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哈爾邦
印度東北的一個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東北的一個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比哈爾邦(印地語:बिहार,烏爾都語:بہار,轉寫:Bihār),印度東部的邦,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邦[6],首府為巴特那。和尼泊爾接壤,毗鄰北方邦、西孟加拉邦、賈坎德邦。恆河自西向東貫通全境[3]。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本地語言主要有邁蒂利語、摩揭陀語、博杰普爾語。是印度年輕人口占比最高的邦,25歲以下年輕人占58%[11]。
比哈爾邦 | |
---|---|
邦 | |
格言:「唯真理得勝」 | |
頌歌:Mere Bharat Ke Kanthahar[1] 《我的印度的花環》 | |
比哈爾邦在印度的位置 | |
坐標:25.4°N 85.1°E | |
國家 | 印度 |
分區 | 印度東部 |
前身 | 比哈爾省 |
成立 | 1912年3月22日 |
首府 及最大城市 | 巴特那 |
縣 | 38縣 |
政府 | |
• 行政機構 | 比哈爾邦政府 |
立法機關 | 兩院制 |
• 上院 | 比哈爾邦立法會 (75席) |
• 下院 | 比哈爾邦立法院 (243席) |
國家議會 | 印度議會 |
• 聯邦院 | 16席 |
• 人民院 | 40席 |
最高法院 | 巴特那最高法院 |
面積[3] | |
• 總計 | 98,940 平方公里(38,201 平方英里) |
面積排名 | 第12位 |
尺寸 | |
• 長度 | 345 公里(214 英里) |
• 寬度 | 483 公里(300 英里) |
海拔[4] | 53 公尺(174 英尺) |
最高海拔 ([5]) | 880 公尺(2,890 英尺) |
人口(2023)[6][7] | |
• 總計 | ▲ 130,725,310人 |
• 排名 | 第2位 |
• 密度 | 1,388人/平方公里(3,590人/平方英里) |
• 城市 | 11.29% |
• 農村 | 88.71% |
居民稱謂 | 比哈爾人 |
語言 | |
• 官方語言 | 印地語 |
• 額外官方語言 | 烏爾都語 |
• 官方文字 | 天城文 |
GDP[8] | |
• 總計 (2024) | ▲ 86,023.8億盧比(990億美元) |
• 排名 | 第15位 |
• 人均 | ▲59637盧比(690美元) (第32位) |
時區 | IST(UTC+05:30) |
ISO 3166碼 | IN-BR |
車輛登記號 | BR |
HDI (2022) | ▲ 0.577 中[9] (第36位) |
識字率 (2011) | ▲ 61.80% (第34位) |
性別比 (2019–20) | 1090♀/1000 ♂[10] |
網站 | state |
比哈爾邦是印度文明的政治、文化和學術重地[12]。強權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在摩揭陀故地崛起[13],佛教亦起源於此[14]。
