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海」的列車愛稱,由平假名書寫變為漢字書寫「玄海」。
- 來往東京站至名古屋站之間,開設日行準急列車「東海」。
- 由於使用率低,一等臥鋪車廢止。在此之前的一等臥鋪是使用二等臥鋪A、B室,而二等臥鋪則使用二等臥鋪C室。
- 1956年(昭和31年)3月 「明星」、「銀河」開始連結三等臥鋪車。該臥鋪車是自從1941年(昭和16年)廢止以來,15年後再次復活。
- 1956年(昭和31年)11月 東海道本線全線電氣化完成。同日實施大規模的時間表修正:
- 特急列車
- 「燕」、「鳩」於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只需7小時30分鐘。是在1934年(昭和9年)12月,22年以來擦新記錄。同時,機車和乘客車廂的車身顏色變為淺綠色,並設有「青大將」(日語:青大将)的別名。
- 在東京站至博多站之間,自從1944年(昭和19年)4月「富士」廢止以來。在12年後再次新設特急列車「朝風」(日語:あさかぜ)。
- 「朝風」來往東京站至博多站之間只需17小時25分,比戰前的「富士」,其所需時間為20小時3分快約2小時30分。發揮了其特急列車的特性。此外在時間意識上,多數旅客列車會通過關西圈的車站,但「朝風」於京都站、大阪站、神戶站均停車上下乘客,而在同地域在深夜時段則會通過車站,此運行方面是成為了革命性的安排。
- 急行列車
- 於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開設日間急行列車「浪速」(日語:なにわ)が新設。
- 「霧島」的列車愛稱,由平假名書寫變為漢字書寫「霧島」(日語:霧島)。
- 「高千穗」的列車愛稱,由平假名書寫變為漢字書寫「高千穗」(日語:高千穂),並且改為獨立運輸,運輸區間改為來往東京站至西鹿兒島站(經日豐本線,西鹿兒島站即現時鹿兒島中央站)之間。同時成為日本最長運輸距離的列車。
- 「早鞆」改名為「筑紫」(日語:筑紫)。
- 有關在此時間表修正前的「筑紫」,已改名為「薩摩」
- 「出雲」、「瀨戶」分開運輸,並分別由平假名書寫變為漢字書寫「出雲」(日語:出雲)和「瀨戶」(日語:瀬戸)。
- 「彗星」成為不定期列車。
- 「玄海」不再在東海道區間行走,以讓給「朝風」使用。「玄海」變為來往京都站至長崎站之間(經大村線)。
結果,以下為修正後東海道本線的優等列車:
-
- 「燕」、「鳩」 東京站 - 大阪站
- 「朝風」 東京站 - 博多站
- 「速浪」 東京站 - 大阪站
- 「阿蘇」 東京站 - 熊本站(經築豐本線)
- 「西海」 東京站 - 佐世保站
- 「高千穗」 東京站 - 西鹿兒島站(經日豐本線,現時為鹿兒島中央站)
- 「霧島」 東京站 - 鹿兒島站(經鹿兒島本線)
- 「雲仙」 東京站 - 長崎站
- 「明星」、「月光」 東京站 - 大阪站
- 「銀河」 東京站 - 神戶站
- 「筑紫」 東京站 - 博多站
- 「安藝」 東京站 - 廣島站(經吳線)
- 「瀨戶」 東京站 - 宇野站
- 「薩摩」 東京駅 - 鹿児島站(經鹿兒島本線)
- 「出雲」 東京駅 - 濱田站(經福知山線)
- 「大和」 東京站 - 湊町站(現時為JR難波站)
- 「伊勢」 東京站 - 鳥羽站
- 「彗星」 東京站 - 大阪站(不定期)
- 「東海」 東京站 - 名古屋站
- 405・406 名古屋站 - 大阪站
- 1957年(昭和32年)7月 開設「朝風」的輔助列車,名為臨時特急「勝風」(日語:さちかぜ),與「朝風」一樣來往東京站至博多站之間。下行提早「朝風」30分鐘出發,上行延遲「朝風」30分鐘出發。
- 1957年10月 實施時間表修正:
- 「勝風」成為定期列車,同時延長至從長崎站。
