谷平壩為主,年降水量814.5毫米,汛期暴雨頻繁[2][3]。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區人口基本情況公布如下:全區常住人口為1298524人[4],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長49.82%,年平均增長率為4.13%。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涪縣,得名於涪水(今涪江),隸屬於益州廣漢郡,這也是綿陽建縣之始[5],新朝時曾改名為統睦縣[註 1],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改回原名,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改隸梓潼郡。西晉永嘉元年(307年),梓潼郡由梓潼遷往涪縣[註 2],東晉永和三年(347年),巴西郡治因戰亂從閬中遷至涪縣,涪縣成為梓潼、巴西兩郡郡治,合稱巴西梓潼二郡。南北朝前期由宋、齊控制[7][8]。梁天監元年(502年)改巴西、梓潼兩郡為巴西梓潼郡。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西魏占領劍南,置潼州[註 3],以潼水而得名,管轄巴西郡;廢梓潼郡;改涪縣為巴中縣,因地處巴西郡中部而得名。隋開皇元年(581年)為楊忠避諱,改巴中縣為巴西縣,以其為巴西郡治而得名;開皇三年(583年),因隋朝實行州、縣二級行政區劃,廢巴西郡,由潼州直接管理巴西縣;開皇五年(585年)改潼州為綿州,以綿水(今綿遠河)而得名;大業三年(607年)改綿州為金山郡,巴西縣隸屬於金山郡[註 4][11]唐武德元年(618年)將改金山郡改回綿州,巴西縣仍為綿州州治所在[12][13];天寶元年(742年)改綿州為巴西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次將巴西郡改回綿州,屬劍南東道。五代時巴西縣先後由前蜀、後唐、後蜀管轄,宋朝時屬成都府路,仍為綿州州治,紹興年間曾是川、峽宣撫副使駐地[14]。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屬四川行省潼川府,又因實行「省縣入州」制,州治所在地不再設縣,因此撤銷巴西縣,由綿州直接管轄原巴西縣行政區域[15]。
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綿州為綿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升綿縣為綿州,隸屬於成都府,下轄羅江、彰明二縣。清雍正五年(1727年),升為綿州直隸州[16],屬松茂道,還管轄德陽、安縣、綿竹、梓潼、羅江五縣,同年復設彰明;雍正九年(1731年)改隸川北道,彰明劃歸龍安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隸松茂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綿州直隸州改隸成綿道,三十六年(1771年)省羅江縣入綿州,並移綿州州治至羅江,嘉慶六年(1801年)綿州還舊治,復置羅江縣,綿州仍轄五縣[17][9]。
民國二年(1913年)廢綿州,改為綿陽縣,因縣城在綿山之南而得名,隸屬於四川省川西道(後改為西川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隸屬於第十三行政督察區,同時為該區專署駐地。
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兵團司令員賀龍自陝西、甘肅兵分三路南下入川。12月21日凌晨,解放軍60軍180師擊退胡宗南部守軍,進駐綿陽縣城,12月25日綿陽城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1950年1月1日舉行群眾大會,歡慶綿陽解放[18]。綿陽縣隸屬於川西行署區綿陽專區,同時為專員公署駐地。1952年恢復四川省管轄,1968年改為由綿陽地區管轄。1976年2月4日,國務院批准將綿陽縣城關鎮及其所轄城郊、開元、園藝、五一4個公社劃出建立縣級綿陽市,綿陽市作為綿陽地區專署駐地[19],但未實際執行;1978年4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綿陽縣,其政區併入縣級綿陽市,綿陽市政府也隨之成立。1985年2月8日,國務院批覆將縣級綿陽市升為地級市,設立綿陽市市中區管轄原縣級綿陽市的行政區域[註 6]
1992年10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以民行批〔1992〕127號文批覆撤銷綿陽市市中區,設立綿陽市涪城區、遊仙區,兩區以涪江主航道中心線為界,涪城區位於涪江以西[21][22]。
鐵路方面,涪城區內主要客運站為綿陽站(一等站),有寶成鐵路、西成客運專線兩條線路,還規劃有綿瀘高速鐵路。寶成鐵路在涪城區內還設有石馬壩站(四等站,貨運)、綿陽北站(一等站,貨運)、皂角鋪鐵路物流基地,其中皂角鋪鐵路物流基地是國家規劃的175個二級鐵路物流基地之一,近期年貨運量為500萬噸,遠期將達到1000萬噸[35]。
公路方面, 京昆高速與 成萬渝高速在涪城區西部十字交叉。涪城區內的國道有 108國道、 247國道等。
航空方面,1943年3月,為配合中國空軍作戰需要,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綿陽縣組織民工在綿陽縣塘汛鄉(今涪城區塘汛鎮)境內修建了綿陽塘汛機場,1956年後劃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航空學校(今中國民航飛行學院)使用,2001年南郊機場通航後停止使用[36][需要較佳來源]。現機場為綿陽南郊機場(4D型機場,IATA代碼:MIG;ICAO代碼:ZUMY),於1994年獲批建設[37],1997年啟動遷建,2001年通航,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94萬人次,但因距離城區太近無法擴建,已經規劃進行遷建[38]。
2020年,涪城區屬地區[註 7]生產總值541.15億元,增長4.9%,位居綿陽市第一,轄區地區生產總值達1066億元,是四川省地級市中首個千億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96:27.47:68.5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2268元、23606元,城鎮化率達到84%[3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