比哈爾邦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後[15],城市化程度較低,2020年統計的城鎮化率為11.27%[16]。有學者將之歸咎於中央政策不力[17][18][19]、本地認同感弱[20][21],同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土地政策亦有深遠的不利影響[18]。邦政府致力於改善現狀,近年來,基礎設施投資有所增加,衛生設施、教育條件改善,治安和貪腐問題亦有好轉[22]。
「比哈爾」(बिहार)源自梵語विहार vihāra,音譯為毗訶羅,通常指佛教的精舍,即佛教僧團的房舍、寺院。因邦內佛教寺院眾多而得名[23]。
比哈爾邦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恆河北岸的薩蘭縣有奇蘭德遺址,年代在公元前2500至1345年[24][25]。古印度史詩和經文記載的古國有摩揭陀、彌薩羅、鴦伽。
公元前1100年,彌薩羅地區興起毗提訶國[3][26],在吠陀時代晚期(約前1100年至前500年),為南亞一大政治、文化強權,列王稱為遮那竭[27]。羅摩衍那史詩的女主角悉多公主就是彌薩羅地區其中一位遮那竭的女兒[3][28]。毗提訶後來被跋耆國征服[29],跋耆國亦是彌薩羅地區的強權,都城在毗舍離,政體類似於共和制,君主在諸位羅闍中間選舉產生。跋耆國被訶黎王朝征服。訶黎王朝創立於約公元前684年,都城在王舍城,統治摩揭陀地區。頻毘娑羅及其子阿闍世王是兩位著名的訶黎王朝君主。阿闍世王囚禁其父頻毘娑羅而即位,建立新都巴連弗邑城,征服了跋耆國。訶黎王朝衰落後,摩揭陀地區又有幼龍王朝和難陀王朝兩大強權[30]。
前325年,摩揭陀地區興起孔雀王朝,後來征服了難陀王朝,擴張為幅員遼闊的霸權,史學視之為印度史上首個帝國。其都城在巴連弗邑,在今日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一帶。佛教亦發源於摩揭陀地區,並為孔雀王朝的雄主阿育王所接納[31][32]。公元240年,摩揭陀地區又誕生笈多王朝,在其治下,印度步入商貿和學術的黃金時代[33]。11世紀,朱羅王朝的拉真陀羅一世率軍征服了今日的比哈爾邦和孟加拉地區[34][35]。
12世紀起,佛教在印度步入衰落[36],古爾王朝的將領巴赫蒂亞爾·卡爾吉入侵摩揭陀地區,無數佛寺被毀,那爛陀寺、超戒寺等名寺皆未能倖免,僧人紛紛出逃避難[37][38][39][40]。
11世紀,彌薩羅的卡納塔王朝興起,取代波羅王朝的統治,14世紀又被奧伊尼瓦爾王朝取代。在11世紀至13世紀,今日的比哈爾邦地區小國林立。菩提伽耶及摩揭陀地區由比迪帕提諸王統治;今日比哈爾邦西南地區又有卡亞拉瓦拉王朝[41][42][43]。
從5世紀至13世紀,比哈爾邦地區是印度宗教學術的重地,眾多學者高僧在那爛陀寺、超戒寺等處治學,如蓮花戒、賢諦巴、寂護、無畏生護、優填延那、勀迦自在等[44]。
176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布克薩爾戰役取勝,取得包括比哈爾在內的印度東部地區的行政管理權。比哈爾歸屬於孟加拉管轄區,1912年分出比哈爾和奧里薩省。這時的比哈爾為種植業地區之一[45]。
1914年和1916年,查姆帕蘭(Champaran)靛藍種植園工人不滿其待遇,發起兩次起事。1918年,聖雄甘地在查姆帕蘭發起抗議運動,並獲得拉金德拉·普拉薩德、施里·克里希納·辛哈、阿努格拉·納拉揚·辛哈等比哈爾民族主義者支持[46][47],是甘地首次發起的真理永恆運動。1929年,薩哈賈南德·薩拉斯瓦蒂在比哈爾成立農民協會,組織農民向扎明達爾地主爭取權利。其組織的農民運動從比哈爾開始,發展到全印度,並在1936年於勒克瑙成立全印度農民協會[48]。