- 「彗星」成為定期列車,以13卡編成,往大阪站方向最尾一卡是行李車廂,往東京站方向最前和尾兩連結一卡緩急座位車,其於11卡則為臥鋪車。為寢台列車的元祖。列車編號為17、18列車,在戰前曾使用的「名士列車」再次使用在此列車上。
- 此外,「彗星」的編成中,使用了二等臥鋪車A級[3]、A、B級共用車、C級各1輛、B經3輛、三等臥鋪車5輛,以及設座位指定席的三等座位車廂而成。
- 「東海」增加至3往返班次,使用車輛為設有「湘南電車」之稱的80系電動列車。
- 來往名古屋站至大阪站之間的準急列車增加至3往返班次,並使用80系電動列車,在翌月命名為「比叡」(日語:比叡)。
- 「櫻」設定為不定期特急。
- 特急列車
- 在修正前,「朝風」集中使用舊式客車,在修正後,在國鐵首條使用固定客車編成的列車,使用新製造的20系客車,其車身顏色使用藍色,所有設有「藍色列車」的別名。
- 關於多餘的客車中,將使用在同時新設來往東京站至鹿兒島站之間的特急「隼」(日語:はやぶさ)。
- 由於「勝風」與「朝風」兩列車名稱相近(さちかぜ與さちかぜ)會使乘客誤乘,因此「勝風」改名為「平和」(日語:平和)。
- 不定期特急「櫻」廢止。
- 急行列車
- 「薩摩」被「隼」取代大部分運行區間,因此「薩摩」大幅縮短運行區間至來往門司港站至鹿兒島站之間。
- 開設來往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的不定期夜行急行「曉」(日語:あかつき)。
- 準急列車
- 「東海」增加夜行1往返班次,共設有4往返班次。
- 「比叡」增加2往返班次,共設有5往返班次。
- 「東海」、「比叡」開始依次序更換153系電動列車。
- 此車輛當初在「東海」開始使用,因此設有別名為「東海型電車」。此外,在設計當初名為91系電動列車。
- 1958年11月 東京站至大阪站/神戶站之間,開設日本首列電動列車特急「回聲」(日語:こだま),設有2往返班次。
- 在其列車運行概況中,下行「第1回聲」和上行「第2回聲」以大阪站為終點站,下行「第2回聲」和上行「第1回聲」以神戶站為終點站。在編成中,設有各等級車廂,包括二等、三等車廂和輕食餐車「Buffet」(日語:ビュフェ)。
- 在車輛方面,均使用151系電動列車。在設計當初名為20系電動列車。此車輛當初在「回聲」開始使用,因此設有別名為「回聲型電車」(日語:こだま型電車)。
- 在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燕」和「鳩」的所需時間縮短40分鐘,只需6小時50分。使滯帶時間為2小時,來往東京至大阪之間可即日來回,由於乘客多為商務客,此列車也設有別名為「商務特急」(日語:ビジネス特急)。
- 1959年(昭和34年)4月 在這月中,設有以下列車行走:
- 在4月10日,皇太子明仁親王(明仁上皇)和正田美智子(現時為上皇后美智子)舉行結婚儀式,國鐵為記念此事,在4月9至10日開設來住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的臨時電動列車夜行急行「壽」(日語:ことぶき),當中4月9日為下行班次,4月10日為上行班次。此外,在4月10日和12日開設來往東京站至伊東站之間的臨時準急「千代田」(日語:ちよだ)。
- 「千代田」使用151系電動列車,為準急列車唯一使用該車輛的列車。「壽」使用153系電動列車,為首列使用電動列車的急行列車。
- 在4月1日,開設度假向的臨時準急列車「日本平」,來往東京站至靜岡站之間。
- 「平和」引入20系客車,並改名為「櫻」(日語:さくら)。
- 「回聲」在東京至大阪之間的所需時間縮短至6小時40分。
- 開設以下夜行急行列車。
- 「能登」(日語:能登) ,來住東京站至金澤站之間(經米原站)
- 「那智」(日語:那智) ,來往東京站至新宮站之間
- 「能登」、「那智」、「伊勢」在東海道區間共同結併。