在獨立後的數十年間,比哈爾邦土地改革受阻,國大黨政府在比哈爾的土地政策執行不力,導致無地農民和有產的當權者之間衝突頻發。拉傑普特人和布米哈爾人等有產種姓亦在政府中間阻止各類土地再分配政策的實施,意圖維持種姓不平等的狀況[49]。各地的比哈爾外勞亦遭受歧視和不公待遇[50][51]。
20世紀後半葉,比哈爾邦存在嚴重的種姓土地分配矛盾問題,釀成多次種姓暴力衝突事件。在波傑布爾縣等扎明達爾主導的地區,多有達利特階層上街乞討,亦常遭侮辱,導致當地逐步興起大規模的擁護毛主義的納薩爾派運動[52],擴張至比哈爾邦全境。納薩爾派組織,如印度共產黨(馬列)解放組織,主要由中層種姓領導,並獲達利特和相對落後的種姓支持[53][54]。有產種姓則招募私人軍隊防範,造成武裝對峙局面[55]。2004年,經濟學人撰文稱比哈爾邦已是印度最糟糕一面的代名詞,貧困普遍且不可避免,政客腐敗,同其包庇的黑社會沆瀣一氣,種姓林立的社會裡,留存着最為惡劣的封建暴力[56]。2005年,世界銀行稱比哈爾邦持續貧困、社會分層複雜、基礎設施不足、治理薄弱,從而面臨着「巨大難題[57]」。
20世紀60年代起,國大黨在比哈爾邦日漸失勢,本地落後種姓的政黨逐步崛起[58]。自印度獨立以來,比哈爾邦的政治格局一直以種姓制度為基礎。政治影響力較大的種姓有亞達夫、科埃里、庫爾米、拉傑普特、布米哈爾,及婆羅門。1990年以前,婆羅門、拉傑普特、卡雅斯塔種姓左右着邦內政局,稱為先進種姓。而廣大的「其他落後階層」僅在政府中有象徵性的代表權。印度獨立後三十年,比哈爾邦政治長期由印度國民大會黨把持,而國大黨又是以上層種姓為主。政治學者桑賈伊·庫馬爾(Sanjay Kumar)認為在1990年之前,上層種姓主導比哈爾邦政局,從而阻撓土地改革,以維持其經濟地位。居中間階層的上層落後種姓則主要加入大眾黨和人民黨和上層種姓競爭。1989年至1990年,維什瓦納特·普拉塔普·辛格政府依照曼達爾委員會的建議,在政府和教育機構中為「其他落後階層」設置27%的崗位配額,並引發下層種姓反對印度人民黨「宗教政治」的運動,主要人物有拉盧·普拉薩德·亞達夫、尼蒂什·庫瑪爾。到1990年,科埃里、亞達夫、庫爾米這三個上層落後種姓就此崛起為新的政治精英群體[59]。1995年比哈爾邦立法議會選舉中,下層種姓團結一致的局面遭到打破,分化為亞達夫種姓的人民黨和科埃里、庫爾米種姓的平等黨兩大陣營。而上層種姓則不再占任何優勢,逐漸退出主流政治舞台[60]。
2005年至2020年,尼蒂什·庫瑪爾擔任了13年的比哈爾邦首席部長,以發展經濟、減少犯罪和腐敗以及促進社會平等為綱領。自2010年以來,政府發起反腐敗運動,將涉事腐敗官員的地產重建為校舍[61]。他還主導出台《比哈爾特別法庭法》打擊犯罪[62],並立法規定周五兩小時午餐時間,讓穆斯林有時間祈禱,緩解曠工現象[63]。比哈爾邦政府在2016年3月頒布法令限制酒類銷售及消費[64],引發一定爭議,有說法稱這一舉措導致旅遊業受打擊[65],還造成藥物濫用現象[66]。
比哈爾邦氣候圖 | ||||||||||||||||||||||||||||||||||||||||||||||||||||||||||||
---|---|---|---|---|---|---|---|---|---|---|---|---|---|---|---|---|---|---|---|---|---|---|---|---|---|---|---|---|---|---|---|---|---|---|---|---|---|---|---|---|---|---|---|---|---|---|---|---|---|---|---|---|---|---|---|---|---|---|---|---|
氣候圖表 | ||||||||||||||||||||||||||||||||||||||||||||||||||||||||||||