- 新設夏季臨時列車「昂」(日語:すばる),來往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此列車使用修學旅行用的155系電動列車。
- 為了因購買「彗星」的臥鋪票困難(經常售罄),「曉」全車成為臥鋪列車。
- 新設全車指定席的準急列車。比同區間行走,全車自由席的「東海」和「比叡」較少停車站,提供高一個等級的列車服務。
- 「新東海」(日語:新東海) 來往東京站至名古屋站之間(1往返班次)
- 「伊吹」(日語:伊吹) 來往名古屋站至大阪站或神戶站之間(2往返班次)
- 新設來往東京站至濱松站之間的準急「濱名」(日語:はまな)。
- 1959年(昭和34年)11月 開設臨時特急「回音」(日語:ひびき),來往東京至大阪之間,車輛使用157系電動列車(日光型電車)。
- 1960年(昭和35年)6月 實施時間表修正:
- 特急列車
- 由於「燕」「鳩」的車輛與「回聲」的差別大,因此該兩列列車轉用151系電動列車。同時,「鳩」整合至「燕」,變為「第1燕」、「第2燕」(1往返班次於神戶站為終點站)。
- 從此,連結頭等車的列車被消滅。取而代之為連結Kuro 151(會客車(日語:パーラーカー))。
- 急行列車
- 在此之前,東海道的定期準急列車「東海」和「比叡」只使用前述的153系電動列車。在此列車修正時,開設日本首條使用電動列車的定期急行列車「攝津」(日語:せっつ)。
- 「攝津」在東京至大阪之間的所需時間比「浪速」快約1小時,只需7小時46分。電動列車的時代終於來到。此外,在「攝津」運行當初,153系電動列車設有特別二等車廂,該車廂設有可調節的躺椅裝備,這些在二等車廂中是沒有的,二等車廂一直以來都使用傳統旋轉橫座設備(Sero 153)。
- 開設來往東京站至姬路站之間的不定期夜行電動列車急行「播磨」(日語:はりま)。
- 「播磨」使用80系電動列車,使用此車輛運行此列車時表現了其弱點。同時在同款車輛中,行走最長距離的列車班次。
- 開設來往東京站至鹿兒島站之間的不定期客車急行「櫻島」(日語:桜島)
- 開設以下準急列車:
- 「駿河」(日語:するが)來往沼津站至名古屋站之間
- 「長良」(日語:長良) 來往東京站至大垣站之間(不定期)
- 「駿河」和「長良」均使用田町電車區的車輛(「駿河」和「攝津」和「比叡」共同使用車輛)。
- 1960年7月 在6月,頭等車廂被消滅,二等車改為頭等車,三等車改為二等車。同時,「隼」改用20系客車,運行區間改為來往東京站至西鹿兒島站之間。
- 1961年(昭和36年)3月 在此月起,有以下變更:
- 「明星」 全部車廂轉為臥鋪車。
- 「浪速」 由客車轉為153系電動列車。
- 新設夜行急行「金星」(日語:金星),使用153系電動列車。
- 「駿河」的列車管理區由田町電車區轉為宮原電車區(使用「鷲羽」的車輛。「鷲羽」與部分「比叡」也共同使用車輛)。
- 「浪速」、「攝津」、「金星」使用的153系電動列車與準急列車的車廂內規格設有差異。當時在153系電動列車中,設有2卡頭等車廂使用可調節的躺椅(Sero 152),2卡Buffet車(Sehasi 153),組成12卡的豪華編成。
- 1961年7月 「播磨」使用153系電動列車。但是頭等車沒有使用可調節的躺椅(Sero 153),比「浪速」和「攝津」為較差的編成組合。
- 1961年10月 實施名為「3·6·10」的全國大規模時間表修正。特急、急行、準急列車大幅度增加班次。當中重點包括在東海道本線內行走的列車。以下為該修正的概要:
- 特急列車
- 在電動列車特急方面,設有以下列車群。連同「回聲」、「燕」共4往返班次,在東海道日間特急共設有8往返班次。
- 來往東京站至宇野站、神戶站之間的「富士」設有2往返班次。
- 來往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的「鳩」設有1往返班次。