| ||||||||||||||||||||||||||||||||||||||||||||||||||||||||||||
|
比哈爾邦面積達94,1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3米。北鄰尼泊爾,南鄰賈坎德邦,東鄰西孟加拉邦,西鄰北方邦[68]。可分為三個地理區域:恆河平原、羅赫達斯高原、西瓦利克山脈[69]。而平原又以恆河為界,分為北比哈爾和南比哈爾[70]。恆河在比哈爾邦境內又有多條支流,主要有北部的甘達基河、戈西河,源頭在喜馬拉雅山;巴格馬蒂河,源頭在加德滿都谷地。恆河水系常有洪澇災害。比哈爾邦境內亦有山區丘陵地帶,如中部的拉傑吉爾丘陵、西南的開姆爾山脈、北部的西瓦利克山脈。森林面積達6,764.1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7.1%[71]。
氣候方面,比哈爾邦全境位於亞熱帶,屬副熱帶濕潤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五月至九月雨水最多。日均高溫僅為26 °C,年均氣溫26 °C。氣候溫和,濕熱季節短,一年中有幾個月氣候溫暖炎熱,溫度持續高於25 °C,有時甚至高達29 °C[72]。
自然資源方面,比哈爾邦是印度黃鐵礦的最大產地,儲量占比達95%[73]。金礦儲量占全國總量44%以上,有約2.23億噸[74]。2022年5月,在扎穆伊縣探明一座新金礦[75]。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比哈爾邦總人口達104,099,452,是印度人口第三大邦,人口密度達1,106人每平方公里,是印度人口密度最高的邦。2020年統計的男女性別比為1000:1090[78]。2023年估計的人口達130,725,310[79]。
比哈爾邦58%的人口低於25歲,是印度25歲以下人口比例最高的邦。2021年,比哈爾邦的城鎮化率為20%[16][80]。
根據2020年統計,比哈爾邦的成年識字率為68.15%,其中男性為78.5%,女性為57.8%[78]。
根據2023年統計,比哈爾邦81.99%的人口是印度教徒,17.70%的人口是伊斯蘭教徒[6]。其他宗教有基督教(0.05%)、佛教(0.08%)、錫克教(0.01%)等。
比哈爾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是邦內25.54%的人口的母語[82]。8.42%的人口使用烏爾都語,是為比哈爾邦15個縣的第二官方語言[83]。
比哈爾人絕大多數使用印度-雅利安語族語言,一般是某一門比哈爾語,在印度官方的普查中歸入印地語方言。其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有博杰普爾語(24.86%)、邁蒂利語(12.55%)、摩揭陀語(10.87%)[84][85]。如今亦有提議將這這些比哈爾語言從方言升格為地方語言。印度憲法第八附表已將邁蒂利語認定為地區語言[86][87]。邦內部分地區有少數孟加拉語和素拉傑普爾語人口[77]。
與印度其他邦相比,比哈爾邦的醫療衛生設施較為匱乏[88][89],亦難以充分利用國家撥款[90][88][89]。各地的主要健康中心、次要健康中心、社區健康中心數目嚴重不足,分別僅達到國家標準的50%、60%和9%;公立醫院床位數自2008年至2015年有所減少[91]。據統計,比哈爾邦的大眾醫療服務以私立醫院為主,其私立與公立醫療支出比例在印度各邦高居第二位,且腐敗狀況嚴重,反映出公立醫療服務質量低、民眾醫療成本高昂的問題[92][93][94][95]。比哈爾邦缺乏2010年醫療機構法所要求的醫療報告的連續性和透明度,腐敗現象得以滋生,亦導致政府難以就政策變化和醫院效益做出可靠決策,導致支出不明智,崗位聘用亦不長久。根據衛生部的統計數據,比哈爾邦的醫療人員較為缺乏[96][91],醫生和專科醫生的缺口最大,達到75%[91][88]。不過,近年來,比哈爾邦的女性醫療工作者數量、總死亡率以及嬰兒、新生兒、兒童和孕產婦死亡率在逐步改善[88]。
比哈爾邦曾是印度古代的學術中心,有5世紀創立的那爛陀寺和8世紀創立的超戒寺等佛教學術殿堂,但在1200年毀於穆斯林軍隊入侵[97]。1891年,學者庫達·巴克什在巴特那建立庫達·巴克什東方圖書館,如今是印度的國家圖書館之一,有各類藏品達500萬,尤以珍貴繪畫和手稿聞名[98]。巴特那大學創立於1917年,是為印度次大陸第七古老的大學[99]。
如今,比哈爾邦境內共有8所國家重點學院:印度理工學院巴特那校區、印度管理學院菩提伽耶校區、全印度醫學院巴特那校區、巴特那國立理工學院、印度信息技術學院巴加爾布爾校區、國立製藥教育與研究學院哈吉普爾校區、庫達·巴克什東方圖書館、那爛陀大學。設有4所中央大學。
2002年,數學教師阿南德·庫馬爾在巴特那創立超級30教育項目,每年從印度社會的經濟貧困階層中選拔30名優秀考生,培訓他們參與各所印度理工學院的高級聯合入學考試,引得全印度關注。這類項目也令比哈爾邦成為印度工程學知識及公務員考試應試的一大培訓基地。
根據印度憲法規定,比哈爾邦以邦長為邦元首,由印度總統任命。首席部長為政府首腦,負責領導行政機關,由立法院優勢黨派的黨魁擔任。邦長是禮儀性的邦元首,而首席部長和內閣負責日常行政工作。部長會議由內閣部長和國務部長組成,並有邦首席秘書帶領的秘書處協助工作。首席秘書亦是政府的行政首長。司法機關由高等法院首席法官領導,首席法官由印度總統根據聯邦首席法官和邦長建議任命。
截至2023年,比哈爾邦政治主要分為兩個陣營:全國民主聯盟,包括印度人民黨、民族大眾力量黨;聯合進步聯盟,包括民族人民黨、印度斯坦人民陣線、民族大眾平等黨、人民黨(聯合)、印度國民大會黨。此外,印度共產黨曾在比哈爾邦有較大影響力,但如今有所式微[100]。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全印前進同盟等極左政黨也有一定影響力[101]。
比哈爾邦分為9個專區(division),下分38個縣(district)。市政方面,比哈爾邦有19個市法團(municipal corporation)、89個市議會(nagar parishad)、154個鎮議會(nagar panchayat)[102][103][104][105][106][107][108]。
* 人口數據為各縣人口的總和[110]。
位置圖 | 行政區劃 | 首府 | 面積 | 人口(*2011) | 下轄縣數 | 縣 |
---|---|---|---|---|---|---|
巴特那專區 | 巴特那 | 16,960 km2
(6,550 sq mi) |
17,734,739 | 6 | 巴特那縣 | |
那爛陀縣 | ||||||
波傑布爾縣 | ||||||
羅赫達斯縣 | ||||||
布克薩爾縣 | ||||||
開姆爾縣 | ||||||
摩揭陀專區 | 格雅 | 12,345 km2
(4,766 sq mi) |
10,931,018 | 5 | 格雅縣 | |
納瓦達縣 | ||||||
奧蘭加巴德縣 | ||||||
傑哈納巴德縣 | ||||||
阿爾沃爾縣 | ||||||
蒂爾胡特專區 | 穆扎夫法爾普爾 | 17,147 km2
(6,620 sq mi) |