- 來往東京站至名古屋站之間的「新東海」升級至特急「大鳥」(日語:おおとり)設有1往返班次。
- 不定期的「回音」列車增加至2往返班次。
- 在客車特急方面,新設來往東京站至熊本站之間的不定期(實際為每日運行)的「瑞穗」(日語:みずほ)列車。
- 在「瑞穗」登場後,可作為輔助「朝風」、「櫻」、「隼」列車。但客車方面,不是使用20系,而是使用舊式一般客車,兩者有了一個對比。
- 急行列車
- 在電動列車急行中,在修正前只有「浪速」和「攝津」。在修正後,開設「生駒」(日語:いこま)、「淀」(日語:よど)、「山城」(日語:やましろ)和「六甲」(日語:六甲),均來往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在開設新列車後,定期列車由原來的日間2往返、夜行1往返班次,合共3往返班次。大幅增加班次至日行6往返、夜行3往返班次,合計9往返班次。此外,在不定期方面也設有夜行3往返班次。除夜行1往返班次(「山城」由於在姫路站出發所以不使用,只有「播磨」使用。)外,在日間和夜行的列車中,同一個愛稱情況下,日間行走的名為「第1××」(只陽日間和夜行定期列車),夜行則為「第2××」。
- 當時由於同區間中設有多種列車,為了防止錯誤發售指定票和發送電報信息,每一列列車會有另外的別名。
- 使用電動列車急行於東京至大阪之間的所需時間,已經與客車時代的特急「燕」相同,只需7小時30分。在下行「生駒」列車只需7小時25分,並可於大阪站轉乘往宇野站的準急「鷲羽4號」。
- 在「浪速」、「攝津」、「生駒」、「淀」、「山城」、「六甲」6種電動列車急行列車,均使用前述的153系電動列車12卡編成。以上列車均被鐵路評論家寺本光照命名為「東海道電車急行6人眾」(日語:)。這6種列車在日間出發的次序為「六甲」→「山城」→「生駒」→「浪速」→「攝津」→「淀」。
- 在客車急行方面,「銀河」和「月光」變為全車為臥鋪車,「金星」由電動列車變為客車及全車為臥鋪車。在當時為不定期的「曉」廢止。在東京站至大阪站或神戶站之間行走的列車設有「銀河」、「明星」、「彗星」、「月光」和「金星」,共5往返班次(若加入來往東京站至湊町站之間的「大和」則為6往返班次,若再加入前往大阪以西的列車則為9往返班次)。
- 新設「豐後」(日語:ぶんご)急行列車,來往東京站至大分站之間。此列車在東京站至門司站之間與「筑紫」結併運輸。
- 「雲仙」與「西海」結併運輸,「能登」變為獨立運輸。
- 「阿蘇」在東海道區間轉讓給「生駒」,縮短運行區間至來往名古屋站至熊本站之間(經鹿兒島本線)。此外,在修正前只於九州內運行的「薩摩」再次延長至本州,來往名古屋站至鹿兒島站之間。
- 準急列車
- 「東海」和「比叡」增加班次。在修正後,「東海」設有7往返班次,「比叡」設有8往返班次。
- 「長良」由漢字書寫變為平假名書寫「ながら」。
- 「伊吹」為了對抗近鐵特急與設立差別。急行「伊吹」連結Buffet車廂。
結果,以下為修正後東海道本線的優等列車(如沒有標示x往返班次,即代表只有定期1往返班次):
-
- 「生駒」(2往返班次)、「燕」(2往返班次)、「鳩」 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
- 「富士」(2往返班次) 東京站至宇野站、神戶站之間
- 「大鳥」 東京站至名古屋站之間
- 「回音」(2往復班次,不定期) 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
- 「櫻」 東京站至長崎站之間
- 「朝風」 東京站至博多站之間
- 「隼」 東京站至西鹿兒島站之間(經鹿兒島本線)
- 「瑞穗」 東京站至熊本站之間(不定期,實質上為毎日運輸)
- 「第1浪速」、「第1攝津」、「第1淀」、「生駒」、「山城」、「六甲」 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
- 「霧島」 東京站至鹿兒島站之間(經鹿兒島本線)
- 「雲仙」、「西海」 東京站至長崎站、佐世保站之間(在東京站至肥前山口站之間結併)
- 「高千穗」 東京站至西鹿兒島站之間(經日豐本線)
- 「櫻島」 東京站至西鹿兒島站之間(不定期,經鹿兒島本線)
- 「銀河」 東京站至神戶站之間(只有臥鋪車)
- 「明星」、「彗星」、「月光」、「金星」 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只有臥鋪車)
- 「第2攝津」、「第2浪速」、「第2淀」 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
- 「出雲」 東京站至濱田站之間
- 「安藝」 東京站至廣島站之間(經吳線)
- 「瀨戶」 東京站至宇野站之間
- 「筑紫」、「豐後」 東京站至博多站、大分站之間(東京站至門司站之間結併)
- 「伊勢」、「那智」 東京站至鳥羽站、新宮站之間(東京站至多氣站之間結併)
- 「能登」 東京站至金澤站之間(經米原站)
- 「大和」 東京站至湊町站(現時為JR難波站)之間
- 「第2生駒」、「第2六甲」 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不定期)
- 「播磨」 東京站至姬路站之間(不定期)
- 「東海」 東京站至名古屋站、大垣站之間(7往返班次)
- 「濱名」 東京站至濱松站之間(2往返班次)
- 「駿河」 沼津站至名古屋站之間
- 「比叡」 名古屋站至大阪站之間(8往返班次)
- 「伊吹」 名古屋站至大阪站、神戶站之間(全車座位指定,2往返班次)
- 「長良」 東京站至大垣站之間(不定期,全車座位指定)
此外在修正後,關於東海道本線內各站的定期優等列車停車站情況如下表展示(由於站數眾多,因此使用了摺疊頁面)。
- ☆:在同類別的所有列車均停靠。
- ◎:在同類別的大部分列車均停靠。
- ◇:在同類別的半數以上列車均停靠。
- △:在同類別的小部分(毎日最少1班以上)列車均停靠。
- |:在同類別的所有列車均通過。
- *1:設有例外,臥鋪専用急行列車則全部通過。
- *2:夜行準急列車(上下行的「東海7號」(東京站至大垣站之間)1往返班次)為通過。
- 若加入不定期列車,將出現更多例外,因此不加入在此列表內
(只在週末運行,下行準急「奧伊豆」「初島」在東京站至小田原站之間不停站)。
|
- 1962年(昭和37年)5月 「彗星」連結沙龍車廂與Oshi 16形餐車。
- 1962年6月 山陽本線神戶站至廣島站之間電氣化。
- 特急「燕」2往返班次中,其中1往返班次延長至廣島站。
- 新設東京站至廣島站之間的電動列車急行「宮島」(日語:宮島),當中日間設有1往返班次,夜行設有1往返班次,共2往返班次。與此同時「山城」與「第2淀」廢止。由於「宮島」經歷以往的演變(詳情參閱山陽本線優等列車沿革),繼續使用153系電動列車12卡編成。成為在包含此電動列車在內,使用急行形車輛運行最長距離的定期列車 (894.8公里) 的記錄。
- 「瑞穗」變為定期列車。
- 不定期的電動列車急行「第2六甲」全車設定為臥鋪車,並再次使用「曉」作為新列車愛稱。10月起成為定期列車。
- 1963年(昭和38年)4月 「回音」增加1往返定期班次。使東海道的定期電動列車特急共有9往返班次。
- 1963年6月 「瑞穗」引入20系客車。同時開始連結列車前往大分站。
- 1963年10月 電動列車急行「第2浪速」全車設定為臥鋪列車,並改名為「昂」。在此之後,共有7種臥鋪急行列車在東京站至大阪站、神戶站之間行走,包括「銀河」、「明星」、「彗星」、「月光」、「金星」、「曉」、「昂」。這7種列車後來也被稱為「東海道臥鋪急行7人眾」(日語:東海道寝台急行7人衆)。