21,356,045 | 6 | 西查姆帕蘭縣 | |
東查姆帕蘭縣 | ||||||
穆扎法爾布爾縣 | ||||||
錫塔馬里縣. | ||||||
謝奧赫爾縣 | ||||||
毘舍離縣 | ||||||
薩蘭專區 | 恰普拉 | 6,893 km2
(2,661 sq mi) |
10,819,311 | 3 | 薩蘭縣 | |
錫萬縣 | ||||||
戈巴爾根傑縣 | ||||||
達爾邦格阿專區 | 達爾邦格阿 | 8,684 km2
(3,353 sq mi) |
15,652,799 | 3 | 達爾班加縣 | |
馬杜巴尼縣[111][112] | ||||||
瑟馬斯蒂布爾縣 | ||||||
戈西專區 | 薩哈爾薩 | 5,899 km2
(2,277 sq mi) |
6,120,117 | 3 | 撒哈爾薩縣 | |
馬德普拉縣 | ||||||
蘇包爾縣 | ||||||
普爾尼亞專區 | 普爾尼亞 | 10,009 km2
(3,864 sq mi) |
10,838,525 | 4 | 布爾尼亞縣 | |
格蒂哈爾縣 | ||||||
阿拉里亞縣 | ||||||
吉申根傑縣 | ||||||
巴加爾布爾專區 | 巴加爾布爾 | 5,589 km2
(2,158 sq mi) |
5,061,565 | 2 | 巴加爾布爾縣 | |
班卡縣 | ||||||
蒙格埃爾專區 | 蒙格埃爾 | 9,862 km2
(3,807 sq mi) |
6,120,117 | 6 | 蒙吉爾縣 | |
扎穆伊縣 | ||||||
卡加里亞縣 | ||||||
拉基薩萊縣 | ||||||
貝古薩萊縣 | ||||||
謝赫布爾縣 |
2013-14財年,比哈爾邦的地區生產總值達₹36,833.7億,第一產業占22%,第二產業占5%,第三產業占73%。2014-15財年,比哈爾邦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高達17.06%,位居印度各邦第一位,是印度經濟增長較快的邦[113]。人均生產總值亦增長強勁,按2018年價格計算,2004-05財年至2014-15財年期間,該邦人均淨生產總值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2.91%[114],人均收入在2014-15財年增長了40.6%,然而總量仍然較低。哥倫比亞大學學者魯梅拉·森(Rumela Sen)認為比哈爾邦長期的不平等現象和種姓土地矛盾有較大關係[115],上層種姓抗拒土地改革[116][117],導致貧富差距難以縮小。
農業仍是比哈爾邦的最大產業,農業人口占比高達80%,超過全國平均[114]。比哈爾邦的蔬菜產量位居全國第四,水果產量位居第八。主要種植荔枝、番石榴、芒果、菠蘿、茄子、瓢瓜、花椰菜、捲心菜、水稻、小麥、甘蔗和向日葵。其荔枝年產量占全印度總量的71%[118]。比哈爾邦土地和氣候條件適宜農業耕種,但因洪災頻仍,常常威脅其產量穩定[119]。而南部地區則常遭旱災[120]。
比哈爾邦以貝古薩賴為製造業和金融中心,有煉油、發電、化肥、乳品、裝瓶等產業。主要工業城鎮還有哈吉普爾、達爾米亞納加爾、蒙格埃爾、賈馬爾普爾、巴拉烏尼[121][122]。哈吉普爾的私營產業較發達,該市的製鞋廠成為歐洲名牌公司的供應商,還為俄羅斯陸軍供應軍鞋[123]。
截至2020年,比哈爾邦鐵路里程達3794公里[124],覆蓋各大小城鎮。自蒙格埃爾、賈馬爾普爾、巴加爾布爾可以較便利地前往印度各大主要城市。東部專用貨運走廊於2024年2月完工投運,在羅赫達斯縣和奧蘭加巴德縣設站,在比哈爾邦境內里程為239公里[125]。
截至2021年,比哈爾邦境內邦道里程達4006公里[126],國道里程達5358公里[127]。
邦內水運航線有沿恆河的國家水路1號(National Waterways-1)。巴特那的蓋加特(Gaighat)碼頭為永久性內河貨運碼頭[128]。恆河全年可供通航,有着悠久的航運貿易史[129]。
截至2020年,比哈爾邦共有三座在運營中的機場:巴特那的賈雅普拉卡什·納拉揚機場、格雅的格雅機場、達爾邦格阿的達爾邦格阿機場。這三座機場都有前往印度各大城市的航線。比哈爾邦唯一的國際機場是格雅機場,有前往泰國、不丹、緬甸的國際航線。
比哈爾邦繪畫藝術傳統悠久。馬杜巴尼藝術,或稱為彌薩羅繪畫,為彌薩羅地區起源的繪畫風格,傳統上由婦女在節慶和生育、結婚等重大事件期間在牆壁上作畫,畫術代代相傳[130]。主題通常是人與自然的聯繫,常見的場景有辯才天女等史詩神靈,天體,聖羅勒等宗教植物,王宮和社會場景等。構圖繁複豐沛,不設留白[130]。
博杰普爾地區流行民間的博杰普爾畫派,主要繪製在寺廟牆壁或新婚夫婦房間的牆壁上,主要描繪濕婆和帕爾瓦蒂的形象。近年來也有自然物以及鄉村生活等更貼近現實的主題[131]。
巴特那畫派流行於18世紀早期至20世紀中期,脫胎於蒙兀兒細密畫藝術,主要是莫臥兒時代宮廷畫匠的後裔創作的。奧朗則布統治時期,一群畫師借道穆爾希達巴德潛逃至巴特那躲避迫害,創立此畫派。主要描繪宮廷、巴剎、日常生活和儀式慶典場景,在紙張或雲母上作畫,着水彩。
比哈爾傳統音樂可歸類為印度斯坦古典音樂的一種。出身自比哈爾邦的音樂家有印度嗩吶大師比斯米拉汗,14至15世紀的文學家維德亞帕蒂等。比哈爾邦的格雅是古典音樂的重鎮,傳統上流行塔帕和圖姆里兩種形式的聲樂。出身自巴奈利莊園的查姆帕納加爾(Champanagar)的歌唱家拉傑庫馬爾·夏馬南德·辛哈有着深遠影響,得到當時的凱薩爾巴伊·凱爾卡爾、賈斯拉傑等大師的認可[132][133]。
19世紀時許多比哈爾人遠渡西印度群島、斐濟、毛里求斯務工,將博杰普爾地區曲調悲傷的比爾哈(Birha)歌曲帶入當地。巴特那的劇院內也流行以比爾哈配樂的劇作。
比哈爾邦的博杰普爾語電影工業發達,亦有較小規模的摩揭陀語和邁蒂利語工業。1962年,全博杰普爾語對白的電影《恆河母親,我要為您獻上黃紗麗》大獲成功,是為純博杰普爾語電影製作的開端[134]。
比哈爾邦最為盛大的節日是博杰普爾地區的日神節[135]和難近母節[136][137][138][139][140][141]。邦內各地都有盛大的活動[135]。
比哈爾邦是印度一大旅遊目的地[142],2019年接待了3300萬名遊客,其中外國遊客100萬[143]。
比哈爾邦古蹟眾多,有兩處世界遺產:摩訶菩提寺和那爛陀寺。摩訶菩提寺位於菩提伽耶,是佛陀開悟之地。那爛陀寺是印度古代的佛教學術中心。印度考古研究所認定有72處國家重點古蹟和30處邦保護古蹟。
比哈爾邦還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跋彌國家公園是一處著名的南亞虎棲息地,超戒寺河豚保護區是瀕危動物恆河豚的家園。境內亦有多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候鳥保護區。
比哈爾邦有多處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朝聖地。羅摩衍那中羅摩的妻子悉多相傳生於錫塔馬里縣[144][145]。釋迦牟尼在今格雅縣近郊的菩提伽耶開悟成佛。耆那教第十二祖伐蘇布羯生於巴加爾布爾,第二十四祖筏馱摩那生於毗舍離[146],皆位於比哈爾邦內。印度教祭祖雙周期間的供養會以比哈爾邦的聖城格雅最為盛大[14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